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沃尔特•惠特曼

增加 2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草叶集》 <br> 《典型的日子》
}}
'''<big>沃尔特·惠特曼</big>''',出生于 [[ 纽约州 ]] 长岛,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Free Verse),其代表作品是诗集 [[ 《草叶集》]](Leaves of Grass)。
== 人物经历 ==
'''惠特曼'''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1823年,他一家移居到纽约布鲁克林区。惠特曼只上了6年学,然后开始做印刷厂学徒。惠特曼基本上是自学的,他特别喜欢读[[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做了两年学徒以后,惠特曼搬到纽约市,并开始在不同的印刷厂工作。1835年,他返回长岛,在一所乡村学校执教。1838年至1839年期间,他在他的家乡办了一份叫做《长岛人》的报纸。他一直教书直到1841年,之后他回到纽约并当了一名记者。
'''出生'''
<p style="text-indent:2em;"> 诗人。1819年5月31日出生于长岛。父亲务农,因家贫迁居布鲁克林,以木工为业,承建房屋;他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民主思想家潘恩的作品很感兴趣,这使惠特曼也深受影响。惠特曼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童年时还当过信差,学过排字。后来在报馆工作,又成为编辑。他喜欢游荡、冥想,喜欢大自然的美景;但是他更喜欢城市和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演讲术,喜欢阅读荷马、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1846年2月至1848年1月任 [[ 《布鲁克林之鹰》 ]] 的编辑。1848年去新奥尔良编辑报纸,不久回到布鲁克林。
'''草叶集'''
<p style="text-indent:2em;"> 1855年《草叶集》的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其中最长的一首,即后来被称为《自己之歌》的那首诗。共1336行。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诗中多次提到了草叶:草叶象征着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的普通人。这薄薄一册划时代的诗集受到了普遍的冷遇,只有爱默生给诗人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惠特曼从这封信中得到巨大的鼓舞。
《草叶集》是惠特曼诗集最重要的著作,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诗集中的诗歌便像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草,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它们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作者在诗歌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
1856年,第2版《草叶集》出版,共收诗32首。[[《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是诗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此外, [[ 《阔斧之歌》 ]] [[ 《大路之歌》 ]] 也是名篇。
'''战争时代'''
1862年 探望在腓烈德利斯堡战役中受伤的兄弟。
1865年 [[ 林肯 ]] 被暗杀,惠特曼的战时诗集 Drum-Taps(后来放到《草叶集》中)出版。
1871年 母亲路易莎去世。
1867年的《草叶集》第4版只有8首新诗,但收入了《桴鼓集》及其续集。值得注意的是1871年发表的长篇文章《民主远景》,它总结了作者的文艺观和政治主张。
《草叶集》的第5版在1871年和1872年各印刷了一次,第一次增收13首新诗,第二次收入一般评论家公认为诗人最后一首重要的长诗 [[ 《通向印度之路》 ]] 和少数几首新诗。1876年出版了《草叶集》的第6版,以纪念独立宣言的100周年。这是一部包括散文作品在内的两卷集,第一卷即第5版的内容,第二卷他取名为《两条小溪》,包括散文、18首新诗、《通向印度之路》和附诗,诗句趋向于抽象。《草叶集》的第7版(1881-1882)的文字、每首诗的题目和排列的先后次序,都己最后审定,这一版共收20首新诗。惠特曼继续写诗,直至1892年去世。
1882年诗人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其中包括《民主远景》一文。1888年出版的《十一月枝丫》,收入62首新诗和一些文章,集中的诗篇后来收入《草叶集》的第8版(1889),并成为"附诗一"。1891年费城的出版家出版惠特曼的新作《再见吧,我的幻想》,其中的诗篇成为《草叶集》的"附诗二"。《草叶集》的第9版(1892)包括"附诗一"、《七十之年》和"附诗二"《再见吧,我的幻想》。诗人去世后的遗诗《老年的回声》,作为"附诗"。见1897至1898年出版的集子,后采的全集也都收入。
1,9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