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紧张状态

增加 5,264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指持续的情绪或心情紧张。如果持续的时间不超过几个月,通常是处境性 的,属于适应性障碍。如果持续的时间超过半年甚…”
指持续的情绪或心情紧张。如果持续的时间不超过几个月,通常是处境性 的,属于适应性障碍。如果持续的时间超过半年甚至一年以上,则是神经症性的。如果只是精神病(例如偏执状态)的一部分,当然是次 要和从属的部分,一股就不叫做紧张状态。因此,紧张状态一般地是心因性的和非精神病性的。躯体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生理状 态(如经前综合征、绝经期综合征)和药物(如某些激素制剂)也可以引起紧张状态。

==简介==
紧张状态可以伴有生理障碍,如肌肉紧张、头痛、失眠等,但也可以没有这些症状 。
紧张状态的主要表现有:
(l)紧迫感。感到任务迫在眉睫或事情太多而时间不够用。这种人整天忙碌,好 像一年四季天天都在赶任务,总有做不完的事,从来没有事情告一段落可以暂时松一口气的体验。我们说,这种人缺乏完成感(feel ing of consummation),它可以是陷于紧张状态后才有的,也可以是病前人格的一个特性。
(2)负担感。感到肩负的责任重大,力不从心,也担心失职。或者,感到名位太 高,能力和品德都不能胜任。或者,感到任务太困难,尤其是人际关系太复杂,“内耗”太大,怎么努力也很难干好。总之,原有的工作 乐趣和成就的满足感或喜悦都消失了,工作成了纯粹的精神负担。
(3)效率下降感。感到工作学习进展缓慢,质量不佳,失误太多,尤其是和过去 比感到尽管更加努力成绩却下降了。实际上,成绩并未下降,至少别人还看不出来。
(4)精神功能下降感。感到脑子不像过去好使了,注意集中难于持久,容易分心 ,杂念多,记忆力变坏了。
(5)感到过敏。感到自己变得不冷静了,容易着急、急躁和生气、容易因刺激( 如突然的关门声,闪过一个人影子等)而引起惊跳反应,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情绪久久不能平息,或由于情绪反应过于强烈而后悔会伤了 和气。
(6)自控失灵感。感到必须加强自我控制,如果放松控制,似乎工作学习和人际 关系就会出大问题,担心自己会情绪爆发或有过激的言语行动。
(7)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老是。老是不踏实,放心不下,似乎有重大的疏忽或 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一样,完全体会不到轻松愉快的心情是个什么滋味,过去喜欢的消闲活动和赏心乐事现在完全不能享受了。
当然,并非每一位病人上述七条都很明显或同样严重。只要至少有三条很明显,就 可以说病人是处于紧张状态。
紧张状态是一种非特殊性的神经症症状,它可以见之于各种不同的神经症类型,而在神经衰弱却可以是一个主要症状。这就难怪许多 神经衰弱病人把他们的病因归之于工作学习过度紧张。
短暂的紧张状态可以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某种精神病的前驱症状。某些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在回顾病史时能够作出相当好的描述。
有些精神科医生把紧张状态视为较轻形式的焦虑状态,这当然有道理,但似乎也不 尽然。很多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病人始终不发展成为典型的焦虑状态,焦虑状态在起病前也往往并没有明显的紧张状态。紧张状态区别于 焦虑状态之点有:没有明显的植物功能紊乱,没有明显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病人对造成紧张状态的心理因素有较好的理解,如过于争 强好胜,患得患失之心太重,不善于休息和享乐,生活太单调和缺乏广泛的兴趣爱好,存在作为诱因的挫折和失败,病前就容易紧张等。
H.S.Sullivan认为,紧张是躯体和文化的需要的产物,是行动前的一种潜在趋势,是能量体现到生活活动中去的转变过程。而对于焦虑,Sullivan的基本假说是,母亲的焦虑引起婴儿的焦虑。换言之,焦虑完全是人际关系的。对于紧张,Sullivan似乎更强调它的生理学性质。也许,生理学研究会告诉我们紧张状态的生物学基础究竟是什么。<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0174825/5ce2Wh6vanXdp9NQAEcjOg4W3ppjOBtXh1B61OF8wUFZ_Z2nzivFFcB7IC7DJZlnRJU8GhyjS0JoJuZHxh1tGPdDpwo5KNZU5RHGKOTyeT1-Eg 中华心理教育网,引用日期2012-07-26] </ref>

==评价==
健康人在必要时可以使自己紧张起来以应付意外紧急情况或困难复杂的任务,而一 旦紧急情况过去,或任务解决了,或事情暂告一段落,又能够很快使自己放松,以便休息,这叫做张弛自调节能力。紧张状态意味着张弛 自调节的障碍,病人无法使自己松弛。所谓过度紧张,与其说是紧张程度的过分(这是难于评定的),毋宁说是丧失了自我松弛的能力。 许多神经衰弱病人说他们得病的原因是工作学习过度紧张,是不正确的。过度紧张即紧张状态,也就是张弛自调节障碍,是一种症状或病 理状态,是病因造成的结果,而不是患病的原因。

==参考文献==
{{Reflist}}
13,33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