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菩提心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菩提心</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菩提心</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ref>[ ], , --</ref>
==定义==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定位==
菩提心的人格定位
菩提心是指人类的深层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谛的愿望,在三层人格分类法中,显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菩提心属于第三层的集体潜意识。对比佛学的唯识分类法,集体潜意识是指第七识,末那识。佛学中末那识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创造产生的。阿赖耶识中有相分,理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菩提心的缘起是其中的证自证分在第七识中的体现。
菩提心的心理过程
居于深层潜意识的菩提心,在潜意识中创造的是求知欲,是一种欲望,其指向性变的模糊,不能专注于探求生命的真谛,容易被各种假相,假理,假自证所迷惑。求知欲进一步在显意识中创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动的分别,因而更加的模糊,变得迷茫,但是当主动的方向找准了,又能剥开求知欲的模糊性,发现深层潜意识中的真实愿望,从而下决心探求生命真谛。这种情况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主动性,但从根本上讲是发现。发现本来就有的愿望。
==由来==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本体==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一亦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
(1)诸佛菩萨见闻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以之为增上缘,乐佛之大智而发心。
(2)未见闻神通,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以之为增上缘而发心。
(3)未闻法而自见法灭相,为护持正法而发心。
(4)未见法灭,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恼乱,即发菩提心。
==分类==
第一种分类
世俗菩提心:寻求无上菩提的发心,它是凡夫相续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我们应当清楚,若归纳而言,菩提心有两种,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如《[[华严经]]》中云:“任何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发愿亦稀罕,与之相比,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更为稀罕。”
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真实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办自他二利的智者通过了知这两种比喻的差别而依次会明白愿行两种菩提心意义的不同。
在住于轮回中时愿菩提心可以出生广大的果报,《[[华严经]]》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虽坏损,亦胜过一切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亦不失菩提心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然而,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相比,并不能接连不断产生福德。从何时起,为了能使无边无际所有众生界从业惑的束缚与轮回的牢狱中解脱出来,乃至轮回未空前以不退利他之心真实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后如果未失毁这一行心,那么即便是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状态中,福德也会连续不断屡屡产生,量等虚空。
胜义菩提心:证悟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义,也就是指无分别智慧,这在登入圣地菩萨的相续中才有。
从比喻、助伴的角度分
如《[[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如“地”:小资粮道的发心(求菩提的意乐)是最初的发心,犹如大地。大地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同样,小资粮道希求菩提的意乐,实际上是产生一切道果功德的基础。
“金”:中资粮道的发心犹如黄金。黄金本质没有改变,同样,到了中资粮道的时候,这种发心不会有迁变。
“月”:大资粮道的发心犹如新月。新月越来越增上,同样,大资粮道的功德也会越来越增上。
这是资粮道三个发心的比喻和助伴。
“火”:加行道的发心犹如烈火。烈火能摧毁一切薪柴,同样,加行道的发心能断除一地以前的一切违品分别念。
下面从“藏”一直到“歌”,分别对应十地的发心:
“藏”:一地与布施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宝藏。宝藏能满足一切众生,同样,一地菩萨的发心也能以布施满足一切众生。
“宝源”:二地与持戒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宝源。宝源是一切珍宝的来源,同样,二地菩萨的发心是一切功德(地、度、力等)的来源。
“大海”:三地与忍辱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大海。大海不会被狂风动摇,同样,三地菩萨的发心不会被嗔恨心等违品动摇。
“金刚”:四地与精进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金刚。金刚不会被任何金属物所摧坏,同样,四地菩萨的发心也不会被懒惰等违品摧毁。
“山”:五地与静虑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山王。山王不易被狂风撼动,同样,五地菩萨的发心不会被禅定的违品——散乱分别念所动摇。
“药”:六地与智慧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妙药。妙药可以断除各种疾病,同样,六地菩萨的发心能寂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惑病。
“友”:七地与方便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亲友。亲友永远不会舍弃自己,同样,七地菩萨的发心永远都不舍弃任何众生。
“如意宝”:八地与愿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如意宝。如意宝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所愿,同样,八地菩萨以佛法甘露无勤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日”:九地与力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日轮。日轮能够遣除一切黑暗,成熟庄稼,同样,九地菩萨能遣除众生的无明痴暗,成熟善法的各种功德。
“歌”:十地与智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歌声。歌声能让无数人获得快乐和欢喜,同样,十地菩萨依靠智慧能让许许多多的众生获得快乐。
下面是五种殊胜的发心(三清净地所摄):
“王”:与神变神通相应的发心,犹如国王。国王能驾驭一切,不容易被人控制,同样,清净地的神通能制服一切。
“库”:与智慧和福德二资粮相应的发心,犹如宝库。宝库可以具足一切,同样,具有这种发心的菩萨,善法的资粮全部具足。
“大路”:与三十七道品相应的发心,犹如大路。大路可以任人行走,同样,一切圣者都是依靠这种大路而行持。
“车乘”:与悲心与胜观相应的发心,犹如车乘。车乘可以载人去往任何地方,同样,菩萨不堕轮回涅盘二边而圆满到达自己随心所欲的目的地。
“泉水”:与总持和辩才相应的发心,犹如泉水。泉水用之不竭,同样,清净地菩萨的功德永远也没有穷尽。
下面三种发心是十地所摄:
“雅声”:到了十地的时候,菩萨以四种法音来利益众生,这种发心犹如雅声。
“河流”:菩萨的平等心,或者说唯一道的发心,犹如河流,利他的事业永不间断。
“云”:与法身相应的发心,犹如大云。具足这种发心时,即使菩萨居住在兜率天等天界当中,利益众生的甘露妙雨也能让世间人享受。
对于严重的罪业,除了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其他的任何善法都无法压服。所以应当发起菩提心。《[[华严经]]》中云:“猫眼见即能镇慑诸鼠,令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如意宝明目亦能镇压一切业惑之鼠,令无法堪忍。”即便是造了损害三宝等不堪设想的弥天大罪,但就像依靠一位护送者的勇士,能摆脱怨敌的大恐惧一样,对于能顷刻脱离重罪异熟果的菩提心,小心谨慎罪业的人们为何不依靠呢?理应依靠。《[[无尽慧经]]》中云:“善男子,譬如依勇士可不惧诸怨敌,同理,依真实菩提心勇士之菩萨不畏一切罪行怨敌。”末劫火能将一禅以下的器世界焚尽无余,同样,依靠菩提心刹那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严重罪业。《[[华严经]]》中云:“能焚诸罪行如末劫火”善天尊者说:大安忍一刹那不缘所取必定能焚烧(罪业)。这一功德与前面所说的并不重复,前面的功德是指压制罪业,这一比喻是说明从根本上摧毁。若问:那么,一个菩提心具这二种功德不是相违吗?不相违,如果获得了越来越殊胜的菩提心,则功德也会越来越殊胜,是依照这样的层次而说的。
如《[[入菩萨行论]]》中云“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成办利乐==
此菩提心是对众生最有利的,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殊胜安乐无上菩提。无量众生依靠修持菩提心,能够顺利获得最胜妙的安乐——无上佛果。依菩提心之胜道,过去有无量众生已成佛道,未来的一切众生亦皆能成佛道。若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则所行的一切法,皆成证得等觉位因,任运中能积聚起大资粮,成就佛果。我们翻开诸佛菩萨及大乘高僧大德的传记,可以看到相同的一点:他们都是依靠修持菩提心而得以成就,从本师释迦牟尼佛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中,千千万万成就者,不修菩提心而成就的一个也没有!
如《[[入菩萨行论]]》中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满足愿望==
如有人想灭尽三界中诸般痛苦,要除掉诸有情众多不安,以及期望享受无量快乐者,那么应该恒常不舍弃无上的菩提心。三界众生陷于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曰三有。三界众生有无量的痛苦,归纳而言为行苦、变苦、苦苦三种;详细一点,在《[[瑜伽师地论]]》里列有一百一十苦。如果一个人想灭除自己的这些痛苦及其他有情的不安乐,以及想要享受种种安乐幸福,唯一妙法是不舍弃修持菩提心。
如《[[入菩萨行论]]》中云“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根索仁波切解释此颂为三士道修法,颂中第一句是中士寻求自我解脱的修法;第二句是上士让一切有情得到究竟成佛安乐的修法;第三句是下士追求人天安乐的修法。修持三士道,都不能舍弃菩提心!
对修行人来说,想脱离三界轮回,想解除一切父母众生的痛苦,想往生极乐世界,或享受出世大乐,必须要恒常修持菩提心,唯有修持菩提心才能满足众愿。或有人怀疑:中下士道的行人不是没有菩提心吗?答:三士道修法是每一个欲入解脱道者的必修法。下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下士道之法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即小乘道,下士道修法为其基础,下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也?(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
==名义转变==
利益
名义转变指发菩提心后,有名称、意义转变为菩萨的利益。系缚在三界生死牢狱中的苦难众生,只要生起刹那的菩提心,虽然他还被各种业惑烦恼系缚,在三界生死轮回监狱中,没有得到解脱,地位非常卑微,但因心里生起了无伪世俗愿菩提心,就可称为佛子,从意义上也成了世人、天人、龙王的福田,成了天龙鬼神以及人等礼敬之处。
如《[[入菩萨行论]]》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其他利益==
如同依靠最殊胜的冶金原料可变成金子一样,已投生为不清净的这个身体依靠菩提心可以变为无价之宝的佛身,因而对于具有这种能力的菩提心应当坚持不懈稳固受持。《[[华严经]]》中云:“如以一两水银类之金能使千两铁变成金为喻,如是发心水银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摄持,即能灭尽一切业惑障之铁物,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知而发菩提心之金。”如《[[入菩萨行论]]》中云:“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能将一切众生带到解脱城享受功德宝珠的唯一商主无与伦比的佛陀之智能遍及万法,除此之外其他众生则无法衡量,因而佛通过无量的智慧详细观察诸法时,彻底照见此菩提心最为稀罕难得,功德最大,最为珍贵。《[[华严经]]》中云:“诸宝之中如意宝堪为宝王,同理三世中遍知智慧照见法界对境,诸人天与诸声闻缘觉之有漏无漏善根皆不及菩提心宝珠如意宝王之价。”因此,想远离众生痛苦的所有人应当坚定不移善加受持菩提心。如《[[入菩萨行论]]》中云:“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树一般生果后会自然灭尽,而菩提心的妙树恒时都会生果,非但不会灭尽,反而会更加增长、繁茂。《[[宝箧经]]》中云:“文殊,各种树以四大摄持而增长。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持且回向遍知(佛果),则增长。”如《[[入菩萨行论]]》中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此外,具广大智慧的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此菩提心的功德无法估量。《[[华严经]]》中记载:“乐源城中商主财坚之子善财童子于文殊前发心后,为寻菩萨学处而逐渐前行。尔时至尊弥勒正于南方海滨由毗卢佛严饰之具藏宫殿中为如海菩萨眷属说法。善财童子见此情景急忙顶礼。弥勒菩萨向诸眷属赞颂善财童子言:‘且看意乐清净者,坚财之子名善财,寻求殊胜菩提行,来至智者我面前。'又言:‘善来善来慈悲汝,善来弥勒坛城中,善来寂静调柔尊,行持之时疲倦否?'善财童子合掌请问:‘圣者,我若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不知该如何励力而持菩萨行,请您明示。'弥勒菩萨答言:善男子,你已为善知识摄持。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一切有情分别依赖,故如大地;能真正断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如《[[入菩萨行论]]》中云:“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重要性==
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忏罪、积资的过程。对于凡夫来说,清除业障、积累成佛资粮的一切窍诀中,最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要想证悟空性,菩提心是最强大的利器!
菩提心可以使我们花很小的功夫,获得最大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事半功倍。要知道,同样念一句阿弥陀佛,有无菩提心摄持,二者功德有如天壤之别!!!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整个佛法的精华归结为三主要道,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云: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济群法师在《[[汉传佛教的反思]]》里说:“大乘本是积极入世的佛教,可在中国却给民众留下了消极出世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忽略菩提心所致。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大乘经典便代表着大乘佛教,学习大乘经论自然便是大乘行者。岂不知区别大小乘的关键在于发心,在于是否具足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才是大乘的不共教法。反观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普遍对菩提心不够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六度四摄等菩萨行门,似乎只是为大菩萨们所说,与个人修学并无关联。”“鉴于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认为,未来的佛教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菩提心,大乘法门的修学必须以菩提心为根本,唯其如此,才能导入佛道,而不是停留在人天乘或只求自了......”
净空法师也说:“发菩提心比念佛还重要!”
“《[[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不发菩提心,单有一向专念不能往生。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两、三个。为什么那么少?(就是)虽做到一向专念,(却)没有发菩提心。”
“真正发菩提心,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为什么?他已经是上善之人,已经够资格了,只要动一个念头,发愿想往生就成功。所以,我们要仔细去思惟经文,不能够含糊念过。”
《[[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三辈往生”中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我们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就能往生了。可是要记住,前面还有一句话,“发菩提心”。你要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净空法师《[[学佛问答]]》)
西方净土虽有四土之辈,然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往生要件。不为自己就是菩提心,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心量愈大,成就愈殊胜。(《[[怎样念佛往生成佛]]》1997年4月讲于洛杉矶)
“《[[无量寿经]]》讲往生的条件,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最重要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我们只做到一向专念,没有发菩提心,不能往生。再说一句老实话,真正发菩提心,没有念佛也能往生。”(《[[地藏经讲义]]》)
有一次,阿底峡尊者在提到他的各位上师时皆合掌当胸,但说到他的根本上师金洲大师时,双手合什于头顶上并流下眼泪,呼唤上师的尊名。他的弟子不解地问:“尊者,为何偏偏在说金洲大师时合掌于头顶,难道其他诸上师都比不上金洲大师的功德大吗?”阿底峡尊者答道:“我的所有上师都与佛无别,功德没有任何的差别,只是对我的恩德不一样。我现在心中有的这一点点菩提心,全都有赖于金洲大师的恩德而得到的,因此,他对我的恩德最大。”
发菩提心者是世间最尊贵的人。经中说:一有人发菩提心,大地就会震动,诸佛宝座也将颤动。因为大地是有情共业的力量所感,发菩提心者将引导无量有情,动摇轮回,大地无法承受而产生震动。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解释里,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说:成佛不是大乘菩萨的目标。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标的话,那么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没有目标呢?此话的真实意趣是,如果仅仅因为佛非常伟大,远离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而发愿成佛,就没有考虑众生的解脱,所以不是大乘法。这句话揭示出,如果不考虑众生的解脱,即使为发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三殊胜修法]]》慈诚洛珠堪布)
《[[菩提心略修法]]》(慈诚洛珠堪布)中说:“出离心与菩提心,是凌驾于一切修法之上的无上大法。”“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为他连修行的门径都没有趋入。”“华智仁波切讲过,在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即使闭关九年,断绝与任何人的来往而修大圆满,连解脱的种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脱的种子,那成就就更谈不上了。”“佛陀曾经讲过,想成佛的人不要学太多,只需要学一个法,这个法就是大悲心。为什么只须学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办。”“如果我们有菩提心,就能于一刹那间清净无始以来的罪业,犯别解脱戒和密乘戒的罪过也能清净,同时也能圆满众多资粮,这是菩提心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也就是说,即使既没有单独修金刚萨埵等忏悔的法,也没有单独修曼茶罗等积累资粮的法,仅仅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圆满。”
“在《[[经庄严论]]》里讲,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堕地狱的业,也不可能近期内堕落,此业在很久以后才会成熟;堕入地狱后,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轻微,历时很短,不同于其它的地狱众生;在感受这些痛苦的同时,他也从未舍弃过利益众生的决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象从梦中苏醒过来一样,地狱苦报便会立即结束。”
“我曾多次要求大家,在没有修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它的法。这不仅仅是我的要求,在佛经中也如是记载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无须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
“一天早晨,阿底峡尊者说,在印度,他的一个修喜金刚的弟子堕入了声闻的灭定。尊者身边的侍者就问,修喜金刚怎么会堕落小乘道呢?阿底峡尊者讲得很清楚,若不能如理如法地修喜金刚,也有可能堕入小乘,也有可能堕入恶趣。那么,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究竟是什么呢?阿底峡尊者强调,其差别只在于是否发了菩提心,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差别了。”
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里讲了七要点(七殊胜)。菩萨行持六度时,每一度都应具足这七要点。这七要点又可归纳为三要点。如果具足此三要点,哪怕一个小小的善根,也是成就之因。否则,即使外表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为解脱之道、成佛之因。这三要点是“前行发愿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
所以,若无菩提心统摄的发愿殊胜,任你念佛念到风雨不透,也不会有大的功德。
另外,如果罪障未除、福报不够,念佛能够相应吗?
再说,修菩提心并不一定非得要你中断念佛,我们平常时时都可以观修。
关于菩提心的具体修法,在经论中有着广泛的教授。如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入菩萨行论]]》、《[[佛子行]]》、《[[普贤上师言教]]》《[[菩提心略修法]]》......修菩提心之前,一般先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是菩提心的基础。这里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观修菩提心的方法。
==修菩提心方法==
一、按阿底峡尊者的七种教言修持:
一.知母
因为生死不见开始,所以可推知自己的生命也没有最初的边际。由于辗转生死无数次,故在生死之中必定没有不曾取受过的身体、不曾转生过的地方,没有未曾作过母亲等亲人的有情。 如《[[本地分]]》引经说云:“我观大地,难得汝等,长夜于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 我观有情,难得一人不曾在长夜流转中,作过你的父母、兄弟、姐妹、轨范、亲教师,或其余的上师或等同上师。” 如何证明转生无始呢? 观察心识是由前一刹那的同类心识转为后一刹那,如此不断相续而来。比如,现在的心识来自中有心识,而中有心识又来自前世的死有心识,若再往前无穷无尽地追溯下去,则始终找不到初际。 若有初际,试问:这个最初的身体是否有因?若有前因,就不叫初始;若无前因,则应成无因生。假如不需任何因缘,便能凭空出生有眼耳、有受想行识的身体,则应何时何地都可以出生,所以,轮回无始。
由于转世无始,合计每一世的母亲便有无量无边。从今生的母亲往前算,算到一百亿世,母亲的数量就已超过地球总人口的一半多;若再往前算下去,则所有的母亲尽虚空界也无法容纳。由此可见,哪一位有情未曾作过自己的母亲呢?不仅做过,而且做过无数次。这也是遍知有情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生世的佛陀以谛实语证明的事实。佛在《[[心地观经]]》中也说:无始以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历百千劫,在多生之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之故,一切男子即慈父,一切女人即悲母,往昔生生世世中有大恩德故,与现在父母的恩德平等无别。
现在让我们对家人、同事、道友等一一观修:我的父亲……我的奶奶,我的爷爷……姐姐……哥哥……邻居……同事……好友,他们都做过我的母亲。我家的小区的所有的邻居……这座城市,城市每一座楼,每一个窗户,每一辆汽车,街道上的每一个行人,小区里的野猫和狗……小鸟,蟑螂,蚂蚁……都在过去世做过我的母亲。乃至整个国家、地球,北俱卢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这个世间以及他方世间的所有的旁生,乃至蜷飞蠕动的昆虫,我们看不见的遍布任何一处的无量的神识,饿鬼,地狱的无量无边的有情;欲界六天的天人,色界十八天和无色界四天的天人,以及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世界中的无量有情,无不做过我的母亲.
如果我是一名售货员,就要试着把每位顾客都看成是母亲。母亲来购物,自己态度能冷淡、爱理不理?再比如,我是一名护士,反问自己:在我眼里,每天来住院的病人,我认为是母亲吗?看见病人卧床呻吟,我是见母亲受苦而于心不忍吗?我是恭敬承事护理母亲吗? 或者我是一位老总,在你眼里,成百上千的工人是母亲还是下贱的佣人呢?如果都是母亲,为什么没有体贴、关怀之心呢?再看,家里的老鼠、门外的大黄狗,眼前最讨厌、最瞧不起的人,我认为是母亲吗?假如对周遭的人都不认为是母亲,又说一切有情是我母,这不是相违吗?如果认为这是坏人,不要管他,如此不可能成就菩提心。眼前的有情都被你放弃,还说要担起救度一切有情的重担,岂不是自相矛盾? 假如见到每一位众生,都能从心底深处认为“他是大恩母亲”,则自然容易发起“我要为他而成佛”的心。如此一来,不论任何有情,下至一头猪、一只狗,都会执为是自己“最珍爱的母亲”,如此不仅不会舍弃他,而且会以他为所缘境来成就佛道。
二.念恩
------首先明观现世的母亲慈悲的面容。
母亲对我的恩德非常大,我今天能获得此人身,作为修法的所依,能长大成人,能读书写字,了知世间的道理,能有维持生命的财产,能遇到佛法,能依止善知识,忏悔业障,积累菩提道上的资粮,能在今世或者未来获得暂时和究竟的解脱,全部都是母亲所赐予。
当我的神识怀着极度的悲怆,痛苦和无奈,离开我前世的身体,亲人,被业风吹荡,经受种种中阴的恐惧惊慌和傍徨后,我见到了我今生的母亲。自我住胎时起,十个月中,母亲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我。她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让我们不受损害,饮食、起居、身体的活动等都异常小心。为了这个未来的小生命,母亲充满了种种幻想:它是男孩?女孩?它长大后会是怎样?这个孩子,因她而来到这个世界,她把它带到了这个令她悲欣交集的世间,他会幸福吗?我的母亲,她还年轻,她无微不至地抚育我,身体越来越沉重,变形,《[[心地观经]]》说:生产之时,母亲遭受巨大的产难,犹如百千利刃屠割身体,心识迷惑,不辨东西南北,此时母亲全身疼痛难忍。经历了近乎死亡的痛苦,我出生的那天,成为我母亲的母难日。
我们刚诞生时,像黄毛小猴一样难看,但在母亲眼里,却是天底下最可爱的孩子,把我们抱在温暖的怀里,捧在手心,百看不厌。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母亲以乳汁养育我们,一调羹、一调羹地喂我们吃饭,亲手为我们擦鼻涕、屎尿,以种种方便毫不厌烦地精心养育我们。我们幼时常常在母亲怀里安然休息,在母亲的左右膝盖上爬来爬去。母亲的双乳就像甘泉一样,及时地养育我们,从没有枯竭之时。母亲长养之恩,充满天空;母亲怜愍之德,广大无比。
当我们饥渴时,母亲会赶紧准备饮食,即便在餐桌上,她还是全心全意地爱护我们,总把好菜夹到我们碗里,自己不肯吃。看到我们饭量减少,她就忧心不已。
到了冬天,就为我们做保暖的棉衣。我们缺钱时,就给我们钱。我们成长所需的衣服、饮食等资具,都不是轻易得来的。我们用过的每一支铅笔,每一本练习本,从小到大,要穿多少衣服、吃多少饭菜、交多少学费、买多少书本,这些,都是母亲受尽千辛万苦得到后,给予我们的。一点一滴都来之不易,都是母亲心血凝聚而成。
我生病的时候,母亲抱着我,把我背到她的肩上,白天或夜晚,走过一条又一条街,来到医院,她恨不得把我的病痛移到自己身上。如果我有个三长两短,她恨不得自己替我死。母亲用尽自己的知识、能力,只要能为我们带来利益和安乐,无不为我们成办;凡是有损害、痛苦,无不为我们遣除。母亲含辛茹苦地抚育我成人,如今才有了值遇佛法、修持胜道的机会。所以,母亲对我的恩德简直无以言表。
我们如果能看到前世,便知今世的母亲还在前世无数次作过母亲。甚至在我们做小鸡时,她也曾是用双翼保护过我们的母亲;在我们做小鸟时,为了抚养我们,不管路有多远、有多危险,哪怕劳累至死都会为我们觅食,在我们做小猴子,被人从她怀里夺走之时,她沿着河岸,追赶我所在的那只船,如同发疯了一般,追出一百多里,奋力跳上船,肠寸寸断裂而死。还有一次,我转生猴身之时,她在给我喂奶时,被猎人的箭射中,她强忍痛,把握我放到一边,拿起一片叶子,为我挤出最后一滴奶,放在我身边……
不仅仅是今世,从轮回的无始以来,母亲一直以慈爱之眼观照着我,以慈悲之心关怀着我,使我能从各种危害中得到解救,并赐予我数不胜数的利乐,恩深似海。
三.报恩
----那么,如何才能报答母恩呢?生死中的富足安乐,母亲自己也能得到,但是这一切无不是欺诳。 诸母之苦,根本在于生生死死,不能解脱。无始劫来,由烦恼造业,由业感苦,由苦又起烦恼,一直转生在生死轮回中。所以,真正的报恩是帮助母亲解脱生死,一切母亲不想要的痛苦,都从根断除,一切母亲希求的安乐,都无余圆满,最终把母亲安置在佛果中,这才是最好的报恩。《[[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说:“若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劝喻策励,令安住者,方曰报恩!”《[[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父母对孩子有大饶益,以乳汁长养,随时保护、培育,如此才长成四大的身体。即使千年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父母的大小便拉在背上,而对父母心无怨尤,也不足以报答父母的深恩。
经中所说不报恩的罪过:
《[[心地观经]]》说:世间高莫过崇山,悲母之恩,高过须弥。世间重莫过大地,悲母之恩,重于大地。若有男女背恩不孝,让父母生起怨念,母亲一发恶言,孩子随即将堕落地狱、饿鬼、畜生道中。
现在,让我们思维我们的其他亲人,我们的父亲,爷爷奶奶,妻子或丈夫,我们的儿子或女儿,兄姐、阿姨,好友曾为自己母亲时,对自己述说不尽的恩德……我们的邻居,同事,街上擦肩而过的陌路人,汽车司机,站在我身边的素不相识的乘客,其他城市,乡村素昧平生的每一个人,乃至整个地球上各种肤色,种族的人,在饥饿,痛苦,恐惧中生活的旁生,正被宰割的在窒息中四大分离的挣扎中的动物,它们曾为我母亲时,为我付出一生的情感,安乐,财产和生命;以及曾偷盗我得财产的小偷,仇视我的同事,亲人,鄙视我的友人,用粗鄙下流的语言恶毒侮辱我的熟人或陌生人,令我生病的鬼神……它们曾为我母亲时,为我付出一生的情感,安乐,财产和生命;
在无尽的过去生中,曾以慈爱养育过自己的母亲多得可以充满虚空。每一生喝过的母奶足以汇成无尽的海洋;每一生让母亲伤心流下的泪水聚成四大洋;每一生母亲赐予的身体无量无边;每一生母亲给过的衣食堆满大地;每一生母亲为我们做过的事,记录成书,高过须弥山;每一生为养育我们所造下的罪业,足以让母亲在恶趣中感受无量的苦恼。只要我们还在轮回中,来世的每一位母亲仍将以同样的方式养育我们。
现在,对我们恩重如山的母亲正处在极悲惨的境地,她们因无明障蔽而被烦恼魔扰乱,内心不能自主,又没有善知识的引导,疯狂地在轮回崎岖的山路上一路蹎蹶,冲向恶趣险崖。 眼看母亲一步步跑向深渊,作为孩子能忍心坐视不管吗?母亲此时最希望孩子来救她,子不救母,谁来救母呢?想到这里,内心应发愿:一定要救拔母亲出离生死,以回报母亲的大恩。也就是发愿尽未来际为诸母开示增上生、决定胜的善道,最后将她们安置于佛果。如此再三发起报恩的善心。
四.慈心
----慈心的所缘,是缺乏安乐的老母有情。慈心就是思惟:怎么能让他得到安乐?多么希望他获得安乐;应当由我来为他成办安乐。下面,我们修慈心 修慈的次第:首先对亲人修,其次对中庸者修,然后对怨敌修,最后遍缘一切有情,依次第修习。
让我们祈愿:无边世界中的任何众生,不论何种形态、相貌、根性、寿量,不论崇高或是卑贱,平等祈愿他们远离痛苦获得安乐。一切众生诸根残缺的痛苦都无余消尽,让他们身相圆满。若有众生遭受病苦折磨,身体虚弱无依无靠之时,愿我令这一切病苦消除,让他们诸根重新充满活力。若众生触犯王法,即将遭受刑法诛戮,面临死亡,惶恐惊怖,在如此极度痛苦之时,无有依怙,愿我从极苦中救度他们。若众生受皮鞭、木棒鞭打,披枷戴锁,被各种刑具摧残身体,充满无量忧恼之时,身心倍受折磨,片刻不得安宁。愿我能让他们脱免系缚,不受皮鞭、木杖鞭挞之苦,即将临刑的人也能保全性命,愿令一切痛苦永远消尽。若有众生被饥饿、干渴逼迫,内心希求饮食,愿我能给予他们美味佳肴、甘甜净水,让他们获得饱足。让我们诚挚祈愿:愿盲者复明,看见五彩缤纷的世界;愿聋者复聪,听闻悦耳动听的声音;愿跛者能自在无碍地行走;愿哑者能以语言表达心声。愿贫穷众生获得大宝藏,仓库里充满资具,应有尽有,无所匮乏。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得到恭敬、爱戴,永远不受歧视之苦愿一切众生都成为所有人天喜闻乐见的对境。愿他们能礼仪端雅,受人敬爱。祈愿众生现在都能受用无量快乐,一切受用丰裕满足,各方面的福德具足不缺。只要有情欢喜,愿我给予他们这些安乐,教导他们积聚安乐之因。愿发愿如是成就。愿众生心想音乐,随念便能现前美妙乐章。愿众生心想净水时,眼前即出现清凉水池,水面上漂浮着朵朵金莲。愿众生无论心想何种饮食、衣服、床榻、敷具,都能随心所欲地获得。愿众生希求的金、银、珍宝、琉璃、璎珞等庄严饰品,都能具足。祈愿:一切时处不让众生听到下至一句恶名,也不让他们彼此产生矛盾。愿众生常获美名,与人和睦相处。受生的身相容貌端正庄严,彼此以慈心互相爱乐。我们应当如是祈愿世界祥和、没有诤论。祈愿:众生需要各种世间资生的安乐具时,都能随心所欲得到满足。祈愿:人人不吝珍财,都能慷慨施予众生分享。祈愿不论是焚烧的烧香、香末,以及涂沫的涂香,或者每天三时从枝头上飘落的众妙杂花,众生都能随意受用,恒时欢喜。普愿众生都能虔诚普供十方诸佛、三乘微妙圣示以及声缘菩萨圣僧。供养三宝,以三宝不可思议加持力、供养者的信心力、不可思议缘起力,可以获得殊胜安乐。但愿一切信不信佛的众生,都能皈依三宝,获得此上妙安乐。普愿天下诸母有情来世都能得到暇满人身。祈愿:诸母生生世世不堕于八无暇的障难之中受下贱身。愿她们生生世世值遇佛、亲近佛、承事佛、供养佛、常随佛学。祈愿诸母每一世都受生为有暇尊贵之身,以此人身恒时亲近、承事十方诸佛。诸母有情,愿有情来世生在富贵之粗,得到受用圆满的安乐。应当如是发起慈心。愿诸母常常转生富贵之家,财富丰裕圆满。这一类受用的安乐,愿我都能慈心普施。愿有情常得相好、常得美名。逐渐串习慈心,就能对治幸灾乐祸、冷漠坚硬的心态。愿他获得相好美名,就愿他获得最好的相貌和名声。愿她们寿命无疆。
因为世间安乐只是暂时的乐受,终究未脱离痛苦,未脱离生死。如果只发心给予众生世间安乐,则远远不彻底。 让我们进一步祈愿众生获得出世间的无漏安乐。祈愿女子舍弃不如意之身,得到丈夫身,勇悍、雄健、聪明、有智慧。祈愿诸母世世常行菩萨道,勤修六波罗蜜多。愿有情都能获得大乘的法乐。祈愿有情能常常面见宝王树下端坐于琉璃狮子座上的十方诸佛,能恒时亲近承事诸佛,聆听诸佛说法,获得不可思议的法乐。若有情过去和现在于轮回中造了恶业,将感招不悦意的恶趣果报,愿这些业障永远消尽,不再成熟果报。愿我以智慧剑为诸母挥断生死羂网,让诸母从生死网中获得解脱,速证无上菩提,永享不迁变的无漏大安乐。
五.大悲
---- 悲心所缘的众生,即具有苦苦、坏苦、行苦的苦恼有情,包括下至地狱、上达有顶的有情。
一) 有情平等流转之苦。水有咸、淡、香、臭等差别,但又同是湿性,所以差别中有平等,别相中有共相。同样,众生千差万别,但都在生死流转中。三界众生的命运哪个不悲惨呢?最初婴儿“哇哇”哭着降生人间,死亡时,被送进焚化炉,即便是位高权重的总统、富可敌国的富豪、光彩照人的明星,最后也化为一把灰,在生死流转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从这一点看,谁不悲惨谁,谁不需要救拔呢?我们乘坐在同一辆赴往刑场的车上,同是生死人!从这一点看,谁不悲惨谁,谁不需要救拔呢?让我们对三界凡夫平等发起大悲心。
二) 思维欲是根本之苦。对欢喜的境希望,是欲的本性。希求渴望之心,是欲。有名声欲,利养欲,恭敬欲,承事欲,衣食住行欲,权力欲,财富欲,摄受眷属欲,显示自我欲,饮食欲,睡眠欲,升天欲,一一展开,欲海无边,眷属三界众生都想求得自己所爱之事,对于如泡沫一般注定变坏的有漏法,却幻想永远占有、如愿以偿,这样希求的结果无非是希望破灭,引生痛苦。所以,欲是痛苦之源。从十二缘起观察,以贪欲就会追求,行动,会积累能感生后世的业,由此生死相续不断。有情不了知轮回是苦性,怎么放得下对轮回快乐的追求?如是贪欲不止,不知要引出多少生死!所以,以欲为本,生死将连绵不断。
三) 思维二种愚痴所产生的异熟生苦。 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强烈的痛苦的触恼,就会立即将蕴聚执成我,将五蕴的部分执成我所,这时以我执的力量,心识迅速陷入愚痴迷闷之中,生起极大怨恨、哀叹。其中,猛烈的身体痛苦是身箭受,以愚痴迷闷产生极大怨尤是心箭受。 照理说,身体受苦,安心领受便是,不必再增添无义的妄想,但凡夫苦受触身时,立即与无明结合陷入迷乱。此“我执”来势飞速,马上就想“我好可怜!”、“为什么惩罚我?”、“不如早死为好”。凡夫在感受生老病死诸苦时,由于愚痴不但身上中一支箭,而且心上也中一支箭,枉受苦恼、怨恨、悲伤之苦,真是可悲。
四) 思维三苦。此三苦可以摄受一切苦。我们不能认为苦只是苦受,不然就无法成立“有漏皆苦”“轮回周遍是苦”,也没有理由对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产生悲悯心。第一苦苦,是与苦受相应的状态。
换言之,当下苦受生起时,心识显现的身心世界全是苦苦。一切唯识自现,心识正在逼恼中,哪有安乐可得呢?所以,正有苦苦时,即使有丰富的五欲六尘,也感受不到快乐。第二行苦,指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本性。即从因缘上观察,有漏蕴每一刹那的显现都受业惑的支配,一直被动地迁流,叫行苦。从未来方面观察,当下一刹并不是安乐的本性,这一刹那带着无量业惑的种子,苦苦和坏苦的种子,遇到因缘就会产生苦苦和坏苦,五蕴的每一刹那都是苦的因位,如同等待引爆的炸弹。第三坏苦,包括一切有漏乐受,与乐受相应的状态。一切有漏的快乐都是坏灭的本性,有漏快乐一定是和痛苦相连,一旦快乐消失,就会引起不堪接受的忧苦。只要在轮回中,就可以断定:不论享受何种快乐,最终都难逃坏灭的结局。由此观察轮回中的快乐都是坏苦性。人间庆祝孩子诞生,买车,买洋房,男女结婚,事业兴隆,竞选成功,,令人们欢喜若狂,这只是凡夫执苦为乐,最初显现圆满之时,人们都认为坚固,永久,其实,都是坏灭的本性,如梦幻泡影,转眼即逝,终会化为乌有。
五) 思惟七苦。复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虽复希求而不得苦。对此七苦,应具体按中士道内容思惟。此处只以生苦为例稍作解释。有情的受生其实是众苦的开端,拉开了无尽苦惑的序幕。不必异想天开,认为由业惑支配的五取蕴会突发慈悲,显现清净、安乐、永恒、自在。摸一摸自己的脑袋,想想这是清净的法吗?冷静地观察一下也会很悲哀,头皮里包裹的只有污秽的头脑、脑髓,这是由精血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哪来清净呢?只不过我们迷乱地执为清净而已。
“生”何止带给我们苦恼不净的肉身,更携带了不计其数的烦恼种子,随时遇缘就会现行。我们行持善法时,这些烦恼粗重便开始扰乱。烦恼种子不断出生、增长,让心无法安住在善法上。就像金子中含有杂质无法打造成如意的金器一样,因为烦恼的影响,使内心不能统一、安定,不堪能行善。看着众生无力行善的状况,也让人心生悲悯。五蕴身中潜伏了无数烦恼种子,遇到引生烦恼的对境,注定要爆发。生贪境来了,便引发贪心,生嗔境来了,便引生嗔心,一生都是在烦烦恼恼中度过,难得有几天平静。这些烦恼都是以“生”为所依带来的,就像潮湿的地上会滋生大量飞虫一样,受了五取蕴,就必定会滋生无数烦恼。
受生是苦恼的源泉。有了生,衰老、疾病、死亡以及各种大小诸苦都会随之而来。为了维持生命,人们要读书、工作、攒钱谋生,不可能一天不穿衣、不吃饭、不睡觉,下至维持起码的生存,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付出千辛万苦。一生之中,追求名声、地位、财富是为了身体,穿着、打扮是为了让它好看,追求享受是想给予它快乐,做各种运动是想使它健康。为了生,要吃多少饭、饮多少水、睡多少床、穿多少衣服、用多少香皂、服多少药……,诸般辛苦都是以“生”而带来的。再想想,因为受生,有多少住胎之苦、出胎之苦、成长之苦、追求现世之苦、求不得苦、疾病之苦……,因为“生”,一系列的痛苦都随之而来。
一次受生就要遭受这么多苦,如果不解脱,还要无数次投胎,合计起来有不计其数的痛苦。而且,每一次受生的结果只是迎来死亡。 懂得这一点后,就知道:只悲悯感受苦苦的有情并不合理,理应悲悯上至有顶、下至无间的一切有情。
六) 思维四苦:一、别离苦 二、断坏苦 三、相续苦 四、毕竟苦
一、别离苦 爱是执著:贪爱时,内心缘对境的功德相执著,只想永远拥有,但有漏法的自性无常,最终都要分离;分离时,因执著而不愿离别,从而引起强烈的忧苦,若失去的是亲人,更是撕心裂肺,痛苦不堪。别离苦,包括离别时和离别后的痛苦。正离别时,难舍难分,心缘所爱境不愿割舍,哀叹流泪。
离别之后,念念缘所爱的功德相,生起强烈的思念之苦,内心不由自主地浮现对境的音容笑貌,想到他(她)的功德,备感悲伤。想想自己,会感到孤独无依。看到别人和亲人、爱人相聚,触景生情,怀念不已;想想未来,又备感凄凉。如此越思念,越陷入悲伤,难以自拔。再观察,和所爱聚会时有多少、有多强的欢乐,离别时就有多少、有多强的痛苦。像这样,不论感情、名利、地位,只要有所爱,在所爱别离时,就会引生忧苦。三界众生一直缘着各种可爱境,希望永久拥有,但有漏法毕竟是离别的法性,终归以爱别离结束。遗憾的是,众生都不能觉悟,一个所爱分离了,又执著另一个所爱,始终摆脱不了爱别离苦。这也让人心生悲愍。
二、断坏苦---“爱别离苦”到最彻底时,即是断坏苦,这是彻底失去一期生命的痛苦。
当一期五蕴要坏灭时,由强大的俱生我执,人会极度恐惧不安,害怕从世界上消失,以我所执又害怕永别儿女、身体、财富、地位,由此产生猛利的忧苦。
三、相续苦
一期生命断坏的痛苦,是“断坏苦”。一期生命结束了,又要继续生死,由此相续所产生的痛苦,是“相续苦”。如果这一世一死永灭,最多也只是受一世之苦,但生死根本不随人意,只要未证解脱道就无法了结。
我们可以预计,每一位凡夫今后会有多少生死、多少求不得、多少爱别离、多少怨憎会,多少追求、多少竞争、多少失败……,每种苦都可以无量来计算。所以,世上最难行的路、最漫长的路、最苦的路、最复杂的路、最不自在的路、最不得休息的路、最无意义的路、最颠倒的路、最孤独的路、最无前途的路,就是这条生死之路。要认识到生死相续是最大的苦恼。往未来观察,凡夫还要迎来无数次的衰老、疾病、死亡、堕落,还要流下无数的血泪,汇成无尽的苦海。这样观察,普天下谁不是生死相续的可怜人呢?
众生身在苦中不知苦,连“解脱”的名词都没有听过。他们浑然不知自己正深陷苦海,往后生死大苦将接踵而来。这有多么可悲啊!不仅不会为自己寻求出离,反而不断造集生死业因!观见无量有情将长夜漂泊生死,应发起拔除有情出离生死的大悲心。其实,以法来衡量,外在的幻景只是迷人的假相。外表的富丽堂皇并不代表众生解决了生死大苦。剥掉这些外在包装,仔细审查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想想他们往后还要感受多少世的苦难,就会备感悲哀。轮回里充满了欺诳,到处是自欺欺人,竟将一个充满血泪的过程说成欢快、温馨、阳光普照。所以,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发起大悲,誓愿救度一切轮回众生。
四、毕竟苦---“毕竟苦”,是彻头彻尾的苦。
可怜的凡夫不论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都只是入生死法,时时只显现如黄连般纯粹是苦的五取蕴,毕竟是苦性。他们不修学圣道,无法消除业果愚和真实义愚,因此决定没有入涅盘之法,只是按十二缘起的方式不断由因蕴出生果蕴,无法摆脱行苦,所以是毕竟苦。
六.“胜解信”
----即轮回苦海中的无量众生,发愿要由我来度化。虽然现在的我也处于轮回之中,没有把握救度他们,但不管怎样,我已发下了这个坚定誓愿,从今以后,就一定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堪布阿琼在《[[菩提心修法引导]]》中说,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希求心、发愿(度化众生)、发誓(自己如何行持)、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
1.希求心----一切众生都曾屡次作过自己的父母,为父母时无一不是慈爱饶益我,如今,他们正深受轮回无尽的痛苦,我如果不报答他们的大恩大德,不把他们从深重的轮回痛苦中解救,不赐予他们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和安乐,而是只追求一己的解脱,我还是人吗?。《[[广戒经]]》云:“诸地诸山海,非为我负担,不报众恩德,乃我大负担。”
2。发愿:愿我从今天起,生生世世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尽心尽力的利益众生,在众生的相续中种下菩提的种子,愿他们暂时获得人天善趣,究竟获得佛果。为了我生生世世的老母有情都能够离苦得乐,我愿意粉身碎骨。
3。发誓:愿我心心念念都是为了有情的安乐,做任何一件事,惟一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行住坐卧都唯一是饶益有情。行持任何善行都以三殊胜来摄持。
4。祈祷: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愿我的相续中能够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如果身患疾病能让我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就让我生病;如果死亡能令我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就让我死亡。
七.生起
----虽由修持发起了慈、悲、增上意乐,立誓救度众生,但衡量身口意的所作,下至不能给予一位众生圆满的利益。不但一般凡夫,即便人天极具能力的转轮王、帝释、梵王也远远做不到;不但人天尊主,即便声缘阿罗汉、凡圣菩萨虽有许多功德,但也无法圆满成办一切有情的所有利乐。因为:一、因上,福慧二资粮未能圆满;二、体性上,一切身口意的功德并未成就一切种智的自性;三、作用上,不具足灭尽粗细勤作、任运成办利益一切有情的事业。所以,利他方面,唯有佛才具足圆满成办无量众生暂时、究竟利益的最大能力。按《[[瑜伽师地论]]》所说,到了佛位,自己从轮涅粗细苦恼的怖畏中无余解脱,具有能将有情从一切怖畏中救度出来的善巧方便——身、口、意、业之功德任运自成,又具有大悲心,能对有恩无恩的众生无偏平等地利乐。总之,佛陀具有无量智悲力功德,真正堪能圆满利他,因此为了利他必须上求佛果。
但仅有这方面的希求心仍不足够,还应认识“自利也必须成佛才能圆满”。由于见到他利与自利都必须成佛,而引起决志成佛的欲心。
==参考资料==
《[[大品般若经]]》卷九;旧译《[[华严经]]》卷九;《[[优婆塞戒经]]》卷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十住毗婆沙论]]》卷三、卷四;《[[大日经疏]]》卷十四;《[[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身转清净成菩提品〉;《[[摩诃止观]]》卷一(上)、卷一(下);《[[观经疏]]》〈序分义〉;《[[入菩萨行论释善说海]]》;《[[入菩萨行论广释]]》。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菩提心</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ref>[ ], , --</ref>
==定义==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定位==
菩提心的人格定位
菩提心是指人类的深层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谛的愿望,在三层人格分类法中,显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菩提心属于第三层的集体潜意识。对比佛学的唯识分类法,集体潜意识是指第七识,末那识。佛学中末那识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创造产生的。阿赖耶识中有相分,理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菩提心的缘起是其中的证自证分在第七识中的体现。
菩提心的心理过程
居于深层潜意识的菩提心,在潜意识中创造的是求知欲,是一种欲望,其指向性变的模糊,不能专注于探求生命的真谛,容易被各种假相,假理,假自证所迷惑。求知欲进一步在显意识中创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动的分别,因而更加的模糊,变得迷茫,但是当主动的方向找准了,又能剥开求知欲的模糊性,发现深层潜意识中的真实愿望,从而下决心探求生命真谛。这种情况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主动性,但从根本上讲是发现。发现本来就有的愿望。
==由来==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本体==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一亦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
(1)诸佛菩萨见闻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以之为增上缘,乐佛之大智而发心。
(2)未见闻神通,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以之为增上缘而发心。
(3)未闻法而自见法灭相,为护持正法而发心。
(4)未见法灭,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恼乱,即发菩提心。
==分类==
第一种分类
世俗菩提心:寻求无上菩提的发心,它是凡夫相续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我们应当清楚,若归纳而言,菩提心有两种,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如《[[华严经]]》中云:“任何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发愿亦稀罕,与之相比,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更为稀罕。”
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真实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办自他二利的智者通过了知这两种比喻的差别而依次会明白愿行两种菩提心意义的不同。
在住于轮回中时愿菩提心可以出生广大的果报,《[[华严经]]》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虽坏损,亦胜过一切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亦不失菩提心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然而,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相比,并不能接连不断产生福德。从何时起,为了能使无边无际所有众生界从业惑的束缚与轮回的牢狱中解脱出来,乃至轮回未空前以不退利他之心真实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后如果未失毁这一行心,那么即便是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状态中,福德也会连续不断屡屡产生,量等虚空。
胜义菩提心:证悟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义,也就是指无分别智慧,这在登入圣地菩萨的相续中才有。
从比喻、助伴的角度分
如《[[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如“地”:小资粮道的发心(求菩提的意乐)是最初的发心,犹如大地。大地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同样,小资粮道希求菩提的意乐,实际上是产生一切道果功德的基础。
“金”:中资粮道的发心犹如黄金。黄金本质没有改变,同样,到了中资粮道的时候,这种发心不会有迁变。
“月”:大资粮道的发心犹如新月。新月越来越增上,同样,大资粮道的功德也会越来越增上。
这是资粮道三个发心的比喻和助伴。
“火”:加行道的发心犹如烈火。烈火能摧毁一切薪柴,同样,加行道的发心能断除一地以前的一切违品分别念。
下面从“藏”一直到“歌”,分别对应十地的发心:
“藏”:一地与布施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宝藏。宝藏能满足一切众生,同样,一地菩萨的发心也能以布施满足一切众生。
“宝源”:二地与持戒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宝源。宝源是一切珍宝的来源,同样,二地菩萨的发心是一切功德(地、度、力等)的来源。
“大海”:三地与忍辱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大海。大海不会被狂风动摇,同样,三地菩萨的发心不会被嗔恨心等违品动摇。
“金刚”:四地与精进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金刚。金刚不会被任何金属物所摧坏,同样,四地菩萨的发心也不会被懒惰等违品摧毁。
“山”:五地与静虑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山王。山王不易被狂风撼动,同样,五地菩萨的发心不会被禅定的违品——散乱分别念所动摇。
“药”:六地与智慧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妙药。妙药可以断除各种疾病,同样,六地菩萨的发心能寂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惑病。
“友”:七地与方便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亲友。亲友永远不会舍弃自己,同样,七地菩萨的发心永远都不舍弃任何众生。
“如意宝”:八地与愿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如意宝。如意宝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所愿,同样,八地菩萨以佛法甘露无勤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日”:九地与力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日轮。日轮能够遣除一切黑暗,成熟庄稼,同样,九地菩萨能遣除众生的无明痴暗,成熟善法的各种功德。
“歌”:十地与智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歌声。歌声能让无数人获得快乐和欢喜,同样,十地菩萨依靠智慧能让许许多多的众生获得快乐。
下面是五种殊胜的发心(三清净地所摄):
“王”:与神变神通相应的发心,犹如国王。国王能驾驭一切,不容易被人控制,同样,清净地的神通能制服一切。
“库”:与智慧和福德二资粮相应的发心,犹如宝库。宝库可以具足一切,同样,具有这种发心的菩萨,善法的资粮全部具足。
“大路”:与三十七道品相应的发心,犹如大路。大路可以任人行走,同样,一切圣者都是依靠这种大路而行持。
“车乘”:与悲心与胜观相应的发心,犹如车乘。车乘可以载人去往任何地方,同样,菩萨不堕轮回涅盘二边而圆满到达自己随心所欲的目的地。
“泉水”:与总持和辩才相应的发心,犹如泉水。泉水用之不竭,同样,清净地菩萨的功德永远也没有穷尽。
下面三种发心是十地所摄:
“雅声”:到了十地的时候,菩萨以四种法音来利益众生,这种发心犹如雅声。
“河流”:菩萨的平等心,或者说唯一道的发心,犹如河流,利他的事业永不间断。
“云”:与法身相应的发心,犹如大云。具足这种发心时,即使菩萨居住在兜率天等天界当中,利益众生的甘露妙雨也能让世间人享受。
对于严重的罪业,除了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其他的任何善法都无法压服。所以应当发起菩提心。《[[华严经]]》中云:“猫眼见即能镇慑诸鼠,令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如意宝明目亦能镇压一切业惑之鼠,令无法堪忍。”即便是造了损害三宝等不堪设想的弥天大罪,但就像依靠一位护送者的勇士,能摆脱怨敌的大恐惧一样,对于能顷刻脱离重罪异熟果的菩提心,小心谨慎罪业的人们为何不依靠呢?理应依靠。《[[无尽慧经]]》中云:“善男子,譬如依勇士可不惧诸怨敌,同理,依真实菩提心勇士之菩萨不畏一切罪行怨敌。”末劫火能将一禅以下的器世界焚尽无余,同样,依靠菩提心刹那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严重罪业。《[[华严经]]》中云:“能焚诸罪行如末劫火”善天尊者说:大安忍一刹那不缘所取必定能焚烧(罪业)。这一功德与前面所说的并不重复,前面的功德是指压制罪业,这一比喻是说明从根本上摧毁。若问:那么,一个菩提心具这二种功德不是相违吗?不相违,如果获得了越来越殊胜的菩提心,则功德也会越来越殊胜,是依照这样的层次而说的。
如《[[入菩萨行论]]》中云“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成办利乐==
此菩提心是对众生最有利的,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殊胜安乐无上菩提。无量众生依靠修持菩提心,能够顺利获得最胜妙的安乐——无上佛果。依菩提心之胜道,过去有无量众生已成佛道,未来的一切众生亦皆能成佛道。若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则所行的一切法,皆成证得等觉位因,任运中能积聚起大资粮,成就佛果。我们翻开诸佛菩萨及大乘高僧大德的传记,可以看到相同的一点:他们都是依靠修持菩提心而得以成就,从本师释迦牟尼佛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中,千千万万成就者,不修菩提心而成就的一个也没有!
如《[[入菩萨行论]]》中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满足愿望==
如有人想灭尽三界中诸般痛苦,要除掉诸有情众多不安,以及期望享受无量快乐者,那么应该恒常不舍弃无上的菩提心。三界众生陷于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曰三有。三界众生有无量的痛苦,归纳而言为行苦、变苦、苦苦三种;详细一点,在《[[瑜伽师地论]]》里列有一百一十苦。如果一个人想灭除自己的这些痛苦及其他有情的不安乐,以及想要享受种种安乐幸福,唯一妙法是不舍弃修持菩提心。
如《[[入菩萨行论]]》中云“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根索仁波切解释此颂为三士道修法,颂中第一句是中士寻求自我解脱的修法;第二句是上士让一切有情得到究竟成佛安乐的修法;第三句是下士追求人天安乐的修法。修持三士道,都不能舍弃菩提心!
对修行人来说,想脱离三界轮回,想解除一切父母众生的痛苦,想往生极乐世界,或享受出世大乐,必须要恒常修持菩提心,唯有修持菩提心才能满足众愿。或有人怀疑:中下士道的行人不是没有菩提心吗?答:三士道修法是每一个欲入解脱道者的必修法。下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下士道之法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即小乘道,下士道修法为其基础,下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也?(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
==名义转变==
利益
名义转变指发菩提心后,有名称、意义转变为菩萨的利益。系缚在三界生死牢狱中的苦难众生,只要生起刹那的菩提心,虽然他还被各种业惑烦恼系缚,在三界生死轮回监狱中,没有得到解脱,地位非常卑微,但因心里生起了无伪世俗愿菩提心,就可称为佛子,从意义上也成了世人、天人、龙王的福田,成了天龙鬼神以及人等礼敬之处。
如《[[入菩萨行论]]》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其他利益==
如同依靠最殊胜的冶金原料可变成金子一样,已投生为不清净的这个身体依靠菩提心可以变为无价之宝的佛身,因而对于具有这种能力的菩提心应当坚持不懈稳固受持。《[[华严经]]》中云:“如以一两水银类之金能使千两铁变成金为喻,如是发心水银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摄持,即能灭尽一切业惑障之铁物,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知而发菩提心之金。”如《[[入菩萨行论]]》中云:“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能将一切众生带到解脱城享受功德宝珠的唯一商主无与伦比的佛陀之智能遍及万法,除此之外其他众生则无法衡量,因而佛通过无量的智慧详细观察诸法时,彻底照见此菩提心最为稀罕难得,功德最大,最为珍贵。《[[华严经]]》中云:“诸宝之中如意宝堪为宝王,同理三世中遍知智慧照见法界对境,诸人天与诸声闻缘觉之有漏无漏善根皆不及菩提心宝珠如意宝王之价。”因此,想远离众生痛苦的所有人应当坚定不移善加受持菩提心。如《[[入菩萨行论]]》中云:“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树一般生果后会自然灭尽,而菩提心的妙树恒时都会生果,非但不会灭尽,反而会更加增长、繁茂。《[[宝箧经]]》中云:“文殊,各种树以四大摄持而增长。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持且回向遍知(佛果),则增长。”如《[[入菩萨行论]]》中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此外,具广大智慧的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此菩提心的功德无法估量。《[[华严经]]》中记载:“乐源城中商主财坚之子善财童子于文殊前发心后,为寻菩萨学处而逐渐前行。尔时至尊弥勒正于南方海滨由毗卢佛严饰之具藏宫殿中为如海菩萨眷属说法。善财童子见此情景急忙顶礼。弥勒菩萨向诸眷属赞颂善财童子言:‘且看意乐清净者,坚财之子名善财,寻求殊胜菩提行,来至智者我面前。'又言:‘善来善来慈悲汝,善来弥勒坛城中,善来寂静调柔尊,行持之时疲倦否?'善财童子合掌请问:‘圣者,我若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不知该如何励力而持菩萨行,请您明示。'弥勒菩萨答言:善男子,你已为善知识摄持。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一切有情分别依赖,故如大地;能真正断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如《[[入菩萨行论]]》中云:“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重要性==
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忏罪、积资的过程。对于凡夫来说,清除业障、积累成佛资粮的一切窍诀中,最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要想证悟空性,菩提心是最强大的利器!
菩提心可以使我们花很小的功夫,获得最大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事半功倍。要知道,同样念一句阿弥陀佛,有无菩提心摄持,二者功德有如天壤之别!!!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整个佛法的精华归结为三主要道,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云: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济群法师在《[[汉传佛教的反思]]》里说:“大乘本是积极入世的佛教,可在中国却给民众留下了消极出世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忽略菩提心所致。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大乘经典便代表着大乘佛教,学习大乘经论自然便是大乘行者。岂不知区别大小乘的关键在于发心,在于是否具足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才是大乘的不共教法。反观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普遍对菩提心不够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六度四摄等菩萨行门,似乎只是为大菩萨们所说,与个人修学并无关联。”“鉴于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认为,未来的佛教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菩提心,大乘法门的修学必须以菩提心为根本,唯其如此,才能导入佛道,而不是停留在人天乘或只求自了......”
净空法师也说:“发菩提心比念佛还重要!”
“《[[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不发菩提心,单有一向专念不能往生。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两、三个。为什么那么少?(就是)虽做到一向专念,(却)没有发菩提心。”
“真正发菩提心,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为什么?他已经是上善之人,已经够资格了,只要动一个念头,发愿想往生就成功。所以,我们要仔细去思惟经文,不能够含糊念过。”
《[[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三辈往生”中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我们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就能往生了。可是要记住,前面还有一句话,“发菩提心”。你要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净空法师《[[学佛问答]]》)
西方净土虽有四土之辈,然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往生要件。不为自己就是菩提心,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心量愈大,成就愈殊胜。(《[[怎样念佛往生成佛]]》1997年4月讲于洛杉矶)
“《[[无量寿经]]》讲往生的条件,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最重要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我们只做到一向专念,没有发菩提心,不能往生。再说一句老实话,真正发菩提心,没有念佛也能往生。”(《[[地藏经讲义]]》)
有一次,阿底峡尊者在提到他的各位上师时皆合掌当胸,但说到他的根本上师金洲大师时,双手合什于头顶上并流下眼泪,呼唤上师的尊名。他的弟子不解地问:“尊者,为何偏偏在说金洲大师时合掌于头顶,难道其他诸上师都比不上金洲大师的功德大吗?”阿底峡尊者答道:“我的所有上师都与佛无别,功德没有任何的差别,只是对我的恩德不一样。我现在心中有的这一点点菩提心,全都有赖于金洲大师的恩德而得到的,因此,他对我的恩德最大。”
发菩提心者是世间最尊贵的人。经中说:一有人发菩提心,大地就会震动,诸佛宝座也将颤动。因为大地是有情共业的力量所感,发菩提心者将引导无量有情,动摇轮回,大地无法承受而产生震动。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解释里,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说:成佛不是大乘菩萨的目标。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标的话,那么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没有目标呢?此话的真实意趣是,如果仅仅因为佛非常伟大,远离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而发愿成佛,就没有考虑众生的解脱,所以不是大乘法。这句话揭示出,如果不考虑众生的解脱,即使为发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三殊胜修法]]》慈诚洛珠堪布)
《[[菩提心略修法]]》(慈诚洛珠堪布)中说:“出离心与菩提心,是凌驾于一切修法之上的无上大法。”“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为他连修行的门径都没有趋入。”“华智仁波切讲过,在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即使闭关九年,断绝与任何人的来往而修大圆满,连解脱的种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脱的种子,那成就就更谈不上了。”“佛陀曾经讲过,想成佛的人不要学太多,只需要学一个法,这个法就是大悲心。为什么只须学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办。”“如果我们有菩提心,就能于一刹那间清净无始以来的罪业,犯别解脱戒和密乘戒的罪过也能清净,同时也能圆满众多资粮,这是菩提心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也就是说,即使既没有单独修金刚萨埵等忏悔的法,也没有单独修曼茶罗等积累资粮的法,仅仅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圆满。”
“在《[[经庄严论]]》里讲,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堕地狱的业,也不可能近期内堕落,此业在很久以后才会成熟;堕入地狱后,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轻微,历时很短,不同于其它的地狱众生;在感受这些痛苦的同时,他也从未舍弃过利益众生的决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象从梦中苏醒过来一样,地狱苦报便会立即结束。”
“我曾多次要求大家,在没有修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它的法。这不仅仅是我的要求,在佛经中也如是记载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无须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
“一天早晨,阿底峡尊者说,在印度,他的一个修喜金刚的弟子堕入了声闻的灭定。尊者身边的侍者就问,修喜金刚怎么会堕落小乘道呢?阿底峡尊者讲得很清楚,若不能如理如法地修喜金刚,也有可能堕入小乘,也有可能堕入恶趣。那么,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究竟是什么呢?阿底峡尊者强调,其差别只在于是否发了菩提心,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差别了。”
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里讲了七要点(七殊胜)。菩萨行持六度时,每一度都应具足这七要点。这七要点又可归纳为三要点。如果具足此三要点,哪怕一个小小的善根,也是成就之因。否则,即使外表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为解脱之道、成佛之因。这三要点是“前行发愿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
所以,若无菩提心统摄的发愿殊胜,任你念佛念到风雨不透,也不会有大的功德。
另外,如果罪障未除、福报不够,念佛能够相应吗?
再说,修菩提心并不一定非得要你中断念佛,我们平常时时都可以观修。
关于菩提心的具体修法,在经论中有着广泛的教授。如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入菩萨行论]]》、《[[佛子行]]》、《[[普贤上师言教]]》《[[菩提心略修法]]》......修菩提心之前,一般先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是菩提心的基础。这里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观修菩提心的方法。
==修菩提心方法==
一、按阿底峡尊者的七种教言修持:
一.知母
因为生死不见开始,所以可推知自己的生命也没有最初的边际。由于辗转生死无数次,故在生死之中必定没有不曾取受过的身体、不曾转生过的地方,没有未曾作过母亲等亲人的有情。 如《[[本地分]]》引经说云:“我观大地,难得汝等,长夜于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 我观有情,难得一人不曾在长夜流转中,作过你的父母、兄弟、姐妹、轨范、亲教师,或其余的上师或等同上师。” 如何证明转生无始呢? 观察心识是由前一刹那的同类心识转为后一刹那,如此不断相续而来。比如,现在的心识来自中有心识,而中有心识又来自前世的死有心识,若再往前无穷无尽地追溯下去,则始终找不到初际。 若有初际,试问:这个最初的身体是否有因?若有前因,就不叫初始;若无前因,则应成无因生。假如不需任何因缘,便能凭空出生有眼耳、有受想行识的身体,则应何时何地都可以出生,所以,轮回无始。
由于转世无始,合计每一世的母亲便有无量无边。从今生的母亲往前算,算到一百亿世,母亲的数量就已超过地球总人口的一半多;若再往前算下去,则所有的母亲尽虚空界也无法容纳。由此可见,哪一位有情未曾作过自己的母亲呢?不仅做过,而且做过无数次。这也是遍知有情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生世的佛陀以谛实语证明的事实。佛在《[[心地观经]]》中也说:无始以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历百千劫,在多生之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之故,一切男子即慈父,一切女人即悲母,往昔生生世世中有大恩德故,与现在父母的恩德平等无别。
现在让我们对家人、同事、道友等一一观修:我的父亲……我的奶奶,我的爷爷……姐姐……哥哥……邻居……同事……好友,他们都做过我的母亲。我家的小区的所有的邻居……这座城市,城市每一座楼,每一个窗户,每一辆汽车,街道上的每一个行人,小区里的野猫和狗……小鸟,蟑螂,蚂蚁……都在过去世做过我的母亲。乃至整个国家、地球,北俱卢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这个世间以及他方世间的所有的旁生,乃至蜷飞蠕动的昆虫,我们看不见的遍布任何一处的无量的神识,饿鬼,地狱的无量无边的有情;欲界六天的天人,色界十八天和无色界四天的天人,以及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世界中的无量有情,无不做过我的母亲.
如果我是一名售货员,就要试着把每位顾客都看成是母亲。母亲来购物,自己态度能冷淡、爱理不理?再比如,我是一名护士,反问自己:在我眼里,每天来住院的病人,我认为是母亲吗?看见病人卧床呻吟,我是见母亲受苦而于心不忍吗?我是恭敬承事护理母亲吗? 或者我是一位老总,在你眼里,成百上千的工人是母亲还是下贱的佣人呢?如果都是母亲,为什么没有体贴、关怀之心呢?再看,家里的老鼠、门外的大黄狗,眼前最讨厌、最瞧不起的人,我认为是母亲吗?假如对周遭的人都不认为是母亲,又说一切有情是我母,这不是相违吗?如果认为这是坏人,不要管他,如此不可能成就菩提心。眼前的有情都被你放弃,还说要担起救度一切有情的重担,岂不是自相矛盾? 假如见到每一位众生,都能从心底深处认为“他是大恩母亲”,则自然容易发起“我要为他而成佛”的心。如此一来,不论任何有情,下至一头猪、一只狗,都会执为是自己“最珍爱的母亲”,如此不仅不会舍弃他,而且会以他为所缘境来成就佛道。
二.念恩
------首先明观现世的母亲慈悲的面容。
母亲对我的恩德非常大,我今天能获得此人身,作为修法的所依,能长大成人,能读书写字,了知世间的道理,能有维持生命的财产,能遇到佛法,能依止善知识,忏悔业障,积累菩提道上的资粮,能在今世或者未来获得暂时和究竟的解脱,全部都是母亲所赐予。
当我的神识怀着极度的悲怆,痛苦和无奈,离开我前世的身体,亲人,被业风吹荡,经受种种中阴的恐惧惊慌和傍徨后,我见到了我今生的母亲。自我住胎时起,十个月中,母亲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我。她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让我们不受损害,饮食、起居、身体的活动等都异常小心。为了这个未来的小生命,母亲充满了种种幻想:它是男孩?女孩?它长大后会是怎样?这个孩子,因她而来到这个世界,她把它带到了这个令她悲欣交集的世间,他会幸福吗?我的母亲,她还年轻,她无微不至地抚育我,身体越来越沉重,变形,《[[心地观经]]》说:生产之时,母亲遭受巨大的产难,犹如百千利刃屠割身体,心识迷惑,不辨东西南北,此时母亲全身疼痛难忍。经历了近乎死亡的痛苦,我出生的那天,成为我母亲的母难日。
我们刚诞生时,像黄毛小猴一样难看,但在母亲眼里,却是天底下最可爱的孩子,把我们抱在温暖的怀里,捧在手心,百看不厌。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母亲以乳汁养育我们,一调羹、一调羹地喂我们吃饭,亲手为我们擦鼻涕、屎尿,以种种方便毫不厌烦地精心养育我们。我们幼时常常在母亲怀里安然休息,在母亲的左右膝盖上爬来爬去。母亲的双乳就像甘泉一样,及时地养育我们,从没有枯竭之时。母亲长养之恩,充满天空;母亲怜愍之德,广大无比。
当我们饥渴时,母亲会赶紧准备饮食,即便在餐桌上,她还是全心全意地爱护我们,总把好菜夹到我们碗里,自己不肯吃。看到我们饭量减少,她就忧心不已。
到了冬天,就为我们做保暖的棉衣。我们缺钱时,就给我们钱。我们成长所需的衣服、饮食等资具,都不是轻易得来的。我们用过的每一支铅笔,每一本练习本,从小到大,要穿多少衣服、吃多少饭菜、交多少学费、买多少书本,这些,都是母亲受尽千辛万苦得到后,给予我们的。一点一滴都来之不易,都是母亲心血凝聚而成。
我生病的时候,母亲抱着我,把我背到她的肩上,白天或夜晚,走过一条又一条街,来到医院,她恨不得把我的病痛移到自己身上。如果我有个三长两短,她恨不得自己替我死。母亲用尽自己的知识、能力,只要能为我们带来利益和安乐,无不为我们成办;凡是有损害、痛苦,无不为我们遣除。母亲含辛茹苦地抚育我成人,如今才有了值遇佛法、修持胜道的机会。所以,母亲对我的恩德简直无以言表。
我们如果能看到前世,便知今世的母亲还在前世无数次作过母亲。甚至在我们做小鸡时,她也曾是用双翼保护过我们的母亲;在我们做小鸟时,为了抚养我们,不管路有多远、有多危险,哪怕劳累至死都会为我们觅食,在我们做小猴子,被人从她怀里夺走之时,她沿着河岸,追赶我所在的那只船,如同发疯了一般,追出一百多里,奋力跳上船,肠寸寸断裂而死。还有一次,我转生猴身之时,她在给我喂奶时,被猎人的箭射中,她强忍痛,把握我放到一边,拿起一片叶子,为我挤出最后一滴奶,放在我身边……
不仅仅是今世,从轮回的无始以来,母亲一直以慈爱之眼观照着我,以慈悲之心关怀着我,使我能从各种危害中得到解救,并赐予我数不胜数的利乐,恩深似海。
三.报恩
----那么,如何才能报答母恩呢?生死中的富足安乐,母亲自己也能得到,但是这一切无不是欺诳。 诸母之苦,根本在于生生死死,不能解脱。无始劫来,由烦恼造业,由业感苦,由苦又起烦恼,一直转生在生死轮回中。所以,真正的报恩是帮助母亲解脱生死,一切母亲不想要的痛苦,都从根断除,一切母亲希求的安乐,都无余圆满,最终把母亲安置在佛果中,这才是最好的报恩。《[[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说:“若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劝喻策励,令安住者,方曰报恩!”《[[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父母对孩子有大饶益,以乳汁长养,随时保护、培育,如此才长成四大的身体。即使千年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父母的大小便拉在背上,而对父母心无怨尤,也不足以报答父母的深恩。
经中所说不报恩的罪过:
《[[心地观经]]》说:世间高莫过崇山,悲母之恩,高过须弥。世间重莫过大地,悲母之恩,重于大地。若有男女背恩不孝,让父母生起怨念,母亲一发恶言,孩子随即将堕落地狱、饿鬼、畜生道中。
现在,让我们思维我们的其他亲人,我们的父亲,爷爷奶奶,妻子或丈夫,我们的儿子或女儿,兄姐、阿姨,好友曾为自己母亲时,对自己述说不尽的恩德……我们的邻居,同事,街上擦肩而过的陌路人,汽车司机,站在我身边的素不相识的乘客,其他城市,乡村素昧平生的每一个人,乃至整个地球上各种肤色,种族的人,在饥饿,痛苦,恐惧中生活的旁生,正被宰割的在窒息中四大分离的挣扎中的动物,它们曾为我母亲时,为我付出一生的情感,安乐,财产和生命;以及曾偷盗我得财产的小偷,仇视我的同事,亲人,鄙视我的友人,用粗鄙下流的语言恶毒侮辱我的熟人或陌生人,令我生病的鬼神……它们曾为我母亲时,为我付出一生的情感,安乐,财产和生命;
在无尽的过去生中,曾以慈爱养育过自己的母亲多得可以充满虚空。每一生喝过的母奶足以汇成无尽的海洋;每一生让母亲伤心流下的泪水聚成四大洋;每一生母亲赐予的身体无量无边;每一生母亲给过的衣食堆满大地;每一生母亲为我们做过的事,记录成书,高过须弥山;每一生为养育我们所造下的罪业,足以让母亲在恶趣中感受无量的苦恼。只要我们还在轮回中,来世的每一位母亲仍将以同样的方式养育我们。
现在,对我们恩重如山的母亲正处在极悲惨的境地,她们因无明障蔽而被烦恼魔扰乱,内心不能自主,又没有善知识的引导,疯狂地在轮回崎岖的山路上一路蹎蹶,冲向恶趣险崖。 眼看母亲一步步跑向深渊,作为孩子能忍心坐视不管吗?母亲此时最希望孩子来救她,子不救母,谁来救母呢?想到这里,内心应发愿:一定要救拔母亲出离生死,以回报母亲的大恩。也就是发愿尽未来际为诸母开示增上生、决定胜的善道,最后将她们安置于佛果。如此再三发起报恩的善心。
四.慈心
----慈心的所缘,是缺乏安乐的老母有情。慈心就是思惟:怎么能让他得到安乐?多么希望他获得安乐;应当由我来为他成办安乐。下面,我们修慈心 修慈的次第:首先对亲人修,其次对中庸者修,然后对怨敌修,最后遍缘一切有情,依次第修习。
让我们祈愿:无边世界中的任何众生,不论何种形态、相貌、根性、寿量,不论崇高或是卑贱,平等祈愿他们远离痛苦获得安乐。一切众生诸根残缺的痛苦都无余消尽,让他们身相圆满。若有众生遭受病苦折磨,身体虚弱无依无靠之时,愿我令这一切病苦消除,让他们诸根重新充满活力。若众生触犯王法,即将遭受刑法诛戮,面临死亡,惶恐惊怖,在如此极度痛苦之时,无有依怙,愿我从极苦中救度他们。若众生受皮鞭、木棒鞭打,披枷戴锁,被各种刑具摧残身体,充满无量忧恼之时,身心倍受折磨,片刻不得安宁。愿我能让他们脱免系缚,不受皮鞭、木杖鞭挞之苦,即将临刑的人也能保全性命,愿令一切痛苦永远消尽。若有众生被饥饿、干渴逼迫,内心希求饮食,愿我能给予他们美味佳肴、甘甜净水,让他们获得饱足。让我们诚挚祈愿:愿盲者复明,看见五彩缤纷的世界;愿聋者复聪,听闻悦耳动听的声音;愿跛者能自在无碍地行走;愿哑者能以语言表达心声。愿贫穷众生获得大宝藏,仓库里充满资具,应有尽有,无所匮乏。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得到恭敬、爱戴,永远不受歧视之苦愿一切众生都成为所有人天喜闻乐见的对境。愿他们能礼仪端雅,受人敬爱。祈愿众生现在都能受用无量快乐,一切受用丰裕满足,各方面的福德具足不缺。只要有情欢喜,愿我给予他们这些安乐,教导他们积聚安乐之因。愿发愿如是成就。愿众生心想音乐,随念便能现前美妙乐章。愿众生心想净水时,眼前即出现清凉水池,水面上漂浮着朵朵金莲。愿众生无论心想何种饮食、衣服、床榻、敷具,都能随心所欲地获得。愿众生希求的金、银、珍宝、琉璃、璎珞等庄严饰品,都能具足。祈愿:一切时处不让众生听到下至一句恶名,也不让他们彼此产生矛盾。愿众生常获美名,与人和睦相处。受生的身相容貌端正庄严,彼此以慈心互相爱乐。我们应当如是祈愿世界祥和、没有诤论。祈愿:众生需要各种世间资生的安乐具时,都能随心所欲得到满足。祈愿:人人不吝珍财,都能慷慨施予众生分享。祈愿不论是焚烧的烧香、香末,以及涂沫的涂香,或者每天三时从枝头上飘落的众妙杂花,众生都能随意受用,恒时欢喜。普愿众生都能虔诚普供十方诸佛、三乘微妙圣示以及声缘菩萨圣僧。供养三宝,以三宝不可思议加持力、供养者的信心力、不可思议缘起力,可以获得殊胜安乐。但愿一切信不信佛的众生,都能皈依三宝,获得此上妙安乐。普愿天下诸母有情来世都能得到暇满人身。祈愿:诸母生生世世不堕于八无暇的障难之中受下贱身。愿她们生生世世值遇佛、亲近佛、承事佛、供养佛、常随佛学。祈愿诸母每一世都受生为有暇尊贵之身,以此人身恒时亲近、承事十方诸佛。诸母有情,愿有情来世生在富贵之粗,得到受用圆满的安乐。应当如是发起慈心。愿诸母常常转生富贵之家,财富丰裕圆满。这一类受用的安乐,愿我都能慈心普施。愿有情常得相好、常得美名。逐渐串习慈心,就能对治幸灾乐祸、冷漠坚硬的心态。愿他获得相好美名,就愿他获得最好的相貌和名声。愿她们寿命无疆。
因为世间安乐只是暂时的乐受,终究未脱离痛苦,未脱离生死。如果只发心给予众生世间安乐,则远远不彻底。 让我们进一步祈愿众生获得出世间的无漏安乐。祈愿女子舍弃不如意之身,得到丈夫身,勇悍、雄健、聪明、有智慧。祈愿诸母世世常行菩萨道,勤修六波罗蜜多。愿有情都能获得大乘的法乐。祈愿有情能常常面见宝王树下端坐于琉璃狮子座上的十方诸佛,能恒时亲近承事诸佛,聆听诸佛说法,获得不可思议的法乐。若有情过去和现在于轮回中造了恶业,将感招不悦意的恶趣果报,愿这些业障永远消尽,不再成熟果报。愿我以智慧剑为诸母挥断生死羂网,让诸母从生死网中获得解脱,速证无上菩提,永享不迁变的无漏大安乐。
五.大悲
---- 悲心所缘的众生,即具有苦苦、坏苦、行苦的苦恼有情,包括下至地狱、上达有顶的有情。
一) 有情平等流转之苦。水有咸、淡、香、臭等差别,但又同是湿性,所以差别中有平等,别相中有共相。同样,众生千差万别,但都在生死流转中。三界众生的命运哪个不悲惨呢?最初婴儿“哇哇”哭着降生人间,死亡时,被送进焚化炉,即便是位高权重的总统、富可敌国的富豪、光彩照人的明星,最后也化为一把灰,在生死流转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从这一点看,谁不悲惨谁,谁不需要救拔呢?我们乘坐在同一辆赴往刑场的车上,同是生死人!从这一点看,谁不悲惨谁,谁不需要救拔呢?让我们对三界凡夫平等发起大悲心。
二) 思维欲是根本之苦。对欢喜的境希望,是欲的本性。希求渴望之心,是欲。有名声欲,利养欲,恭敬欲,承事欲,衣食住行欲,权力欲,财富欲,摄受眷属欲,显示自我欲,饮食欲,睡眠欲,升天欲,一一展开,欲海无边,眷属三界众生都想求得自己所爱之事,对于如泡沫一般注定变坏的有漏法,却幻想永远占有、如愿以偿,这样希求的结果无非是希望破灭,引生痛苦。所以,欲是痛苦之源。从十二缘起观察,以贪欲就会追求,行动,会积累能感生后世的业,由此生死相续不断。有情不了知轮回是苦性,怎么放得下对轮回快乐的追求?如是贪欲不止,不知要引出多少生死!所以,以欲为本,生死将连绵不断。
三) 思维二种愚痴所产生的异熟生苦。 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强烈的痛苦的触恼,就会立即将蕴聚执成我,将五蕴的部分执成我所,这时以我执的力量,心识迅速陷入愚痴迷闷之中,生起极大怨恨、哀叹。其中,猛烈的身体痛苦是身箭受,以愚痴迷闷产生极大怨尤是心箭受。 照理说,身体受苦,安心领受便是,不必再增添无义的妄想,但凡夫苦受触身时,立即与无明结合陷入迷乱。此“我执”来势飞速,马上就想“我好可怜!”、“为什么惩罚我?”、“不如早死为好”。凡夫在感受生老病死诸苦时,由于愚痴不但身上中一支箭,而且心上也中一支箭,枉受苦恼、怨恨、悲伤之苦,真是可悲。
四) 思维三苦。此三苦可以摄受一切苦。我们不能认为苦只是苦受,不然就无法成立“有漏皆苦”“轮回周遍是苦”,也没有理由对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产生悲悯心。第一苦苦,是与苦受相应的状态。
换言之,当下苦受生起时,心识显现的身心世界全是苦苦。一切唯识自现,心识正在逼恼中,哪有安乐可得呢?所以,正有苦苦时,即使有丰富的五欲六尘,也感受不到快乐。第二行苦,指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本性。即从因缘上观察,有漏蕴每一刹那的显现都受业惑的支配,一直被动地迁流,叫行苦。从未来方面观察,当下一刹并不是安乐的本性,这一刹那带着无量业惑的种子,苦苦和坏苦的种子,遇到因缘就会产生苦苦和坏苦,五蕴的每一刹那都是苦的因位,如同等待引爆的炸弹。第三坏苦,包括一切有漏乐受,与乐受相应的状态。一切有漏的快乐都是坏灭的本性,有漏快乐一定是和痛苦相连,一旦快乐消失,就会引起不堪接受的忧苦。只要在轮回中,就可以断定:不论享受何种快乐,最终都难逃坏灭的结局。由此观察轮回中的快乐都是坏苦性。人间庆祝孩子诞生,买车,买洋房,男女结婚,事业兴隆,竞选成功,,令人们欢喜若狂,这只是凡夫执苦为乐,最初显现圆满之时,人们都认为坚固,永久,其实,都是坏灭的本性,如梦幻泡影,转眼即逝,终会化为乌有。
五) 思惟七苦。复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虽复希求而不得苦。对此七苦,应具体按中士道内容思惟。此处只以生苦为例稍作解释。有情的受生其实是众苦的开端,拉开了无尽苦惑的序幕。不必异想天开,认为由业惑支配的五取蕴会突发慈悲,显现清净、安乐、永恒、自在。摸一摸自己的脑袋,想想这是清净的法吗?冷静地观察一下也会很悲哀,头皮里包裹的只有污秽的头脑、脑髓,这是由精血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哪来清净呢?只不过我们迷乱地执为清净而已。
“生”何止带给我们苦恼不净的肉身,更携带了不计其数的烦恼种子,随时遇缘就会现行。我们行持善法时,这些烦恼粗重便开始扰乱。烦恼种子不断出生、增长,让心无法安住在善法上。就像金子中含有杂质无法打造成如意的金器一样,因为烦恼的影响,使内心不能统一、安定,不堪能行善。看着众生无力行善的状况,也让人心生悲悯。五蕴身中潜伏了无数烦恼种子,遇到引生烦恼的对境,注定要爆发。生贪境来了,便引发贪心,生嗔境来了,便引生嗔心,一生都是在烦烦恼恼中度过,难得有几天平静。这些烦恼都是以“生”为所依带来的,就像潮湿的地上会滋生大量飞虫一样,受了五取蕴,就必定会滋生无数烦恼。
受生是苦恼的源泉。有了生,衰老、疾病、死亡以及各种大小诸苦都会随之而来。为了维持生命,人们要读书、工作、攒钱谋生,不可能一天不穿衣、不吃饭、不睡觉,下至维持起码的生存,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付出千辛万苦。一生之中,追求名声、地位、财富是为了身体,穿着、打扮是为了让它好看,追求享受是想给予它快乐,做各种运动是想使它健康。为了生,要吃多少饭、饮多少水、睡多少床、穿多少衣服、用多少香皂、服多少药……,诸般辛苦都是以“生”而带来的。再想想,因为受生,有多少住胎之苦、出胎之苦、成长之苦、追求现世之苦、求不得苦、疾病之苦……,因为“生”,一系列的痛苦都随之而来。
一次受生就要遭受这么多苦,如果不解脱,还要无数次投胎,合计起来有不计其数的痛苦。而且,每一次受生的结果只是迎来死亡。 懂得这一点后,就知道:只悲悯感受苦苦的有情并不合理,理应悲悯上至有顶、下至无间的一切有情。
六) 思维四苦:一、别离苦 二、断坏苦 三、相续苦 四、毕竟苦
一、别离苦 爱是执著:贪爱时,内心缘对境的功德相执著,只想永远拥有,但有漏法的自性无常,最终都要分离;分离时,因执著而不愿离别,从而引起强烈的忧苦,若失去的是亲人,更是撕心裂肺,痛苦不堪。别离苦,包括离别时和离别后的痛苦。正离别时,难舍难分,心缘所爱境不愿割舍,哀叹流泪。
离别之后,念念缘所爱的功德相,生起强烈的思念之苦,内心不由自主地浮现对境的音容笑貌,想到他(她)的功德,备感悲伤。想想自己,会感到孤独无依。看到别人和亲人、爱人相聚,触景生情,怀念不已;想想未来,又备感凄凉。如此越思念,越陷入悲伤,难以自拔。再观察,和所爱聚会时有多少、有多强的欢乐,离别时就有多少、有多强的痛苦。像这样,不论感情、名利、地位,只要有所爱,在所爱别离时,就会引生忧苦。三界众生一直缘着各种可爱境,希望永久拥有,但有漏法毕竟是离别的法性,终归以爱别离结束。遗憾的是,众生都不能觉悟,一个所爱分离了,又执著另一个所爱,始终摆脱不了爱别离苦。这也让人心生悲愍。
二、断坏苦---“爱别离苦”到最彻底时,即是断坏苦,这是彻底失去一期生命的痛苦。
当一期五蕴要坏灭时,由强大的俱生我执,人会极度恐惧不安,害怕从世界上消失,以我所执又害怕永别儿女、身体、财富、地位,由此产生猛利的忧苦。
三、相续苦
一期生命断坏的痛苦,是“断坏苦”。一期生命结束了,又要继续生死,由此相续所产生的痛苦,是“相续苦”。如果这一世一死永灭,最多也只是受一世之苦,但生死根本不随人意,只要未证解脱道就无法了结。
我们可以预计,每一位凡夫今后会有多少生死、多少求不得、多少爱别离、多少怨憎会,多少追求、多少竞争、多少失败……,每种苦都可以无量来计算。所以,世上最难行的路、最漫长的路、最苦的路、最复杂的路、最不自在的路、最不得休息的路、最无意义的路、最颠倒的路、最孤独的路、最无前途的路,就是这条生死之路。要认识到生死相续是最大的苦恼。往未来观察,凡夫还要迎来无数次的衰老、疾病、死亡、堕落,还要流下无数的血泪,汇成无尽的苦海。这样观察,普天下谁不是生死相续的可怜人呢?
众生身在苦中不知苦,连“解脱”的名词都没有听过。他们浑然不知自己正深陷苦海,往后生死大苦将接踵而来。这有多么可悲啊!不仅不会为自己寻求出离,反而不断造集生死业因!观见无量有情将长夜漂泊生死,应发起拔除有情出离生死的大悲心。其实,以法来衡量,外在的幻景只是迷人的假相。外表的富丽堂皇并不代表众生解决了生死大苦。剥掉这些外在包装,仔细审查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想想他们往后还要感受多少世的苦难,就会备感悲哀。轮回里充满了欺诳,到处是自欺欺人,竟将一个充满血泪的过程说成欢快、温馨、阳光普照。所以,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发起大悲,誓愿救度一切轮回众生。
四、毕竟苦---“毕竟苦”,是彻头彻尾的苦。
可怜的凡夫不论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都只是入生死法,时时只显现如黄连般纯粹是苦的五取蕴,毕竟是苦性。他们不修学圣道,无法消除业果愚和真实义愚,因此决定没有入涅盘之法,只是按十二缘起的方式不断由因蕴出生果蕴,无法摆脱行苦,所以是毕竟苦。
六.“胜解信”
----即轮回苦海中的无量众生,发愿要由我来度化。虽然现在的我也处于轮回之中,没有把握救度他们,但不管怎样,我已发下了这个坚定誓愿,从今以后,就一定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堪布阿琼在《[[菩提心修法引导]]》中说,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希求心、发愿(度化众生)、发誓(自己如何行持)、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
1.希求心----一切众生都曾屡次作过自己的父母,为父母时无一不是慈爱饶益我,如今,他们正深受轮回无尽的痛苦,我如果不报答他们的大恩大德,不把他们从深重的轮回痛苦中解救,不赐予他们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和安乐,而是只追求一己的解脱,我还是人吗?。《[[广戒经]]》云:“诸地诸山海,非为我负担,不报众恩德,乃我大负担。”
2。发愿:愿我从今天起,生生世世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尽心尽力的利益众生,在众生的相续中种下菩提的种子,愿他们暂时获得人天善趣,究竟获得佛果。为了我生生世世的老母有情都能够离苦得乐,我愿意粉身碎骨。
3。发誓:愿我心心念念都是为了有情的安乐,做任何一件事,惟一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行住坐卧都唯一是饶益有情。行持任何善行都以三殊胜来摄持。
4。祈祷: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愿我的相续中能够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如果身患疾病能让我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就让我生病;如果死亡能令我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就让我死亡。
七.生起
----虽由修持发起了慈、悲、增上意乐,立誓救度众生,但衡量身口意的所作,下至不能给予一位众生圆满的利益。不但一般凡夫,即便人天极具能力的转轮王、帝释、梵王也远远做不到;不但人天尊主,即便声缘阿罗汉、凡圣菩萨虽有许多功德,但也无法圆满成办一切有情的所有利乐。因为:一、因上,福慧二资粮未能圆满;二、体性上,一切身口意的功德并未成就一切种智的自性;三、作用上,不具足灭尽粗细勤作、任运成办利益一切有情的事业。所以,利他方面,唯有佛才具足圆满成办无量众生暂时、究竟利益的最大能力。按《[[瑜伽师地论]]》所说,到了佛位,自己从轮涅粗细苦恼的怖畏中无余解脱,具有能将有情从一切怖畏中救度出来的善巧方便——身、口、意、业之功德任运自成,又具有大悲心,能对有恩无恩的众生无偏平等地利乐。总之,佛陀具有无量智悲力功德,真正堪能圆满利他,因此为了利他必须上求佛果。
但仅有这方面的希求心仍不足够,还应认识“自利也必须成佛才能圆满”。由于见到他利与自利都必须成佛,而引起决志成佛的欲心。
==参考资料==
《[[大品般若经]]》卷九;旧译《[[华严经]]》卷九;《[[优婆塞戒经]]》卷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十住毗婆沙论]]》卷三、卷四;《[[大日经疏]]》卷十四;《[[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身转清净成菩提品〉;《[[摩诃止观]]》卷一(上)、卷一(下);《[[观经疏]]》〈序分义〉;《[[入菩萨行论释善说海]]》;《[[入菩萨行论广释]]》。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