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心理治療

移除 1,304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5. 心智化模式療法--心智化模式療法(Mentalisation-based therapy)可促思想和價值觀的反思,尤其對邊緣型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有益。
**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也指出,若搭配冥想、瑜伽,或其他身心運動(Mind-body exercise),能避免一直陷入憂鬱中。 <ref name="Hello 醫師">{{cite web |url=https://helloyishi.com.tw/mental-health/other-mental-health-issues/3-types-of-talking-therapy/ | title= 傾聽與表達:談話治療的 5 種心理療法 | language=zh | date=2020-07-06 | publisher=Hello 醫師 | author=黎佳燊 | accessdate=2022-09-22}}</ref>
https://cdn.helloyishi.com.tw/wp-content/uploads/2020/07/shutterstock_1151100476.jpg
https://helloyishi.com.tw/mental-health/other-mental-health-issues/3-types-of-talking-therapy/
===
*當你腦海中時常出現一些奇怪的想法,突然一天的早上開始,你莫名焦慮,覺得這些想法好像即將成真,你開始難過,開始不安,每天工作心不在焉,事情卡住了,你好像在自己想像的世界中,被某個沒有臉的人叫住了,他好像在你耳邊低語,最後你有一種震驚,有一種生活已經被掀起某種波浪的畏懼感。有時候我們憂鬱,有時候我們焦慮,總之好像想法出了錯。
 
這種心神不寧的狀態,在資訊這麼發達的現在,我們或許在內心考量著是否應該尋求某種專業者的協助,這時你拿起電話,或許找了個熟悉的人對他娓娓道來你的不安,他不一定會叫你去醫院吃顆藥就好了,她多多少少的會跟你說「或許你應該去給人諮商看看」,如果更熟練一點,他可能會說「這樣的問題可能需要心理治療」。
我們都知道心理或是腦海裡的問題,可以透過「談話」來達到某種改善且平靜內心的效果,我們時常會說這叫做「做心理諮商」(counselling),也或許會說這叫做「做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但不論如何,做諮商或做治療,我們交換著用,也搞不清楚有什麼樣的差異,反正都叫做「去解決那從內心揚起的問題」。
 
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
這時候你或許身邊會有一些念了心理學的朋友,他是你眼中的內行人,他告訴你什麼是門道,這時候他會好好跟你解釋心理諮商或許跟心理治療會有些不同,當然在一個號稱的外行人眼中,這樣的不同一直都很微弱,不都是用「談話」來解決某種內心問題嗎?那差異是主題不一樣嗎?還是手段不一樣呢?實在搞不太清楚。
 
所以那自認為內行人的臨床心理師,或是諮商心理師,這些念了心理所、諮商輔導所的專業者們,內心有一種對於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的差異想像,但卻不一定能讓他們眼中的素人真正地感受到差異。在他們過往的訓練過程中,這種差異很容易被凸顯,但真的要解釋的時候,卻有很難真正的說明,因為素人的心沒那麼細膩,或許無法像專業者一樣把某種服務拆解成不同構成的方式。看到兩者之間的相同事實上比相異來得容易得多了。
 
你如果上網看許多心理師們的說明,他們會嘗試地去解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工作背景的不同,意指這兩種工作是不一樣的,可能是主題上的不一樣,也可能是處理事情方式的差異;但反過來,你可能也會看到許多心理師們,說著這兩者之間其實是一樣的,他本質上沒有差異,而或許對大眾來說講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都可以。但弔詭的是,我們國家的法律卻是把兩者拆開來的,甚至在法規上有一種暗指心理諮商的工作方法比較表層,心理治療的工作方法表較深入的用意,不論這樣的分類是否正確,這確實讓更多人對這兩個用語搞不清楚是有什麼差別,也讓服務方式用語上的歧異使服務有時候難以推廣說明。
有什麼不同
為了要追溯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或相通,其實應該回頭看看這個用「對話」為基礎的處理心理問題方法,在歷史上是如何演變的。一切可以追溯回來自於佛洛伊德(Freud)以降的精神分析學派,以及過往的訓練方法,在早先,這類型的訓練是與精神科訓練綁定在一起的,而所謂的心理治療也是由醫療訓練背景下的精神科專業進行。
 
而臨床心理學在後續因為行為主義的興起,開始從測驗中走出,另外尋找出處遇治療個案的方法模式,但都可以稱為某種心理治療。但不論是精神科或是臨床心理學,都將從醫療模式下的疾病診斷出發,產生某種應對問題的方案,而這些應對問題的方案也都被通稱心理治療,一種改善、修復、疏通心理疾病的處理方法。
 
所以從歷史的演變下,心理治療的開端是醫療模式的,是一種對症下藥的邏輯,只是這個「藥」是某種對話方法,是某種梳理問題的漫長過程。但反過來心理諮商的開端則沒有這樣的醫療態度,在當時心理學的主流,行為主義非常興盛,因此孕育而生對其的批判,希望改善在這種行為科學邏輯下看待事物的缺陷,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是病人,也不是只有負面的問題值得被標認出來。在1954年開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作為人本心理學的開端,認為人不只是只能由自身的問題來認識,而人應該是一個自我實現的存在者,而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人獨特的潛能是可以被科學的認識的。
 
因此不同於精神分析以降所代表某種追尋個人深層面向的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一種追求人類高度的心理學,是一種思考人還可以做到什麼,還能完成什麼的心理探究。從1950年代開始,心理學大師羅傑斯Carl Rogers開始用心理諮商這樣的詞彙來描述他如何跟他的個案進行對話工作的。羅傑斯作為一個臨床心理學家,卻採用一種人本主義的取向,發展他心目中的新型態治療方法,為了要跟醫學背景訓練的治療師有所區別,他稱自己為諮商者來強調那種非用醫療模式但採用心理學的專業態度。
當然人本取向認為只看到人生活中的問題,僅僅是某種醫學態度的應對方式,而他期望的心理治療,是某種以個案為中心的治療方法,他時常把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這兩個詞彙交互使用,對他來說諮商與治療都是只在互動過程中,去自然而然地為他的服務對象尋找到可以探索、成長與完成自身潛能的過程。所以他擴充了心理治療所能面對的議題,不僅僅是去處理那些心理疾病所產生的議題,更多時候是協助一個個人尋找到能夠生生不息活著的方向。所以在人本主義思維下的心理治療,其實跟心理諮商是同一件事情,因為對話是為了找到潛能。
 
===心理治療與心理諮商不相同===
*當你腦海中時常出現一些奇怪的想法,突然一天的早上開始,你莫名焦慮,覺得這些想法好像即將成真,你開始難過,開始不安,每天工作心不在焉,事情卡住了,你好像在自己想像的世界中,被某個沒有臉的人叫住了,他好像在你耳邊低語,最後你有一種震驚,有一種生活已經被掀起某種波浪的畏懼感。
*有時候我們憂鬱,有時候我們焦慮,總之好像想法出了錯。
*這種心神不寧的狀態,在資訊這麼發達的現在,我們或許在內心考量著是否應該尋求某種專業者的協助,這時你拿起電話,或許找了個熟悉的人對他娓娓道來你的不安,他不一定會叫你去醫院吃顆藥就好了,她多多少少的會跟你說「或許你應該去給人諮商看看」,如果更熟練一點,他可能會說「這樣的問題可能需要心理治療」。
*我們都知道心理或是腦海裡的問題,可以透過「談話」來達到某種改善且平靜內心的效果,我們時常會說這叫做「做心理諮商」(counselling),也或許會說這叫做「做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但不論如何,做諮商或做治療,我們交換著用,也搞不清楚有什麼樣的差異,反正都叫做「去解決那從內心揚起的問題」。
*這時候你或許身邊會有一些念了心理學的朋友,他是你眼中的內行人,他告訴你什麼是門道,這時候他會好好跟你解釋心理諮商或許跟心理治療會有些不同,當然在一個號稱的外行人眼中,這樣的不同一直都很微弱,不都是用「談話」來解決某種內心問題嗎?那差異是主題不一樣嗎?
*還是手段不一樣呢?實在搞不太清楚。
*那自認為內行人的臨床心理師,或是諮商心理師,這些念了心理所、諮商輔導所的專業者們,內心有一種對於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的差異想像,但卻不一定能讓他們眼中的素人真正地感受到差異。
*在他們過往的訓練過程中,這種差異很容易被凸顯,但真的要解釋的時候,卻有很難真正的說明,因為素人的心沒那麼細膩,或許無法像專業者一樣把某種服務拆解成不同構成的方式。看到兩者之間的相同事實上比相異來得容易得多了。
*你如果上網看許多心理師們的說明,他們會嘗試地去解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工作背景的不同,意指這兩種工作是不一樣的,可能是主題上的不一樣,也可能是處理事情方式的差異;
*你可能也會看到許多心理師們,說著這兩者之間其實是一樣的,他本質上沒有差異,而或許對大眾來說講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都可以。
*但弔詭的是,我們國家的法律卻是把兩者拆開來的,甚至在法規上有一種暗指心理諮商的工作方法比較表層,心理治療的工作方法表較深入的用意,不論這樣的分類是否正確,這確實讓更多人對這兩個用語搞不清楚是有什麼差別,也讓服務方式用語上的歧異使服務有時候難以推廣說明。
*有什麼不同--為了要追溯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或相通,其實應該回頭看看這個用「對話」為基礎的處理心理問題方法,在歷史上是如何演變的。
*一切可以追溯回來自於佛洛伊德(Freud)以降的精神分析學派,以及過往的訓練方法,在早先,這類型的訓練是與精神科訓練綁定在一起的,而所謂的心理治療也是由醫療訓練背景下的精神科專業進行。
*臨床心理學在後續因為行為主義的興起,開始從測驗中走出,另外尋找出處遇治療個案的方法模式,但都可以稱為某種心理治療。
*不論是精神科或是臨床心理學,都將從醫療模式下的疾病診斷出發,產生某種應對問題的方案,而這些應對問題的方案也都被通稱心理治療,一種改善、修復、疏通心理疾病的處理方法。
*從歷史的演變下,心理治療的開端是醫療模式的,是一種對症下藥的邏輯,只是這個「藥」是某種對話方法,是某種梳理問題的漫長過程。
*反過來心理諮商的開端則沒有這樣的醫療態度,在當時心理學的主流,行為主義非常興盛,因此孕育而生對其的批判,希望改善在這種行為科學邏輯下看待事物的缺陷,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是病人,也不是只有負面的問題值得被標認出來。
*在1954年開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作為人本心理學的開端,認為人不只是只能由自身的問題來認識,而人應該是一個自我實現的存在者,而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人獨特的潛能是可以被科學的認識的。 <ref name="關鍵評論">{{cite web |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7430 | title= 心理「諮商」還是「治療」?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 language=zh | date=2019-05-03 | publisher=關鍵評論 | author=Pinsoul | accessdate=2022-09-22}}</ref>
==參考來源==
{{Reflist}}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