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查尔斯·兰姆

增加 10,645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查尔斯·兰姆生活在18、19世纪之交,当时全欧的最大政治事件是法国革命。兰姆在早年和其他英国热血青年一样,受法国革命…”
查尔斯·兰姆生活在18、19世纪之交,当时全欧的最大政治事件是法国革命。兰姆在早年和其他英国热血青年一样,受法国革命影响,结交了一批思想激进的朋友,一同著文办刊,向反动保守势力斗争,同时也受对方攻击。但滑铁卢一战,拿破仑失败,欧洲形势大变,封建势力复辟;英国政府的政策日趋反动,兰姆的朋友们也走向分化,有的受舆论围攻,有的受审讯、下狱,有的流亡国外,有的思想转为保守。在这种形势下,兰姆写文章只谈日常琐事了。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查尔斯·兰姆
| 图像 =
[[File:T01bad7197526636b9c.jpg|缩略图|查尔斯·兰姆 ]]
[http://roll.sohu.com/20130723/n382305902.shtml原图链接] [http://image.so.com/view?q=%E6%9F%A5%E5%B0%94%E6%96%AF%C2%B7%E5%85%B0%E5%A7%86&src=tab_www&correct=%E6%9F%A5%E5%B0%94%E6%96%AF%C2%B7%E5%85%B0%E5%A7%86&ancestor=list&cmsid=f048f764a38944fa817835541d6779e8&cmran=0&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57#id=5b5c5ad805d9212896f18f4ff395d347&currsn=0&ps=59&pc=59来自360网]
|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1775年
| 出生地点 = 英国伦敦
| 逝世日期 = 1834年
| 国籍 = 英国
| 别名 =Charles Lamb
| 职业 = 散文家
| 知名作品 = 《后期随笔集》《纪念诗笺》 <br>
}}  
== 生平简介 ==
查尔斯·兰姆的父亲是[[塞缪尔·索尔特]]律师的机要秘书。索尔特律师住在英国国玺街区,兰姆就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长大。兰姆的外婆是费尔得女士,她是布莱克斯威尔(就是威尔街附近)的一名管家,也就是作者在《伊利亚散文集》和《莱斯特夫人的学校》中的"布莱克斯莫尔"的原型。兰姆在一所基督教医院接受教育,在那里同S·T·柯勒律治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他早年在海关工作了几个月,1792年他17岁时开始在东印度公司任职,一直到1825年。1796年,他的姐姐因精神病发作,杀死母亲。由于姐姐的精神病经常周期性地发作,兰姆便承担起了照顾姐姐的义务。同样,姐姐也用自己的体贴和关照来回报兰姆。兰姆本人也有一段短时间(1795-1796年)的精神错乱,可怕的精神错乱是他终身的阴影。[[S·T·柯勒律治]]1796年出版了一本诗集,其中有四首诗是兰姆写的。1798年,由[[查尔斯·劳埃德]]和查尔斯·兰姆合著的《无韵诗》问世,《熟悉的老面孔》便是该诗集中比较著名的一首。同年《罗莎蒙德·格雷的故事》和《老盲人玛格丽特》也相继出版,讲述的是一个无辜小女孩的悲剧故事。1802年兰姆又出版了《约翰·伍德维尔》(开始叫《拯救自信》),这是一部伊丽莎白风格的悲剧;1806年,他又写了一部名叫《H先生》的舞台滑稽剧,但在特鲁利戏院上演失败。1807年兰姆与他姐姐合写了《莎士比亚故事集》一书,以便让更多年轻人来了解莎士比亚;1809年写下了《莱斯特夫人的学校》,该书一共由十个故事组成,主要是童年时代赫特福德小学生活的回忆,里面还介绍了作者个人的一些情况。1808年《尤利西斯奇遇记》的出版为日后与姐姐合著介绍《奥德赛》来说是一个成功的尝试。1808年他还出版过《莎士比亚同时代英国戏剧诗人之范作及注》一书。1810-1820年期间,他的作品很少,但曾于1811年写过《莎士比亚悲剧》和《霍格斯的天才与特点》两篇随笔。他为利·亨特的《反映者》以及《检察官》等撰过稿,1814年为《评论季刊》写过一篇关于华兹华斯《远足》的随笔。1818年栏目出版了一本他的散文和诗歌总集。1820年-1823年期间,兰姆定期为《伦敦杂志》撰稿,在这里面陆续写了许多零零散散的随笔。后于1823年单独结集出版,命名为《伊利亚散文集》。1833年第二部《伊利亚散文集》出版。他的书信集于1834年由托马斯·塔尔霍德爵士第一次结集出版;1899-1900年期间,吉农·安吉尔把这部书信集进一步扩充完善。他的诗歌中最著名的是《熟悉的老面孔》,1803年出版的抒情诗《赫斯特》以及1827年挽歌《昙花一现的婴儿》;1830年的《诗歌选集》里也有许多优秀的格律诗和抒情诗。1797-1823年期间,兰姆同姐姐一起住在伦敦(先后在彭顿、南安普顿大厦、修道院、考文垂花园等地居住过),1823年移居艾斯林顿,1827年到恩费尔德,1833年搬到埃蒙特,在那里一直到逝世,最后也被埋葬在埃蒙特。

== 作品简介 ==
兰姆的文学写作大部分是在下班之后业余进行的。他写过诗歌、传奇、剧本、莎剧论文。美术评论,还和玛利合写过一部《[[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我国解放前的中译本曾叫作《莎氏乐府本事》)--这原是为英国儿童写的通俗读物,现已成为全世界莎剧初学者必读的入门书。

1818年,兰姆43岁,出了两卷《文集》,打算"封笔"了。但是《伦敦杂志》的一位有眼光的主编向他约稿,文章内容和形式都不限,月出一篇。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机遇。兰姆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地写出自己最熟悉、最高兴写的东西。于是他借用一位老同事的名字"伊利亚"作为笔名,陆陆续续发表了大小六十多篇随笔散文.以后出版成为两本书,即《伊利亚随笔》(1823)和《伊利亚续笔》(1833)--这是兰姆最重要的代表作。

兰姆早期早期诗歌作品大多不成功,只有《昙花一现的婴儿》是他最优秀的诗篇。他曾与姐姐玛丽合著的《莎士比亚故事集》深受儿童读者欢迎,但书中叙述多为情节,精妙之处无法体会。

== 创作生涯 ==
兰姆的作品分为三个创造时期。早期也就是第一时期的杰作有1796年在柯勒律治的《无所不谈》上署名为C·L的一些诗作,1798年的浪漫诗《萝莎蒙德·格雷》,戏剧诗作《约翰·伍德维尔》,还有一些并不十分成熟的散文作品和诗歌作品。第二时期作品主要是一些文学评论,1807年同玛利合著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兰姆写的是悲剧部分,而姐姐玛丽写的是喜剧部分,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该作品针对的主要是小孩,但姐弟俩采用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学形式写出来的故事非常深刻,以致当时的男女老少,都对他们写的新莎翁故事集很感兴趣。直到现在,他们写的"莎作"仍被视为英国文坛上最好的故事集。1808年他的《莎士比亚同时代戏剧诗人之范作及注》问世。该作品进一步发扬了柯勒律治评论的杰出之处,并对后来济慈的诗歌风格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第三阶段主要是兰姆关于人生的一些评论,主要收集在1823年的《伊利亚散文集》和十年以后出版的第二部《伊利亚散文集》中。这些优美的随笔早在1820年的新《伦敦杂志》就开始与读者见面,并且一直持续了好多年,涉及的主题有《烤猪论》、《古瓷》、《扫烟囱童工赞》、《不完美关怀》、《耳论》、《贝特太太的牌观》、《麦基·恩达》、《餐前优雅》、《梦中儿女》以及其它随笔,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这些作品都是即兴之作,但都反映了伦敦当时人们的轻松的生活百态,类似一个不爱说话的小男人在伦敦拥挤的街道东瞧西逛一样。在我们上面提到的第一部和后来一部散文集中,在《烤猪论》和《梦中儿女》中兰姆把他的幽默和哀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 文学特点 ==
兰姆的这些随笔内容多种多样:或写他青少年时代的往事,或写他的亲人朋友,或写他做小职员的辛苦生涯,或写他忙中偷闲的小小乐趣,或漫谈他读过的书、念过的诗、看过的戏、认识的演员,或写伦敦的街景市情,还写乞丐、扫烟囱的穷孩子,写书呆子、单身汉和酒鬼,等等。他的笔法是叙事、抒情、议论互相穿插,使用的语言是白话之中夹点文言,情调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在谐谑之中暗含着个人的辛酸。

从文学史的角度说,兰姆的随笔属于英国浪漫派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从思想上摆脱理性主义的约束,追求个性和感情的解放;从创作方法上摆脱古典主义的限制,追求"我手写我心"--在这些根本方面,兰姆和其他英国浪漫派作家并无二致。但不同之处在于:当其他浪漫派作家(如华慈华斯)以农村、大自然。崇高理想、热烈爱情当作自己的汇歌对象时,兰姆在自己的随笔里却以伦敦的城市生活为自己的描写对象;他从城市的芸芸众生中寻找出有诗意的东西,赋予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以一种浪漫的异彩。美国学者安妮特·鲁宾斯坦博士指出:兰姆是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职员、教员、会计、雇佣文人等中下层"白领工人"的代言人。

兰姆的随笔细腻、老套但又给人以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尽管这些作品都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评论,但无一不是其个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换句话说,这些作品就是兰姆本人及人性的生动写照。兰姆从他自己写起,以纯粹的个人心境和体验开始,没有一丝一毫的自大和武断,引导读者认识他所理解的生活和文学。在他的作品里,个人兴趣和大众兴趣得到了完美结合,罕见的古老风格同古怪的幽默在其作品中水乳交融,也正是这些使得他的作品非同凡响。他的作品继承了阿狄生、斯蒂尔等英国第一代随笔作家的优良传统,但相对于他之前的作家来说,兰姆的作品人文关怀更深更广,幽默更精微。

== 人物评价 ==
批评家贝雷尔说:"兰姆知道自己神经脆弱,又深知自己一生中所要承受的沉重负担,所以他拼命躲进那些琐事里,有意装傻,以免由于激动而变成疯子。"他有他的苦衷。尽管如此,兰姆一生中对于社会下层的穷困者、弱小者、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始终怀着真挚的同情,对于他那些处于逆境之中的思想激进的朋友,如葛德文、亨特和赫兹利特等,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友谊,并尽力给予支援帮助。这种感情,从他的随笔的字里行间时时可以觉察出来。
1,2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