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169
次編輯
變更
干线
,创建页面,内容为“ '''干线'''是天气学一个名词术语。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ref>[https://www.sohu.com/a/576642268_12…”
'''干线'''是天气学一个名词术语。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ref>[https://www.sohu.com/a/576642268_121145181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的你知道有多少个嘛?],搜狐,2022-08-14</ref>》(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 中文大辞典 》(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 大汉和辞典 》(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ref>[https://www.sohu.com/a/500696857_121089534?_trans_=000019_wzwza 汉语的发展史,你了解多少:你真的会说汉语吗?],搜狐,2021-11-12</ref>,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词解释==
干线,原指美国来自墨西哥海湾的暖湿空气西进和来自西南沙漠地区的干热空气之间的地面边界,故而以露点[[温度]]梯度显著为标志。后来把不同地区形成露点锋的不同性质的气团的地面界限都认为是干线。在[[中国]]夏季[[暴雨]]过程中,由于南方的暖湿空气与北方的干冷空气相遇形成明显的湿度不连续带,在中尺度场上表现为露点锋,中国的露点锋与美国的干线相比有所不同,前者常引起降水天气,后者引起降水的同时,还常伴随较大的风暴或龙卷天气。
干线是水平方向上的湿度有较大的不连续线。穿过干线,地面水平露点每千米可达5℃以上,午后,穿过干线2千米内露点温度可有15℃的变化。
干线对于对流活动的发生起到扰源作用,干线地区经常有积云带出现,积云带可以发展成强的雷暴,雷暴离开干线传播,然后在干线周围又可发展出新积云带。
干线对于对流活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干线两侧分别是暖且干的空气和冷且湿的空气,冷湿空气上方通常有逆温覆盖(常称“盖帽”逆温或干暖盖),这种逆温存储和积累了位势不稳定能量,可触发对流发展。
干线的形成和发展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天气尺度形式、下垫面特性、湍流混合、天空状况等。 在天气尺度低压槽后,通常盛行下沉气流,可形成下沉逆温,构成干暖盖,最终与地面相交,构成地面干线。
==天气学==
天气学是研究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物理]]本质及规律,并用以制作天气预报的学科,是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天气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地球]]大气,研究内容是大气中发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天气分析预报原理、天气预报方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天气学并不是来研究所有的大气物理过程,而只是研究对天气演变起重要作用的那些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是天气分析预报的[[理论]]基础。
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于1925年首先对中国天气类型进行了分类;沈孝凰于1931年对中国江淮流域的气旋作了研究;[[李宪之]]于1934~1936年期间对南半球和西北太平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提出了两个半球之间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卢于1943年写出了中国第一本《天气预告学》,并对30~40年代的中国寒潮和台风进行了研究;以后,对中国历史上的特大[[暴雨]]、寒潮、高原气象学和的研究,对高空切断低压(见)、中国降水天气系统和中、低纬度环流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和热带环流的研究,以及[[朱炳海]]对气团、锋等的研究,都对天气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