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晁错

移除 339 位元組, 5 年前
百科化 調整錯誤的語法
|注釋 =
}}
{{NoteTA|1=zh:鼂; zh-hans:晁; zh-hant:晁; }}
'''晁错'''{{BD|前200年||前154年||catIdx=C}},《史記》、《漢書》本傳作'''-{鼂}-錯''',[[潁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西汉]]初著名政论家。
== 代罪身死 ==
前154年,吴王[[劉濞]]会七国,以“[[清君侧|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七国之乱|起兵叛乱]]。而晁錯對此變局,竟則拿不出任何有效方案,甚至向漢景帝建議御駕親征,而自己坐鎮長安的建議。結果汉景帝听信[[袁盎]]等的建议,将晁错处死,希望平息叛乱,但是七国并不退兵,最终汉朝廷不得不出兵才平息叛乱。汉景帝事后对于错杀晁错懊悔不已,而且其处决过程几乎在当时就遭指责。《史記》书“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ref>{{Wikisource history|史記|101|袁盎晁錯列傳}}</ref> ,而[[班固]]的《[[汉书]]》则直书“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ref>{{Wikisource history|漢書|049|爰盎晁錯傳}}</ref> ,说明晁错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骗到刑场立即[[腰斩]]的。另外晁錯的家人,也全部被斬首。
== 评价 ==
[[班固]]在《[[汉书]]》中评价:“晁錯銳於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其父睹之,經於溝瀆,亡益救敗,不如趙母指[[趙括|括]],以全其宗。悲夫!錯雖不終,世哀其忠。故論其施行之語著於篇。”
[[李奎報]]在《[[東國李相國集]]》中作'爲鼂錯雪冤論'以评价:"古之人論漢之英明之君。則首稱文景。然以誅錯事觀之。景帝不足謂之明矣。且國政。非臣之所能專斷而行之者也。陳其利害而取斷於君上者。臣之職也。受下之謀議。商酌可否。而後行之者。君之明也。錯旣爲漢臣。患諸侯之彊大難制。欲因過削地。以尊京師。此可謂忠於國者也。遂以此奏於上。上亦不能獨裁。與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而後行之。則咎不獨在錯矣。脫七國實爲錯而發兵者。業已用其計而致此。則是亦朝廷之恥也。宜徐觀其變。然後誅之未晚也。錯之削諸侯。亦非不慮其反逆而策之者也。宜委以制禦之任。有不可而後誅之亦可矣。況吳王卽山鑄錢。煮海爲鹽。爲反計數十年。而後與六國發之。則名雖誅錯。其意不在錯也。苟其勢可以抗京師。則雖急斬錯以謝。祗自示中國之輕耳。終不爲罷兵明矣。苟不能以區區七國能抗京師。則雖不誅錯。其若予何耶。其誅之也。雖斷自上心。猶爲不可。況聽其讎者之讒。以戮忠臣。內爲袁盎復讎。外爲諸侯報仇。其不明孰大焉。又使中尉紿載行市。是欺臣也。以天子而斬一鼂錯。何必誑耶。是亦非人君之政也。過孰甚焉。惜也銳於爲國遠慮。而反受誅戮。鼂錯之冤。不亦甚乎。以文帝之疏斥賈誼。較諸此則彼特過之小小者耳。況誼之斥也。未幾復徵。傅上之愛子。而其策雖未盡見用。其所採而施於世者亦多矣。則不可謂大失其志者也。然後世猶以不大用爲之冤也。況如錯者乎。予是以譏景帝之不明。以此雪錯之深冤也。嗚呼。有努力扶我身者。誤而少失其手。則未及踣地。而敢怒斥耶。 "{{wikisource|東國李相國前集/卷22}}
== 文学造诣 ==
《[[汉书]]·艺文志》记载,晁错有文31篇,多佚,今存较完整8篇,以《[[论守边疏]]》和《[[论贵粟疏]]》为著。[[清朝]][[馬國翰]][[嚴可均]]等著有辑本。
== 考文 == {{Reflist}}{{start box}}{{s-before|[[陶青]]}}{{s-title|[[西汉]][[御史大夫]]|前155年—前154年}}{{s-after|[[蚡]]}}{{end box}}
{{DEFAULTSORT:CHAO Cuo}}
[[Category:西汉官员]]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