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
次編輯
變更
瑪麗·愛因斯沃斯
,→婚姻生活
愛因斯沃斯和安斯沃思的婚姻關係只維持了10年,他們在1960年離婚。在這10年中,因為安斯沃思的職業生涯的關係,愛因斯沃斯陪伴安斯沃思到不同地方,讓愛因斯沃斯有機會和許多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見面,包括[[約翰·鮑比]]。他們也曾搬到[[烏干達]]的[[坎帕拉]],在烏干達,愛因斯沃斯進行了她的第一次“母嬰”觀察。並因實地觀察及研究,愛因斯沃斯進而發表其第二本著作,《烏干達的嬰兒期》(Infancy in Uganda,1967)。
== 學術貢獻 ==[[File:依附理論.jpg | thumb | 200px 220px | left | 依附理論 <br> [httphttps://wwwcn.manakananytimes.jpcom/smileculture/profile20160602/index.html t02helenkeller/zh-hant/ 原圖鏈接] ]] == 學術貢獻及著作 ==
愛因斯沃斯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於早期情感依戀方面的研究,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來測試嬰兒與母親的互動關係。通過分析兒童在這些陌生情境場景中的反應,她界定了親子關係的三種基本類型:幼兒的反應主要可以分成三種,分別稱為: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不安全依附─迴避型(Anxious-Avoidant Insecure Attachment),不安全依附─焦慮/矛盾型(Anxious-Resistant Insecure Attachment)。愛因斯沃斯的突破性工作使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依附理論及風格,以及這些風格如何影響個體成年後的行為。依附關係並不只是影響嬰兒,小孩子和母親互動的關係,而是終其一生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當人們有需求,需要尋求幫助時,我們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例如家人、朋友、伴侶)。依附理論更是近年來探索愛情關係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理論。
*《兒童保育與愛的成長》(Child Care and the Growth of Love,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