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类似商品

增加 3,709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类似商品'''<b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类似商品'''<b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ci.xiaohongshu.com%2Fec6192ae-ebfb-cb60-a3cb-8a822de7869f%3FimageView2%2F2%2Fw%2F1080%2Fformat%2Fjpg&refer=http%3A%2F%2Fci.xiaohongshu.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82227704&t=a805a5b0360215ce5ea68692189e1ec9"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60b49cf4000000000102aed4 圖片來自小红书]</small>
|}'''类似商品'''的概念出现于[[商标法]],即:第十三条、第二十八条和第五十二条,是商标注册及[[商标保护]]事务中的重要概念,但该法并未给出相关定义。在司法解释上,类似商品是指:在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等方面相同,或者相关。公众一般认为其存在特定联系、容易造成混淆的商品(见:2002-10-12发布,2002-10-16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
==司法解释==
一般认为:两种商品在用途、原料等方面有某种共同之处,如皮鞋与布鞋、饼干与糕点、毛巾与[[毛巾被]]等,消费者一般会认为是同一个企业生产的。这两种商品即为类似商品。

《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是国家[[工商局]]为商标注册提供[[行政管理]]上的便利、根据《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即尼斯分类及我国的使用实践制定的,是[[商标审查]]人员、管理人员、[[商标代理人]]以及商标使用人判断商标和服务类似与否的主要依据和参考工具,但并不是唯一性的法规性文件,对某些商品和服务是否类似还要结合商品的功能、用途、交易方式和具体的服务行业、服务实施场所、服务的对象等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判断标准==
国家工商局曾指出:(一)以普通消费者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客观认识进行综合判断;(二)《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可以作为认定类似商品或者服务的参考,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9-12-29所发关于商标行政执法中若干问题的意见)。

普通消费者观念中的类似商品与《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上的类似商品不一致的例子十分常见。比如生活常识中作为类似商品而被统称为“家用电器”的洗衣机、电冰箱、电动刮胡刀、电熨斗、电动按摩器,在《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中则分别属于不相类似的第七类、第十一类、第八类、第九类和第十类。 在《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中属于同类的商品在相关公众的认识中未必构成类似商品,如汽车与汽车用的耐磨轴承。
==总结==
在法学上,类似商品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商品由于用途、功能、原料、销售场所以及整机与零部件的关系,导致容易被消费者混淆出处、被误认为是同一个企业生产的商品。

可见,类似商品的判断要素包括:商品的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等,立足点在于:[[相关公众]]是否认为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特定联系或是否容易混淆两种商品的来源。

随着新商品不断出现,商品或服务的功能、用途、主要原料、消费对象、销售渠道等可能发生变化,相关公众对类似商品的理解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类似商品和非类似商品之间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线。
==参考文献==
13,9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