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登海

增加 1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2018年1月31日,在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山东省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个人经历==
( ''' )'''
1972年春,一向宁静的[[莱州西由镇后邓村]]突然热闹起来,街头巷尾,仨一群俩一伙,人们议论纷纷:"喂,听说了吗?李登海那小子要搞亩产1500斤的玉米新品种试验呢!"
"亩产1500斤?"一个年过半百的庄稼汉子掰着手指头数了数,"不可能,不可能!"头摇得像货郎鼓一般。
奇怪!"大粒的打不过小粒的",玉米的产量还低于小麦?李登海从这一现象中玉米生产的潜力。不行,非要下功夫攻攻玉米高产这一关。一定得想法搞点好种子,让玉米亩产超过1500斤!科技队的年轻人对李登海的这一看法个个赞同。可是他们四处奔波、四周八县跑了个遍,也没找着个能打1500斤玉米种。不过,他们却到了一个信息:省内外许多科研部门,都在为培育亩产1500斤的玉米的新良种而刻苦攻关,只是不知道那年那月才能问世。谁都知道,没有高产种,难打高产粮。这可怎么办?李登海找到了伙伴们:"咱们也加入这个争夺培育亩产1500斤玉米的新良种的冠军赛,怎么样?"大伙一听,脑袋摇得像个货郎鼓:"全国那么些大学问人都一时半晌啃不下这难啃的骨头,咱这些土包子能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这个坚定信念,再拿出苦学苦钻的劲头来,说不定就真的能搞出点名堂"。李登海想试一试。
( ''' )'''
培育亩产1500斤玉米的新品种,李登海早已思忖百遍:搞这项工程不用说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就是基本知识也十分贫乏,特别是基础理论方面,更是欠缺的多。可是,牛肉包子哪有从天上掉的,人要干一番事业,不付出艰辛努力,唾手而得的好事是不会有的。
"我这个人道道不多,就是有点犟脾气。什么事一旦让我看准了,迷上了,就非迷到底不可,不迷出个道道来是不肯罢休的"。
他除了借阅大量的有关书籍外,还购买和订阅了十多种有关玉米的育种和栽培等方面的书籍、报刊,坚持见缝插针,分秒必争的读。他经常把书刊装在口袋里,工前工后,田间地头,哪怕只有一两分钟的时间,也要翻开看上几眼。有时学得入了迷,走路也在思考,有熟人喊,他都听不见。晚上,点着煤油灯,学到深夜下两点是常有的事。连着熬夜的时间长了,一天夜里他竟搂着书睡着了。睡梦中将忘记熄灭的煤油灯碰倒,枕头、被子都着了火,差点引起一场火灾。惹得老母亲埋怨了好几天。由于不分白天黑夜的啃书本,身体消瘦了,眼里也常挂着血丝,母亲很是心疼。李登海为了不让母亲牵挂,就熄了煤油灯,用手电筒照着在被窝里学。几年间,他学完了《遗传育种》和《土壤肥料》等十几种基础理论书籍,写下了二十余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实验记录,整理了二十多项有关育种、栽培、肥料等方面的实验材料,终于打开了农业基础理论的大门。
要想出道道,拜师很重要。李登海在啃书本的过程中,还向一切内行的人求教。经常登门拜访老农;骑着自行车到一些有功底的农科队长家里拜师;逢到专家们来本地讲课时,他不光千方百计的争取听课,有时还把他们请到家里来教。1974年,李登海终于得到了去[[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
( ''' )'''
1974年5月,李登海和伙伴们一起托着沉甸甸的二十粒种子,一粒一粒的播到试验田里,从此,李登海正式开始了培育高产玉米新品种的攻关战。
这二十粒种子,是莱阳农学院的刘恩训副教授亲手送给李登海的,来自美国的分离自交系的基本材料--"XL80"。"这是我保存的引进种子。去年种植时,表现抗病性强,对大小叶斑病基本免疫,丰产性状也好。你回去试试,可能有希望"。李登海真是如获至宝,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用全部心血来培育它,用汗水浇灌它,尽快分离出理想的自交系,组配出高产玉米良种来!
在搞了四千多个组合,考察记录了五十多万个数据后,终于从这二十粒"XL80"种子里,分离选育出"掖107"这个比较理想的自交系。并且在不断分离的"XL80"系统里,开始出现了高配合力和高产的株系。
1977年,李登海带领大伙建立了土温室,进行拖期播种和同早熟自交系侧交的实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为进一步解决雌雄脱节和生育期过长的问题,摸出了点门道。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玉米快要成熟的一天夜里,土温室里钻进了一群老鼠,一夜之间,把套袋自交和杂交的玉米粒全部啃了个光。面对老鼠啃坏的玉米粒,李登海心痛的扑打扑打直落眼泪。
( ''' )'''
[[海南岛]]风景秀丽,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温室,南部的崖县、陵县、乐东三县(市)是闻名全国的冬季繁育种基地。一般说来,一种农作物在一个地方一年只能进行一个育种周期,如果每年都能到海南进行一次加代繁育,不仅可使一个新品种早日在生产中发挥效益,对科研工作来说,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也就是相对延长了育种工作者的年限。
[[File:李登海1.jpg|缩略图|右|400px|[http://photocdn.sohu.com/20130723/Img382327818.jpg 原图链接] [http://q.stock.sohu.com/news/cn/041/002041/1987228.shtml 来自搜狐证件原图链接]]]
1978年的秋天,李登海的育种就剩下最后一关了。眼看一个高产良种就要诞生,心里能不急嘛?为了加快育种步伐,及早实验成功,他决定到海南岛去加代育种。
海南属高温高湿的亚热带气候。李登海和他的伙伴们生活在高达三十几度的山沟里,象闷在蒸笼里一样难熬。吃的蔬菜是从家乡带去的干萝卜干;住在四面无挡墙的草棚子里,处在蚊子、小咬和毒蛇的包围之中,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并且还要观察记录几百个数据。除虫、锄草、田间管理,哪一样都比家乡的"三夏"还要忙,还要苦。收获时,男同志都只穿一条三角裤头,杀一趟玉米就得跳进山沟的水塘里洗一个澡然后再干。黎族群众燃起的阵阵鞭炮声告诉他们春节到了。可是他们为了育种,强压下自己的思乡之情。特别是一看到"掖107"同"黄早4"杂交的玉米苗越长越壮时,心里就光有高兴了。最后终于收到了"掖107*黄早4"(即"掖单2号")的种子七斤二两。第二年把它种在后邓的土地上,第一次突破了一千五百斤的大关!
( ''' )'''
李登海成功了!
李登海的第一个育种目标实现了!<ref>[http://news.cri.cn/gb/27824/2010/06/24/3245s2896257.htm http://news.cri.cn/gb/27824/2010/06/24/3245s2896257.htm]国际在线新闻网,2012-08-10</ref>
李登海也爱唱歌,尤其是喝了点酒的时候。不过李登海经常唱的大多是些老歌,比如《我们走在大路上》什么的,现在的年青人几乎没人会唱。兴致高的时候,李登海最爱唱《三百六十五里路》,边唱边自己挥手打着拍子,满怀深情,"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故乡到异乡,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少年到白头"!每当唱到此处,李登海都情不自禁双眼噙满泪水,他说,这首歌就像是专门为我写的。
== 李登海代表: 立法为种企创新护航==
进入WTO十多年来,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滞后影响,农业产业化的种子企业发展慢,研发选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能力弱。目前,数量多、规模小、创新能力差,种子生产加工能力薄弱,推广销售服务能力不强,加之种子企业资本投入少,成本积累难,长期以来发展迟缓。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种子企业有8000多家,30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的有836家,而具有产业化能力的不足1%,具有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0.1%。
“种子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研发创新的主体,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研发创新主体,还没有改革到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轨道上来。”李登海说。
对此,他建议结合国外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品种标准,通过保护和鼓励原始创新,提升我国农作物技术创新的水平,促进我国新品种创新的跨越性发展。
= 齐鲁杰出人才提名奖 :李登海=
47年来,他始终奋战在玉米高产攻关一线,七次创造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两次刷新世界高产纪录。<ref>[http://www.360kuai.com/pc/90876df38f2c2d16a?cota=3&kuai_so=1&sign=360_e39369d1&refer_scene=so_54 我国玉米突破亩产吨粮,首功还要归在李登海]快咨讯,2019-06-03</ref>
==视频==
<center>
{{#ev:youku|XMTE1Nzk0OTcy|640|inline|李登海 玉米地里走出的世界级科学家 |frame}}
{{#ev:youku|XMzUwMzcyMjA4|640|inline|种子情深——李登海——人民的好儿女 |frame}}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农学家]][[Category:中国人]]
5,7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