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7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如梦令·元旦'''<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如梦令·元旦'''<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60419/8fac6c5658cc4cd7aeb780ff39b6ad86_th.jpg" width="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70060331_111082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如梦令·元旦'''这首词前两句写红军战略转沿途艰难进军的情景;中两句写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和目标;末两句写红军到达目的地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的情景。全词主要描绘了行军的畅达和与国民党斗争的火热场面,表达了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也喻示着革命武装斗争光明灿烂的前景。
== 原文 ==
毛泽东〔近现代〕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 译文 ==
宁化、清流、归化三县城,道路险狭,密林深暗,青苔光滑。今天我们又去哪儿?到山下啦,到山下啦,风卷着红旗如幅幅图画。
== 创作背景 ==
1929年红军主力东征,建立了闽西根据地,9月打下福建上杭县,但是当时红四军内部在建军原则及建立根据地等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毛泽东于6、7月间被迫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三个月后,党中央纠正了红四军前总指挥的错误,11月,毛泽东便回到红四军,重新担任主要领导。12月底,毛泽东在上杭的古田村主持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他亲自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在决议在会上通过,即著名的“古田决议”。这次会议很好地巩固和发展了红军及革命根据地。革命力量的壮大引起了国民党的极大恐惧。在这次会议期间,蒋介石策动了江西的金汉鼎、福建的刘和鼎和广东的陈维远等所率领的反动军队组织了“三省会剿”,向闽西根据地发动进攻,妄图摧毁闽西革命力量。为了粉碎国民党的阴谋企图,会议决定红四军进行战略转移,由地方武装留下闽西坚持斗争,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分头向江西方向进军。到江西去展开游击战争,扩大革命根据地。1930年元旦春节期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一部分从古田出发,向北经连城以东的古田、宁化、清流、归化等地,越过武夷山到江西去。在这次行军途中,毛泽东以“元旦”为题写下了这首小词,以此来描述这次进军的情景。
== 赏析 ==
全词六句33字,采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途行军的路线、方向和目的。表达了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以及词人看到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而产生的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豪迈胸襟之情。
第一、二句写红军战略转沿途艰难进军的景。开头连用三个地名,点明福建省西部的三个县,说明这次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途经的一些地方。从这几个地方看,行军从古田北向至宁化,再折向东至清流,右转向东北至归化,路线还是迂回曲折的。接着描写沿途的道路是那么狭窄、险要、阻滞,森林繁茂,荆棘丛生,到处阴暗潮湿,青苔满布,前进十分困难。红军经过这些地方向武夷山进军,困难非常多,但红军为了打破国民党所谓“会剿”,甩掉敌人,尽快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才决定要走这样一条敌人预料不到的、比较艰难的路。
第三、四句写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和目标。两个句子,一问一答,说明一直向着武夷山前进,要进军武夷山脚下。“直指”一词写出红军勇往直前的雄姿和气势。“武夷山下”点名进军初步要到达目的地。问句突出红军在“古田会议”之后崭新的精神面貌,使人精神一振;答句目标明确,铿锵有力。
第五、六句写红军到达目的地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的情景。“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词人在众多景物中,单选取了红旗,风展红旗,明媚如画,这一方面是直接上文而来;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斗争的火热场面,既是真实之景,同时也是理想之象,让人仿佛看到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看到日益发展、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也可感受到词人的坚定信念和豪迈胸襟。词作语言简洁生动,明白晓畅,词人避繁趋易,有意地选择平实的语句,彻底摆脱传统词供人浅斟低唱,有时甚至语僻难晓的境地。更让人称奇的是,全篇未用一个典故,词语明白如口语,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工农大众,听了也容易明白,从而深受鼓舞,力量倍增。
整篇词虽明白如话,然也精于锻字炼句,词人将推敲之迹隐藏在平实的语言表象下,极炼如不炼,看似寻常,细品方见奇功。如“路隘林深苔滑”一句,尽显行军途中的实际困难,也象征着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也透露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豪情。对于所选事物“路”、“林”、“苔”,均以一字“隘”、“深”、“滑”点出其特征,概括精当,且所用字也并非深奥险僻,而是通俗常见,却又准确之至,从这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对语言的精心推敲。另外这数种物象之间,并无词连接,只是单独并置,却又浑然融为一体。
== 简析 ==
这首词前两句写红军战略转沿途艰难进军的情景;中两句写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和目标;末两句写红军到达目的地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的情景。全词主要描绘了行军的畅达和与国民党斗争的火热场面,表达了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也喻示着革命武装斗争光明灿烂的前景。这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使得词人的革命信念愈发坚定、襟怀愈发豪迈。<ref>[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5d24c02f9f53.aspx 如梦令·元旦]</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
|<center>'''如梦令·元旦'''<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60419/8fac6c5658cc4cd7aeb780ff39b6ad86_th.jpg" width="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70060331_111082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如梦令·元旦'''这首词前两句写红军战略转沿途艰难进军的情景;中两句写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和目标;末两句写红军到达目的地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的情景。全词主要描绘了行军的畅达和与国民党斗争的火热场面,表达了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也喻示着革命武装斗争光明灿烂的前景。
== 原文 ==
毛泽东〔近现代〕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 译文 ==
宁化、清流、归化三县城,道路险狭,密林深暗,青苔光滑。今天我们又去哪儿?到山下啦,到山下啦,风卷着红旗如幅幅图画。
== 创作背景 ==
1929年红军主力东征,建立了闽西根据地,9月打下福建上杭县,但是当时红四军内部在建军原则及建立根据地等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毛泽东于6、7月间被迫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三个月后,党中央纠正了红四军前总指挥的错误,11月,毛泽东便回到红四军,重新担任主要领导。12月底,毛泽东在上杭的古田村主持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他亲自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在决议在会上通过,即著名的“古田决议”。这次会议很好地巩固和发展了红军及革命根据地。革命力量的壮大引起了国民党的极大恐惧。在这次会议期间,蒋介石策动了江西的金汉鼎、福建的刘和鼎和广东的陈维远等所率领的反动军队组织了“三省会剿”,向闽西根据地发动进攻,妄图摧毁闽西革命力量。为了粉碎国民党的阴谋企图,会议决定红四军进行战略转移,由地方武装留下闽西坚持斗争,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分头向江西方向进军。到江西去展开游击战争,扩大革命根据地。1930年元旦春节期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一部分从古田出发,向北经连城以东的古田、宁化、清流、归化等地,越过武夷山到江西去。在这次行军途中,毛泽东以“元旦”为题写下了这首小词,以此来描述这次进军的情景。
== 赏析 ==
全词六句33字,采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途行军的路线、方向和目的。表达了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以及词人看到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而产生的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豪迈胸襟之情。
第一、二句写红军战略转沿途艰难进军的景。开头连用三个地名,点明福建省西部的三个县,说明这次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途经的一些地方。从这几个地方看,行军从古田北向至宁化,再折向东至清流,右转向东北至归化,路线还是迂回曲折的。接着描写沿途的道路是那么狭窄、险要、阻滞,森林繁茂,荆棘丛生,到处阴暗潮湿,青苔满布,前进十分困难。红军经过这些地方向武夷山进军,困难非常多,但红军为了打破国民党所谓“会剿”,甩掉敌人,尽快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才决定要走这样一条敌人预料不到的、比较艰难的路。
第三、四句写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和目标。两个句子,一问一答,说明一直向着武夷山前进,要进军武夷山脚下。“直指”一词写出红军勇往直前的雄姿和气势。“武夷山下”点名进军初步要到达目的地。问句突出红军在“古田会议”之后崭新的精神面貌,使人精神一振;答句目标明确,铿锵有力。
第五、六句写红军到达目的地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的情景。“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词人在众多景物中,单选取了红旗,风展红旗,明媚如画,这一方面是直接上文而来;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斗争的火热场面,既是真实之景,同时也是理想之象,让人仿佛看到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看到日益发展、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也可感受到词人的坚定信念和豪迈胸襟。词作语言简洁生动,明白晓畅,词人避繁趋易,有意地选择平实的语句,彻底摆脱传统词供人浅斟低唱,有时甚至语僻难晓的境地。更让人称奇的是,全篇未用一个典故,词语明白如口语,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工农大众,听了也容易明白,从而深受鼓舞,力量倍增。
整篇词虽明白如话,然也精于锻字炼句,词人将推敲之迹隐藏在平实的语言表象下,极炼如不炼,看似寻常,细品方见奇功。如“路隘林深苔滑”一句,尽显行军途中的实际困难,也象征着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也透露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豪情。对于所选事物“路”、“林”、“苔”,均以一字“隘”、“深”、“滑”点出其特征,概括精当,且所用字也并非深奥险僻,而是通俗常见,却又准确之至,从这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对语言的精心推敲。另外这数种物象之间,并无词连接,只是单独并置,却又浑然融为一体。
== 简析 ==
这首词前两句写红军战略转沿途艰难进军的情景;中两句写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和目标;末两句写红军到达目的地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的情景。全词主要描绘了行军的畅达和与国民党斗争的火热场面,表达了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也喻示着革命武装斗争光明灿烂的前景。这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使得词人的革命信念愈发坚定、襟怀愈发豪迈。<ref>[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5d24c02f9f53.aspx 如梦令·元旦]</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