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杨贤江

增加 94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杨贤江'''(1895—1931),又名李浩吾。[[中国]]浙江慈溪人。[[马克思 ]] 主义]] 教育理论家。
1921年,被商务印书馆聘为《学生杂志》主编,任职六年。杨贤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他参与了[[五卅运动]]和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转移到日本,在日本边进行革命活动边从事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及翻译工作。
1929年他秘密回国,继续从事革命斗争。由于在白色恐怖下斗争,环境恶劣,工作繁重,他积劳成疾,于1931年逝世,年仅36岁。
== 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杨贤江(1895-1931)著名教育家,南高师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者。字英父。浙江慈溪人(原属浙江余姚)。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1917年夏,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浙江 ]] 第一师范学校]] ,老师李叔同赠他一张条幅,上书“神聪”二字,以示鼓励。毕业不久,他应聘到[[南京 ]] 高等师范学校]] (南京大学前身)任职,工作之余参加了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学习,并开始翻译国外教育论文,发表在《教育杂志》等刊物上。
==生平经历==
<p style="text-indent:2em;">杨贤江是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也是早期传播[[马克思 ]] 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今长河镇贤江村人,1895年4月11日出身于一个成衣匠家庭。<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5/yangxianjiang.html 杨贤江],慈溪地名网,公元1895年-1931年</ref>
1906年入小学。1910年高小毕业后,因家境贫困,当过小学教师。
==传奇人生==
<p style="text-indent:2em;">杨贤江出生在[[慈溪 ]] 市长河镇贤江村]] ,并在此度过青少年时期。原名七甲村、杨家村,后改称为分江市村。1995年,为纪念杨贤江诞辰100周年,被命名为贤江村。
<p style="text-indent:2em;">故居为砖木结构小平房,坐北朝南,七檀五柱五开间带前廊,东西各有侧房两间,中央为庭院,平面布局呈“凹”字形。明间、次间、梢间面宽均为3.6米,进深6.5米,东西侧房通面宽6.8米,进深3.6米,总面积为285平方米。故居建筑造型简朴,保存完好,是典型的慈溪“三北”民居。
<p style="text-indent:2em;">2004年,长河镇人民政府对杨贤江故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并在故居西北侧增辟了[[“杨贤江纪念馆”]]。故居按杨贤江早年在此生活的样式布置,并陈列保存了他的著作、稿件、日记、照片、证件、档案及其他遗物。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料,生动地展示了杨贤江战斗的一生及其光辉历程。
<p style="text-indent:2em;">1958年4月,[[浙江 ]] 省民政厅]]批文追记杨贤江为革命烈士。1986年8月,杨贤江故居被慈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故居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p style="text-indent:2em;">1995年和1998年分别被公布为慈溪市和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锋芒初露===
<p style="text-indent:2em;">长河镇原属[[余姚县]]北部,北濒[[杭州湾]],原是一块盐碱荒芜之地。约在明朝成化年间筑成潮塘后,村民渐聚,在塘上形成集镇,靠海为生。从清代开始,村民以编织草帽为家庭副业,有“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编帽人”之称。
<p style="text-indent:2em;">杨贤江就出生在这块海地棉乡。父亲[[杨树芳]],以裁缝为业,母亲方氏,常年纺纱织布,并种蔬菜出卖,以补贴家用。自杨贤江8岁起,父母节衣缩食送他进学堂读书,从村塾,到溪山初等小学和县立诚意高等小学,再到[[浙江 ]] 第一师范学校]] ,他处处学习勤奋,成绩优异。贤江村的老前辈至今还传说着当年诚意高等小学给优秀毕业生呈送文凭的情形:这年春节前,学校送来文凭,杨树芳在杨家祠堂迎接。村里男女老少齐集祠堂,敲锣打鼓,点炮放鞭,如同过节。学校代表当众宣读了杨贤江的毕业文凭,杨树芳郑重接过文凭,贴在祠堂的墙壁上,村人以此为荣耀。
<p style="text-indent:2em;">杨贤江是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他品学兼优,对教育事业有执着的追求和干练的工作能力。校长经亨颐非常赏识他,特向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推荐,教师[[李叔同]]也向该校的陶行知做了介绍,使杨贤江毕业后迅速接到了[[南京 ]] 高等师范学校]] 的聘书,成了这所高等学府的职员。
<p style="text-indent:2em;">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5月9日,[[南京]]高师的学生手执旗帜标语,慷慨激昂走上街头。杨贤江在游行队伍中特别活跃,他和师生们一起高呼:“还我[[青岛]]!勿做亡国奴!”沿途散发传单。6月,五四运动的高潮刚刚平静下来,杨贤江便对这场亲身经历的运动做了冷静的分析总结,撰写了《新教训》一文,发表在7月5日的[[《学生杂志》]]上,引起全国知识界对这位锋芒初露人物的注意。
<p style="text-indent:2em;">从此,杨贤江以《学生杂志》为阵地,经常为刊物撰写社评,指引青年学生走革命道路。他还在《学生杂志》上开辟了“通讯”和“答问”栏目,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不论是国际形势、国家命运、个人前途等大事,还是恋爱婚姻、职业选择、处世交友等青年面临的具体问题,他都耐心指导,帮助他们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杨贤江]]关心青年学生,把他们看作自己的朋友;青年学生爱戴杨贤江,把他看作青年的良师。
<p style="text-indent:2em;">1924年3月25日,杨贤江在《时事战报》上发表《答复澄衰中学校长[[曹慕管]]的信 一 讨论国故》进一步批判了国文会考试题。他指出:"稍有常识的教育者应该明了中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明了国文与国学的区别。中学所欲造就的是健全的国民,决不是'专门人才',一个健全国民不会用本国语言发表思想,不能懂得本国国情及世界大势,这是不应该的"。{{Infobox person | 图像 =[[File:杨贤江1.jpg|缩略图| 杨贤江1居中|250px|]] [http://img1.imgtn.bdimg.com/it/u=767293688,2617401431&fm=26&gp=0.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D%A8%E8%B4%A4%E6%B1%9F&step_word=&hs=0&pn=3&spn=0&di=14772338537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767293688%2C2617401431&os=2829426793%2C1338886002&simid=4198718610%2C638412817&adpicid=0&lpn=0&ln=459&fr=&fmq=1544343128678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www.cnnb.com.cn%2Fnew-gb%2Fpic%2F0%2F00%2F11%2F37%2F113794_718538.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s52_z%26e3Bftgw_z%26e3Bv54_z%26e3BvgAzdH3FfAzdH3Fks52_9va8v8vca8aalvqc_z%26e3Bip4s&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selected_tags=0 来自360网] }}
===投笔从戎===
<p style="text-indent:2em;">1926年1月,杨贤江当选为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兼任青年部长,10月被推选为常务委员,积极参与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该年秋天,[[北伐战争]]的胜利消息不断传到[[上海]],帝国主义和盘踞上海的反动军阀惶恐不安,[[上海]]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则从北伐军的胜利和敌人的恐慌中看到了上海的光明和希望。
<p style="text-indent:2em;">1929年5月,杨贤江由日返沪,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简称文委会)。在文委会建立的时候,决定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组织编写“新兴社会科学丛书”,作为通俗读物,力求普及。丛书涉及多个领域,编写任务分别由文委会委员承担,杨贤江承担了编写教育方面书籍的任务。构思完成后,他开始日夜兼程地写作,平均每天以5000多字的进度撰写,一部近20万字的书籍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初稿,然后进行修改、润色,最后定名为《新教育大纲》。[[上海]]南强书局仅用2个多月的时间编排就绪,于1930年3月公开发行。第一版很快售完,同年9月又发行了第二版。由于该书影响力巨大,国民政府当局在1936年将其列为禁书,但是越禁越有读者购买,于1937年3月又发行了第三版。<ref>[https://www.taodocs.com/p-96059051.html 杨贤江的青年人生观教育思想及其启示论文.doc ,淘豆网]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新教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阐述教育理论的书籍,揭露了教育上种种错误、欺骗的东西,许多内容、观点在中国都是第一次提出,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该书第一章是教育的本质。共分四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及其变质;批判几种对教育的曲解;教育的效能。第二章是教育的进化。着重阐述了原始共产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第三章是教育的概观。其内容在我国几乎都是前无古人的新学说,所涉及的第一个大问题是教育和经济的关系,第二个大问题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最后他写了学生。这里所写的“学生”,不是纯粹从教育角度来讲,而是阐明现阶段[[中国]]学生所处的地位,以学生应该从事政治运动为出发点。这是杨贤江最主要的一本教育著作,一部辉煌的教育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明教育原理,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的不朽名著。此后,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继续呕心沥血为党工作,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1931年7月,因患肾结核症赴日医治无效1931年8月9日,因患肾结核医治无效,在[[日本 ]] 长崎]] 逝世,年仅37岁。胡岳鹏/文
<p style="text-indent:2em;">1981年,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召开纪念杨贤江同志逝世五十周年大会,给予杨贤江高度评价,确定了杨贤江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地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p style="text-indent:2em;">杨贤江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它同经济基础有依存关系;教育既受生产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作用;教育由于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教育的“本质”,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为全社会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阶级社会,教育成为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所实施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他批判了“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和“教育独立说”等观点,并驳斥了 “教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他认为要变革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应当作为革命武器之一;革命胜利之后,教育便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杨贤江]]还很关心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学习、健康各个方面的成长。他主张对青年应进行“全人生的指导”,而关键则在于使青年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主要著作==
<p style="text-indent:2em;">主要教育专著有《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这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 ]] 主义]] 观点编写的教育著作。杨贤江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它同经济基础有依存关系;教育既受生产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作用;教育由于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教育的“本质”,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为全社会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阶级社会,教育成为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所实施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他批判了“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和“教育独立说”等观点,并驳斥了“教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他认为要变革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应当作为革命武器之一;革命胜利之后,教育便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p style="text-indent:2em;">杨贤江还很关心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学习、健康各个方面的成长。他主张对青年应进行“全人生的指导”,而关键则在于使青年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