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艾霞

增加 304 位元組, 2 年前
人物评说
<p style="text-indent:2em;">艾霞死后,上海《[[电影画报]]》1934年第9期在《艾霞女士哀悼特辑》中,刊登了艾霞的诗作手迹和所绘油画二幅,睹物生情,诗画中洋溢的熠熠才华更使观者为之惋惜,感叹这位影坛才女的早逝。一年后,剧作家孙师毅以艾霞这位独特女性的一生为素材编写了影片《[[新女性]]》的剧本,由上海联华影片公司于1935年摄制完成并公映。该剧通过女演员韦明的悲惨身世的叙述,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旧中国正直的知识妇女被压迫、被污辱的命运,无情地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社会的腐朽与罪恶。这是对艾霞的追悼,也是对正义的呼唤。只可恨这个社会太黑暗、太残忍了,《新女性》女主角韦明的饰演者、著名女电影演员[[阮玲玉]]在《新女性》上演不久,也因为受反动势力的胁迫,深感人言可畏,而步艾霞后尘自杀身亡。
==人物评说==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br><img src=" https://p7.itc.cn/images01/20220810/5419f023f53b4c4c8aa690ed2bac1fc7.jpeg "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575680759_120764313 圖片來自搜狐网 ]</small>
|}
 
<p style="text-indent:2em;">艾霞是民国首位自杀的女影星。但她的情事显然不如阮玲玉曲折,加之她死得太早,事业还未及绽放便匆促凋零。如果她不死,会不会在表演艺术上取得更大成功呢?也未可知。阮玲玉自杀后,艾霞便随着岁月湮没了。那是因为阮玲玉在演艺上的光亮早已将她的璀灿遮蔽了吧?<br>
<p style="text-indent:2em;">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艾霞在上海的影视圈曾经那样炫目。与同是才女明星的王莹相比,艾霞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美才女。她与王莹是非常好的朋友,在当年上海的电影界,她们被称为明星双璧。艾霞与王莹一样,都有过不幸的过去:16岁的艾霞为逃避包办婚姻,从北京来到上海避难,在这里,她结识了比自己小两岁的王莹。歌舞升平的老上海,两个孤单又有才华的女子,一见便成为密友。人与人的交往有时一辈子都是陌生人,有时也许彼此只须互望一眼,便能确定对方就是自己的知己。共同的事业,相当的年龄,同样的美貌,让她们有些相见恨晚。艾霞性格单纯任性,没有王莹成熟。在王莹面前,艾霞更像个妹妹,有什么痛苦都喜欢找王莹倾诉,让王莹帮她拿主意。时日长了,王莹也习惯了倾听艾霞的愁苦。艾霞写诗、作画,编剧。王莹也写作。她们的文章常常一起在刊物上发表。艾霞的成名作是《现代一女性》。在这部电影里,她饰演了女主角葡萄,这个“希望用爱情的刺激来填补空虚的心”的女子,在曲折的一生里,最终从恋爱的迷梦中觉醒过来,走上“光明”之路。<br>
<p style="text-indent:2em;">艾霞之死,让王莹痛哭不止,觉得是自己没有帮好友摆脱困境,如果那天她与艾霞能坐下来说说话,也许她不会死。王莹自责着,但外人都能看出,艾霞的死,来自于当时的社会。女性软弱依附的心理,让她们无法自信地生存。前有艾霞,后有阮玲玉,都想去做一回新女性,可是,怎样才能做真正的新女性,不被当时的社会所伤?她们一直没有寻找到答案。柯灵在《悼艾霞》中写:“艾霞不是弱者,可是她终究不能不受摧残。她是现实矛盾和时代苦闷的牺牲品!她走到这条末路,是多少年挣扎斗争的不幸结局。”<br>
<p style="text-indent:2em;">可惜的是,艾霞的死不并不能引起当局该有的警醒,反而成了一些无聊小报赚钱的谈资,这对艾霞是不敬的,也是悲哀的。也正是因为艾霞之死被无聊小报扭曲,才有了后来[[蔡楚生]]导演的《新女性》一片。电影里的韦明便以艾霞为原型创作,饰演者阮玲玉成了继艾霞之后,另一个不幸的牺牲者。她们渴望做新女性,最终还是无法逃脱旧式女性不幸的结局。这是她们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参与影片==
1933-艾霞
5,3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