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忆兰

增加 7,61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籍贯 = 北京
| 出生日期 = 1925年8月10日
| 逝世日期= 1992年5月30日
| 职业 = 演员 评剧表演艺术家
| 成就 = 李(忆兰)派旦角艺术创始人
}}
==人物简介==
'''[[File: 亿 .jpg|缩略图|右|[https://gss1.bdstatic.com/-v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3D268%3Bg%3D0/sign=9b0de9f27fd98d1076d40b371904df33/8326cffc1e178a820cd100aef503738da877e8cb.jpg 图片来源]]]李忆兰 ''' (1925年8月10日一1992年5月30日),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于梨园世家,先从师京剧后演评剧。她的嗓音圆润,唱腔优美,低音婉转迭荡,高音清爽激昂,李忆兰的唱腔典雅中蕴含大家之风范,她的唱腔在评剧发展史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李(忆兰)派旦角艺术创始人。1992年初夏,李忆兰在赴戏校讲课途中突然患病,5月30日逝世,享年63岁。 祖籍北京,是 河北梆子名老艺人李贵云的女儿。   ==艺术经历==  她从小在 梆子班里长大,15岁改学 京剧,20岁参加 晋冀鲁豫第六 军分区所属的光明剧社唱 旦角。解放后,她和 爱人、京剧高派传人 李和曾一起进入文化部直属的 新中国实验京剧团。1952年夏,李忆兰改行学 评剧,加入首都实验评剧团(后改为 北京市评剧团)。 ==获奖情况== [[File:Bki-20110922214404-1468739118.jpg|缩略图|右|[http://pic.baike.soso.com/p/20110922/bki-20110922214404-1468739118.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4412228&now=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10922%2F20110922214404-1468739118.jpg&type=1#simple_0 来自搜狗百科]]] 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李忆兰以现代戏《女教师》参演并荣获二等奖。 1986年,据《戏剧电影报》第二期的第一版报道: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评剧《高山下的花环》荣获演出、剧本、导演、音乐、表演等13项奖,北京市文化局,市文联和剧协向评剧院颁发了奖旗,奖金,并授予著名演员李忆兰"精神文明奖"的奖状  ==艺术特色==  李忆兰虽非 评剧科班出身,但基功扎实,入门快,加之嗓音 高亢激昂,行腔圆润流畅,同时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着重学习喜(彩莲)派艺术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派名家之长,充分发挥自己掌握京剧、 河北梆子及 抒情歌曲等多种演唱方法的优势,丰富和发展了评剧 声腔艺术,形成自己朴实、 真挚、流畅、抒情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代表剧目==    她主演的剧目有《 张羽煮海》、 《花为媒》、《 樊梨花斩子》、《 [[祥林嫂]]》、 《苦菜花》、《 南方烈火》、《 阮文追》、《 拜月记》、《 无双传》、《 白蛇传》、《 樱花恋》、《 喜神》、《 高山下的花环》、《 多情的河》、《 乔迁之喜》、《 楠竹夫人》等,还主演过故事片《 画中人》,为电影《 党的女儿》配唱主题歌。 ==艺术传人== 李忆兰的艺术传人有刘小勤、 孔庆玉、 赵丹红、 刘慧欣、张红琴等。 ==李忆兰演出剧目== [[File:T01716adf56d4204545.jpg|缩略图|[http://p11.qhimg.com/t01716adf56d4204545.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doc/5427208-5665431.html 来自360百科]]]  李忆兰同志1925年生于北京,母亲李桂云是位有名的河北梆子演员。李忆兰从小随母亲学唱河北梆子和京剧老生唱段,嗓音清脆洪亮,台下观众时常为这位扮演娃娃生的小演员喝彩。 她在15岁那年,改学京剧。拜万宝坤和朱永祥为师,学唱青衣、花旦。她学习很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跟着母亲到郊外喊嗓子、练基本功。她扮相好看,嗓音圆润,过不多久就登台演出了。演过京剧《御碑亭》、《宝莲灯》、《玉堂春》等戏。 1945年李忆兰到河北省南部地区演出,正赶上那里解放,她在党组织的启发引导下,参加了晋冀鲁豫答八分区的"光明剧社",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名光荣的文艺战士。从此,她的生活有是新的意义,艺术上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她演过现代剧《光荣花》、《四劝》、《求雨》、《两锭银子》等等。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在支前繁忙的地方,她都积极热情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949年,李忆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北京解放后,她和丈夫、著名京剧老生演员李和曾同志一起随"华北平剧社"来到北京。这个剧院后改为中国京剧院。这一时期,她演了《春秋配》、《三打祝家庄》等戏。在《三打祝家庄》里,扮演顾大嫂,1950年在上海演出时很受欢迎。  ==李忆兰在演出中== [[File:T01b0558ddd7a989fc5.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t01b0558ddd7a989fc5.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doc/5427208-5665431.html 来自360百科]]] 在1952年全国搞第一次戏曲汇演时,当时北京市评剧团要排一个名叫《女教师》的新戏,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就从中国京剧院借来了李忆兰。领导听她试唱了几句《刘巧儿》,觉得她的大嗓很好听,就觉得让她演主角。她是头一次接受这样艰巨的任务,思想上压力很大。她想:有志者事竟成,这回要豁着命干了。于是她天天吊嗓子,从小嗓改成大嗓,从唱京剧改成唱评剧,一字一字地抠,一板一板地练。她回忆那段经历时说:"当时我不怕人笑话,整体厚着脸皮唱,扰得街坊四邻不安"。在大家的热情帮助下,经过四十天的紧张排练,《女教师》终于和观众见面了。她演得很成功,汇演中,剧本得了优秀奖,李忆兰的了演员二等奖。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北京市评剧团有了这样的好演员,怎么能舍得放走呢?最后决定把她留下来。从中央的国营剧团调到民办公助的地方剧团来,这对她可是个大考验,但是在她的脑子了考虑的倒不是这个问题,而是想自己唱京剧已经有十来年了,现在要放弃它改学毫无基础的评剧,岂不太可惜了;将来万一哪样都学不出来,还拿什么做贡献?但她又想:自己是个共产党员,革命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不应当只想自己的得失,于是就坚决地表示:我是党培养出来的,应当服从组织的安排,只要观众喜欢,我唱什么都行。就这样她离开了相处十年的京剧界,来到了北京市评剧团。 到北京评剧团以后,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处处严于律己,虚心求教。李忆兰喜欢喜彩莲的唱腔,就拜喜彩莲为师。为了把老师铿锵有力的演唱技巧学到手,经常连续一上午吊嗓子,练嘴皮子,经过一番勤学苦练之后,不久就初步掌握了评剧艺术的规律。当剧团何合并到中国评剧院以后,她经常与当时许多著名演员同台合作,边演出边学习。她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在喜派的基础上,又吸取众家之长,运用小口落子的唱法,形成自己的风格,使评剧旋律更加丰富,更加抒情。 她在《张羽煮海》一剧里,扮演龙女琼莲,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反抗压迫的少女形象,在这出戏里,他的演唱和表演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北京市的戏剧汇演中得了奖,反响很大。她和新凤霞合演的《花为媒》,拍成了电影。她扮演剧中的李月娥,凡是看过此戏的,谁不夸奖张五可和李月娥是一岁香色各异的并蒂芙蓉呢。李忆兰还在《无双传》、《在烈火中永生》、《红色宣传员》、《苦菜花》、《金黛莱》等30多出戏里扮演各种不同类型的主要角色,巡回演出走遍了多半个中国。经过十几年的艺术实践和同台老演员的切磋磨砺,她逐渐成了一名很受观众欢迎的艺技纯熟的评剧演员。<ref>[https://baike.so.com/doc/5427208-5665431.html 李亿兰]</ref> ==热点视频== <center>李忆兰经典唱腔集锦</center><center>{{#iDisplay:www.ixigua.com/i6493998230831890957/?fromvsogou|600|480|qq}}</center> ==參考資料=={{reflist}} [[Category:媒体影视人物]][[Category:戏曲演员]][[Category:北京人]]     词条标签:艺术家 人物 戏剧 评剧 旦角
1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