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移除 1,00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第一根齿,就是要在[[朝鲜]]发动更大的攻势。从台湾出来这根齿,是利用逃到台湾的[[蒋介石]]的力量给新[[中国]]制造麻烦,即所谓“放蒋出笼”。在去[[朝鲜]]的“海伦娜”号巡洋舰上,[[艾森豪威尔]]决定,解除[[杜鲁门]]政府的所谓“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规定,鼓励[[蒋介石]]对[[中国]]大陆发动牵制性的进攻。[[艾森豪威尔]]说,这一决定的目的是“提醒[[中国]]共产党注意,僵持的日子不长了,[[朝鲜]]战争或结束,或者扩大到[[朝鲜]]以外”。
所谓第三根齿,是通过[[印度]]方面警告[[中国]],如果再不让步就要大打,甚至要使用原子弹。
对[[中国]],他继续推行杜鲁门政府的敌视政策,除和国民党政府缔结《共同防御条约》外,还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50 50 年代后期,[[美国]]发生了较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力进一步衰落。[[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和平取胜”的新战略,主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苏联]],东欧进行渗透,促其“和平演变”,以和平方法“战胜”共产主义。[[艾森豪威尔]]对核政策的变化,是因为美国武器库中增添了一种意义重大的新的核武器。1953年1月中旬,[[新墨西哥州]]核试验场的科学家们激动地报告,一种适于大口径火炮发射的原子弹第一次爆炸成功,这意味着核武器既可用于战略目的,又可用于战术目的。这一消息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立即重新考虑核政策。当时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他们思想出现了本质变化。报告说,在推进美国与[[朝鲜]]有关的目标时以更小的努力换取更大的成果的过程中,原子武器所起的作用表明有必要重新估计限制在远东使用核武器的政策。 尽管[[艾森豪威尔]]的核打击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变成现实,但其间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时至今日仍不免让人直冒冷汗。 对于自己核政策的效果,[[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得意地写道:[[中国]]在[[朝鲜]]之所以作出最后的让步,乃是美国核威胁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当然,历史的发展表明,[[艾森豪威尔]]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战后美国第二任总统[[艾森豪 威尔]]继续推行敌视和遏制 [[中国]]的政策, 支持和控制退守台湾的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华民国政权,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由此 引发了两次台海危机, 它加剧了远东的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了中美关系,并 在[[ 朝鲜韓戰]] 战争 中威胁对[[中国]]试用核武器 。这些举动 使 中美关系 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同时也 更加惡化。 是由于 美国的干涉 ,使台湾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台湾问题至今仍 影響著 中美关系 1954年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表明美國協防台灣 症结所在 立場 1960 並於1960 艾森豪威尔 访问台湾 ,重申落實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ref>{{cite web |url=https://www.peoplenews.tw/news/d2b80fe3-7491-4118-a8f5-94dbf22f499a | title= 【那一年的這一天】1960.6.18史上唯一一次!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台 | date=2017-06-18 | publisher=民報 | accessdate=2019-08-23}}</ref> 
==== 蘇聯 ====
1959年他邀请[[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举行了戴维营会谈,开始了美苏又争夺又想搞缓和的新局面。[[赫鲁晓夫]]也邀他访苏,后由于[[美国]]U-2间谍飞机侵犯[[苏联]]领空被击落,因而取消了对他的邀请。
16,6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