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高排村(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下辖村)'''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高排村位于圩镇周边,村委会距乡政府仅300米,全村总人口169…”
'''高排村(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下辖村)'''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高排村位于圩镇周边,村委会距乡政府仅300米,全村总人口1690人,374户,国土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8260亩,耕地918亩,果业2003亩,烤烟85亩,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13户,年出栏千头生猪的1户,人均纯收入1690元,整体布局呈东西走向。

交通便利,省道周版线及县道高晓线交汇于此,公路网覆盖全村各个自然屋场,硬化率达80%。电力、有线电视、移动(联通)、电信等电力通信设施覆盖面达100%,其有3个村级卫生所,即将新建的乡中心小学明德小学坐落于该村网形坝。<ref>[https://www.sohu.com/a/831977302_121106902 榕江县:以工代赈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 ]搜狐</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rr.newsxy.com/data1/1/images/2023/1108/16994119902881287_1080x693.jpg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基层组织 ==
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64人,少数民族党员4人,其中男党员57人、女党员7人。该村党支部2006年被木城乡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2006年被木城乡人民政府评为乡级文明单位。

村委会由 (支书兼主任、副支书、副主任等)组成,下设垭口、[[小寨]]、[[老厂]]、[[新寨]]、[[郑家寨]]、[[包包寨]]、打电洼、[[上弓背山]]、下弓背等9个村民小组。该村建有团支部1个,共有团员46人
== 村情概况 ==
新农村建设:全村共有新罗屋、安子排、上沙段三个省扶示范点,下沙塘、门坑二个自主建设点,各点均按农民承诺、自主申报的原则,按中央“二十字”方针和“五新一好”的要求,以农民为主体,以五个一(一个产业、一名负责领导,一支队伍、一个示范基地、一套扶持措施)为工作模式,通过发展脐橙、烤烟等农业产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增加农民收入。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学习内容,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塑造新风貌。以农民知识化工程为平台,加大农民科技兴农力度,培育新农民。

== 自然资源 ==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184亩(其中:田1726亩,地3458亩),人均耕地3亩,主要种植甘蔗、烤烟、木薯、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35095.9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92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15亩,主要种植咖啡、茶叶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131亩,荒山荒地10119亩。有金矿、铜矿等资源。

== 基础设施 ==
截止2009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村辖内无路灯。全村有333户通自来水,有9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77%、20%)。有432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8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8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1户。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4公里,建有集贸市场1个。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农用运输车6辆,拖拉机29辆,摩托车161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693亩,有效灌溉率为34.91%。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09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1户;建有小水窖1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09户。全村有5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有7个自然村已通路;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4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8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3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有18户居住在其他结构房屋。

== 农村经济 ==
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9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55万元,占总收入的57%;畜牧业收入115万元,占总收入的14.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350头,肉牛23头,肉羊725头);渔业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0.37%;林业收入35万元,占总收入的4.4%;第二、三产业收入174万元,占总收入的22%;工资性收入8万元,占总收入的1%。

农民人均纯收入2801元,农民收入以甘蔗、[[烤烟]]、[[木薯]]、粮食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4人,在省内务工8人,到省外务工6人。

== 人口卫生 ==
该村现有农户432户,共乡村人口1730人,其中男性954人,女性776人。其中农业人口1696人,劳动力1076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彝族、傈僳族混居地),其中彝族205人,傈僳族64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人,占人口总数的0.17%;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696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308人, 占人口总数的17.8%。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室和乡卫生院,卫生室面积3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17公里。该村无公厕,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村内无生活排水沟渠设施,全村人畜混居的农户266户。

== 文化教育 ==
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拥有教师10人,在校学生235人,距离中学17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29人,其中小学生173人,中学生56人。

全村建有图书室1个。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5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