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雲板

移除 3 位元組, 2 年前
形制
雲板的一般形制,根據《清會典事例•樂部》:「雲版,[[銅]][[鐵]]或[[合金]]鑄成,體薄而扁平,周身有雲紋,邊穿有孔繫繩。懸而擊之。」頂部有一洞孔,作為懸掛之用,或可繫繩掛於[[木]]架或[[建築]]構件上,中央偏下有撞座(敲擊點),分為兩面式與單面式,細部常有若干差異,形式逐步發展成多種。主要特徵為:上小下大的雲頭狀,即上部的雲頭向下,下部的雲頭向上,中央以柄相連。雲板中下方凸出處,以槌敲擊作響處,有時別鑄吉祥圖示。板上也常鑴刻簡單的圖案和文字,例如:如寺院、道觀之名,或[[鑄造]]日期,或祥瑞真言等。各朝代特徵,略有不同,使用方法,依不同宗派、地區、領域,也各有不同,敲擊方式亦異。<ref>[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430 雲板]全國宗教資訊網</ref>
《禪林象器箋》中說:「〈雲章〉曰:板形鑄作雲樣,古雲『雲板』。〈俗事考〉云:『[[宋]]太祖以鼓多驚寢,遂易以鐵磬,此更鼓之變也,或謂之鉦,即今之雲板也。』〈三才圖會〉云:『雲板即今之更點擊鉦。唐六典皆擊鐘也,太史門有點鐘,二百八十人掌擊編鐘,即此是也。』佛教[[ 禪林]] 沿用之,材質基本採取青銅,鑄為雲朵狀,或於平板上縷刻雲形花紋。 
==佛教法器==
雲板的歷史典故,可追溯至[[釋迦牟尼佛]][[佛陀]]時代,但在[[中國]]發展成型,歸屬佛教法器。唐代或更早時即開始被僧院使用,後來被其他領域引用,成為戲曲、樂器之屬。唐代百丈懷海禪師(720~814)制定《百丈清規》,以明禪宗寺院所應遵行的組織和行事規定,元代重新敕修為《敕修百丈清規》,為後世大乘佛教寺院所遵從。該書第九「法器章」提及,凡是以[[瓦]]、[[木]]、[[銅]]、[[鐵]]製作,能作聲者,例如:鐘、磬、鐃、鼓、椎、板、螺、唄等,皆稱為「犍椎」,為[[梵語]]、[[巴利語]] ghaṇṭā一詞之音譯,又作「揵遲、揵槌、揵抵」等。最初作用,乃集眾聽講教法。在[[香港]]、[[台灣]]、[[日本]]等各地寺廟、宮廟,亦有年代久遠的雲板,被列為珍貴文物。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