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次編輯
變更
罗伯托·罗西里尼
,無編輯摘要
1959年罗西里尼的作品《[[罗维雷将军]]》获得了第二十四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这部二战题材的影片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应。60年代的罗西里尼更是自由发挥,导演的作品大都颇富争议性,比如1966年的《[[路易十四的崛起]]》就被认为太过沉闷。不过罗西里尼并未理会这些意见,而喜爱这种风格的影迷也大有人在。
这位开创一代门派的电影宗师到最后都有没有离开过电影,1977年5月他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审会主席,影展结束后因心脏麻痹而去世。<ref>[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48228/ 罗伯托·罗西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豆瓣电影</ref><ref>[https://www.doc88.com/p-674301858712.html 罗伯托·罗西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道客巴巴</ref>
==评价==
罗伯托·罗西里尼是重要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从《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到《弥赛亚》,他的电影实践长达30余年,而他最具辉煌的时期出现在上世纪40至50年代,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尽管很多评论家认为他在50年代以后的作品、《德意志零年》之后的作品都已经脱离了呈现人民苦难生活的现实主义立场,但是巴赞却说这些电影是真正的“新现实主义”,因为他书写的是战后十年间已经回归了生产生活的人们的日常(这也是我们今天的现实主义电影所需要表达的对象),所以在《为罗西里尼一辩》中,他也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的居无定法,并认为《德意志零年》和《游览意大利》是两部极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电影。 我们看到的是罗西里尼对男女主人公情感描摹的异常细腻,为了刻画他们的心理变化,罗西里尼使用了诸多近景和特写镜头。 尽管他的作品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但并不能说他就是绝对的“第三人称”或是“上帝视角”,相反,罗西里尼一直在用现实的一种微妙状态展现着人物心理(例如《德意志零年》最后一刻钟,男孩儿一边游戏一边自杀),真正关键的是主人公 内 容心的状态与外界的关系,而不是造成主人公境遇的人们的状态;重要的是主人公对另一主人公的情感观点,而不是造成这一情感观点的其他人物。所以我们看到在他的电影中,其他群像被塑造成一种情境性、场景性的存在,是移动的机器,是有思想的摆设,是为主人公创造叙事的契机,是主人公身边所行走着的摇曳的花朵和会讲话、会产生矛盾的物事。 罗西里尼的暧昧的现实主义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了一种对于人的存在的呈现,一种寄居于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存在的呈现。 [[巴赞]]所说:“没有绝对的现实主义”——正如文艺作品本身作为一种话语本不存在绝对的客观。罗西里尼所追求的现实主义是一种“生活流”的状态,人物始终保持一种运动,但是却并没有极度的戏剧性,而这种运动是自然的、生活中的、普遍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生发出来的运动,人物眼睛所看到的,也是自然的、生活中的、普遍的事物。罗西里尼并不将生活中最具戏剧性、传奇性的那一部分生活截取成为电影,而是选取生活中漫长的、普遍的、令人痛苦或纠结的过程。所以罗西里尼的结局常常非常的重要,他的结局彰显他对于这一故事的态度。 罗西里尼在自己的现实主义剧作中,将生活里所有决定命运的时刻呈现为“微”的积累和偶然的促动,“肖像”的生成也居于叙事影像的零散的、碎片化的动态融合之中,而不是一个强有力的戏剧场域之下。 我们不得不说,纯粹的现实主义不存在,可是真正的优秀的现实主义是存在的,它必然居于导演对于世界的领悟之中,它应该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一种主观的认知性、精神性与客观戏剧性的统一。这样一来,我们必须允许在现实主义的话语之中这种主观性的存在,因为这种主观性,也恰恰是一种艺术创作上的现实主义。毕竟,就艺术创作这件事而言,主观性是永恒的。<ref>[ 外链网址 https://www.360kuai.com/pc/9d8c4fd35287d2166?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网页标题意大利电影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现实主义的美学形式], 外链网站快资迅</ref>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