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山西面食文化

增加 1,016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山西面食文化</big> '''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8d0f1b56a8c60486.jpg width="300"></center>|<small>[[Filehttps:|缩略 //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701405&sid=6915345 来自 呢 |居中|[ 链接]]]</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山西面食文化
地理位置;黄河中游
 
发祥地;中国面食文化
|}
'''山西面食文化'''是指 [[ 山西 ]] 以面食为主的饮食文化。<ref>[ https://k.sina.com.cn/article_7548260282_1c1e94fba001016diu.html 山西面食文化:掐疙瘩-今日头条], 新浪网 , 2022-04-07</ref>
==成因==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
面食文化是以面食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围绕着面食的 [[ 起源 ]] [[ 发展 ]] [[ 制作 ]] [[ 消费 ]] 所产生的 [[ 物质 ]] [[ 精神 ]] [[ 技能 ]] [[ 习俗 ]] [[ 心理 ]] [[ 行为 ]] 等现象的总和。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它结合且融人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精神财富。饮食文化的出现,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山西的饮食文化以面食文化为主,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融入了山西历史的、自然的以及商业的精神财富。<ref>[https://www.docin.com/p-1407577152.html 山西面食文化] , 豆丁网 2015-12-28 </ref>
历史因素与面食文化
自然环境与面食文化
任何社会(或地域)的基本生存(谋食)文化模式,是由环境、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等因素长期性变异现象所决定的。该种生存(谋食)模式,既要与环境中的气候、土质、水利资源等自然因素相适应,又要与环境中的社会群体情势相适应。反之,基本生存谋食方式对环境也有巨大影响,通过对环境的不同开发模式,促进了自然环境区域出现变化。山西省,地处内陆高原山区,届东亚季风区北部边缘,季风性大陆性气候显著,大小旱灾多易发生,有谓十年九旱。山西除汾河两岸外,大都为山区,适宜耐旱五谷生长。早在周代,并州即以五谷为主要农作物(《[[周礼·职方]]》“豫州、并州宜五种”)。历史上,交通又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别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下,取材于当地所产 [[ 小麦 ]] [[ 玉米 ]] [[ 高粱 ]] [[ ]] 等杂粮,限定了饮食向着面食文化模式发展。反之,面食文化模式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种植向杂粮种植发展。再者,山西中北部地处高寒之地,对饮食的要求自然是温热型,且食用方便。面食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它集主食、副食于一碗之内,边吃边添加,各随其便,亦不必拘于饮食礼仪,饭间也费时不多,忙时稠、闲时稀,也很节约,并不断在人们的努力探索之下花样百出,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殊的面食文化。
人文因素与面食文化
以小杂粮为主
山西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差异大,造成了粮食生产及饮食习惯的差异。大致南部以小麦为主;中部和东南部以谷子、玉米、高粱等杂粮为主;北部以莜麦、荞麦、大豆为主。历史上山西便有“小杂粮王国”之称。《[[山西通志]]》记载,山西谷属有 [[ ]] 、稷、 [[ ]] 、麦(冬小麦、春小麦、荞麦),豆属有 [[ ]] 、绿、 [[ ]] 、豌、 [[ ]] 、扁、 [[ 小豆 ]] 等豆类。
特定的自然条件与传统农业,为山西的面食提供了物质基础。山西以谷类粮食品种制成的面食之多、用料之广、花样之繁、制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也是独树一帜的。
三大讲究
山西面食有三大讲究: [[ 一讲浇头 ]] [[ 二讲菜码 ]] [[ 三讲小料 ]] 。浇头有 [[ 炸酱 ]] [[ 打卤 ]] [[ 蘸料 ]] [[ 汤料 ]] 等。菜码很多,山珍海味、土产小菜等可以随意而定。小料则因季节而异,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除了特殊风味的山西醋,还有辣椒油、芝麻酱、绿豆芽、韭菜花等。正因为如此,受到中外游客的赞语,各种史籍亦不乏记载。
==独特饮食习俗==
爱吃盐醋,又喜辛辣
山西民间百姓爱吃盐、醋的习惯,历史悠久,区域广泛。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例如,贫乏的餐桌上,全靠盐、醋来调味;艰苦的劳作之后,身体需要大量盐的补充。山西民间百姓的饭菜中用醋量很大,这种饮食习惯是众所周知的。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山西人以杂粮为主,如 [[ 高粱 ]] [[ 莜面 ]] 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醋的营养价值颇高,并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山西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名醋,其中“山西老陈醋”味道最好,堪称调味佳品。
山西民间百姓日常饭菜用盐量也非常大。民间有“咸香咸香,无盐不香”之说,民谣云:“能说会道离不了钱,五味调和离不了盐。”人们对盐重视由此可知。山西民间百姓喜食味重食物还表现在佐餐小菜上。普通农家的餐桌上,常有一两样咸菜或酸菜佐饭。四五口人的家庭,一顿饭吃掉一两个大头咸菜或五六条腌黄瓜可算常事。酸菜则要整盆调和,作为“浇头”,有的地方甚至与饭合二为一,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风俗。过去,冬春季没有新鲜蔬菜,又没有保鲜手段,全靠咸菜和酸菜佐餐。各种各样的咸菜和酸菜,几乎是山西百姓常年的必备之物。山西人吃“味重”食物的习惯至今仍无多大变化。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就能用 [[ 小麦粉 ]] [[ 高粱面 ]] [[ 豆面 ]] [[ 荞面 ]] [[ 莜面 ]] 做成数十种的面食,如 [[ 刀削面 ]] [[ 拉面 ]] [[ 圪培面 ]] [[ 推窝窝 ]] [[ 灌肠 ]] 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舞弄得花样翻新,让人目不暇接。
山西面食以制作方法分为:
蒸制面食: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馒头分为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梁的莜面烤佬佬;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鱼鱼,另外还有 [[ 包子 ]] [[ 稍梅 ]] 等。
煮制面食:山西的煮制食品极为丰富,因其制作方便,又可汤菜结合,方便实惠,因此流传甚广。面条类有扯面、龙须面、刀削面、转盘剔尖、刀拨面,包皮皮等。山西老百姓哪一天没吃顿面,似乎这一天就没吃饱。在煮制面食中,山西的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家庭主妇们托起揉好的面团,站好优美的姿势,飞刀之下面条如流星落地,鱼跳龙门,削出的面条又细、又薄、又长。山西刀削面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深受人们喜爱。在今天北京,汇集大江南北的风味菜系,但山西刀削面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大街小巷不时地可以看到山西刀削面馆。
烹制食品中,还有很多各具特色、别有风味的手工煮食,如猫耳杂、小撅片、捻鱼、豆面流尖、煮花塔。除此之外山西面食还有煎烤制面食,如 [[ 烙饼 ]] [[ 煎饼 ]] [[ 锅贴水煎包 ]] [[ 焖面 ]] [[ 焖饼 ]] 等,还有炸制类食品,如 [[ 麻花 ]] [[ 油糕 ]] 等。
山西人对面真是情深意切。当然这种偏爱中也融入了面的可塑性和山西人的睿智。过生日吃拉面,取长寿之意;过年吃“接年面”,取岁月延绵之意;孩子到学校上学第一天要吃“记心火烧”,希望孩子多一个长学问的心眼…,这些面食已不再是仅仅作为充饥的食物,而已成为一种饱含情感和哲学意蕴的“精神食粮”。
2.由来
刀削面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条,堪称天下一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喃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至今,晋中的 [[ 平遥 ]] [[ 介休 ]] [[ 汾阳 ]] [[ 孝义 ]] 等县,不论男女都会削面。后来,“凤阳”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刀削面。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如略加山西老陈醋食之尤妙。
3.要诀
1.简介
[[ 拉面 ]] ,又叫 [[ 甩面 ]] [[ 扯面 ]] [[ 抻面 ]] 。拉面是山西的名产,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人们寿诞生辰、聚友团圆时,常常要吃这种面,以示长寿和喜庆。其特点是: [[ 柔软 ]] [[ 筋韧 ]] [[ 光滑]]
2.拉面——种类
三、拨鱼
拨鱼山西面食之一,面头尖,中间粗,呈小鱼肚形状。口感 [[ 柔软 ]] [[ 筋滑 ]] [[ 爽口 ]]
把和的很软的面放在一个带把面板上,一手端面板,一手用铁制筷子或木筷子一根一根往下拨入锅内,如小鱼在水里跳跃。这种面柔软绵滑,易于消化,配上荤素浇头或打卤即可食用。
3.河漏面
北方面食三绝之一,与北京抻面、山西刀削面齐名。河漏面的叫法多种,如 [[ 河捞 ]] [[ 疙豆 ]] [[ 河漏子 ]] 等,是北方古老的大众面食。在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均有其踪迹,是城乡人民最喜爱吃的面食,制作简单,吃法与口味多样,但制作时必需要有特制的河漏床。把和好的面投入特制的河漏床(中间有圆洞,下方有孔,上面有与圆洞直径相差略小的木柱圆形头伸入洞中挤压)迫使面从下方均匀的孔内下到锅里,整个河漏床用杠杆原理,横跨锅上。待面压到一定长度,用刀从下方把面条截断,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或打卤食用。
==与面塑艺术==
在这样的文化传承中,勤劳的山西人民用另外一种制作面食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就是山西面塑。
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山西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以面粉为原料,经过 [[ 揉面 ]] [[ 造型 ]] [[ 笼蒸 ]] [[ 点色 ]] 而成,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鲜明,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山西面塑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绛州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洋”,有“吉祥”的寓意,一般过年过节临近,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 [[ 小猫 ]] 、小狗、小虎、 [[ 玉兔 ]] 、鸡、鸭、 [[ ]] 、蛙、葡萄、 [[ 石榴 ]] 、茄子、“佛手”“ [[ 满堂红 ]] ”“巧公巧母”等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民间传统艺术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在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间要敬神蒸供,节前把和好的面用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它为“花馍”。
山西面塑在各地区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让面塑艺术上一个台阶,让面塑的内涵与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还需要培养或造就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热爱民间艺术,为事业而献身的专业人才。
面塑艺术的表现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大多以人物或动物为题材,捏制的一般也都是十二生肖和 [[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仅适合于低龄儿童观赏,多少年也没有新的变化,远远落后于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这样单一的表现形式阻碍了面塑艺术的发展  山西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面塑艺术在这块丰厚的土壤里有取之不尽的三晋文化题材,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山西涌现出大批的历史人物。春秋时期叱咤风云的晋文公重耳,品格高尚宁死不受禄的介子推,战国时代大思想家简况,老将廉颇,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三国大将[[关羽]]、晋代大学者[[裴秀]],国际宗教旅行家法显,唐代女皇[[武则天]],王维、[[柳宗元]]、大诗人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一代忠烈[[杨业父子]],金元时期文学家元好问,戏曲家[[关汉卿]],明清时期文学家罗贯中、大学者[[傅山]]……。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是山西的骄傲。每一个人物作为面塑的题材都会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w0974qxz9pj|480|270|qq}}<center>2020网络中国 山西 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 塑艺术在这块丰厚的土壤里有取之不尽的三晋 文化 题材,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山西涌现出大批的历史人物。春秋时期叱咤风云的晋文公重耳,品格高尚宁死不受禄的介子推,战国时代大思想家简况,老将廉颇,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三国大将关羽、晋代大学者裴秀,国际宗教旅行家法显,唐代女皇武则天,王维、柳宗元、大诗人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一代忠烈杨业父子,金元时期文学家元好问,戏曲家关汉卿,明清时期文学家罗贯中、 节盛 学者傅山……。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是山西的骄傲。每一个人物作为面塑的题材都会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开幕</center></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