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千阳八打棍

增加 556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千阳八打棍 是流传于陕西省宝鸡市北部千阳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八打棍源于何时,文史资料尚无记载,当地说法不一。据老艺人秋志贤(1921年出生)讲,八打棍至少有二百多年 </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22c247923ff876a7.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8183939&sid=8500927 来自 呢图网 历史了。清朝末期,当地人在闲暇时,以鼓为乐,以棍为道具,两人对打称作图片]</small>|-| style=" 双头棍background: #FF2400" 。后逐步演变成八人表演的固定形式,故称为八打棍。作为社火表演中的一个演出节目,多年来深受群众喜爱。align= center| '''<big></big>'''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千阳八打棍|-
分类地方民间舞蹈| align= light|
地区陕西省宝鸡市中文名称;千阳八打棍
出现时 分类;地方民 清朝末期舞蹈
目录1 域环境2表演动作3道具4基本特征5主要价值6濒危状况7保护计划折叠编辑本段区域环境千阳县位于 陕西省宝鸡市 北部,关中平原西陲山区。具体位置介于东经106056 ′15″―107022′31″和北纬340 33′34 ″―34056′56″之间,总面积996.46平方公里。东连本省凤翔、麟游县,南接本省宝鸡市,西临本省陇县,北倚甘肃省灵台县。县城处千河谷地,距省会西安市203公里,至宝鸡市37公里。人口12.8万,以汉族为主。
千阳县地层属华北区陕甘宁盆地边缘,地质构造为北部千山断隆、南部吴岳地垒和中部千河地堑。构造地形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地表属渭北高原西部丘陵沟壑区。全县海拔710―1545米,县境内山岭起伏,丘陵连绵,台原残碎,谷川狭长,河溪湍急。年平均气温10.80C,年降水量出现时间;清朝末期|}
''' 千阳八打棍 '''是流传于陕西省宝鸡市北部 千阳 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 八打棍677毫米 源于何时 全年 文史资料尚 霜日190天 [[记载]] 四季分明 当地说法不一。据老艺人秋志贤(1921年出生)讲 自然灾害频繁 八打棍至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末期 域偏僻 人在闲暇时 矿藏少 以鼓为乐 ,以 农业 棍为道具,两人对打称作"双头棍"。后逐步演变成八人表演的固定形式,故称为八打棍。作 社火[[表演]]中的一个演出节目 生活比较贫困 多年来深受群众喜爱 <ref>[https://m.sohu.com/a/601188650_121123794/ 千阳非遗:八打棍 ] , 手机搜狐网,2022年10月31日 </ref>
==区域环境== 折叠编辑 千阳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北部,关中平原西陲山区。具体位置介于东经106056 ′15″―107022′31″和北纬340 33′34 ″―34056′56″之间,总面积996.46平方公里。东连本省凤翔、麟游县,南接本省宝鸡市,西临 省陇县,北倚[[甘肃]]省灵台县。县城处千河谷地,距省会西安市203公里,至宝鸡市37公里。人口12.8万,以汉族为主。 千阳县地层属华北区陕甘宁盆地边缘,地质构造为北部千山断隆、南部吴岳地垒和中部千河地堑。构造地形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地表属渭北高原西部丘陵沟壑区。全县海拔710―1545米,县境内山岭起伏,丘陵连绵,台原残碎,谷川狭长,河溪湍急。年平均气温10.80C,年降水量677毫米,全年无霜日190天,四季分明,自然灾害频繁,地域偏僻,矿藏少,以[[农业]]为主,生活比较贫困。 == 表演动作==
表演时,舞者肩扛五尺棍,分为两组在铿锵、激烈的锣鼓声中从两侧上场,站成面相对的里外两层圆圈。里圈人按顺时针方向对打,外圈人按逆时针方向对打,在相互移动位置的过程中,里圈四人和外圈四人都要彼此见面(相互对打一遍),打完后分两队下场。
1.绕棍:准备,站"大八字步",扛棍。此动作可连续绕转"∞"字,绕转时,双手将棍头经左前方绕至左后方,使棍在身 [[ 周围 ]] 绕划"∞"字。
2.转身绕棍:右脚前伸,左脚跟提起,随之向右转半圈,双手顺势做"绕棍"。
4.交叉打棍:转身绕棍,左脚上步成右"踏步",同时双手斜握棍顺势使棍尾从右后下方地面划至左前方,右臂屈肘于胸前,身稍左倾。
5.对打棍:两人站成"八字步",执棍面向对。两人同做"转身绕棍"动作,两人左脚同 [[ 向前 ]] 一步,同时均将棍头从右后下方向前轮起,两棍头在两人头前上方自右向左交叉相击。
6.挡顶棍:同"对打棍"的准备动作一样,两人同做"转身绕棍"动作,一人脚向前成右"弓箭步",同时将棍举至头前上方,做护顶姿态;另一人脚向前成左"弓箭步",同时棍头从右下侧绕上向前,用棍上段击打另一棍中段。
7.挡膀棍:两人同做"转身绕棍"动作,一人起左脚向前上两步,另一人左脚向左前上一大步,右脚顺势收至左脚后,两人成背对背。一人双手将棍收于腹前,棍头顺势划下弧线至右后下侧,左臂屈肘抬至额前做"挡棍"姿势;另一人棍经胸前将棍头平甩向后侧时,上身随之左拧顺势用棍横击对方棍中段。
8.挡腿棍:两人同做"转身绕棍"动作,同撤 [[ 右脚 ]] 一步,顺势各原地向右转半圈,两人成背对背。一人右脚向右移一步同时,将棍头从左前下方划至右后侧用棍护腿;同时另一人向左成"大八字步",顺势将棍头从右侧甩向左后下方,击对方棍中段。
9.扫堂棍:两人同做"转身绕棍"动作,一人左脚向前一步,双腿屈膝,棍先横于右侧,身向前俯,棍头向左横扫另一人的双腿;被扫者顺势双腿屈膝原地挑起,快速躲闪,同时将棍向右上方斜举起。
10.磕棍:两人同做"转身绕棍"动作,脚步在向前跨步的同时,两棍头着地相击。
八打棍动作粗犷奔放,对打激烈有力,不论是挡顶、挡胯、挡腿、扫堂等,都要求真棍实打,表演生动,每个动作称"一环"(即打一圈),打时动作洒脱,步履稳健,时而两棍相击,时而挥棍扫堂,对打激烈,情绪昂扬,两棍相击对打发出的碰击声为锣鼓伴奏增加了音韵变化。舞者刚健的 [[ 气质 ]] 、威武的形象,犹如古代士卒习武操练,又似民间拳师在强身练武一般。八打棍的表演讲究集体性和真实感,要求动作协调,变化统一,步履稳健,配合默契。表演者要精神抖擞、情绪饱满、动作有力,对打准确,展现了人民群众勇敢的尚武精神和民族 [[ 气质 ]]
折叠编辑本段 == 道具==
五尺长棍八根,棍为红、黄两色组成,舞时富于色彩变换,神秘莫测。
伴奏乐器为鼓、铙、锣等传统打击乐器。
折叠编辑本段 == 基本特征==由两人对打的"双头棍"发展为八人对打的"八打棍",是地方民间舞蹈与民间拳术器械对打相结合而形成的,不少动作具有民间拳术的 [[ 风格 ]] 。动作粗犷奔放、对打激烈,真棍实打,表演生动,有着地方民间广场舞蹈艺术的原生态特点和民俗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 == 主要价值==在地方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中,以民间舞蹈与民间拳术、民间拳术器械对打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较为罕见,它对于研究地方民间舞蹈与民间拳术的关系,相关的民俗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地方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载体、程式及历史渊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与之相邻的专业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它以地方民间拳术与 [[ 民间舞蹈 ]] 的相结合体现了人们勇敢的尚武精神和民族气质,是非物质文化的人文精神的反映,更是地方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折叠编辑本段 == 濒危状况==首先,由于第一、二、三代传人不详,第四代传人相继去世,第五、第六代传人的 [[ 基本功 ]] 不扎实,有些套路已经失传,致使观赏性有所降低。
其次,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多年来一直未能添置箱具、服装、道具、锣鼓。排练演出器具已十分破旧,在世的艺人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已不能口授身传,部分中青年人缺乏认识和热情,所以该民间舞蹈频危断代,急待抢救和保护。
折叠编辑本段 == 保护计划==建国后,千阳县文化馆.龙槐塬村投入数万元资金,组建演出队进行了排练。1982年至今,又零星投入资金数万元组织专业人员对该民间 [[ 舞蹈 ]] 进行了资料方面的部分挖掘、收集、整理、抢救工作,并多次组队参加了宝鸡市艺术节,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宝鸡市农民运动会以及中央、省市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演出活动。2005年,千阳县人民政府决定,今后陆续投资20万元,用于抢救工作,2005年已投资6000元。
折叠 === 主要保护内容===1、表演形式及动作套路:八打棍这种以民间拳术器械对打和舞蹈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民间舞蹈表演中比较罕见,应保护其表演形式、程式、场记、音乐、服饰等,对舞蹈中的转身绕棍、交叉打棍、档顶棍、护膀棍、挡腿棍、扫堂棍、磕棍等套路动作及所展现的民俗风格特征都应作为保护的主要 [[ 内容 ]]
2、调查资料:对八打棍进行深入调查,录音、录像、记谱,挖掘传承、沿革、民俗特征等,对相关资料妥善保护是继承、研究、保护的基础。
3、艺人:八打棍现存艺人有的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有的忙于生活,无时间和精力从事表演 [[ 活动 ]] ,需要对他们从生活上进行救助,使他们有能力培养传承人。
折叠 ===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2005年,县政府将该项目列入文化工作重点项目,并责成县文化教育局制定了抢救保护工作五年规划。
2、2005年成立了千阳县抢救八打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文教局长王志忠同志担任,副组长由主管文化 [[ 工作 ]] 的副局长和文化馆长担任。
3、2005年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文化馆)向市文化局申报了《陕西省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民间舞蹈的列项报告》。
4、寇家河乡人民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
折叠 === 十年保护目标===
挖掘整理资料.提高表演形式,成立演出队伍,培训人员,形成专业演出队与业余演出队竞演局面,成为文化支柱产业。
折叠 === 五年保护工作计划===2006年 继续普查整理充实提高有关资料,初建队伍,录制一个 [[ 专题片 ]] 。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字资料,拍摄一套影像资料。
2007年 翔实论证其价值和特征,成立专业演出队伍,培训人员。建立专业演出队,培训20余名艺人。
2008年 编印一本八打棍专业资料书 ,在职业学校开设专业培训班,力争在全县巡回演出;建立长期 [[ 培训班 ]] ,形成专业演出队、业余演出队竞演该舞蹈的局面。
2009-2010年 发挥文化馆作用,研究创新,提高艺术价值;专业演出队在市省庆典活动中演出,成为千阳民间艺术的代表。
折叠 ===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键全以专家为顾问,主管领导负责的保护领导小组(已成立)。
2、以文化馆专业人员为骨干,组建普查工作队深入采访 [[ 调研 ]] 。(已进入工作)
3、以寇家河乡文化站为中心,建立八打棍培训班。(已开始报名)
4、以龙槐塬村艺人为主,组建县八打棍演出队,常年排练开发该舞蹈。(已开始排练)
5、继续在电视、报纸、网络上宣传介绍八打棍民间艺术的传承、 [[ 发展 ]] 、招商引资。
6、县、乡力争筹集2万元的保护经费。
折叠 === 建立机制===
在五年保护规划中,力争建立县、乡两级政府在抢救全过程中的领导负责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专家、新老艺人交替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和推向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实体的艺术市场运营机制。
折叠 === 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逐级呈报市、省和文化部,力争得到确认,预算调研 [[ 差旅费 ]] 及资料费5万元;
录音、录象、出版、专家论证、建档等保护、保存,研究资料费15万元;
组建培训班,购置培训设施,印制培训教材,租赁培训场地,进行人员培训等20万元。
购置道具、乐器、音响、 [[ 灯光 ]] 、服装等费用20万元;
50岁以上艺人(6人)保护补助费(10年),25万元。
其中自筹 [[ 金5 金]]5 万元,申报省市拨款80万元,共计85万元。
== 阅读全文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w3228uzopuw|480|270|qq}}<center>宝鸡千阳八打棍:让年味浓浓</center></center>== 参考资料 ==
[[Category: 970 搜索发现技藝總論]]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