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584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
'''山东交通学院智能控制与智能驾驶科研平台''' [[ 人工智能 ]] 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社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各方面发生着重大深远的影响。而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先导性产业。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交通”强强联合,必然会是推进 [[ 交通 ]] 强国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
作为山东省和交通运输部共建高校,作为 [[ 山东省 ]] 唯一以交通命名的本科高校,作为全国较少培养“路、海、空、轨”综合交通人才的高校,山东交通学院理性分析社会发展大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精准对接交通强国战略,主动服务交通强省建设,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2020年,学校“人工智能+交通”推进工作进入实质化阶段。制定了服务交通强国建设暨“人工智能+交通”综合 [[ 改革 ]] 工作方案,建设人工智能学院,优化了“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规划建设“人工智能+交通”科研平台,在“人工智能+交通”领域针对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实现若干学科 [[ 专业 ]] 的“人工智能+”改造升级,有效促进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成功组建人工智能学院==
学校依托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进行优化提升,组建了人工智能学院。结合传统交通类专业特色,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完善“人工智能+”课程内容的规划、 [[ 建设 ]] 和嵌入实施。目前,已建立人工智能+课程负责人工作组,负责推进课程团队建设、课程内容规划实施以及实践实验调研;确定16门人工智能+的课程方案,并明确了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开课学期等内容;规划《Python语言应用》和《智能信息处理》两门研究生课程;启动《人工智能》微专业申报,完成《人工智能》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高 [[ 科技 ]] 交通类科研团队,牵头成立了济南市大数据研究会并成为研究会理事长单位,有效助力“人工智能+交通”校企合作。
==二、显着提升交通科技创新水平==
在科研平台方面,新增并重点建设3个省级“人工智能+交通”学科交叉平台:车路协同与无人驾驶实验室;山东省智能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智能游艇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山东省交通建设装备与智能控制工程实验室”被认定为山东省工程实验室;与齐鲁交通发展集团共建的山东省智慧交通实验室已获批;与齐鲁交通信息集团、 [[ 长安大学 ]] 等五家单位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山东省智慧交通实验室。
在科研项目方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批38项山东省交通强省建设科技创新项目,入库项目位列高校层面第2位;中标山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交通安全大数据分析项目;与齐鲁交通发展集团合作开展恶劣天气路警联动项目;与平安集团合作开发交通安全大数据分析1.0平台并上线;与威海金运游艇有限公司共建的“ [[ 山东交通学院 ]] —威海金运游艇智能产业园”奠基开工;获批济南市创新团队“混合增强智能交通大脑新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团队开发的“基于大数据的交通事故分析研判系统”已在山东省交通管理局上线使用。
在“人工智能+交通”成果转化方面,应用效果显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典型案例:
1.成功突破了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及 [[ 交通安全 ]] 主动预防关键技术。在近百个省市区(县)推广应用,减少由于交通拥堵以及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亿元。综合交通理论研究成果得到山东省常务副省长王书坚、副省长孙继业的重要批示。
2.成功研发应用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公路安全保障 [[ 系统 ]] 。山东高速集团实测各项技术指标情况如下:交通应急救援速度提高10%;交通信息发布准确率提高15%;减少恶劣天气交通延误20%,产生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3.成功研发应用高速公路施工设备智能驾驶和编队行驶系统。基于GPS(北斗)定位的工程机械智能驾驶系统,目前已应用于山东省路桥集团,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解决了操作员长时间驾驶,无法保持车距和近距离稳定的 [[ 问 ]] 题,大大降低了热损耗,实现了节能减排、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工期。该项目已累计施工近60万平方米,节省人工费40余万元,燃油费50余万元,节省成本1000余万元。
4.成功研发应用道路智能除冰 [[ 系统 ]] 。实现了道路交通微气象信息和路面状态信息的实时监测和结冰预测,可有效控制、防止和化解桥梁、隧道口等结冰高危路段的黑冰和二次结冰问题。成果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隧道--西藏米拉山隧道、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高速路、济南二环南路高架桥等项目中应用,效果显着。
==三、以“人工智能+交通”专业、学科交叉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专业建设方面===
对接交通发展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划拨专项资金,用于人工智能类课程建设。召开“人工智能+交通”专业升级改造项目推进会,以立项形式推进“人工智能+交通” [[ 专业 ]] 改造升级。目前,已确定在工程机械学院开设“智能制造”方向,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设置“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航空学院设置“智能机械”方向,轨道交通学院增设“自动驾驶”方向,航运学院在航海技术专业设置“智能航海”方向。
将人工智能课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提升 [[ 学生 ]] 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汽车工程学院将人工智能基础等相关课程已全部列入本科课程教学计划。工程机械学院在18级原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增加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物联网等通识课程。航运学院在航海技术专业增加《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并开展“智能航海”讲座。
===(二)学科建设方面===
结合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设立“人工智能+交通”研究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取得多项研究生优秀成果。
1.“一种轨道扣件装配机器人”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三等奖。本设计采用多维机械臂,计算机视觉和紧固装置相融合,实现了轨道扣件的智能装配,该设计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 [[ 轨道 ]] 的施工,施工效率提高3-4倍。此设计还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
2.“无线智能传播模型”获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三等奖。此模型在原有小区数据的基础上依据赛题给出的模型以及数学公式对特征进行设计,基于神经网络建立无线智能 [[ 传播 ]] 模型,能够对不同场景下信道传播路径损耗进行准确预测。
3.“基于红外传感器的智能无人帆船”获第八届全国海洋航行器 [[ 设计 ]] 及制作大赛一等奖。该设计制作的智能帆船,通过接收远程红外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处理来控制船舵偏转角度,完成对障碍物避让,实现了无人操作、自主寻迹航行,为智能船舶研发提供了参考。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保障“人工智能+交通”==
在人才引进、课程管理、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强校内协同。以人工智能学院为主导,确定人工智能方向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计划,并统筹建设人工智能教研室,对“人工智能+”系列课程进行课程管理、统筹整合 [[ 实验室 ]] 建设,对专任教师开展人工智能培训等。
加强校内外协同,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威海海洋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在威海市编办成功注册威海市独立事业单位法人。独立事业单位法人的注册将加快推动海洋信息领域的科学基础研究和 [[ 技术 ]] 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学校对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及威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Category:303 科學教育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