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水域辽阔的鄱阳湖(钟叔河)

增加 4,103 位元組, 1 個月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水域辽阔的鄱阳湖'''<br><img src="https://images.pex…”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水域辽阔的鄱阳湖'''<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8950866/pexels-photo-28950866.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水域辽阔的鄱阳湖》'''是[[中国]]当代作家钟叔河的散文。

==作品欣赏==

===水域辽阔的鄱阳湖===

发达的水系巩固了古代余干的[[文化]]及经济地位。李白、杜甫、刘长卿等皆有从水路途经余干的经历,留下不朽诗篇。理学大家朱熹更是多次受南宋丞相赵汝愚之邀,前来他的家乡余干东山书院讲学。朱熹培养并成就了多位余干理学名家,曹建、饶鲁、柴元裕、柴中行、赵汝靓,以及[[后来]]的胡居仁、张吉等,一度使余干成为当时的理学名区,有“文化甲江南”之称。

是的,鄱阳湖,这块历史的[[镜子]],它从岁月的跌宕中甄别出精华与糟粕,为人类的繁盛和福祉提供选择。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了这片水域所带来的[[包容]]和善意,他们怀着赤诚之心,如圣徒般皈依这浩瀚的艺术场景和文化盛典。

谭海君,[[自由摄影人]],自幼在鄱阳湖畔长大。他的艺术触角不仅对准鄱阳湖的生灵,也关注沿岸的人民。他从他们的眼神中抓取命运的瞬间,还原他们在苦难中的[[负重]]与坚守。《房奴》《蓼子花》《丰收的喜悦》等,既有着作者对艺术的探索,也有其对现实的领悟。2017年11月,鄱阳湖[[水位]]一低再低,低到看见湖底。蓼子花在秋风里开得肆无忌惮,形成浩荡之势。善于发现美的谭海君喜出望外,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对鄱阳湖蓼子花进行全方位展示,最终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在自媒体推出,引起强烈反响。各媒体竞相来余干鄱阳湖水域报道蓼子花的盛况,半个月花期吸引了近二十万游客。

1967年谭海君出生在瑞洪镇湾头村一个普通农家。谭海君读初中的时候拥有了人生第一台“海鸥”牌照相机。相机花了一百二十元,那是他多年的积蓄和母亲平时[[摆地摊]]给的零花钱。母亲从五分钱一盅葵花籽的收入中,挤出微薄利润支持儿子的艺术爱好。此前谭海君画人物画,也画老虎和[[牡丹]],但从未画过鄱阳湖,连一只鸟都没画过。现在有了照相机,他也没想过为鄱阳湖拍点什么,他的镜头留住了瑞洪老街的[[影像]],留住了那些散漫的人物和田野风光,但就是没拍过一张鄱阳湖的照片。他说不清这种来自内心的叛逆究竟因[[为什么]]。

1983年7月14日,[[康山大堤]]在大雨倾盆的淫威中决堤,汹涌的鄱阳湖水淹没了谭海君的村庄,丰收在望的庄稼颗粒无收。风雨中传来悲切的[[啼哭声]]。洪水退却,十六岁的谭海君挑着畚箕汇入劳动大军,为堤坝加固挥洒着汗水。那种经历令他刻骨铭心。康山大堤始建于1966年,当时为了抵御洪水,附近几个乡镇发动十万农民,靠肩挑手提,筑起了一座总长近四十公里的大堤,成为一方百姓的守护神。今天,修葺一新的康山大堤蜿蜒曲折,分蓄洪能力更加强悍,它凝聚了沿岸人民的心血和意志。

1989年端午节前夕,谭海君再次迎来人生大考——一场大火将他本就清贫的家焚烧殆尽,一家数口不得不挤在大队一间破旧的瓦屋里。二十岁出头的谭海君撑船至鄱阳湖深处,砍伐芦苇秆当柴,在土窑里自制砖瓦。母亲则以替工的方式换取盖房所需的木材,第二年勉强盖起了一幢瓦房。

<ref>[https://www.pinshiwen.com/wenfu/sanwen/]</ref>

==作者简介==

钟叔河,品诗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3,5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