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彼得·德鲁克

增加 254 位元組, 5 年前
主要作品
===著作年表===
1. [[ 《经济人的末日》 ]] (The End of Economic Man)- 1939
2. [[ 《工业人的未来》 ]] (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 - 1942
3. [[ 《公司的概念》 ]]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 1946
4. [[ 《新社会》 ]] (The New Society) - 1950
5. [[ 《管理的实践》 ]]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 1954
6. [[ 《美国的下一个20年》 ]] (America's Next Twenty Years) - 1957
7. [[ 《明日的里程碑》 ]] (Landmarks of Tomorrow) - 1957
8. [[ 《成果管理》 ]] (Managing for Results)- 1964
9.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 - 1966
10. [[ 《断层时代》 ]]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 1968
11. [[ 《技术、管理与社会》 ]]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Society) - 1970
12. [[ 《人、思想与社会》 ]] (Men, Ideas and Politics) - 1971
13. [[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 (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 1973
14. [[ 《看不见的革命》 ]] (The Unseen Revolution) - 1976 (1996年以 [[ 《退休基金革命》 (The ]]The Pension Fund Revolution)重版)
15. [[ 《人与绩效:德鲁克论管理精华》 ]] (People and Performance: The Best of Peter Drucker on Management)- 1977
16. [[ 《管理导论》 ]] (An Introductory View of Management) - 1977
17. [[ 《旁观者》 ]] (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 1978 (autobiography)
18. [[ 《毛笔之歌:日本绘画》 ]] (Song of the Brush: Japanese Painting from the Sanso Collection) - 1979
19. [[ 《动荡年代的管理》 ]] (Managing in Turbulent Times) - 1980
20. [[ 《迈向经济新纪元及其他论文》 ]] (Toward the Next Economics and Other Essays) - 1981
21. [[ 《变动中的管理界》 ]] (The Changing World of the Executive) - 1982
22. [[ 《最后可能出现的世界》 ]] (小说,The La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 1982
23. [[ 《行善的诱惑》 ]] (小说,The Temptation to Do Good)- 1984
24. [[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1985
25. [[ 《管理的前沿》 ]] (Frontiers of Management) - 1986
26. [[ 《新现实:政府与政治、经济与企业、社会与世界》 ]] (The New Realities) - 1989
27. [[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原理与实践》 ]] (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 1990
28. [[ 《管理未来》 ]] (Managing for the Future) - 1992
29. [[ 《生态远景》 ]] (The Ecological Vision) - 1993
30. [[ 《后资本主义社会》 ]] (Post-Capitalist Society) - 1993
31. [[ 《巨变时代的管理》 ]] (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 - 1995
32. [[ 《德鲁克看亚洲:德鲁克与中内的对话》 ]] (Drucker on Asia: A Dialogue between Peter Drucker and Isao Nakauchi) -1997
33. [[ 《德鲁克论管理》 ]] (Peter Drucker 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 - 1998
34. [[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1999
35. [[ 《德鲁克精华》 ]] (The Essential Drucker) - 2001
36. [[ 《下一个社会的管理》 ]] (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 2002
37. [[ 《功能社会》 ]] (A Functioning Society)- 2002
38. [[ 《德鲁克日志》 ]] (The Daily Drucker) - 2004
39. [[ 《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 ]]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2006
===部分文集===
1971年秋天,德鲁克离开了曾经任教20多年的纽约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到洛杉矶的加州克莱尔蒙特研究生院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班授课。这所大学不仅在当时没有什么影响力,即便是现在的美国商学院排行榜中,其排名也在50名之外。
这个选择 反映了他对当时的管理学研究和教学的日益不满。他相信管理学应该是一门综合的人文学科,而不是一些细分学科的组合。克莱尔蒙特研究生院也遵从了他的管理哲学,在这里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经济和管理,而且要学习历史、社会学、法律和自然科学。
这种学术训练方式沿袭了欧洲的大学传统,也反映了管理的本质要求。那就是管理不应该只是一些技能的训练,而是一个对人类、社会和企业的整体认识。管理不应该只是一些理论和学术研究,而是应该用来解决社会和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因为这个缘故,德鲁克的作品赢得了许多企业家的高度评价。英特尔的创始人 [[ 安迪·格鲁夫 ]] 毫不掩饰对德鲁克的崇拜之情。“彼得·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如此清晰有力,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思想的管理学术人群中独树一帜。” [[ 杰克·韦尔奇 ]] 也将其重要的企业决策归功于德鲁克,他认为1981年整合通用电气的第一个核心思想——“第一第二”的原则便来自彼得·德鲁克。
幸好有像 [[ 安迪·格鲁夫 ]] 、比尔·盖茨这样伟大的企业家和杰克·韦尔奇、 [[ 张瑞敏 ]] 这样伟大的经理人积极实践他的理论,从而不容辩驳证明了他的理论的价值。而这些成就也符合德鲁克的一贯看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虽然是德鲁克创建了现代管理学,但恐怕连他自己当初也没想到 如今的管理学已经走入了这种高度分工的学术研究之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学副教授告诉记者,当前的大多数管理学学术论文虽然符合严格的学术规范,但其价值却不为企业界所认同,没有什么实践的价值。
追随德鲁克的其他管理大师在管理学界也一直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其中包括 [[ 《基业长青》[1]]和 [[ 《从优秀到卓越》[2]]的作者 [[ 吉姆·柯林斯 ]] [[ 《追求卓越》 ]] 的作者 [[ 汤姆·彼得斯 ]] 和《第五项修炼》的作者 [[ 彼得·圣吉 ]] 。以彼得·圣吉为例,他现在只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资深讲师!
===十大兵法===
德鲁克致中国管理者:
德鲁克曾对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 [[ 邵明路 ]] 说,无论是中国的工商业、通讯和交通行业,还是政府和教育机构,以及医院都急需大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发展中国家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国外的技术,也容易吸引外资。但是,技术和资本仅仅是工具而已。它们必须通过有能力的管理者才能发挥作用和功效。
而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应该懂得如何管理,知道如何去领导企业并促进它的发展,也知道如何去激励员工和让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
德鲁克对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给出如下提示:
1.技术和资本 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才能发挥作用和功效。
2.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3.管理者不可能依赖进口。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4.目前 中国面临的最大需求和面临的最好的机遇,应该说是快速培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5.卓有成效是可以学到的,也是必须学到的。
'''媒体评价'''
“彼得·德鲁克 论述了管理的新范式 如何改变和如何继续改变我们对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基本认识。《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不乏远见卓识和超前思维,它集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实践经验、深邃的洞察力、精辟的分析和拨云见雾般的常识于一身,这些都是德鲁克著作的精髓和‘管理专业的里程碑’。”
——《 [[ 哈佛 ]] 商业评论》
“这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家具有招牌式的敏锐洞察力,他能够洞悉不同力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他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一部不可不读的著作。”
从学术的角度来讲,要想取得上述成就必须在本专业内做到以下三点:⑴正确地提出问题;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⑶与时俱进,在社会进步的背景下重复前两个步骤。
德鲁克本人的工作 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满足上述条件的典范。不仅如此,在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这一工作流程也是德鲁克本人所极力提倡的。
例如,当大公司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往往会出现突然的停滞,甚至衰退。这样的例子在企业界里可谓比比皆是。人们的最初反应往往是企业的僵化、官僚主义,甚至员工的怠情等等。治疗的方法则是战略规则、重组、团队激励等。但是,是不是可以让思维再发散一些呢?
德鲁克在分析上述问题时独蹊径,提出了他的事业论观点。一个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能够顺利地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所独具的事业理论。它以企业自觉的使命力核心,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基本假设以及实现使命的一般手段。成功的事业理论将把企业提升为行业发展的领头人和主导者。然而,当事业理论实现后,这类企业往往却会迷失方向,作出有悖于时势的行为。
20年代,AT&T为自己的组织规定的使命是“让每一个美国家庭和公司都装上电话” ,在这一使命的激励下,公司积极调动资源,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当它在50年代完成了这一使命之后,公司却开始陷入危机,其原因既非 [[ 官僚主义 ]] ,也非技术优势的丧失。这些说法固然并非空穴来风,但却不足以解释公司遭受的挫折 ,关键的问题是未能调整和提出新的事业理论,公司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锐反应却是任何一个公司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今天,这种危机同样潜伏在像 [[ 微软 ]] 这样的处于事业巅峰的企业中。我们都知道微软的口号是“让每个办公室和每个家庭的桌上都摆上一台电脑”,这一口号正是取自 AT&T 50年前为自己规定的使命。当这一目标正在迅速接近时,微软如何调整自己的事业理论将是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这一问题上,也许另一家美国大企业的选择可资参考。通用电气是道琼斯工业指数发布以来硕果仅存的成份股,在其强悍的CEO杰克·韦尔奇的领导下,已经进入了历史上最成功的时期,但他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引人了新的事业理论。整个公司正在为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进行准备和调整。韦尔奇由于不遗余力地推动他的巨型企业转向电子商务时代而获赠E-Jack的雅号。
尽管如此,德鲁克毕竟是管理学家而不是社会学家,他对社会变化的兴趣最终还是落实在企业层面。众所周知,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提法最早就出自德鲁克的笔下(60年代),他在论文中使用了“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概念,而他对这一概念的分析则集中于企业内部授权、信息流向、知识工作者的业绩考核等等。
在另一篇题为“新生产力的挑战”中,德鲁克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知识经济背景下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是什么?在回顾了历史上提高物品生产和移动的工作效率的努力之 后,德鲁克将传统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 作了精彩至极的划分:前者可以归结为如何正确地做事,后者则提炼为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在传统经济工作中,管理者不得不教会工人 怎样操作才能提高效率,以泰罗的翻砂工动作分解研究为代表。但是,在知识经济中,受过专业训练的(其专业水准早已超出管理者的水平,从而谈不到辅导和培训) 知识工作者们面临的真正考验 却是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
提高知识生产力的关键是 规定正确的工作内容,而不是告诉知识工作者怎样完成其工作。
“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用纯粹操作层面的语言界走两大时代的区别, 在这一点上还没有人做得比德鲁克更出色的了。
正如他的同事 [[ 乔治·哈里斯 ]] 所说,德鲁克一向善于将 [[ 抽象 ]] 的理论还原为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以领悟到的思想观念”。在阅读德鲁克的论文中,你将不断享受到这种 思维的乐趣。这正是德鲁克所希望的。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德鲁克则补充道,分享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
“德鲁克先生的渊博知识、深刻思想不仅影响了学术界,也影响了企业界。可以说,没有一个著名学者和成功的商界领袖不从他那里汲取养分。”
—— [[ 南京大学 ]] 商学院院长赵曙明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
“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
—— [[ 英特尔 ]] 主席安迪·格鲁夫
14,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