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锡剧

移除 3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锡剧曾分别被[[苏州|苏]]、[[无锡|锡]]、[[常州|常]]三市列爲各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入选爲“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wx.xinhuanet.com/2008-06/16/content_13549937.htm 〈强化保护 无锡再添五项国家级“非遗”〉,《无锡日报》(2008年6月16日)。]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812211208/http://wx.xinhuanet.com/2008-06/16/content_13549937.htm |date=2014年8月12日 }}</ref>
=== 命名由来 ===
旧时锡剧因流派及各家戏班故乡不同,有各种唤名,初有“滩簧”、“古曲”等名,后多以“文戏”自称,如“常锡文戏”、“苏锡文戏”等。至抗战初期,有七个班社在上海湖社茶园联合举行救灾义演,剧目为《三看御妹》。观毕,武进籍前清[[进士]]钱振锽谓之:“过去没有武戏故称文戏,如今看《三看御妹》,有文有武,似不宜再称文戏。”七家班社遂共同商议,此后统称“常锡戏”。1949年5月,王汉清等人在上海建立红星锡剧团,此为民间改称常锡剧为锡剧之始。1950年,[[苏南行署区|苏南行政公署]]将“常锡戏”改名为“常锡剧”,简称“锡剧”。1955年起,正式定名为“锡剧”。<ref>[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7/node4596/node79716/node79734/userobject1ai102616.html 〈第二节:戏曲种类〉,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志》第38卷第2章。]</ref><ref>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编,《江苏掌故》(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页616。</ref>
== 表演特色 ==
锡剧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旬式变化体结构,曲调为簧调,这也是锡剧最古老的腔调。 簧调“源出江南长篇叙事山歌,吸收溶化‘说因果’及苏州弹词等民间音调而成。 ”簧调包括老簧调、簧调慢板、反弓老旦调、中急板、长三腔等多种不同板式的唱腔,感情奔放,旋律丰富,节奏朴素欢快,是一种带有叙事、叙情的曲调。<ref>江苏省锡剧艺术研究会编,《锡剧小戏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页3。</ref>伴奏则以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并有箫、笛、中胡参与。锡剧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吸取了杭州的“大陆板”、苏州的“玲玲调”,戏曲的“迷魂调”与京剧的“高拔子”等以及江南丝竹曲调如“紫竹调”、“绣荷包”等。因此锡剧唱腔优美,曲调丰富多彩。<ref >曹正文,《江南符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页244。</ref>
=== 流派 ===
* ''' 彬彬腔''' :由王彬彬(1921年-2008年)开创,“彬彬腔”起腔高亮,落腔浑厚,首尾腔相呼应。王彬彬在《珍珠塔》、《拔兰花》等剧中,有些唱段调门,起腔就达到了升高八度左右,这在锡剧一般生角中是很少走这样的高腔的。原锡剧研究所所长钱惠荣说:“称王彬彬为锡剧界的泰斗一点不为过,锡剧只有一个王彬彬。王彬彬非常镇得住场子,只要他一上台,闹哄哄的剧场会突然间静下来,他一亮嗓子,尽管没有扩音设施,但剧场内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听清楚他唱的每一个字。这就是彬彬腔的独特魅力。”<ref>[http://www.wxxj1951.com/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400559 〈王彬彬“彬彬腔”〉,无锡市锡剧院(2011年12月27日)。]</ref>
* ''' 梅派''' :由梅兰珍(1927年-2012年)开创,“梅派”腔随神异、灵活多变,有着华丽多彩的特色,旋律跌宕,人称:“一个剧目一个样,一个人物一个腔”。“梅派”唱腔对偏音的巧妙运用,推动了锡剧音乐由五声音阶向七声音阶的过渡。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阿甲]]曾为梅兰珍题词:“锡剧梅派兰珍腔,媲美京戏梅兰芳;咬字嚼韵吐珠玉,举手弹指秀词章。曲高和众继传统,随流不俗创新腔;休道锡调限地域,太湖之水通大江。”<ref>[http://www.wxxj1951.com/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400563 〈梅兰珍“梅派”〉,无锡市锡剧院(2011年12月27日)。]</ref>
* ''' 吴派''' :由吴雅童(1919年-)开创,吴雅童唱腔上承袭了王嘉大字真、句笃、板正的稳健功法,吸收了锡剧前辈李如祥平易、舒展、含蓄的飘逸风味。又根据自身条件,扩展了音域,起伏更跌宕,顿挫更分明,颇具风雅小生特征。吴雅童早先主要演小生,直到1961年患声带肿瘤,手术后嗓音不及先前,便改演丑行,自此专攻表演,同时,在声腔上创造了真假声并用、男女声糅合、唱中有说、说唱相连和借助语势以声传情的[[丑角]]唱腔,与高亢地“彬彬腔”形成对比。吴雅童在锡剧界有“唱煞王彬彬,做煞吴雅童”、“别具一格的锡丑”等美誉。<ref>[http://www.js.xinhuanet.com/zhuanlan/2011-10/21/content_23944090.htm 〈吴雅童的粉墨人生〉,新华网(2011年10月21日)。]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812203358/http://www.js.xinhuanet.com/zhuanlan/2011-10/21/content_23944090.htm |date=2014年8月12日 }}</ref>
* '''姚派''':由姚澄(1926年-)开创,姚澄素有锡剧皇后之誉,其自小学习冯美珍、范爱英、陈宝凤和杨企雯等人的[[花旦]]唱腔,继承和发展了她们亲切感人、纯朴大方、吐字清晰、用气均匀等演唱技巧、特点,并形成了感情深厚、真挚亲切的唱腔流派。<ref>吴岫明,〈锡剧唱腔流派研究(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6年第2期,页22-23。</ref>
== 传统剧目 ==
锡剧传统剧目有《[[宝莲灯]]》、《[[武松杀嫂]]》、《[[薛刚闹花灯]]》、《[[金玉奴]]》、《[[昭君出塞]]》、《[[珍珠塔]]》、《[[描金凤]]》、《[[孟丽君]]》、《[[梁祝]]》、《[[碧玉簪]]》《[[双珠凤]]》、《[[何文秀]]》、《[[双推磨]]》、《[[二度梅]]》等200余个。
梅兰珍曾与[[越剧]]名家戚雅仙、[[弹词]]名家徐丽仙及[[沪剧]]名家杨飞飞并称爲江南四大悲旦。<ref>[http://www.sunshine-news.co.jp/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22&id=23365 平心远,〈杨飞飞终结“江南四大悲旦”〉,《阳光导报》(2012年6月15日)。]</ref>]]
== 著名演员 ==
* ''' 前辈艺人'''
袁仁仪、周甫艺
四祥小生:李如祥、金德祥、周宝祥、杨云祥
* ''' 当代名角'''
江苏省锡剧团:姚澄、王兰英、沈佩华、倪同芳、周东亮
==濒危状态==
 
1、吴雅童、杨企雯、崔龙海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在常锡文戏、常锡剧、锡剧的演变过程中,表演、唱腔自成流派,是锡剧艺术的奇葩,但目前已缺乏年轻传人。 2、缺乏年轻观众,锡剧观众日趋老龄化。 3、一批经典的传统剧目,已呈“失传”之势。 4、骨干人才流失快,专业编剧人员严重短缺。由于新剧目偏少,一批年轻演员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有的干脆下基层参与业余票友的演出活动,有的跳槽改行。 5、城市演出市场日益萎缩。
==参考文献==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