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刘健挺

移除 4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刘健挺''',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生于安徽省霍山县下符桥乡圣人山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放牛,11岁时读了两年私塾,两年学堂,后因家境艰难辍学,返家种田。
== 章节标题 ==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刘健挺
| 图像 =
[[File:T01186174d7e56cd2df.jpg|缩略图| 刘健挺]] 居中|250px|[http://p0.so.qhmsg.com/bdr/130__/t01186174d7e56cd2df.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so.com/v?q=%E5%88%98%E5%81%A5%E6%8C%BA&src=srp&correct=%E5%88%98%E5%81%A5%E6%8C%BA&cmsid=bde8ca34b36b146a0b253401c3fc48ad&cmran=0&cmras=0&cn=0&gn=0&kn=0#id=683343a095dac0f616faf591a45cdc54&itemindex=0&currsn=0&jdx=3&gsrc=1&fsn=60&multiple=0&dataindex=3&prevsn=0 图片 自360网]]]
|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1909年
| 知名于 = <br>
}}
'''刘健挺''',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生于[[安徽省]]霍山县下符桥乡圣人山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放牛,11岁时读了两年私塾,两年学堂,后因家境艰难辍学,返家种田。
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二二三团连政治指导员,陕南游击总司令部营政治委员,第七十四师独立一团副团长,师政治部主任,师教导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坚持了鄂豫陕边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各四团参谋长,团政治处主任,三八五旅七七0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河南军区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豫西支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二旅政治委员,鄂西北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华东军区警备十四旅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皖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安徽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动员处处长,安徽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福建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人物简介 ==
刘健挺(1909-1983)安徽省霍山县人。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二二三团连政治指导员,陕南游击总司令部营政治委员,第七十四师独立一团副团长,师政治部主任,师教导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坚持了鄂豫陕边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各四团参谋长,团政治处主任,三八五旅七七0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河南军区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豫西支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二旅政治委员,鄂西北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华东军区警备十四旅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皖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安徽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动员处处长,安徽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福建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刘健挺(照片1)刘健挺(照片1)刘健挺,1909年生,安徽霍山县人。原名刘守斋。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3师223团连政治指导员,陕南游击总司令部营政治委员,第74师独立l团副团长、师政治部主任、师教导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坚持了鄂豫陕边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4团参谋长、团政治处主任,第129师385旅770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河南军区第4支队政治部主任,豫西支队政治委员。参加了反“扫荡”、反顽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2旅政治委员,鄂西北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华东军区警备第14旅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原突围和淮海、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皖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安徽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动员处处长,安徽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福建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 [[ 少将军衔 ]]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3年病逝。
== 主要经历 ==
=== 革命活动 ===
民国16年(1927年)参加革命活动,加入农民协会,组织发动农民抗捐、抗租、抗债。
民国17年10月参加秘密的 [[ 赤卫队 ]]
民国19年3月,中共组织领导的圣人山农民暴动成功,乡农会正式成立,刘健挺被选为支常委。同年6月,霍山县苏维埃政府派他到七区六乡搞农运工作。
民国2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在七区区委扩大会议上被选为少共区委委员,任少共区委秘书。在革命根据地内部“肃反”中被打成受“改组派”欺骗分子,蒙受冤屈,撤了职,罚做苦工。他戴着“反革命分子”帽子,接连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以一名红军战士和共产党员的忠贞、勇敢精神,英勇战斗。
栗杪阻击战后,红二十七军整编为红二十五军。刘健挺被分配到第五十团机枪连,经过考察,恢复了他的党籍,调至第二二三团一连任指导员。
民国23年11月,奉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十五军组成“第二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鄂豫皖苏区,进行长征。
在陕南,刘健挺被选为陕南特委委员,担任独立第二营政治委员。民国25年,调红七十四师任独立第一团副团长、师教导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而后,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1]=== 抗日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刘健挺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参谋长、团政治处主任,第三五八旅第七七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为保卫 [[ 延安 ]] 立下战功。
民国32年底,奉中共中央指示,与张才千一起率领第七七团离开延安,进军豫西。在离开延安前,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彭真找刘健挺谈了一次话,宣布取消给刘健挺划的受“改组派”欺骗过的分子的错误决定。中共中央政治上的关心、信任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他以极大的鼓舞。到达豫西,第七七团编为豫西支队,刘健挺任伊洛特委书记兼豫西军分区政治委员和豫西支队政治委员。豫西是联系中原地区的桥梁,战略地位显要,日军对这里争夺十分激烈,战斗频繁,矛盾尖锐。刘健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确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织发动群众,团结争取进步力量,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对地方著名士绅,一一登门看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征求意见。经过调查和群众推荐,聘请60多位有代表性的人士为参议员,组成伊洛参议会,定期举行会议,商讨抗日大计。对日军进犯,巧妙地组织伏击,先后击毙日军驻伊川正、副司令官,击溃来犯日军,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各种团体纷涌而起,组建起一块拥有3个县民主政权的伊洛抗日根据地。
=== 内战时期 ===抗战胜利后,伊洛军分区奉命南下中原到达桐柏山区,豫西支队改编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旅,刘健挺任第二旅政治委员。 [[ 蒋介石 ]] 蓄谋已久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内战,从这里爆发了。蒋介石调动11个军、26个师,共30万正规部队,构筑6000余座碉堡,将中原部队重重包围起来,密令“限四十八小时全歼”。
在这种情况下,中原部队决定采取秘密突围,由皮定均率一纵一旅向东佯攻,掩护大部队向西突围,而后转入华东解放区;中原军区领导机关率二纵主力、王震副司令员率三五九旅等部为北路,向西突围,直下陕南;王树声副司令员率一纵二、三旅等部为南路,西越平汉路入鄂西北。这么大的行动,国民党的特务机关完全蒙在鼓里,发觉后,中原大部队已突出重围。刘健挺率二旅随王树声副司令员突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轻装奔发,于深夜穿过深山峡谷,越过京汉铁路,抢渡襄河,到达鄂西北武当山。在武当山区,刘健挺担任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民国36年2月,奉命率4个连队兵力东进,组织江北游击支队。部队越过礼山县东大山时,遭到国民党军1个团的伏击,加上保安队,兵力超过己方数倍。刘健挺镇定自若,主动提出带1个连加侦察队作掩护,让其余部队冲出险境。当刘健挺完成掩护任务,率余部冲出火网时,部队已经失散,行至斑竹园时,复遭国民党军包围,所剩1个连又冲散。侦察队的人大多负伤,难以行走。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说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东进。他找到地下党组织,安置好伤员,自己化装成一般商人,沿大别山东走,找大部队。经过3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临淮关,找到中共津浦路西区党委。年底随六合工委游击队到达中共皖西区党委和皖西军区所在地舒城晓天。刘健挺将鄂西北突围部队失散自己化装至津浦路西的经过,向区党委书记[[彭涛]]、司令员曾绍山作了汇报,要求组织审查他的这段历史。皖西区党委将刘健挺的情况转报中共中央中原局。经中原局批准,于同年12月电示恢复刘健挺党籍,任命为第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筹措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
民国38年3月,被任命为皖北军区警备第一旅政治委员,参加了渡江作战。
=== 建国后期 ===
建国后,刘健挺先后担任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热情、艰苦奋斗的本色。下基层,他同指战员、民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后来身体有病,体力差了,也尽量参加一些集体劳动。机关植树造林,助民劳动,他跟着干轻活。“三年困难时期”,安徽是重灾区,家乡亲友登门,刘健挺总是让家人节衣缩食,尽可能给予帮助,而他常年吃着南瓜萝卜丝。
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刘健挺出生入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68年,刘健挺调任福建省军区政治委员。在林彪、“四人帮”迫害老干部时,他被打成“五·一六”分子,但他始终相信党,相信组织,落实政策后又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1983年11月辞世。 [1]
== 人物事迹 ==
=== 六霍起义显身手 ===
刘健挺,原名刘守斋,1909年出生于霍山县下符桥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刘发仁,母亲[[吴长英]],为勤劳俭朴的农民。刘健挺兄妹3个,他排行老二。哥哥刘守矩,曾任东北乡苏维埃政府司务长。弟弟刘守国,曾任红四军独立第九连政治指导员,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妹妹刘守英也参加革命,红军长征后留在地方工作,后被疯狂反扑的国民党卖往英山。刘健挺结发夫人万吉云随刘健挺一道参加革命,曾任烂泥坳乡苏维埃政府妇女主任,婚后十几年病故,为病故烈士。
刘健挺7岁放牛,11岁时读了两年私塾,两年学堂,后因家境艰难辍学,回家做农活,学道士。
1929年11月,六霍起义全面爆发。独山和西镇暴动后,为支援桃源河暴动,刘健挺与舒家庙、花园畈、大河厂和六安县凤凰台等地农协会员、赤卫队员等500余人,在闻家店、张家冲、横旦岗等地扒掉大地主家粮食30余户3000余担,分给穷苦群众。
1930年1月,皖西第一支正规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在霍山成立。2月1日,刘健挺与霍山东北区赤卫队2300余人,配合红33师第一次攻克霍山县城。为配合红军攻城,刘健挺率下符桥乡农协,在刘介臣、陈祖燕的领导下,扒掉地主刘有勤、黄跃轩的粮食,镇压恶霸刘守义。4月6日,六安县反动自卫团在霍山东北乡搜捕农协会员,抄了舒传贤的家。中共霍山县委和东北区委决定立即举行东北乡武装总暴动。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的亲自领导和指挥下,四五万农民参加东北乡赤卫队。下符桥乡赤卫队在刘健挺等的率领下,将六安自卫团围困4天。霍山东南乡及六安南乡农民群众起而响应。赤卫队打垮了民团的多次进攻,踩掉了青山街的反动局子,一直打到苏家埠东的马家庵子。4月12日,红33师第二次攻克霍山城,毙俘敌自卫团200余人,活捉敌总指挥秦华轩,缴枪85枝,并与东北乡赤卫队汇合,全歼六安民团,东北乡暴动大获全胜。霍山县苏维埃政府遂在霍山城关成立,霍山全境赤化,成为安徽第一个全境赤化县,被定为安徽红色区域中心。刘健挺在东北乡暴动中,作战勇敢,表现出色,初露锋芒。1931年6月,刘健挺经熊宗华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乡支部委员兼少共书记,后在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内工作,为霍山苏区的政权建设、武装建设努力工作。
== = 身经百战建奇功 ===
1932年9月,刘健挺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5师223团,不久任红25军第75师223团连政治指导员。刘健挺加入红军,正赶上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敌人以约20万兵力继续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清剿”之时。刘健挺立即投人反“围剿”斗争。9月10日,红25军在金家寨与红四方面军主力会合,其73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第75师(2个团)担负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的任务,配合方面军主力作战。刘健挺所在的223团在完成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向黄安地区转移的任务后,即到达黄安以南地区,与军部特务营一起留在该地区活动。10月下旬,在邓家桥歼敌第13师1个连。10月24日,在高桥河予敌第13师73团以很大杀伤。10月26日,在宫樊塘打击敌保安第四团和湖北第四区保安队,毙伤敌百余名。10月底,在八里湾打击反动民团,毙伤俘敌300余名。之后,刘健挺随223团转移至七里坪、檀树岗及麻城以北地区活动,在七里坪附近歼敌第80师1部。
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黄安檀树岗召开军事会议,根据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去后根据地的严峻形势,决定重建红25军,独立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刘健挺参加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与红25指战员及根据地人民一道,打破了敌人大规模划区“清剿”,箝制了敌人大量兵力,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临时中央的错误指导,红25军发起七里坪战役,损失惨重,加之“肃反”,致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形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1934年11月,红25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经过独树镇、三要司、庚家河战斗,胜利入陕。1934年1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召开庚家河会议,决定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会后,刘健挺积极参加新的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任陕南游击总司令部营政治委员,率领红军指战员,团结群众,没收和分配地主的财物和土地,组织和武装群众,成立赤卫军、少先队,解除民团武装,扩大红军,建立巩固的后方,带领军民,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两次“围剿”,坚持了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会后,部队各线转移。刘健挺与杨秀坤率部东渡襄河,挺进大洪山和鄂西北地区打游击,沿途遭遇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部队越过礼山县东大山时,遭到国民党军1个团的伏击,加上保安队,兵力超过己方数倍。刘健挺镇定自若,主动提出带1个连加侦察队作掩护,让其余部队冲出险境。当刘健挺完成掩护任务率余部冲出火网时,部队已经失散,行至斑竹园时,复遭国民党军包围,所剩1个连又被冲散。刘健挺率侦察连40余人准备打回老家-大别山区,转战至霍山烂泥坳,又遭到敌人大部队围击,伤亡很大。刘健挺并没有灰心,他找到当地的党组织,安置好伤员,自己化装成一般商人,沿大别山东走,找大部队。经过3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临淮关,找到中共津浦路西区党委。年底随六合工委游击队到达中共皖西区党委和皖西军区所在地舒城晓天。刘健挺将鄂西北突围部队失散,自己化装至津浦路西经过向区党委书记彭涛、司令员曾绍山作了汇报,要求组织审查他的这段历史。皖西区党委将刘健挺的情况转报中共中央中原局。经中原局批准,于同年12月电示恢复刘健挺党籍,任命为第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筹措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刘健挺任鄂豫军区二分区政治委员(华东军区警备第14旅政治委员),中共鄂西北二地委书记,皖北军区警备第一旅政治委员。他率部2000余人,随刘邓大军转战于霍邱、固始、金寨、霍山等地,为皖西地区的最后解放作出了贡献。
皖西解放后,刘健挺离开家乡,参加了陇海、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几十年戎马倥偬,出生人死,身经百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开辟和创建解放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 事业做出 = 了可贵的贡献。 === 和平建设展新姿===
建国后,刘健挺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安徽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动员处处长,安徽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福建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顾问,中共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虽身居要职,却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热情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以崭新的姿态投人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去。下基层,他同指战员、民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后来身体有病,体力差了,也尽量参加一些集体劳动。机关植树造林,助民劳动,他跟着干轻活。“三年困难时期”,安徽是重灾区,家乡亲友登门,刘健挺总是让家人节衣缩食,尽可能给予帮助,而他常年吃着南瓜萝卜丝。他谦虚谨慎,团结同志,深入实际,勤恳工作,任劳任怨,为祖国海边防对敌斗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民兵建设倾注全力。
1960年9月,中央军委成立《红25军战史》编审小组委员会,并成立了办公室、编辑组、资料组、秘书组,着手红25军战史资料的征集、编写工作。徐海东任编委会主任,刘健挺任编委会委员并担任战史编写修改办公室副主任。刘健挺与战史征编工作同志一道,组织人员广泛搜集和熟悉战史资料,精心编写初稿,然后将初稿分送分散在各地的红25军老同志审改,再将老同志意见进行归纳和研究。经精编严审,三易其稿,历时近3年,于1965年写出《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战史》初稿。刘健挺为红25军战史的编写工作付出了诸多辛劳。他那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赢得编写成员的一致好评。
在十年动乱中,刘健挺受到迫害,被打成“五·一六”分子,身处逆境仍坚持党的原则,无私无畏,与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作不懈的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勤奋工作。任顾问以至离休以后,仍坚持学习,努力工作,热情传、帮、带,恪守共产党员的职责,深受广大指战员的尊敬和爱戴。
半个多世纪以来,刘健挺忠于党,忠于人民,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的事业,终因积劳成疾,1983年11月病逝于福州。 ==参考资料== [2[Category: 军政人物]]
68,5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