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山地建筑设计

增加 7,800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山地建筑设计</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山地建筑设计</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p/20140710/20140710200846-466262455.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44735204&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40710%2F20140710200846-466262455.jpg&type=1&category=#simple_0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山地建筑设计》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自身应付外界侵袭的能力逐渐加强,人们对“山地”这一自然屏障的依赖减弱了;同时,由于农耕经济逐渐取代了早期的游牧经济,人们的生存空间逐渐移向平地;此外,由于平原地带的易通达性,加速了人口集聚和信息传播,使平地对人类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以上诸般原因,促使山地与平原地带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平原地带的不断发展,愈加显示了山地区域在各方面的落后,而山地区域的落后,又愈促使人们流向平原。
==目录==
前言

导论

一、基本概念

(一)[[山地]]

(二)[[地貌]]

(三)山地地形

(四)山地地肌

二、山地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山地开发的必要性

(二)山地建筑的可行性

导论注释

第一篇 观念篇

第一章 传统观

一、人类启蒙时期的山地观

二、崇尚自然的东方山地观

三、以人为中心的西方山地观

四、中国传统山地建筑

第一章 注释

第二章 哲学观

一、“天人合一”自然观

二、系统观

(一)研究对象的整体性

(二)研究体系的综合性

第二章 注释

第三章 生态观

一、山地生态观

(一)山地生态观是“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必然体现

(二)山地生态观是山地灾变历史反思的总结

(三)山地生态观是景观研究的需要

二、生态系统论

三、山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一)地质的不稳定性

(二)地形的复杂性

(三)气候的多变性

(四)水文的动态性

(五)植被的重要性

四、山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原则

(一)“共生”整体性原则

(二)生态链调控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三章 注释

第四章 技一艺观

一、山地建筑的技术属性

二、山地建筑的艺术属性

三、山地建筑的技一艺观

第四章 注释

第二篇 设计篇

第一章 山地建筑的自然影响因素

一、地质

二、地形

(一)坡度特征

(二)山位特征

三、气候

(一)日照

(二)风状况

(三)降水

四、水文

五、植被

第一章 注释

第二章 山地建筑的形态

一、概述

二、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

(一)减少接地

(二)不定基面

(三)山屋共融

三、山地建筑的接地形态

(一)地下式

(二)地表式

(三)架空式

四、山地建筑的形体表现

(一)融人型

(二)共构型

(三)超越型

五、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

(一)线网联系型

(二)踏步主轴型

(三)层台组合型

(四)空间主从型

(五)空间序轴型

(六)空间穿插型

第二章 注释

第三章 山地建筑与景观

一、山地景观的特点

(一)环境原生性

(二)视景独特性

(三)生态脆弱性

(四)情感认同性

二、山地建筑与景观

(一)山地建筑——山地景观的组成部分

(二)景观与观景

(三)建筑布局与山地景观

三、山地建筑的景观设计

(一)景观生态设计

(二)景观视觉设计

(三)景观空间设计

(四)景观情感设计

第三章 注释

第四章 山地建筑与交通

一、山地交通的特点

二、山地车行交通

(一)纵坡设置

(二)道路布线

(三)道路截面

(四)停车场地的设置

三、山地步行交通

(一)基本要求

(二)踏步

(三)联系建筑空间

(四)联系城市空间

四、山地机械传动交通

第四章 注释

第五章 山地建筑与工程技术

一、山地工程技术的要求

(一)防灾

(二)结构稳定

(三)技术设施的满足

二、山地工程技术的特点

(一)山地工程技术的内在取向——生态观念的体现

(二)山地工程技术的外在表现——技-艺观念的运用

三、山地建筑的工程技术

(一)绿化技术

(二)水文组织

(三)挡土墙

(四)防水技术

第五章 注释
==推荐==
《山地建筑设计》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序言==
山地,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上到处存在。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海洋所覆盖,在剩下的陆地面积中,平原地区占33%,山地占了将近70%①,远远超过了平原面积。可以说,在地球上,只要有陆地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山地。大量居民依靠山地而生存,在山地生产劳动,营造房屋,建设城市。大量的山村、山城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例如我国的重庆、青岛、香港和攀枝花等,美国的旧金山,意大利的热那亚,捷克的布拉格,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阿尔及利亚的轧喀达雅城等。

山地,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易·系辞》中说到“上古穴居野处”,其“穴居”的场所就是山地。可以说,山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人们或利用山地来避免自然侵袭,或凭借山势之险要来筑城设防、抵御外侵,或取山势之雄伟来修建宗教建筑,以达到震慑人心的目的。

山地,在社会发展中,又是逐渐被人们所忽略和遗忘的地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自身应付外界侵袭的能力逐渐加强,人们对“山地”这一自然屏障的依赖减弱了;同时,由于农耕经济逐渐取代了早期的游牧经济,人们的生存空间逐渐移向平地;此外,由于平原地带的易通达性,加速了人口集聚和信息传播,使平地对人类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以上诸般原因,促使山地与平原地带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平原地带的不断发展,愈加显示了山地区域在各方面的落后,而山地区域的落后,又愈促使人们流向平原。于是,山地逐渐被人们忽视。

山地,还是遭受破坏较严重的地域。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平地资源的消耗殆尽,人类不得不向山地扩张。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较少从事对山地开发的研究工作。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对山地开发的无知,使人们热衷于“移山为平地”、乱砍乱建……对山地建设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缺少准备,对土地的利用缺乏合理性,致使生态环境失衡、景观质量下降。这些状况,不仅直接造成了山地区域的环境恶化,甚至会进而影响广大的平原地区,最终给整个地球的环境带来不良后果,贻害子孙后代。

山地,也是值得人们利用、大有前途的建设场所。首先,尽量利用山地作为建筑基地,就能多留出平地,增加耕地面积;其次,山地还是一个充满了各种资源的环境地带,出于对各种资源(诸如矿藏、水利等)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必然会增加对山地的开发;第三,由于山地环境具有接近自然、远离城市喧嚣的特点,因此,它也是吸引人们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现代工程技术、经济基础的提高,山地建筑的功能适应性已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在大多数山地环境中具有了相当的建设可行性。<ref>[https://ishare.iask.sina.com.cn/f/QOyoIQlOR3H.html?utm_source=sgsc  山地建筑设计]爱问文库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42,25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