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邓季惺

增加 10,61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邓季惺]]'''<ref>[https://baike.so.com/doc/3212946-3385943.html ] </ref>
邓季惺(1907年-1995年),1907年,她出生在四川省奉节县(今属重庆市),14岁考入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她受到 [[ 恽代英 ]] [[ 张闻天 ]] [[ 萧楚女 ]] 等老师进步思想的影响,与进步师生一起参加校内外争取民主的活动。
== 人物关系 ==
虽然早在50年代就失去了她热爱的舞台,但是作为那个时代的"新女性",邓季惺对职业女性的矢志追求、对"法治"社会的争取以及新闻自由的种种探索与努力,虽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显得那么孱弱,但却散发出一种穿过历史尘烟的动人力量。
== 著名女报人邓季惺 ==
我从1937年6月正式参加南京的《新民报》,除几次重病请假,前后都与她休戚与共,血肉相连,她的发展也就是我生命的发展。——邓季惺
 
  邓季惺(1907~1995),女,四川奉节县(今属重庆市)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之母。1950年参加民建,历任民建第三、四届中央常委,第五届中央咨议委员会委员。解放前任南京《新民报》社副经理和重庆、成都、上海《新民报》社经理,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新中国成立后,被毛泽东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以后任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北京《新民报》社经理、《北京日报》社顾问、上海《新民晚报》社顾问、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第三、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满腹诗书气自华'''
 
  1907年邓季惺出身于长江三峡腹心奉节县的一个世代绅商之家。按祖上字辈,她排“季”字辈;“惺”,领会,惺悟,聪明人。《五灯会元》“一声寒雁叫,唤起未惺人”一句佛教禅宗史书的话,赋予了这位天生聪慧的小才女人生之路博大的启迪。
 
  邓季惺的祖父、父亲和叔父都是当时的巴蜀商界名人。祖父邓徽绩在重庆开办四川第一家近代工厂森昌泰火柴厂,并携叔父邓孝可在奉节创办宝华煤矿公司。父亲邓孝然被川汉铁路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推为董事局董事,并曾任中国银行四川分行行长。邓孝然、邓孝可两兄弟都参加了1911年至1912年引发辛亥革命的“保路运动”。邓孝可是保路运动宣传鼓动方面的先锋,被推为保路同志会文牍部长,负责出刊《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日刊,参与创办四川咨议局机关报《蜀报》并曾担任主笔。
 
  邓季惺自幼在私塾学习,所具有的强烈女性意识,与其母亲吴婉不无关系。吴婉是位知书达理的开明女姓,系著名老同盟会员吴梅修之妹,曾就学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并在重庆创办了当地第一所女子学堂。她婚后一连生育了九个孩子,因此丧失了外出工作的机会。为此,她一生都对丈夫心存怨气。在吴婉看来,女子要想摆脱受压迫的命运,就必须有知识,有独立的财产权,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前卫的理论。也正是这位母亲,趁丈夫出川之机,让女儿离开家乡,溯流而上,去重庆考入四川重庆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那年邓季惺仅14岁。当时,恽代英、张闻天、肖楚女、卢作孚等都曾在重庆二女师任教。受其进步思想的影响,邓季惺积极参加校内外争取民主的活动,助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绅商出身的家世背景,父辈参加政治运动和革命宣传活动,以及母亲的支持,使邓季惺这位才女日后投身新闻出版事业并取得成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女报人。
 
  '''刘备得到女诸葛'''
 
  1931年7月,邓季惺的丈夫《新民报》创办人之一的吴竹似因患肺结核不幸去世。当时,她还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不到五岁,最小的儿子吴敬琏才一岁多。幼子吴敬琏因为体弱,过继给一位工人做干儿子,取名“长明”,喻“长命”之意。丈夫的去世,无疑对邓季惺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按照旧习,出殡的时候,几个孩子应该披麻戴孝在出殡的路上一步一磕头。可是邓季惺却说:“死者已矣,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长明年幼体弱,这样做肯定是要把他弄出病来。”
 
  在那一段凄风苦雨的日子里,与吴竹似一同办报的《新民报》社长陈铭德给了这位朋友的妻子友善的关怀,慢慢地,两人相爱了。一年多以后,陈铭德与邓季惺结为连理。对于他们俩的联姻,新闻界也传为佳话,戏称“刘备得到了个女诸葛亮”。
 
  1933年1月,邓季惺与陈铭德在北平南河沿欧美同学会礼堂举行了一个前所未闻的结婚典礼。婚礼上除了目睹一对见证他们婚姻刻有“海枯石烂永不相忘”的石头印章外,来宾们得到了一份由新婚夫妇共同署名的《结婚协议》。协议由率性独立的邓季惺提出,协议写明,婚后各自使用各自的姓,即妻不冠以夫姓;邓季惺带来的三个孩子依旧姓吴;婚后家庭财产实行分别财产制,双方共同负担家庭生活费用。为了强化这份协议的严肃性,邓季惺还特意把俩人订立的协议印在粉红色的卡片上,发给来宾以广而告之。
 
  这份《结婚协议》是对封建传统的反对和对女性解放轰轰烈烈的张扬,也彰显出邓季惺独立的个性和创造力。果然在婚后,邓季惺也不许别人叫她陈太太。因此,熟人都知道她的脾气,一律称其为“邓先生”。
 
  '''秀外慧中无冕王'''
 
  1929年9月9日,由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三个中央社记者、编辑创办的民间报纸《新民报》在南京创刊出版,即现在上海《新民晚报》的前身。1930年,清秀文静的邓季惺进入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插班读法律。1933年夏毕业后,曾在南京国民政府担任过司法部民、刑两司科员,后辞职在南京及镇江两地同时挂牌当过律师;同时负责《新民报》的法律解答工作。此外,她还做了《新民报》的《新妇女》周刊的主要撰稿人,并主持《社会服务版》的《法律问答》专栏。
 
  这时邓季惺常同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和[[曹孟君]]、[[谭惕吾]]等妇女活动家一起,从事妇女解放运动。她大声地宣扬:“群策群力为妇女界做一番日新月异的工作”。与李德全、曹孟君、谭惕吾、王枫等人成立了“南京妇女文化促进会”,大胆地搞起“女权运动”实验,学开车、练打靶,开风气之先。与李德全等促成召开南京妇女代表会议,成立“南京妇女救国会”。 同时,她们在《新民报》上创办《新妇女》副刊,向读者宣传男女平等,消灭社会黑暗的道理。邓季惺在上面发表了《妇女运动的时代性》、《妇女运动与家庭》等一些具有先锋思想的文章。邓季惺深知,妇女要解放,必须解决社会压在妇女身上的沉重负担。为此,她们创办了“南京第一托儿所”,她自己担任所长,负责具体事务。抗战初期,邓季惺又在重庆南岸办了“七七托儿所”。
 
  邓季惺出色的才干,陈铭德一清二楚。陈铭德很早就竭力相邀邓季惺一起加入《新民报》。这于情于理,都毫无争议。可是个性独立的邓季惺担心她到《新民报》工作,会被人看成是丈夫的附庸而没有应允。直到1937年6月,邓季惺靠自己的努力成为被社会认可的妇女运动活动家后,才正式加盟《新民报》,掌管经营和财务。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周恩来为《新民报》的题词
| 圖像 =
[[File:2016071509150832380.jpg|缩略图|左|[hhttp://www.cndca.org.cn/mjzy/rwfc/mjxx/1086099/2016071509150832380.jpg 原圖鏈結][http://www.cndca.org.cn/mjzy/rwfc/mjxx/1086099/index.html]]]
| 图像说明 = 周恩来为《新民报》的题词
 
}}
  《新民报》有独特的办报风格是“出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说自己的话”,因此吸引了大批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新民报》之前是典型的文人办报风格,一开始就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一切因陋就简,财务管理不严谨。邓季惺一上任,就为报社的财务会计、发行、广告、印刷等业务建立起严格的财务制度和管理体系,比如:广告方面,要求每天刊登的广告由专人剪贴,每天做报表,财务科根据报表收钱;现金支付的全部入账,拖欠的款项要记债权债务。发行方面要求每天做日报表,做到现金尽快回笼。物资供应方面,面临抗日战争,纸张供应紧张而报纸销路激增,她就专门派人及时购买所需的纸张和木材,并及时把报纸收入换成美元或黄金,以防贬值。当时有这样一种夸张的说法:邓季惺精明到报馆里用了几根大头针她都心中有数。
 
  1937年7月1日,在邓季惺的努力下,报社集资五万元成立了“新民报股份公司”,用当今天的话来讲,这是一个标准的现代化的公司制度。陈铭德由社长改称总经理,邓季惺则出任公司经理。入股董事有国民党各派系的人,也有四川一些民族资产企业的代表人物。这是中国报业史上第一个近于现代化的报业集团。后来吴敬琏以提倡市场经济闻名,有人开玩笑说,母亲邓季惺是他第一个老师。
 
  像每一张新报纸一样,《新民报》也经历了创业的艰难。在《新民报》刚刚成立股份公司后不久,战争把一切秩序打乱了。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后两天,邓季惺把三个孩子送回四川老家后,她立即返回南京,投入到紧张的办报抗战中。
 
  1937年11月底,日本侵略者侵入上海,逼近南京。在南京陷落前7天,《新民报》迁往重庆。1938年1月15日,邓季惺协助陈铭德主持《新民报》重庆版创刊。当时,大批文化人云集山城,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广结名流、学者,郭沫若、朱自清、田汉、洪深、夏衍、巴金、老舍、徐悲鸿等经常为报纸撰稿,使报纸发行量大增。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1936年写于长征途中,重庆谈判期间书赠柳亚子。1945年11月14日,即毛泽东离开重庆的第三天,《新民报晚刊》就首次公开发表毛泽东《沁园春.雪》,让重庆人民第一时间欣赏到了毛泽东的鸿篇巨著。
 
  邓季惺和丈夫陈铭德通过郭沫若的介绍,与在重庆的中共领导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周恩来一直很关心《新民报》和邓季惺、陈铭德俩夫妇,鼓励他们:“为抗战宣传,要与《新华日报》互相协作。”1938年7月7日抗战一周年时,周恩来为《新民报》题词:“全民团结,持久斗争,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ref>[http://www.cndca.org.cn/mjzy/rwfc/mjxx/1086099/index.html  著名女报人邓季惺],中国民主建国会, 2016年07月18日</ref>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政治家]]
1,9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