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89
次編輯
變更
贵州盘江桥
,新条目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贵州盘江桥</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7bbaffc13c6bf4ac.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861673&sid=911008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盘江铁桥
地理位置:
晴隆县城
别名:
铁索桥
称号:
"滇黔锁钥"
|}
'''盘江铁桥'''即铁索桥,世称"滇黔锁钥",位于晴隆县城东20公里的北盘江河谷。明[[祟帧]]]初年以前,无桥,用老鸨船摆渡。明祟帧元年(1628年)黔安(南)普(安)监军副使朱家民([[云南]]曲靖人,后升[[贵州]]布政使)仿云南[[澜沧江]]铁索桥,始建盘江铁索桥,三年后才竣工。当时建成的铁桥,桥身由铁链33根组成,两端贯于岩石之中,桥面为铁链24根平列,铺上铺垫木方,左右两侧各塑排6根铁链为栏杆扶手,十分壮观。<ref>[https://www.sohu.com/a/459847014_121050628 盘江桥——抗战生命线的咽喉 ]搜狐</ref>
==历史来源 ==
后来因屡发战争,发生拉踞式抢夺,多次被争夺者焚烧。后历朝历代对其进行纵加固。[[康熙]]23年(1684)增建巡检楼,开始对此桥设士巡检看守。康熙50年(1711)更建铁索桥,在西东两岸扩建护桥楼(又称钟鼓楼),司启闭之用。据当地穆志强、吴显超老人介绍,民国27年(1938)3月,法国人维修此桥时,他们为其煮饭和参与铺木板,当桥架至两岸仅差一块木板时,铁索桥接口齐断,桥身全部下落,侧悬于东岸桥台,造成13人死亡,17人重伤,其中1名遇难酌林姓工程师被埋葬于西岸坡半坡上,时立碑以祭。同月继续动工,次年5月通车,贵州省建设厅厅长叶纪元主持盘江桥通车典礼。
民国28年-29年(1939-1940)日机屡炸桥,炸断铁链三根,继而改建钢梁吊桥。桥全长85.5米,桥面净宽4几米,高25米,有3孔,孔净跨依次为6米、38.4米及5.7米。为保卫盘江铁桥的安全和保证国内外物资运输畅通,原国民革命军高炮连在桥西岸坡半坡塘高地各山头以射程为2000米,口径2公分的德国造高炮4门部署阵地,桥面安全由宪兵排负责,严加防范。民国29年(1940年)春,日军加紧侵华,对中国战略后方实施大规模轰炸,为截断入缅抗日中国远征军的通道和盟军援华物资供应线。5月14日,日军派出飞机18架,经广西百色窜到盘江桥上空,投弹7次,爆炸弹165枚,燃烧弹2枚,因桥地势较为隐蔽,日机没有找到爆破口,所投炸弹均未击中桥,仅炸毁1栋房屋。1941年初夏,日本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为打通本土经中国至南洋陆路通道,加紧轰炸盘江桥。从6月1日至8日,日军4次派出飞机36架,对桥进行狂轰滥炸,6月8日,日机9架从广西经云南转入盘江桥上空编队,在距地面2千米高空,以纵队集队形水平飞行,然后从桥上游6公里大盘江处进入河谷超低空向盘江桥俯冲轰炸,躲过了半坡塘的高炮防务,守桥部队高机连又无法射击,日机连续投掷300至500磅高爆弹9枚,桥身及桥基中弹全毁,日机循原路出境。此后,日机又多次寻机进行轰炸,铁桥被炸毁后,只好采用浮桥,即用船浮在江面上,三只船一排,在船上铺木板,让人、车从木板上通行,解决临时交通运输问题。民国31年(1942),美国派工兵驻盘江畔,对盘江桥进行抢修,修成链式吊桥。保存至今的钢梁而桥,桥墩由条石浇砌,虽几十载泥沙冲撞,但坚实如初。在东西两端桥头,各用水泥条石构成圆锥体碉堡两座,高大厚重,岿然几立,系古时"钟鼓楼"遗址,桥身由19道钢梁架构成,钢梁之上铺有128块约20公分厚的木块,厚木上又沿东西方向铺两道木板供车辗行。桥面左右边缘上端各用两条坚固钢索缆于东西两岸。令人赞叹的是,桥身上的钢质轨梁,钢缆接索、螺口铆钉旋泞,圆润坚固,紧密无隙,虽经60载风吹雨打,仍不见锈蚀起层与材质剥落。工程质量非常考究,比原桥净跨增2米,负载增加10吨,两岸接线路基改为双车道。同年,为加强防御,国民革命军派高炮团4营10连接管,笔者寻访中,在桥畔巧遇由台回大陆探亲的当年护桥连长舒刚,他抚桥缘感慨地向我介绍,原来防御炮口对准的是沿铁桥的东西方向,抵不住日机侵袭、轰炸,他认真分析了地形后,认为由桥两岸岩壁陡峭,日机难以俯冲,日机向东西方向飞行对桥进行轰炸,容易撞岩,日机自身危险很大,也不易炸中铁桥,不是防御重点。于是他决定把防御重点改为炮口对准江流淌的河谷方向,加之上级增派兵力和增派一门高炮,增强了防空力量,所以敌机虽来犯,不但无计可施,反而被其击伤,仓皇逃窜。
1949年11月,溃败的国民政府军第10集团军89军企图炸毁铁桥,未遂,仅炸毁铁桥下游约500米处的预备桥,现桥墩犹存。解放后,于1950年,人民解放军第17军49师145团2连(张秤礼)驻守盘江桥。1951年、1954年、1959年国家先后拨专款维修、加固,1979年自卫反击战时,将盘江铁桥作为[[军事要塞]]进行重点保护,再次对其进行维修、加固,继续通车。每次维修、加固均保持美军维修后的原貌。
1971年在钢桥上游1公里处,重新动工修了一座长124.4米,桥面净宽7+2+1米,高26米的钢筋[[混凝土]]宽腹式双曲拱桥,1974年竣工通车。原铁索桥禁止通行,现已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建筑特色 ==
盘江桥畔,悬岩峭耸,气势险雄,两架桥梁;犹如飞虹卧龙,横卧江面,紧缠两岸石壁。站在钢梁桥头向上游眺望,见江水从狭谷中滚滚而来,涌起团团银浪,波涛翻出阵阵轰鸣,真是"竣岭不飞天外雁,惊涛常起地中雷。"盘江桥河谷地带;气候宜人,春夏时节,垂柳拂风,杂树十色,绿阴荔掩,蔗林婆娑;金秋时节,两岸黄花,美不胜收。虽入严冬,仍暖和如春。古铁索桥遗址的两岸石壁上,携刻着许多古人留下的摩岩石刻和造像,西岸岩壁有身着宵袍的造桥者朱家民像和[[神话]]造桥的铁拐李像。神仙铁拐李摩岩造像下,四季香火不断。徐霞客云游此间时,曾对盘江铁桥感唱不已。
== 参考来源 ==
[[Category:440 工程學總論]]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贵州盘江桥</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7bbaffc13c6bf4ac.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861673&sid=911008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盘江铁桥
地理位置:
晴隆县城
别名:
铁索桥
称号:
"滇黔锁钥"
|}
'''盘江铁桥'''即铁索桥,世称"滇黔锁钥",位于晴隆县城东20公里的北盘江河谷。明[[祟帧]]]初年以前,无桥,用老鸨船摆渡。明祟帧元年(1628年)黔安(南)普(安)监军副使朱家民([[云南]]曲靖人,后升[[贵州]]布政使)仿云南[[澜沧江]]铁索桥,始建盘江铁索桥,三年后才竣工。当时建成的铁桥,桥身由铁链33根组成,两端贯于岩石之中,桥面为铁链24根平列,铺上铺垫木方,左右两侧各塑排6根铁链为栏杆扶手,十分壮观。<ref>[https://www.sohu.com/a/459847014_121050628 盘江桥——抗战生命线的咽喉 ]搜狐</ref>
==历史来源 ==
后来因屡发战争,发生拉踞式抢夺,多次被争夺者焚烧。后历朝历代对其进行纵加固。[[康熙]]23年(1684)增建巡检楼,开始对此桥设士巡检看守。康熙50年(1711)更建铁索桥,在西东两岸扩建护桥楼(又称钟鼓楼),司启闭之用。据当地穆志强、吴显超老人介绍,民国27年(1938)3月,法国人维修此桥时,他们为其煮饭和参与铺木板,当桥架至两岸仅差一块木板时,铁索桥接口齐断,桥身全部下落,侧悬于东岸桥台,造成13人死亡,17人重伤,其中1名遇难酌林姓工程师被埋葬于西岸坡半坡上,时立碑以祭。同月继续动工,次年5月通车,贵州省建设厅厅长叶纪元主持盘江桥通车典礼。
民国28年-29年(1939-1940)日机屡炸桥,炸断铁链三根,继而改建钢梁吊桥。桥全长85.5米,桥面净宽4几米,高25米,有3孔,孔净跨依次为6米、38.4米及5.7米。为保卫盘江铁桥的安全和保证国内外物资运输畅通,原国民革命军高炮连在桥西岸坡半坡塘高地各山头以射程为2000米,口径2公分的德国造高炮4门部署阵地,桥面安全由宪兵排负责,严加防范。民国29年(1940年)春,日军加紧侵华,对中国战略后方实施大规模轰炸,为截断入缅抗日中国远征军的通道和盟军援华物资供应线。5月14日,日军派出飞机18架,经广西百色窜到盘江桥上空,投弹7次,爆炸弹165枚,燃烧弹2枚,因桥地势较为隐蔽,日机没有找到爆破口,所投炸弹均未击中桥,仅炸毁1栋房屋。1941年初夏,日本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为打通本土经中国至南洋陆路通道,加紧轰炸盘江桥。从6月1日至8日,日军4次派出飞机36架,对桥进行狂轰滥炸,6月8日,日机9架从广西经云南转入盘江桥上空编队,在距地面2千米高空,以纵队集队形水平飞行,然后从桥上游6公里大盘江处进入河谷超低空向盘江桥俯冲轰炸,躲过了半坡塘的高炮防务,守桥部队高机连又无法射击,日机连续投掷300至500磅高爆弹9枚,桥身及桥基中弹全毁,日机循原路出境。此后,日机又多次寻机进行轰炸,铁桥被炸毁后,只好采用浮桥,即用船浮在江面上,三只船一排,在船上铺木板,让人、车从木板上通行,解决临时交通运输问题。民国31年(1942),美国派工兵驻盘江畔,对盘江桥进行抢修,修成链式吊桥。保存至今的钢梁而桥,桥墩由条石浇砌,虽几十载泥沙冲撞,但坚实如初。在东西两端桥头,各用水泥条石构成圆锥体碉堡两座,高大厚重,岿然几立,系古时"钟鼓楼"遗址,桥身由19道钢梁架构成,钢梁之上铺有128块约20公分厚的木块,厚木上又沿东西方向铺两道木板供车辗行。桥面左右边缘上端各用两条坚固钢索缆于东西两岸。令人赞叹的是,桥身上的钢质轨梁,钢缆接索、螺口铆钉旋泞,圆润坚固,紧密无隙,虽经60载风吹雨打,仍不见锈蚀起层与材质剥落。工程质量非常考究,比原桥净跨增2米,负载增加10吨,两岸接线路基改为双车道。同年,为加强防御,国民革命军派高炮团4营10连接管,笔者寻访中,在桥畔巧遇由台回大陆探亲的当年护桥连长舒刚,他抚桥缘感慨地向我介绍,原来防御炮口对准的是沿铁桥的东西方向,抵不住日机侵袭、轰炸,他认真分析了地形后,认为由桥两岸岩壁陡峭,日机难以俯冲,日机向东西方向飞行对桥进行轰炸,容易撞岩,日机自身危险很大,也不易炸中铁桥,不是防御重点。于是他决定把防御重点改为炮口对准江流淌的河谷方向,加之上级增派兵力和增派一门高炮,增强了防空力量,所以敌机虽来犯,不但无计可施,反而被其击伤,仓皇逃窜。
1949年11月,溃败的国民政府军第10集团军89军企图炸毁铁桥,未遂,仅炸毁铁桥下游约500米处的预备桥,现桥墩犹存。解放后,于1950年,人民解放军第17军49师145团2连(张秤礼)驻守盘江桥。1951年、1954年、1959年国家先后拨专款维修、加固,1979年自卫反击战时,将盘江铁桥作为[[军事要塞]]进行重点保护,再次对其进行维修、加固,继续通车。每次维修、加固均保持美军维修后的原貌。
1971年在钢桥上游1公里处,重新动工修了一座长124.4米,桥面净宽7+2+1米,高26米的钢筋[[混凝土]]宽腹式双曲拱桥,1974年竣工通车。原铁索桥禁止通行,现已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建筑特色 ==
盘江桥畔,悬岩峭耸,气势险雄,两架桥梁;犹如飞虹卧龙,横卧江面,紧缠两岸石壁。站在钢梁桥头向上游眺望,见江水从狭谷中滚滚而来,涌起团团银浪,波涛翻出阵阵轰鸣,真是"竣岭不飞天外雁,惊涛常起地中雷。"盘江桥河谷地带;气候宜人,春夏时节,垂柳拂风,杂树十色,绿阴荔掩,蔗林婆娑;金秋时节,两岸黄花,美不胜收。虽入严冬,仍暖和如春。古铁索桥遗址的两岸石壁上,携刻着许多古人留下的摩岩石刻和造像,西岸岩壁有身着宵袍的造桥者朱家民像和[[神话]]造桥的铁拐李像。神仙铁拐李摩岩造像下,四季香火不断。徐霞客云游此间时,曾对盘江铁桥感唱不已。
== 参考来源 ==
[[Category:440 工程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