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北非战役

移除 1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简介 ''' 北非战役 ''' 一般是指[[北非]]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和[[意大利]]为一方,[[英法美]]为另一方的武装力量之间,为争夺重要战略地区和目标,争夺北非、[[近东]]和[[地中海]]的控制权,争夺殖民地而实施的军事行动。
基本信息
==双方备战==
为了实施军事行动,意大利在[[非洲]]大陆展开了两个军队集团,一个在[[东北非]](30万人),一个在北非(23.6万人)。这两个地区的英军分别为3.25万人和6.6万人。
在东北非,意军于1940年7—8月开始从埃塞俄比亚向苏丹、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腹地进攻,夺占了许多地区,但是苏丹和肯尼亚军队的顽强抵抗及在埃塞俄比亚展开的游击运动迫使意军转入了防御。英军统帅部乘机将其在[[苏丹]]和[[肯尼亚]]的军队集团(大多是[[殖民地]]军队)扩大到15万人,并于1941年1月在东北非发动进攻,最终以意军投降而结束。
==战役过程==
根据战区条件,军事行动在宽50—80公里的沿岸地带进行,并从1940年9月13日持续到1943年5月13日。北非战局大致可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日)——意军进攻。
意大利野战集团军在[[利比亚]]展开,9月13日,开始进攻[[英国]]“[[尼罗河]]”集团军。意军推进90公里,于9月16日进逼西[[迪拜]]拉尼,但由于指挥失灵和补给中断,终止了尔后的进攻。英军则继续退后,一直到马特鲁港附近预先构筑的阵地才立住脚。敌对双方之间形成了一个宽达130公里的“真空”地带。
===第三阶段===
(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联军进攻。
3月31日,意德军开始进攻英集团军,攻占[[塞卢姆]]。英军在两星期内退到了[[埃及]]边界,留下了驻[[图卜鲁格]]的强大守军,结果这支守军遭到了联军的围困。至4月16日前,北非的战线便在利比亚,埃及边界附近稳定下来。
===突尼斯战役===
1942年7月,英美首脑决定实施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计划,并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火炬”行动的盟国远征军[[总司令]]。9月下旬,美英两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伦敦确定了实施“火炬”作战计划的细节,决定两国军队于11月8日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实施登陆,占领[[沿海]]主要港口,然后由阿尔及尔登陆部队向东抢占突尼斯,再待机与北非的英军协同作战,消灭在北非的德意部队。11月8日,10余万美英联军在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登陆。11月11日,法军总司令、海军上将达尔朗宣布脱离维希政府,命令法军停火,并加入了联军。盟军登陆成功后,以攻占[[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但[[希特勒]]迅速命令占领维希法国,同时用运输机将部队源源不断地运往突尼斯。德军抢占了突尼斯。1943年1月14日,[[英美首脑]]在[[卡萨布兰卡]]会晤,决定在北非战场设立战区,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任总司令,英国的[[亚历山大]][[将军]]为[[副总司令]]。1943年5月13日,德意军余部宣布投降,经过2年零8个月的拉锯战,北非战争终告结束。盟军在北非的胜利,使地中海航道从此畅通,为下一步通过[[西西里岛]]重返[[欧洲]]创造了条件。
=战争影响==
70,9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