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96
次編輯
變更
胞体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胞体'''<br><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b8fcd287dfaeaa22…”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胞体'''<br><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b8fcd287dfaeaa22b5ddeb9391ae516_b.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zhuanlan.zhihu.com/p/565377091 圖片來自知乎]</small>
|}'''胞体''',神经元胞体是细胞的营养中心。胞体的中央有一个大而圆的[[细胞核]],核异染色质少,故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
==概述==
===1、胞体:===
胞体的细胞质称核周质(perikaryon),含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微丝]]、[[神经丝]]和[[微管]]以及高尔基复合体等。胞体内还含有色素,最常见的是棕黄色的脂褐素(lipofuscin),并随年龄增大而增多。<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631853968 组织胚胎学总结: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知乎</ref>
===2、合胞体:===
细胞融合产生的巨大多核细胞,许多细胞以原生质突起相互连接成的集合体。一般可辨别各个细胞的轮廓。
===3、突触:===
一个神经原和另一个神经原特化的相接触部位。由于两神经原之间相互接触的部位不同,突触的组成分为三类:轴突——胞体型,即一个神经原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原的胞体之间的接触;轴突——树突型,即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原树突之间的接触;轴突——轴突型,即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原轴突末梢相接触。神经原轴突末梢膨大成小球状,称为突触小体,与突触后神经原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突触的接触处各有膜隔开,轴突末梢的轴突膜称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胞体膜或树、轴突膜称为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一个突触即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突触的主要功能是将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原传至另一个神经原。有的神经原的轴突末梢,可以分出许多突触小体,并且可与多个神经原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因此,一个神经原可以影响多个神经原活动。同时,一个神经原的胞体和树突可以与多个神经原轴突的突触小体形成突触,因此,一个神经原又可接受许多不同神经原的影响。据估算,一个前角运动神经原表面约有1800个突触。
===4、神经元胞体:===
神经元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神经元的营养中心,形态和大小差异较大。又称“核周体”。<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216/09/52920_892383191.shtml 神经组织]个人图书馆</ref>
==胞体的分类==
胞体(cellbody)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突起根据其形态和功能又分为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两种。树突自胞体伸出,有一个或多个;而轴突则每一个神经元通常仅发出一条,其长短不一,长者可达1m以上,短者仅10μm。神经元的胞体可视为营养中心,树突和胞体表面是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冲动的主要部位,神经元发出的冲动沿轴突传递出去。
==胞体的释放==
多巴胺受体是结合在膜上的供神经递质多巴胺识别的位点。多巴胺受体既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也存在于外周。依据生化和药理学标准已将此受体分为两型。微摩浓度的多巴胺作用于D1多巴胺受体可刺激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酚噻嗪类多巴胺拮抗剂如氟非那嗪作用非常强大,抑制多巴按D1受体效应只需纳摩水平,而丁酰苯类拮抗如像氟哌啶醇的药效则弱得多,在微摩浓度才显示效应。具有多巴胺效应的麦角类则是D1受体弱的部分激动剂。相反,纳摩浓度的多巴胺激动剂作用于D2受体就能抑制由其他激素或者神经递质激活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对D2受体来说,酚噻嗪类和丁酰苯类作用效应是纳摩级的,而且多巴胺效应的麦角则是作用强大的完全激动剂。苯酰胺类抗精神病药物,如舒必利作为拮抗剂其效力为纳摩到微摩级,但它们对D1多巴胺受体无作用。
D1和D2多巴胺受体都典型地发现于对多巴胺神经末梢是突触后的成分,两类受体也见于皮层-纹状体的末梢,在此多巴胺末梢与谷氨酸能末梢形成轴突-铀突型突触以调节谷氨酸的释放。重要的是,在多巴胺细胞胞体,树突和末梢都有多巴胺受体发现。这些自身受体既调节多巴胺的合成、释放,也调节神经元的冲动发放频率。从药理学角度看,这些受体似与D2受体性质相似。刺激脑内多巴胺受体产生的确切行为变化尚不清楚。多巴胺通过在锥体外运动系统中的作用肯定参与运动调节。当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受损时,将导致帕金森病的运动功能丧失或运动不能的产生。多巴胺似乎也参与摄食和摄水的增强和调节。
D2多巴胺受体也存在于垂体前叶和中叶。在垂体前叶,多巴胺抑制催乳素细胞释放催乳激素。下丘脑弓状核中的多巴胺细胞体释放多巴胺人门脉系统,随血流入垂体前叶。在垂体中叶,多巴胺通过抑制由p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以调节α-促黑激素(α-MSH)的释放。多巴胺受体也存在于外周,在交感神经末梢上的D2受体,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D1受体则主要存在于肾血管网上,受刺激时可引起血管扩张。两型受体还见于视网膜无长突细胞层,但其功能还不清楚。
==参考文献==
|<center>'''胞体'''<br><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b8fcd287dfaeaa22b5ddeb9391ae516_b.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zhuanlan.zhihu.com/p/565377091 圖片來自知乎]</small>
|}'''胞体''',神经元胞体是细胞的营养中心。胞体的中央有一个大而圆的[[细胞核]],核异染色质少,故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
==概述==
===1、胞体:===
胞体的细胞质称核周质(perikaryon),含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微丝]]、[[神经丝]]和[[微管]]以及高尔基复合体等。胞体内还含有色素,最常见的是棕黄色的脂褐素(lipofuscin),并随年龄增大而增多。<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631853968 组织胚胎学总结: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知乎</ref>
===2、合胞体:===
细胞融合产生的巨大多核细胞,许多细胞以原生质突起相互连接成的集合体。一般可辨别各个细胞的轮廓。
===3、突触:===
一个神经原和另一个神经原特化的相接触部位。由于两神经原之间相互接触的部位不同,突触的组成分为三类:轴突——胞体型,即一个神经原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原的胞体之间的接触;轴突——树突型,即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原树突之间的接触;轴突——轴突型,即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原轴突末梢相接触。神经原轴突末梢膨大成小球状,称为突触小体,与突触后神经原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突触的接触处各有膜隔开,轴突末梢的轴突膜称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胞体膜或树、轴突膜称为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一个突触即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突触的主要功能是将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原传至另一个神经原。有的神经原的轴突末梢,可以分出许多突触小体,并且可与多个神经原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因此,一个神经原可以影响多个神经原活动。同时,一个神经原的胞体和树突可以与多个神经原轴突的突触小体形成突触,因此,一个神经原又可接受许多不同神经原的影响。据估算,一个前角运动神经原表面约有1800个突触。
===4、神经元胞体:===
神经元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神经元的营养中心,形态和大小差异较大。又称“核周体”。<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216/09/52920_892383191.shtml 神经组织]个人图书馆</ref>
==胞体的分类==
胞体(cellbody)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突起根据其形态和功能又分为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两种。树突自胞体伸出,有一个或多个;而轴突则每一个神经元通常仅发出一条,其长短不一,长者可达1m以上,短者仅10μm。神经元的胞体可视为营养中心,树突和胞体表面是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冲动的主要部位,神经元发出的冲动沿轴突传递出去。
==胞体的释放==
多巴胺受体是结合在膜上的供神经递质多巴胺识别的位点。多巴胺受体既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也存在于外周。依据生化和药理学标准已将此受体分为两型。微摩浓度的多巴胺作用于D1多巴胺受体可刺激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酚噻嗪类多巴胺拮抗剂如氟非那嗪作用非常强大,抑制多巴按D1受体效应只需纳摩水平,而丁酰苯类拮抗如像氟哌啶醇的药效则弱得多,在微摩浓度才显示效应。具有多巴胺效应的麦角类则是D1受体弱的部分激动剂。相反,纳摩浓度的多巴胺激动剂作用于D2受体就能抑制由其他激素或者神经递质激活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对D2受体来说,酚噻嗪类和丁酰苯类作用效应是纳摩级的,而且多巴胺效应的麦角则是作用强大的完全激动剂。苯酰胺类抗精神病药物,如舒必利作为拮抗剂其效力为纳摩到微摩级,但它们对D1多巴胺受体无作用。
D1和D2多巴胺受体都典型地发现于对多巴胺神经末梢是突触后的成分,两类受体也见于皮层-纹状体的末梢,在此多巴胺末梢与谷氨酸能末梢形成轴突-铀突型突触以调节谷氨酸的释放。重要的是,在多巴胺细胞胞体,树突和末梢都有多巴胺受体发现。这些自身受体既调节多巴胺的合成、释放,也调节神经元的冲动发放频率。从药理学角度看,这些受体似与D2受体性质相似。刺激脑内多巴胺受体产生的确切行为变化尚不清楚。多巴胺通过在锥体外运动系统中的作用肯定参与运动调节。当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受损时,将导致帕金森病的运动功能丧失或运动不能的产生。多巴胺似乎也参与摄食和摄水的增强和调节。
D2多巴胺受体也存在于垂体前叶和中叶。在垂体前叶,多巴胺抑制催乳素细胞释放催乳激素。下丘脑弓状核中的多巴胺细胞体释放多巴胺人门脉系统,随血流入垂体前叶。在垂体中叶,多巴胺通过抑制由p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以调节α-促黑激素(α-MSH)的释放。多巴胺受体也存在于外周,在交感神经末梢上的D2受体,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D1受体则主要存在于肾血管网上,受刺激时可引起血管扩张。两型受体还见于视网膜无长突细胞层,但其功能还不清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