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汪剑(云南中医学院)

增加 2,495 位元組, 2 年前
add
2009年获得中医主治医师资格证。
== 结肠袋形成的原因 ==
(一)[[环走肌]]分布不均匀是结肠袋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者曾提出:环走的薄的肌束插入于主要的独立的环走肌层之间是结肠袋缝隙持续存在的原因,在结肠袋成囊状膨大处环走肌较薄,其平均厚度为0.0124士0.00467mm;而在结肠袋缝隙处环走肌增厚,其平均厚度为0.0172士0.00636mm。组织学证明增厚的环走肌带着粘膜和粘膜下层向肠腔内陷而形成了环走的结肠皱装,因而在外观上出现了分节状的结肠袋。结肠袋缝隙中环走肌增厚的厚度为0.0125-0.1375mm,它们的厚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从整体上看,结肠袋缝隙的深度也确实与年龄成正比。
 
(二)结肠的纵走肌纤维与坏走肌纤维互相交织是结肠袋缝隙持续固定出现的形态学基础。有研究者提到结肠的纵走肌纤维与环走肌纤维之间有互相交织的肌束,尤其在结肠带附近,纵走肌向环走肌发出肌纤维而且互相交织。研究者观察到在结肠袋缝隙处结肠纵走的肌纤维可分两部分,靠近浆膜层的纵走肌互相平行,沿肠管的纵轴行走,而靠近环走肌的内层纵走肌发出肌纤维与环走肌相交错。在无结肠袋缝隙处的纵走肌呈有规则的相互平行,并无与环走肌相交错的纤维。认为在结肠蠕动时纵走肌和环走肌同时收缩,而那些交错的纤维使结肠袋缝隙在固定的部位重复出现。
 
(三)结肠带的出现与结肠带的形成紧密相关:在显微镜下观察结肠袋出现于胚胎第10周末,结肠带出现于第11周,两者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因此研究者不同意结肠袋的形成是由于纵走肌发育相对迟缓的传统说法,而认为其成因可能由于结肠带收缩,使结肠带的长度短于肠管的长度而诱发了结肠袋缝隙的出现。<ref>[https://www.120ask.com/question/60142791.htm 请问结肠袋的作用是什么]快速问医生</ref>
(四)结肠袋的形成可能与功能相关:草食的兔子和羊的结肠袋甚为明显,但什食动物、如[[狗]]、猫等结肠袋趋向退化。有书中提到结肠袋的形成与主食物的种类有关。爱斯基摩人世世代代摄动物饮食,不吃蔬菜、水果,因此他们的结肠短而光滑;而乌干达农民以蔬菜、[[薯类]]、豆和一些植物的根茎为主食,结肠不但长而且结肠袋也很明显。从上述论点来看,结肠袋的形成与它的功能也有密切关系。
 
===主讲课程===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古籍文献研究进展》《中国医学史》等。
59,5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