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周朝历代君王

移除 315,005 位元組, 2 年前
清空页面
=='''[[西周]]'''==
=='''[[周武王]]'''==
[[File:周武王.jpg|缩略图|右|周武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925593491&di=96141cac925f7def42d48de75da36762&imgtype=0&src=http%3A%2F%2Fb-ssl.duitang.com%2Fuploads%2Fitem%2F201302%2F09%2F20130209221049_ZrFSA.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duitang.com/blog/?id=452732214 来自堆糖 的图片]]]
'''<big>[[姬发]]</big>'''[[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 ,[[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在位15年。其正妻为[[邑姜]]。
 
约前1050年[[文王]]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沿用"[[受命]]"年号。[[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武王]][[克殷]]三年后(约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时年四十五岁(一作五十四岁),葬于[[周陵]],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
<ref>[http://123.4hn.org/dao/a/zongmiao/zhouchao/2011/0521/217.html 周武王],中华英烈祠</ref>
 
==='''人物生平'''===
===='''先周崛起'''====
 
[[周文王]]十五岁时生[[武王]]。
 
[[周文王]][[姬昌]]时期,国力逐渐强大,“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灭商奠定了基础。九年,[[姬昌]]崩逝,其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
 
[[姬发]]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即[[姜尚]])为军师,并用弟弟[[周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壮大力量。[[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等待时机。为便于进攻商都[[朝歌]],[[周武王]]在[[沣水]]东岸建立新都[[镐京]](今[[西安]])。
 
===='''[[武王]]伐纣'''====
 
受命九年[[姬发]]在[[盟津]]([[孟津]])大会诸侯,前来会盟的诸侯有800个,一起举行伐商演习。
 
受命十一年,[[商纣王]]穷兵黩武,持续发动征讨[[东南夷]]的战争,把[[商朝]]弄得国困民乏。[[武王]]见时机已到,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亲率战车300辆,虎贲3000、甲士45000人,进攻商都[[朝歌]]。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进行的决战。由于[[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武王]]伐纣时,[[商朝]]因为军力不足,故武装奴隶以对抗周军,奴隶对[[殷商]]的残暴统治早已恨之入骨,阵前倒戈,[[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周武王]]以钺砍纣王遗体,代表诛杀[[商纣]],[[殷商]]正式灭亡,史称[[武王克殷]]。
 
===='''灭商建周'''====
 
[[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并分封诸侯。在位十九年崩,[[谥号]]“[[武王]]”。
<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node_7038106.htm 中国历代帝王:周武王姬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ref>
 
==='''为政举措'''===
===='''分封诸侯'''====
 
[[周武王]]得灭商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为了加强对已经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对周的开国元老实行大分封,如将[[吕尚]]封于齐,[[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伯禽]]封于鲁。据记载,周初总计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15个,同姓之国40余个。继而派兵征讨[[商朝]]各地残余力量以及[[东夷]]势力,据记载,当时共讨伐了九十九国,有六百五十二国向[[武王]]臣服。还封了一些前王之后,如焦、祝、蓟、陈、杞等。
 
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治理好国家,[[武王]]专门把[[箕子]]接来[[镐京]],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根据[[箕子]]讲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议,决定将古时已有但还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确定下来。即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了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各诸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从[[天子]]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允许封侯世代承袭,并可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权过问。毫无疑问,[[武王]]实行的封邦建国方略,相对于[[商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显然是一个进步。它确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的作用。
<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node_7038106.htm 中国列代帝王 周武王-姬发],中国网</ref>
 
===='''礼治天下'''====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开创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伟大措施,其核心思想为“[[敬天保民]]”,从此[[陕西]][[姬周]]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政治组织中的分封制,社会组织中的宗法制,经济组织中的井田制,文化思想中的礼乐制,影响了中国长达三千多年。
<ref>[http://tv.cntv.cn/video/C14092/754c9fbe53df49e6b341cc5052f8327f 《探索发现》 20150623 《东方帝王谷》 第一集 见证文明],中央电视台</ref>
 
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巨桥发粟]]'''====
 
[[巨桥]],古桥名,位于今[[广宗]]县[[张葛集]]村。[[周武王]]灭纣后,遣[[南宫]]括散发[[巨桥仓]]的粮食,赈济饥民,史称[[巨桥发粟]]。
 
===='''[[孟津观兵]]'''====
 
[[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省]][[长安区]]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有800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因时机还未完全成熟,还是班师回朝了。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
 
==='''人物评价'''===
===='''总评'''====
 
[[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有着果断地处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无道,他打出了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大大的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伐纣的过程中,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亲自带领兵马直捣[[朝歌]],打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同时[[周武王]]有着很杰出的个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这也是他获得人们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ref>[http://www.guoxue.com/?people=jifa 姬发],国学网</ref>
 
===='''名人评价'''====
 
《[[诗经·雅·文王之什·大明]]》:时维鹰扬,凉彼[[武王]]。
<ref>[http://ex.cssn.cn/wx/wx_gdwx/201709/t20170928_3657041.shtml 《诗经》史诗与周民族的历史建构],中国社会科学网</ref>
 
《[[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ref>[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12/24/nw.D110000gmrb_20141224_2-14.htm?div=-1 《周易》的人生智慧漫谈],光明日报</ref>
<ref>[http://book.ifeng.com/a/20150513/14823_0.shtml 《旧制度与大革命》:革命不是文明的动力],凤凰网</ref>
 
《[[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
<ref>[https://guoxue.ifeng.com/a/20170607/51205183_0.shtml 杨鹏评点史记人物:影响三千年 周武王的革命经验(图)],凤凰网</ref>
 
[[商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孟子]]: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者也。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周文王]][[姬昌]]
 
母亲:[[太姒]]
 
===='''兄弟'''====
 
长兄:[[伯邑考]]([[姬考]]),母为[[太姒]]。早卒
 
三弟:[[管叔鲜]]([[姬鲜]]),母为[[太姒]]。与[[蔡叔度]]、[[霍叔]]处并称周初三监,监护[[殷商]]的顽军遗民,后发动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被杀。封国被废
 
四弟:[[周文公旦]]([[姬旦]]),母为[[太姒]],也称[[周公]]、[[周公旦]]
 
五弟:[[蔡叔度]]([[姬度]]),母为[[太姒]]。与[[管叔鲜]]、[[霍叔处]]、[[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后被流放于[[郭邻]],卒于迁所。[[周公]]命[[蔡叔度]]子仲继位于蔡
 
六弟:[[曹叔振铎]]([[姬振铎]])
 
七弟:[[郕叔武]]([[姬武]]),母为[[太姒]]
 
八弟:[[霍叔处]]([[姬处]]),母为[[太姒]]。与[[管叔鲜]]、[[蔡叔度]]、[[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后被贬为庶人,[[周公旦]]命[[霍叔处]]的儿子继任[[霍国]]君主
 
九弟:[[卫康叔]]([[姬封]]),母为[[太姒]]。平定三监之乱后,于前[[商朝]]故墟[[朝歌]]建立[[卫国]],徙封[[康叔]]于卫
 
十弟:[[冉季载]]([[姬载]]),母为[[太姒]]。由四兄封[[季载]]在[[聃国]],在今[[河南省]][[颍州]]西,为[[周司空]]以辅佐[[周成王]]
 
十一弟:[[郜叔]]
 
十二弟:[[雍伯]]
 
十三弟:[[毛叔郑]]([[姬郑]])
 
十四弟:[[错叔绣]]([[姬绣]])
 
十五弟:[[毕公高]]([[姬高]])
 
十六弟:[[原伯]]
 
十七弟:[[酆侯]]
 
十八弟:[[郇伯]]
 
===='''妻子'''====
 
[[王后]]:[[邑姜]],[[姜姓]],[[齐太公]][[吕尚]]之女
<ref>[http://ah.people.com.cn/n2/2016/0405/c358327-28081043-3.html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的身世背景吓人:曾做过屠夫 女儿邑姜嫁给了周武王(图) ],人民网</ref>
 
===='''子女'''====
 
'''子'''
 
[[周成王]][[姬诵]]
 
[[邘叔]]
 
[[唐叔虞]]
 
[[应侯]]
 
[[韩侯]]
 
'''女'''
 
长女:[[大姬]](大音太),[[陈国]]君主[[陈胡公]]之妻
 
==='''后世纪念'''===
===='''[[周武王陵]]'''====
 
[[周武王]]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郊[[五陵原]],行政区划归[[渭城]]区[[周陵]]街道,距[[咸阳市]]区5千米。
 
由于[[周武王陵]]在[[周文王陵]]之北,[[周文王陵]]西南方向约1.3千米[[陵照村]]北有[[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陵,[[周文王陵]]东南方向约1.6千米[[新庄村]]西有[[周成王]]之子[[周康王陵]],[[周成王陵]]西南约1.8千米还有[[周康王]]重孙、[[西周]]第六代国王[[周共王陵]]。因此民间用“[[背儿抱孙]]”形象总结这一带[[周陵]]分布形式。
 
[[周武王陵]]位于[[周文王陵]]北,陵前有新修水泥台阶,平台上是高大的碑楼,上书“[[周武王陵]]”4个大字,为清[[陕西]]巡抚[[毕沅]]所立。
 
==='''轶事典故'''===
===='''[[武王]]封貔貅'''====
 
[[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带着它打仗屡战屡胜。[[周武王]]见[[貔貅]]如此骁勇神奇,就给他封了一个官,官号为“云”。
<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2007-12/03/content_9336677.htm 周武王封貔貅的传说],中国网</ref>
 
===='''[[武王]]与臊子面'''====
 
[[臊子面]]起源于[[周朝]]。相传[[周武王]]伐商时在[[岐山]]遇到像“龙”的怪兽。杀了怪兽,为了鼓舞士气,决定每人分吃怪兽肉。但是人太多,不够分,就煮汤每人分喝一碗,感到很好喝。这也是[[岐山臊子面]]的雏形。
<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2007-12/03/content_9336761.htm 周武王父子与面条的传说],中国网</ref>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明代]]著名作家[[许仲琳]]的代表作《[[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在[[姜子牙]]的辅佐之下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开启周代八百年江山。多版电视剧《[[封神榜]]》和动画片《[[哪吒传奇]]》中的[[武王]]形象都与《[[封神演义]]》相关。
 
===='''影视形象'''====
 
[[张晓林]]饰[[姬发]]([[蓝天野]]版《[[封神榜]]》)
 
[[张松枝]]饰[[姬发]]([[陈浩民]]版《[[封神榜之忠义乾坤]]》)
 
[[周杰]]饰[[姬发]]([[马景涛]]版《[[封神榜之凤鸣岐山]]》)
 
[[黄维德]]饰[[姬发]]([[林心如]]版《[[封神榜之武王伐纣]]》)
 
[[张迪]]饰[[姬发]]([[陈键锋]]版《[[封神英雄榜]]》)
 
=='''[[周成王]]'''==
[[File:周成王.jpg|缩略图|左|周成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926577567&di=8fff7088039096ecbd73cba6eb01a48c&imgtype=0&src=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30926%2F20130926201843-1008972747.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h14027.htm?sp=Snext&sp=l76907736 来自搜狗百科的图片]]]
'''[[姬诵]]''',[[姬姓]],名[[诵]],[[周武王]][[姬发]]之子,母[[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21年 。<ref>[http://www.qulishi.com/renwu/zhouchengwang/ 周成王姬诵——周武王姬发之子],趣历史</ref>
 
[[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35岁,葬于[[毕原]]。
 
[[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人物生平'''===
===='''受政[[周公]]'''====
 
[[周武王]]克殷商后两年去世之时,[[姬诵]]被立为成主,由于[[成王]]年幼,天下初定,叔父[[周公]]惟恐诸侯叛周,于是乃亲自摄政治理天下。
 
[[周公]]亲践[[天子]]之位,引起了[[管叔]]、[[蔡叔]]等弟兄怀疑,于是管、蔡联合[[武庚]]发动叛乱,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平复叛乱,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让微子开继承殷朝的后嗣,在宋地建国。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遗民,封给[[武王]]的小弟弟封,让他做了[[卫康叔]]。[[晋唐叔]]得到一种二苗同穗的禾谷,献给[[成王]]。[[成王]]又把它赠给远在军营中的[[周公]]。[[周公]]在东方接受了米谷,颂扬了[[天子赐禾谷]]的圣命。
 
[[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量,天下大服。[[周公]]在摄政的第七年,[[成王]]年长能亲政,于是[[周公]]还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之位。
 
[[成王]]以[[周公]]治理天下有功,将[[周公]]分封到[[曲阜]],地方圆七百里,革车千乘。并命后世[[鲁公]]可以[[天子]]礼仪祭祀[[周公]] 。
 
===='''成王践奄'''====
 
[[奄国]]主要分布于今[[山东曲阜]]附近,是[[商朝]]极有实力的方国之一,在商中期,[[商王]][[南庚]]、[[阳甲]]均曾定都于奄,到[[盘庚]]时才迁都于他处,而奄保留了大量[[商朝]]子民,逐渐发展成东方的强大方国,又因与商的密切关系,而被大量史料称为"商奄"。
 
"[[三监之乱]]"爆发后,原分封于[[殷商]]旧地的[[管叔]]、[[蔡叔]]及[[殷纣]]之子[[武庚]][[禄父]]起兵叛乱,叛乱还得到[[徐国]]、[[奄国]]、[[薄姑]]等东方小国的支持。据史书记载,[[奄君]][[薄姑]]当时劝[[禄父]]说:"[[武王]]刚死,[[成王]]年幼,[[周公]]被天下人怀疑,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请举事!"叛乱的影响很大,[[成王]]命[[周公]]调大军东征,"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才得以平叛。而此次叛乱的主角,[[武庚]]被杀,[[管叔]]自杀,[[蔡叔]]被俘,[[奄国]]被灭,并将其国君迁到[[蒲姑]](现在的[[山东青州]]附近) 。
 
===='''营建[[洛邑]]'''====
 
平叛"[[三监之乱]]"之后,[[周成王]]开始继承[[武王]]的遗愿,在"有夏之居"的"土中"建立新的都城,用以管理东方广大的领土。[[成王]]首先派[[太保]][[召公]]到[[洛邑]]察看地形,具体规划建都的地址 。[[召公]]在途中走了半个月,三月初五到达[[洛邑]]。初七日,[[召公]]指使[[殷民]]在[[洛水]]北岸规度[[城郭]]、[[宫室]]、[[郊庙]]、[[朝市]]的位置,到十一日规划完成。
 
第二天,[[周公]]到达[[洛邑]],全面视察了[[新邑]],并且进行了[[占卜]],在[[涧水东]]、[[瀍水西]]之间和[[瀍水东]]的[[洛水]]之滨营建[[新邑]],皆卜兆大吉。于是[[周公]]便把营建[[洛邑]]的[[地图]]和[[卜兆]]呈送给[[成王]],得到[[成王]]的赞许批准后,于十四、十五日,杀牛、羊、猪等牺牲,在[[新邑]]立庙祭地。又过了七天,[[周公]]向各[[诸侯国]]民和[[殷民]]颁布命令,之后命令[[殷民]]开始大举动工,经过八九个月的兴建,年底成[[周城]]便告建成。
 
不久,[[周成王]]来到[[洛邑]],[[召公]]令各方诸侯前来朝贺,并向[[周公]]、[[成王]]奉献[[玉璋]]、[[大弓]]等礼品。[[召公]]向[[成王]]献词,并告诫[[成王]]要不负上天重托,不废先王之功业,成王虽然年幼,但为国之元首,希望能和洽民众。如今[[成王]]迁宅于[[土中]]([[洛邑]]),亲理朝政,更应该持重,敬重德行,躬行德教。[[召公]]说:"上天将根据帝王的德行赐智慧,赐吉凶,赐享国期限。我王初据新都,更应崇尚美德,祈求上天赐予永久的治理天下的使命。今我率众邦君长,入朝进贺,并非慰劳君王,只是供奉礼品,献祭于上天,使王位世代相传,永无止期。"
 
[[周成王]]对[[召公]]说:"我还年轻,需要您的辅佐。希望公发扬伟大光显的功德,使我继承[[文王]]、[[武王]]的事业,奉答上帝的教诲,使四方百姓和悦,定都在洛师,隆重举行大礼,办理好盛大的祭祀,都有条不紊。公的功德光照天地,勤劳施于四方,普遍推行美好的政事,虽遭横逆的事而不迷乱。文武百官努力实行您的教化,我这年轻人就早夜慎重进行祭祀好了。"
 
===='''宅兹中国'''====
 
[[成王]]五年四月,[[周成王]]在京宫大室对[[武王]]进行了丰福之祭,并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说道:"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就告祭于天,将以[[洛邑]]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你们这些后辈要记住祖先的荫福。"随后[[周成王]]赏赐[[何贝]]三十朋。
 
[[成王]]七年二月,[[周成王]]遣[[太保]][[召公]]先前往之[[洛邑]]相土,三月又遣[[周公]]到成周占卜吉日迁宅。
 
在[[洛邑]]举行祭祀大典时,[[周公]]说:"新都[[洛邑]]已成,它将是您始作万民明君之地。在那里,你将首次奉行隆重礼仪,在[[洛邑]]举行祭祀大典,这一切都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安排。"[[成王]]说:"你勤勉辅佐我这个年轻人,指示我弘扬[[文王]]、[[武王]]之功业,奉答天命,和抚万民,居于[[洛邑]],举行大典。您的教导,我无不顺从。"
 
朝贺已毕,[[成王]]率满朝[[公卿]]、[[众邦君]]长在[[洛邑]]举行[[冬祭]],时在[[周公]]摄政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次年正月初一,[[成王]]亲政,以朝享之礼献祭于[[文王]]、[[武王]]之庙,禀告嗣位大事。在[[文王庙]]、[[武王庙]]各献一头赤色牛。[[成王]]入太庙,献酒于先王之灵。至此,[[成王]]完成迁都和亲政大礼。
 
[[成王]]迁宅之说,在文献、考古均也得到证实。20世纪60年代,在[[陕西]]出土的"何尊铭文" ,对[[成王]]迁宅[[洛邑]]有明确记载,其"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语,记载了[[成王]]迁宅于[[成周]]([[洛邑]])的历史。古人称[[洛阳]]为[[中国]],意为天下之中,[[周王朝]]在这里建立新都,有利于对民众的统治。
 
[[成王]]亲政后,[[周公]]写有告诫之词《[[尚书·无逸]]》,是告诫[[成王]]不要过分追求享受,无节制地游乐、嬉戏、酗酒、田猎,于国于身均不利。
 
===='''成周之会'''====
 
[[周成王]]七年,[[周王朝]]苦心营建的[[洛邑]]宣告竣工,随即就以"四方入贡道里均"为由,决定以[[洛邑]]为新都,史称"[[新邑]]",颁布《[[召诰]]》、《[[洛诰]]》,并为此举行盛大的诸侯集会。这是[[周成王]]即位以后第一次会盟诸侯 ,在[[周朝]]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各方诸侯以其方物进献王室。史载,这场检阅诸侯的盛会规模盛大。成周朝会诸侯,坛上挂着红帐子,用黑羽毛作装饰。[[天子]][[成王]]面朝南方,冠冕上没有垂珠,朝服八彩色,腰间插着大圭。[[唐叔]]、[[郇叔]]在左,[[周公]]、[[太公]]望在右,都有冠冕,也没有垂珠,朝服七彩色,都腰插笏板,依傍[[天子]]站在坛上。
 
===='''[[成康之治]]'''====
 
[[成王]]临终,担心[[太子姬]]钊胜任不了国事,就命令[[召公]]、[[毕公]]率领诸侯辅佐太子登位。[[成王]]逝世之后,[[召公]]、[[毕公]]率领诸侯,带着[[太子钊]]去拜谒先王的[[宗庙]],用[[文王]]、[[武王]]开创[[周朝]]王业的艰难反复告诫[[太子]],要他一定力行节俭,戒除贪欲,专心办理国政,写下了《[[顾命]]》,要求大臣们辅佐关照[[太子钊]]。[[太子钊]]于是登位,这就是[[康王]]。[[康王]]即位,通告天下诸侯,向他们宣告[[文王]]、[[武王]]的业绩,反复加以说明写下了《[[康诏]]》([[康王之诰]])。所以在[[成王]]、[[康王]]之际,天下安宁,一切刑罚都放置一边,四十年不曾使用,史称"[[成康之治]]"。
 
==='''人物评价'''===
===='''总评'''====
 
[[周成王]]作周建立统一封建政权后的第二代君主,在他期间完成了对东国的一系列征伐,巩固了周在东方的统治。此外,他继承了[[武王]]遗志,在[[周公]]的辅助下为周初政权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西周]]的史墙盘和徕盘中,都认为[[成王]]是一个能够统御四方,能够刚柔并举的"宪圣"的君主。
 
===='''历史评价'''====
 
展喜:"[[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椒举:"臣闻诸侯无归,礼以为归。今君始得诸侯,其慎礼矣。霸之济否,在此会也。[[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ref>[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v_2870.aspx 僖公·僖公二十六年],古诗文网8</ref>
 
戴德:"笃仁而好学,多闻而道慎,[[天子]]疑则问,应而不穷者,谓之道;道者,导[[天子]]以道者也;常立于前,是[[周公]]也。诚立而敢断,辅善而相义者,谓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于左,是[[太公]]也。洁廉而切直,匡过而谏邪者,谓之弼;弼者,拂[[天子]]之过者也;常立于右,是[[召公]]也。博闻强记,接给而善对者,谓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遗忘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故[[成王]]中立而听朝,则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殷周]]之前以长久者,其辅翼[[天子]]有此具也。"
 
[[曹植]]:"[[成王]]继武,贤圣保傅。年虽幼稚,岐嶷有素。初疑[[周公]],终焉克寤。旦、奭 佐治,遂致刑错。"
 
[[范晔]]《[[后汉书]]》:"[[高宗]]、[[成王]]有雉雊迅风之变,而无中兴康宁之功也。"
 
[[房玄龄]]《[[晋书]]》:"及[[成王]]之为[[太子]]也,则[[周召]]为[[保傅]],史佚昭文章,故能闻道早备,登崇大业,刑措不用,流声洋溢。"
 
[[赵莹]]、[[刘昫]]等《[[旧唐书]]》:"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oldtangsu/jts_003.htm 旧唐书太宗本纪下],国学网</ref>
 
==='''为政举措'''===
 
[[周成王]]为政期间,大封诸侯,加强宗法统治权力,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另外还命令[[周公]]制礼作乐,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础。[[成王]]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和睦,歌颂太平盛世之声不绝于耳。
 
[[周成王]]病倒后,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于是下令[[召公]]、[[毕公]]用心辅佐。 不久,[[姬诵]]病死,[[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召公]]、[[毕公]]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告诫他要节俭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业。[[姬钊]]在位时,不断攻伐东南各地的少数民族,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
 
[[成王]]与其子[[康王]]统治时期,合称成康之治,是[[周代]]的兴盛时期。后世以"[[成康之治]]"评价[[成王]]与其儿子[[周康王]]的政绩,史称当时天下安宁,四十余年不用刑罚。 因此,他在位的二十二年和儿子[[康王]]在位的二十五年,前后四十多年,[[周朝]]社会安宁,人民安居乐业,成为[[西周]]盛世,史称"[[成康之治]]"。
 
==='''文献记载'''===
 
《[[史记·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book/shiji/0004.htm 《《史记·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逸周书·王会]]》
 
《[[尚书·召诰]]》
 
《[[尚书·洛诰]]》
 
《[[何尊铭文]]》
 
=='''[[周康王]]'''==
 
[[File:周康王1.jpg|缩略图|右|[http://pic.makepolo.net/news/allimg/20161230/1483099610198178.jpg 原图链接]]]
'''[[周康王]]''','''姬'''姓,名'''钊''',[[西周]]第三代天子,[[周成王]]之子。[[周康王]]与其父[[周成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周康王]]在位时间定为前1020年至前996年,此观点的准确性有待考证。<ref>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ref>《[[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和《[[通鉴外纪]]》均记载[[周康王]]在位26年。<ref>《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引《帝王世纪》曰:(周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崩。</ref><ref>见《通鉴外纪·卷三下·周纪一·康王》。</ref>
 
=== '''生平''' ===
 
==== '''继位''' ====
 
[[周康王]][[姬钊]],[[姬姓]],名钊,是[[周武王]][[姬发]]之孙,[[周成王]][[姬诵]]之子。[[周成王]]在位时,将[[姬钊]]立为太子。
 
[[周成王]]临终前,担心太子[[姬钊]]不能胜任君位,于是命令[[召公奭]]和[[毕公高]]率领诸侯辅佐太子[[姬钊]]登基。[[周成王]]三十七年(公元前1083年),[[周成王]]去世,[[召公奭]]和[[毕公高]]率领诸侯,引导太子[[姬钊]]拜见先王庙,反复告诫他[[周文王]]、[[周武王]]能够成就王业,来之不易,重要的是在于节俭,没有贪欲,以专志诚信来统治天下,并写作《[[顾命]]》。于是,太子[[姬钊]]即位,是为[[周康王]]。<ref>《史记·卷四·周本纪》: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ref>
 
===='''成康之治'''====
 
[[周康王]]即位后,遍告诸侯,向他们宣告[[周文王]]、[[周武王]]的事业,以申诫诸侯,写下《[[康诰]]》。由于在[[周公旦]]、[[召公奭]]和[[毕公高]]等贤臣的辅佐下,[[周成王]]至[[周康王]]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周康王]]命令[[毕公高]]作策文,分出成周的一部分民众迁到郊区居住,作为成周的屏藩,写下《[[毕命]]》
 
===='''分赐宝器'''====
 
当时,[[楚国]]国君[[熊绎]]与[[鲁国]]国君[[伯禽]]、[[卫国]]国君[[卫康伯]]、[[晋国]]国君[[晋侯燮]]、[[齐国]]国君[[齐丁公]]一起辅佐[[周康王]](《[[史记]]》误作[[周成王]])。 由于[[齐]]、[[晋]]、[[鲁]]、[[卫]]四国与[[周康王]]亲缘较近,因此都得到[[周康王]]赐予宝器,而[[楚国]]与[[周康王]]无亲缘关系,所以没有得赐宝器。
 
==== '''统治期间''' ====
 
[[周康王]]继位后,作《[[康王之诰]]》通告天下[[诸侯]],向他们宣扬[[周文王]]、[[武王]]两代的功绩。[[周康王]]还命[[毕公高]]写下督促臣下努力工作的策书,并且派人划定了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的边界,让民众在不同的村落居住。<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ref>[[周康王]]还曾经在[[酆宫]]([[周文王]]庙,今[[陕西省]][[户县]]东)举行诸侯大会,史称“[[酆宫之朝]]”。[[酆宫之朝]]作为着名的诸侯朝会与[[夏启]]时的[[钧台之享]]、[[商汤]]时的[[景亳之命]]、[[周武王]]时的[[孟津之誓]]、[[周成王]]时的[[岐阳之蒐]]、[[周穆王]]时的[[涂山之会]]、[[齐桓公]]时的[[召陵会盟]]、[[晋文公]]时的[[践土之盟]]并称。<ref>《左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蒐,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ref><ref>{{cite book|author=杨伯峻|coauthors= |title=《春秋左传注》第1251页|year=1990年|publisher=中华书局|location=北京|isbn=7101002625}}</ref>[[周康王]]在位期间主张节俭,[[晋侯燮]]修筑了华丽的宫殿,[[周康王]]便派使者责备[[晋侯燮]]的铺张浪费。<ref>《古本竹书纪年·周纪》:晋侯筑宫而美,康王使让之。</ref>[[周康王]]还封[[唐叔虞]]的少子[[贾伯公明|公明]]于贾(今[[山西省]][[襄汾县]][[西贾乡 (襄汾县)|西贾乡]]),建立[[贾国]]。<ref>《新唐书·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五下》: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ref>
 
[[康王]]十二年六月,[[周康王]]亲自由镐京步行至[[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沣河]]以西)祭祀先祖,沿途由[[毕公高]]率军护卫。[[周康王]]在祭祀时作《[[毕命]]》,督促[[毕公高]]要好好教化[[商朝]]的遗民。<ref>见《尚书·周书·毕命》。</ref>[[周康王]]还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修筑城池。[[庐山]]有[[康王谷]],山顶有一城名叫[[钊城]],就是为了纪念[[周康王]]游历至此而取名。<ref>《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引《述异记》:庐山有康王谷,巅有一城,号为钊城…康王爱奇好异,巡历名山,不远而至…而山有康王之号,城又以钊爲称,斯言将有征。</ref>[[娄县 (江苏古县份)|娄县]]东南九十里海中有[[金山城]](今[[上海市]][[金山区 (上海市)|金山区]]境内),由周康王下令修建。<ref>《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南直六 苏州府 松江府》:金山,(娄县)府东南九十里海中。《志》云:周康王筑城处,后沦入海。</ref>
 
==== '''平定东夷''' ====
 
[[东夷]]是商、周时期[[中原]]居民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周成王]]、[[康王]]时期,[[东夷]]多次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周康王]]在位期间,命[[卫康伯]]率领[[殷八师]]、[[溓公]]率领[[师氏]]、[[有司]]和随从小国军队以及[[太保]][[召公奭]]所率军队多路出击,平定了[[东夷]]的叛乱。经过此战,[[东夷]]元气大伤,再无能力发动大规模的叛乱。除此之外,[[周康王]]还命[[卫康伯]]率军北征,一直到达[[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附近。<ref>{{cite book|author=杨宽|coauthors= |title=《西周史》第552至554页。|year=2003年|publisher=上海人民出版社|location= |isbn=7208045380}}</ref>
 
[[File:周康王鼎.png|thumb|right|200px|[[大盂鼎]]铭文拓片 大盂鼎是周康王时青铜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征伐鬼方''' ====
 
[[鬼方]]是商、周时期[[中国]]西部以游牧、狩猎为主的部族。[[周康王]]在位期间,为了消除鬼方的隐患,于[[康王]]二十五年两次命[[大臣盂]]率军征伐鬼方。经过大规模的激战,周军共斩杀鬼方5039人,俘获鬼方4名首领以及俘虏1.3万多人,同时缴获大量战车、战马和牛羊。战后[[周康王]]在[[太庙]]中举行了隆重的献俘礼,同时赏赐大臣[[盂弓矢]]、[[贝胄]]等礼品。<ref>据《小盂鼎铭文》。</ref>
 
==== '''怠慢楚君''' ====
 
[[周康王]]时,[[吕尚]]之子[[齐丁公]]、[[卫康叔]]之子[[卫康伯]]、[[唐叔虞]]之子[[晋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同侍奉[[周康王]],他们都得到了[[周康王]]赏赐的珍宝之器,而同时侍奉[[周康王]]的楚君[[熊绎]]却没有得到。前530年[[楚灵王]]提及此事时,仍然感到十分愤慨。[[周康王]]怠慢楚君[[熊绎]],最终为[[楚国]]在[[周昭王]]时期的反叛埋下了祸根。<ref>《左传·昭公十二年》: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ref>
 
==='''为政举措'''===
 
===='''政治'''====
 
[[周康王]]作《[[康王之诰]]》,除用大量篇幅来叙述登基事项,更有不少关于加强法律法规和治理整顿军队等治国政策。[[周康王]]登基伊始,便已制订出一套比较合理的计划。[[周康王]]一直孜孜不倦地按照既定的方针政策,履行他的治国安邦的理念。由于[[周文王]]、[[周武王]]在位期间,[[周朝]]就已经比较强盛,后来再经过[[周公]]、[[周成王]]的努力,[[周朝]]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周康王]]即位后,继续推行[[周成王]]在位期间所实行的国策,再接再厉,使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国库丰裕,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到处呈现一派升平盛世的景象。百姓生活富足,犯罪桉件逐渐减少,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司马迁]]甚至在他的《[[史记·周本纪]]》中说[[周成王]]和[[周康王]]统治期间,天下安宁,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 ,史称[[成康之治]]。虽然有所夸大,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周康王]]治国的成功。所有这些,都与[[周康王]]的努力是密不可分。
 
==== '''去世''' ====
 
[[周康王]]去世后,其子[[周昭王]]继位。[[周昭王]]统治期间,[[西周]]国力开始走向衰落。<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ref>
 
==='''历史评价'''===
 
椒举:“臣闻诸侯无归,礼以为归。今君始得诸侯,其慎礼矣。霸之济否,在此会也。[[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
 
[[司马迁]]《[[史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司马贞]]《[[史记索隐]]》:“成康之日,政简刑措。”
 
[[赵莹]]、[[刘昫]]等《[[旧唐书]]》:“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
 
=== '''评价''' ===
 
[[周康王]]与其父[[周成王]]统治期间,百姓生活和睦,天下太平,歌功颂德之声四处兴起,“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ref><ref>《史记·卷四·周本纪》: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ref>
 
=='''[[周昭王]]'''==
[[File:周昭王.jpg|缩略图|左|周昭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554681935&di=bc598f6194d4ca8fcc230abe43da7c1e&imgtype=0&src=http%3A%2F%2Fa3.att.hudong.com%2F01%2F81%2F01300543591231144947810682424_s.jpg 原图链接][http://www.baike.com/wikdoc/sp/qr/history/version.do?ver=27&hisiden=DcXcDAFtRA3VWAX,N,wdQEAUw 来自互动百科的图片]]]
'''[[周昭王]]'''({{bd|约前1027年||前977年||}}),[[姓]]'''[[姬姓|姬]]''',名'''瑕''',[[西周]]第四代天子。[[周康王]]之子。《[[史记]]》称他为'''[[昭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卲王]]'''<ref>江林昌《由新出遂公盨、来氏铜器论夏商周世系及虞代问题》。</ref>或者'''[[王卲 王]]''',与[[周代]][[青铜器]]铭文将[[周文王]]、[[周武王]]称为'''玟'''、'''珷'''的格式是一样的<ref>'''王卲 王'''出自鲜簋铭文,引自王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ref>。
 
=== '''简介''' ===
 
《[[竹书纪年]]》载[[周昭王]]三次南征,第一次“伐[[荆楚]],[[涉沙]],遇大兕”,第二次[[周昭王攻荆楚之战|攻荆楚之战]]“[[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第三次则“[[昭王]]南征而不复”。[[昭王]]十九年,他南巡[[荆楚]]不返,死于[[汉水]]之中。死因史书隐讳不言,传说为所坐船为胶船,行至水中胶解,溺死<ref>《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拯得王。”</ref>。卫兵[[辛游靡]]长臂且多力,于水中取得[[昭王]]遗体,返回镐京。<ref>《文选》卷四载左思《蜀都赋》:“昔周昭王涉汉,中流而陨,其右辛游靡拯王,遂卒不复还。周乃侯其子于西翟,实为长公。”《宋书·乐志一》:“周昭王南征,殒于汉中,王右辛馀靡长且多力,振王北济。周公乃封之西翟,徙宅西河,追思故处作哥,始为西音。” </ref>
 
[[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者据现代日食计算理论推得,「天大曀」可能是发生于公元前978年12月17日的日食<ref>{{cite journal |title=《授时历》对天再旦、天大曀的年代问题研究 | author=李勇 | journal=《文博》2001年 第2期 5 页 46-49页}}</ref>,并把[[昭王]]在位时间定为前995年至前977年。
 
==='''人物生平'''===
 
===='''王道微缺'''====
 
[[姬瑕]],[[周康王]][[姬钊]]嫡长子。[[康王]]二十五年(前996)[[周康王]]去世,[[姬瑕]]即位,是为[[周昭王]]。
 
中国第一个见于史册的治世成康之治后,[[西周]]王朝应该迎来一个盛世,但此时[[西周]]王朝的执掌者却“王道微缺”。[[周昭王]]十四年(前982)夏四月初八,[[镐京]]突然出现反常的自然现象,河、井、泉、池里的水同时泛涨,井中的水竟然溢出井外,紧接着宫殿和民宅山川大地都摇晃起来。夜里有五色光气入贯紫徽星座,遍于四方,尽作青红色,天空竟然看不见二十八宿 。古人认为天象和人间为表里,王道缺失才招致异象叠生。
 
如果说所谓天象只是古人迷信无知,那么[[周昭王]]处置国事的态度就是确证无疑的“王道微缺”。[[周昭王]]十四年秋七月,[[鲁国]]发生政变,[[鲁侯]]之弟[[姬沸]]杀死兄长[[鲁幽公]][[姬宰]]夺取侯位,自称[[魏公]]。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周昭王]]竟听之任之,既不发兵征讨,也不兴师问罪,致使天下恃强凌弱的现象屡屡发生,朝纲由此偏斜。
 
===='''东夷之战'''====
 
[[周昭王]]十六年(前980),[[昭王]]率军对[[东夷]]各国(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进行军事威慑。
 
[[东夷]]是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西周]]初年,这些方国部落对[[周王朝]]时服时叛。经[[周公]]、[[周成王]]东征,周势力达到今[[山东]]境地,[[淮夷]]、[[徐夷]]仍倔强不服。是年,以楚为首的方国部落进犯[[周朝]]疆土,[[周昭王]]集结大军,南征楚荆。为稳定后方,先向[[东夷]]进兵。各夷国见众寡悬殊,纷纷归顺。至[[周昭王]]伐楚时,[[东夷]]南夷有二十六邦国前来臣服朝见。
 
[[东夷]]之战加强了[[周王朝]]对[[东夷]]诸国的控制,孤立了[[荆楚]]。
 
===='''[[昭王]]伐楚'''====
 
据《[[竹书纪年]]》记载,[[昭王]]伐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前985),[[周昭王]]“伐楚,涉汉,遇大兕” 。一般认为此次战争与上述《[[墙盘]]》记载相同。[[周昭王]]领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渡[[汉水]]时还遇见“[[大兕]]”([[犀牛]])。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前982),[[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周军渡汉水时,阴风骤起,气候恶劣,将士惊恐,军队损失严重。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据[[鲁纪年]]推算,此时为[[周昭王]]二十四年(前977)。此次伐楚声势浩大,[[陕西]]扶凤出土的“墙盘”铭文记载:“[[弘鲁召]]([[昭]])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但结果全军复没,周人讳言此事,模糊地说“南巡不返”。
 
[[昭王]]伐楚与早期楚史和楚文化研究有极重要的关系,但这样一件[[西周史]]和[[楚史]]上的重大事件,却因为周人的隐讳而蒙上了重重迷雾,甚至连[[周昭王]]征伐的对象到底是谁都存在争议。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周昭王]]所伐之“楚”并非“[[楚国]]([[楚子]])”,而是[[西周]]时期和[[楚国]]([[楚子]])并立于楚地的楚蛮。
 
“楚”有二义,一是指[[芈姓]][[楚国]],二是指南方[[楚蛮]]。[[周成王]]十九年,[[楚国]]先祖[[熊绎]]被封为[[楚子]],封地在[[楚蛮]]之地,因此[[楚国]]与[[楚蛮]]有交集,到[[东周]]时,[[楚国]]崛起吞并了[[楚蛮]],两者才混为一体。在[[周昭王]]时期,[[楚国]]爵位不过是[[楚子]],封地仅五十里,荒僻贫弱 。在这种情况下,[[周昭王]]不可能尽起六师,倾力南下攻打小小的[[楚子]],更不会收获颇丰,大小贵族均兴高采烈地作器铭功 。而且如果[[周昭王]]果真的因为南征[[楚国]]而丧命,则[[周]]、[[楚]]必为不可解的死敌,[[周昭王]]之子[[周穆王]]不可能不报此仇,[[楚国]]更不可能在[[周穆王]]十四年还作为[[周朝]]的封国参与伐徐之役。
 
而[[楚蛮]]在[[周昭王]]时期占据地域广大,大约在今[[汉水]]中上游的[[丹江]]地区和下游的[[汉东]]地区,且占据铜矿主产地铜绿山。在先秦时期,铜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政治、经济、战争等方方面面都广泛需求。[[楚蛮]]虽然人数众多,分布广泛,但始终没有如从前的[[三苗]]和后来的[[楚国]]一样形成一个强大统一的政治体,只是一些分散的部族,这种情形下的[[楚蛮]]正适合作为[[周昭王]]南下征伐的对象。
 
[[昭王]]南征之“楚”为[[楚国]]的说法最早出现于[[东汉]],[[王逸]]注《[[楚辞·天问]]》 。后世学者多信此说,口口相传代代为继,[[昭王]]南征[[楚国]]几成定论。
 
===='''南巡不返'''====
 
《[[古本竹书纪年]]》载:“[[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第三次伐楚对[[西周]]的军事力量打击很大,[[周昭王]]薨于[[汉水]],全军覆没。经过春秋笔法润饰的正史对此事讳莫如深,无法获知详情。[[北宋]]时期,在[[湖北]][[安陆]]一带出土了六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称为“[[安州六器]]”,透露了[[周昭王]南巡的相关信息。
 
[[周昭王]]十六年,[[昭王]]南巡亲征,征伐楚荆。为了保证进军的顺利,他任命一个姓[[南宫]]的人为统帅,一个叫[[中]]的人为先锋。[[中]]带领军队联络[[汉阳]]的姬姓诸侯,为大军开路,并在[[邓国]]和[[曾国]]为[[昭王]]准备行宫。一路上得到了[[汉北]]各姬姓诸侯的支持,军队人马更加壮大,很快深入[[江汉]]腹地。原来臣服于[[楚荆]]的大部族、小方国纷纷归顺。
 
[[中]]的先头部队到达长江,后军随后赶到,王师攻占了[[鄂部]]驻地,大军沿[[汉水]]东岸南下,到达[[长江]]边后,[[昭王]]留下一支人马在[[江北]]守卫[[渡口]],自己亲率大军渡江南下。[[扬越]]的[[鄂部]]将主力退缩到南面的大山中,[[昭王]]占领了[[铜绿山]]。然后[[昭王]]渡江北上,在[[唐国]](今[[湖北]][[随州]]西北)大会[[汉阳]]诸侯,论功行赏,给先锋[[中]]很多马匹和铜材,元帅[[南宫]]也得到了很多赏赐。后来,[[中]]用[[昭王]]赏赐的铜材铸造了一批青铜礼器,并在上面刻上了文字,记载此次战争和他所得到的赏赐,[[昭王]]给贵族们分发一些铜材,然后将大量铜材运回。这些铜材多被用来铸造[[青铜器]],其中就包括[[安州六器]]。
 
[[周昭王]]占领[[铜绿山]]后,留下了少数王师镇守[[铜绿山]],率领大部队返回。然而,[[鄂部]]一听周军主力已经撤走,又夺取了[[铜绿山]],[[昭王]]决定再次亲征。
 
[[周昭王]]十九年,[[昭王]]率大臣[[祭公]]等,以戍卫[[镐京]]的西六师再攻楚荆。开始时形势很好,周军从[[唐国]](今[[湖北]][[随州]]北面)出发,经过[[厉国]]、[[曾国]]向南顺利推进。为了壮大声势,[[昭王]]还派出使臣到[[长江]]中游的大小邦国,争取支持。[[昭王]]本人则率师沿江而上,直抵[[夔国]]边境(今[[湖北]][[秭归]])。然而回师[[汉水]]时,周军却遭到了[[楚荆]]部队的强烈抵抗,又遭遇了异常天气,全军覆没。
 
[[姬瑕]]二十七岁即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卒于[[昭王]]十九年(前977),终年四十六岁,尊号[[周昭王]]。古书上说“仪容恭美曰昭”,故谥号[[昭王]]。
[[周昭王]]崩后没有向诸侯告丧,宗室诸侯拥立[[周昭王]]长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
 
==='''陵墓'''===
 
相传[[周昭王]]的陵墓在[[河南省]][[登封市]]。
 
==='''历史评价'''===
 
[[司马贞]]《[[史记索隐]]》:“南巡不还,西服莫附。”
 
由于周人隐晦,正史中关于[[昭王]]正面的内容不多,但1970年在周原出土的《[[史墙盘]]》,却给[[周昭王]][[姬瑕]]正面评价。铭文载:“弘鲁[[昭王]],广批[[荆楚]],唯狩南行”,对[[昭王]]南征作了完全肯定的评价。
 
=='''[[周穆王]]'''==
[[File:周穆王.jpg|缩略图|周穆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483958373&di=842a2231afd17515a7d928a0be99ec6c&imgtype=0&src=http%3A%2F%2Fwww.dxbei.com%2Fuploads%2Fallimg%2F171122%2F15-1G122102154353.jpg 原图链接][http://www.dxbei.com/x/20171122/283899.html 来自大西北的图片]]]
'''[[周穆王]]'''(又作'''[[周缪王]]'''),[[姓]]'''[[姬姓|姬]]''',名'''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代天子。在位时间约为55年<ref>从古至今出土的青铜器中,确定为周穆王时期的青铜器,有纪年的最多-{只}-到三十四年,尚未出现四十年以上的。 </ref>([[[[夏商周]]断代工程]]定为前976年—前922年,一说前1001年—前947年)。
 
==='''人物生平'''===
 
===='''中年即位'''====
 
[[周昭王]]十九年,[[昭王]][[姬瑕]]第三次亲征[[荆楚]],薨于[[汉水]]。是年[[太子]][[姬满]]践位,成为[[西周]]第5位帝王,是为[[周穆王]]。此时他已经50岁,传说享寿105岁,在位时间约为55年(前976年—前922年),一说(前1001年—前947年)。
 
关于[[周穆王]]的岁数,根据《[[史记]]》“[[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ref>[http://db.cssn.cn/sjxz/xsjdk/zgjd/sb/zsl/sj/201311/t20131119_838424.shtml 卷四 周本纪第四],中国社会科学网</ref>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 ,被定论为105岁。而《[[竹书纪年]]》则说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百岁。因此,[[周穆王]]究竟年岁几何,各有见解。
 
迄今为止,出土的[[周穆王]]时期[[青铜器]]有纪年的只到34年,尚未发现40年以上纪年。
 
===='''臩命刑书'''====
 
[[周穆王]]统治初期,没有像[[昭王]]那样靠武力征伐四方,平息国内各种矛盾,而是认为是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问题。他命令大臣[[伯臩]]向朝廷官员重申执政规范,并发布《[[臩命]]》;又用[[吕侯]](亦作[[甫侯]])为[[司寇]],命作《[[吕刑]]》,告四方,以正天下。刑书制定[[墨]]、[[劓]]、[[膑]]、[[宫]]、大辟5刑,其细则达3000条之多。
 
在[[周穆王]]的励精图治下,天下再度安宁,保持了[[昭王]]盛世的延续。
 
===='''两伐[[犬戎]]'''====
 
从[[周武王]]始,[[周王朝]]开拓经营的重点是[[东方]],其次是[[东南]]。到[[周昭王]]时,强盛国力,又向南开拓发展,对北方[[戎族]]采取守势。[[周昭王]]虽死在第二次南征途中,但周仍达到向南扩张的目的。[[周穆王]]时继续保持向外扩展的态势,并开始对北方犬戎采取主动攻势。
 
《[[国语·周语]]》记载,王朝西方边远地带的[[犬戎]]属于周的“荒服”,常向[[周王]]室进贡方物特产。[[周穆王]]十二年,[[犬戎]]没有及时进贡,[[周穆王]]以此为由,亲自领兵对犬戎征伐。大臣[[祭公]][[谋父]]曾提出不同意出征的意见,主张实行[[文王]]时“耀德不观兵”的政策,即以政治手段求得[[犬戎]]的“荒服”(只按时来朝拜[[周王]],无其他义务),但[[穆王]]不接受建议,执意西征。
 
[[穆王]]十二年(前964年)春,[[周穆王]]西征,进兵[[阳纡]],周军大胜。但是由于史料缺乏,战争经过不详。从战果来看,此次战争的军事胜利并不大,仅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而且由于[[穆王]]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高压的政策,导致的后果对周极为不利。《[[史记·周本纪]]》谓:“自始荒服者不至” ,边远国家不再朝见[[周穆王]],说明[[周王朝]]在周边外族中失去了威信。
 
[[边夷]]不朝,更加剧了矛盾,[[穆王]]重整人马二次讨伐,“广获其五王”,并把部分戎人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 <ref>[http://db.cssn.cn/sjxz/xsjdk/zgjd/sb/zsl/hhs/201311/t20131119_838557.shtml 卷一百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中国社会科学网</ref>
。此次征战以周大获全胜告终,但却加剧了与犬戎的对立。
 
===='''西征[[昆仑]]'''====
 
两征犬戎,平定西方后,[[穆王]]继续西伐,于[[穆王]]十三至十七年(前963年—前959年),进军至[[昆仑]]之丘,这段历史被记录在《[[穆天子传]]》中。近代人认为《[[穆天子传]]》为[[战国]]所作,内容多不真实,但反映了当时[[西周]]与西北各方国部落往来的情况,是[[中原]]与[[西域]]进行交流的最早史料记载。 <ref>[http://tv.cntv.cn/video/C34057/9316fc1aba65400abbaa1fbb06870aa5 《文化大百科》 20140515 《穆天子传》],CCTV央视网</ref>
 
 
传统学者们认为,按照故事中所说的里程,[[西王母]]之国应在[[西亚]]或[[欧洲]]。但在1992年[[中日]]两国关于《[[穆天子传]]》的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指出,[[中国]]秦以前的“里”指的是“短里”,只有今77米长。因此,[[西王母]]之国应在今[[甘肃]]、[[新疆]]一带,它以[[西宁]]、[[兰州]]为前庭,以[[新疆]]为后庭,中心在[[敦煌]]、[[酒泉]]一带。 <ref>[http://tv.cntv.cn/video/C34057/9316fc1aba65400abbaa1fbb06870aa5 《文化大百科》 20140515 《穆天子传》],CCTV央视网</ref><ref>[http://www.scio.gov.cn/ztk/dtzt/2014/32252/2013nzygz32264/32304/Document/1391132/1391132.htm 丝绸之路: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足迹]国新网</ref>。
 
 
 
===='''东攻[[徐国]]'''====
 
[[周穆王]]西略,长年不在朝,位于[[周王朝]]东南的[[徐国]]趁机作乱,率领臣服于自己的诸侯攻打周。于是[[周穆王]]西征之后,转战东南。
 
[[徐国]]在[[商代]]就是[[淮夷]]大国,[[周初]]曾跟随[[武庚]]叛乱,[[周公]]二次东征后,[[徐国]]时叛时服。[[穆王]]时期,[[徐国]]再次兴盛起来。据《[[史记·周本纪]]》和《[[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徐国]]国君[[徐子]]自称[[徐偃王]],率[[九夷]][[淮夷]]诸部侵扰宗周,[[穆王]]便联合[[楚国]]攻徐。破[[徐国]]后,[[穆王]]封他的儿子[[嬴宝宗]]到[[彭城]]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
 
平定徐乱后,[[穆王]]继续东进,抵达[[九江]],开始南征。通过巡游征伐,[[周穆王]]使东南许多方国和部落归顺于周的统治,对[[周王朝]]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南征取得成就后,[[穆王]]仿照祖先,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合诸侯,巩固了周在东南的统治。
 
==='''为政举措'''===
 
[[周穆王]]元年,[[穆王]]任命[[君牙]]为[[大司徒]],[[伯同]]为[[太仆]],申诫周政。
 
[[周穆王]]十二年,[[穆王]]西征[[犬戎]](居[[陕北]][[神木]],[[山西]][[保德]]一带),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氏族),遂迁于[[太原]]([[山西]]西南[[汾洮]]流域)。得[[炼赤刀]],用之割玉如切泥。
 
[[周穆王]]十三年,[[造父]]因为善于驾马被[[周穆王]]宠幸,[[穆王]]得良骥,遂以[[造父]]御马西征,至于[[青乌]]之所解([[乌居三危山]],在甘川交界处)。
 
同年,[[淮夷]]大举西侵,前锋至[[芮国]](今[[华阴]]境,为西入宗周的咽喉)。[[周穆王]]长驱归国,命录终(即《[[后汉书·东夷传]]》所称之[[楚文王]])以成周八师伐[[淮夷]],在[[古师]](今[[湖北]][[郧县]]东南八十里之“古塞”)安营扎寨。在此之前,白□父已率师省麸地至古师与录终会师,抄[[淮夷]]后路,[[淮夷]]崩退。
 
[[周穆王]]十四年,西极之国(中亚地区)有化人(魔术师)来见,能入水火,贯金石,变化多端,[[穆王]]为其所惑,遂西游。途中得能工巧匠偃师,制木偶人肖似真人,能合乐拍歌舞。[[穆王]]携其同归宗周。
 
[[周穆王]]十七年,[[西王母]]入周朝见,[[穆王]]以宾相待,赐居昭宫。
 
[[周穆王]]三十七年,[[穆王]]大起九师,伐[[荆楚]]。
 
[[周穆王]]三十九年,[[穆王]]大会诸侯于[[涂山]]([[泰山]][[下会]][[稽山]])。
 
同年,[[周穆王]]东游,乐而忘返。陵翟致贿良马百匹,归还毕国宝器,想通过[[许男]]与[[毕达成]]和平协定,未果,随即侵略毕。毕人告警,[[周穆王]]派[[孟悉]]到[[毕地]]讨戎。
 
同年,□戎侵□地,住防在堂地的白□率有司、师氏、虎臣追御戎于棫林(在凤翔境),执讯二夫,获兵、矛、盾、戈百余件,俘虏百余人。是役,□母健走聪敏,在军中参谋。九月既望,[[穆王妃]][[王俎姜]]派内史友、员赐□玄衣,裸襟,以彰其功。
 
[[周穆王]]四十年孟春,[[穆王]]归于[[南郑]],命[[吕侯]]为司寇。
 
[[周穆王]]五十一年,[[穆王]]命[[吕侯]]作《[[吕刑]]》。
 
==='''历史评价'''===
 
《[[左传·昭公十三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列子·周穆王]]》:“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
 
史墙盘铭文载:“只显穆王,刑帅宇诲......” 。在[[周代]]史官笔下的[[穆王]]满是一个充满智慧,而又能统御四方,威震宇内的君王。
 
春秋[[楚大夫]][[伍子胥]]祖父伍举在劝说[[楚国]]国君时,把[[周穆王]]与[[商汤]]、[[周武王]]以及[[齐桓公]]、[[晋文公]]等一代雄主相提并论;[[管仲]]对[[齐桓公]]说[[周穆王]]效法[[文王]]、[[武王]]的治国理念,取得功绩而成就其美名。这些都肯定了[[周穆王]]的历史功绩。
 
[[周穆王]]在位期间东征西伐,王朝疆土不断扩大,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然而,常年征讨,天子不在朝堂,导致朝政松弛,自[[穆王]]之后,[[周王朝]]开始由盛而衰。
 
==='''史籍记载'''===
 
《[[左传·昭公十三年]]》
 
《[[国语·周语上]]》
 
《[[列子·周穆王]]》
 
《[[楚辞·天问]]》
 
《[[逸周书]]》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穆天子传]]》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周昭王]][[姬瑕]]
 
母亲:[[房后]]
 
妻子:[[淑人]][[盛姬]]、[[王俎姜]]
 
'''子女'''
 
儿子:[[姬伊扈]]([[周恭王]])、[[姬辟方]]([[周孝王]])、[[嬴宝宗]]
 
女儿:[[叔㛗]]
 
==='''后世纪念'''===
 
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办[[恭张村]]村南,有一夯土台,传说这就是[[周穆王陵]]。
 
夯土太封土原呈覆斗形,由于长期取土,南、东、北三面破坏严重,已经变得很不规则,已经成直上直下的陡壁。东西最长边约18米,南北最长边约35米,高8米。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在陵前竖一石碑:上书“[[周穆王陵]]”四个隶书大字,石碑现不知所踪。
 
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周穆王陵]]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4月,[[周穆王陵]]顶部被挖开,露出砖砌的穹窿顶,顶部高出现在地面约2米。穹窿顶下面为方形前厅,其北为后室,东西有侧室,根据墓室形制、砖及封土分析,此墓似为[[汉代]]墓葬。
 
=='''[[周共王]]'''==
[[File:周共王1.jpg|缩略图|左|[http://pic.gongpin.net/650/250/h/uploads/images/20100613115613703.gif 原图链接][http://www.gongpin.net/news/item_782.html 来自 贡品网 的图片]]]
'''[[周共王]]'''[姓'''[[姬姓|姬]]''',名'''[[繄扈]]'''({{标音|字=[[繄扈]]|拼音=yī hù|中古=qe ghox}}),[[西周]]第六代国王,諡号'''[[共王]]'''({{标音|字=共|拼音=gōng|中古=kyung}},为「恭」的通假字)。[[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龚王]]'''<ref>江林昌《由新出遂公盨、来氏铜器论夏商周世系及虞代问题》。</ref>,有时又作'''恭王'''。[[周穆王]]之子。
 
《[[国语 (书)|国语]]·周语一》载,[[密国|[[密康公]]]]跟随[[共王]]游于[[泾河|泾]]上时,有三个非常美貌的女子自愿献身于[[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说认为这样的事情即使[[共王]]都受不起,何况一个小国的君主呢?应该要把她们献给[[共王]]。[[密康公]]贪恋三女的美貌,不听母言,一年后,[[密国]]被[[共王]]灭掉,[[康公]]被杀。
 
传世[[青铜器]]中可确定为[[周共王]]时期铜器有《[[五祀卫鼎]]》、《[[十五年趞曹鼎]]》(《[[休盘]]》尚有争议),《[[十五年趞曹鼎]]》记载「唯十又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龚王]]在周新宫」,据此可知[[周共王]]在位年数至少有15年以上。
 
[[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共王]]在位时间定为前922年至前900年。
 
==='''人物生平'''===
 
'''继承王位'''
 
公元前951年([[周穆王]]五十五年),[[姬繄扈]]的父亲[[周穆王]][[姬满]]去世,[[姬繄扈]]继承王位,当年改元,是为[[周恭王]]。
 
===='''消灭[[密国]]'''====
 
公元前936年([[周恭王]]十五年)春天,[[周恭王]]出游到泾水边上,当时[[密国]]国君[[密康公]]跟随[[周共王]]出游。恰逢有三位女子来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隗氏]]说:“你一定要把她们献给君王。野兽够三只就叫‘群’,人够三个就叫‘众’,美女够三人就叫‘粲’。君王田猎时,不敢猎取成群的兽;诸侯出行时,对众人也要谦恭有礼,君王娶嫔妃不娶同胞三姐妹。那三个女子都很美丽。那么多美人都投奔你,你有什么德行承受得起呢?君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况你这样的小人物呢?小人物而拥有美物,最终准会灭亡。”[[密康公]]不听母亲的劝告,没有献出那三位女子。公元前919年([[周共王]]四年),[[周共王]]派兵灭亡[[密国]]。
 
===='''去世'''====
 
公元前936年([[周共王]]十五年),[[周恭王]]去世,其子[[姬囏]]继位,是为[[周懿王]]。
 
==='''为政举措'''===
 
[[周恭王]]继位时,国家因[[周穆王]]远游,耗费了巨量财富,使得国家财政十分空虚,经济上渐渐难以支持。但是,在许多场合又不得不维持着天子的架子。如为了表示赏罚分明,[[周共王]]不得不将都城附近的土地陆继分封给诸侯和大夫,使自己直接支配的地域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少。[[周王朝]]的国势开始衰落。
 
[[周恭王]]继位后,对治国的策略进行了很大调整,在军事上,他改变父祖两代以武力征服天下的做法,裁减军队,明法息民,让更多的百姓安于生产,创造财富,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对外关系上采取和平稳定的外交政策,对边境争端主要采用和平谈判的办法解决,尽量避免武装冲突。在政治上,他废除原来的“土地国有,分封臣下”的旧制度,施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国家按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收缴税金。这是[[西周]]王朝首次把土地私有合法化。
 
[[周恭王]]这些举措对国家十分有利。因为在此之前国家只按原有可耕种的土地面积收税,贵族们私自开垦的耕地是不交税的。如今国家允许私田存在,私田拥有者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便视为非法私田,一经查出一律充公。这就迫使贵族们不得不将自己的私田如实上报,而一旦上报,就必须得按规定交税,从而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历史评价'''===
 
《[[国语]]》:“[[周恭王]]能庇昭、穆之阙而为‘恭’。”<ref>[http://www.guoxue.com/book/guoyu/0005.htm 卷五 鲁语下
战国·左丘明],国学网</ref><ref>[https://www.gushiwen.org/GuShiWen_41b1b816be.aspx 周本纪],古诗文网</ref>
 
[[皇甫]]谧《[[帝王世纪]]》:“[[恭王]]能庇昭、穆之阙,故《[[春秋]]》称之。”<ref>[https://www.gushiwen.org/GuShiWen_41b1b816be.aspx 周本纪],古诗文网</ref>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国语·卷一·周语上]]》<ref>[http://www.guoxue.com/book/guoyu/0001.htm 《国语》卷一 周语上
战国·左丘明],国学网</ref>
 
 
《[[列女传·卷之三·仁智传]]》<ref>[http://www.zh5000.com/ZHJD/gxjd/2006/sb/qtsb/gxjd-0058.htm 卷之三 仁智传],中华五千年</ref>
 
==='''家庭成员'''===
 
父亲:[[周穆王]][[姬满]]
 
儿子:[[周懿王]][[姬囏]]
 
弟弟:[[周孝王]][[姬辟方]]<ref>[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6%AF%9B%E8%A9%A9%E6%AD%A3%E7%BE%A9/%E5%8D%B7%E5%8D%81%E4%B8%83 毛诗正义/卷十七],搜狐网,维基文库</ref><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1818#p118 孝王名辟方懿王弟在位十五年夀六十五],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ref><ref>[https://ctext.org/shiji/san-dai-shi-biao/zh 孝王方,懿王弟。],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ref>
 
=='''[[周懿王]]'''==
[[File:周懿王.jpg|缩略图|右|周懿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546798122&di=7d7c0e8a6c2bc48b81c1cc08d63df621&imgtype=0&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22%2F90%2Fw516h374%2F20180324%2F2f6c-fysnevm7387372.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6427556915_17f1cbc33001007rbj.html 来自新浪看点的图片]]]
'''[[周懿王]]'''(前899年-?在位),姓'''[[姬姓|姬]]''',名'''[[囏]]''',[[西周]]第七代天子,諡号'''[[懿王]]'''。
 
《[[史记]]》记载[[懿王]]时期,[[周朝]]开始衰落,有人写诗讽刺他。《[[竹书纪年]]》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指的是[[周懿王]]元年,在一天之内,接连出现两次天亮的现象,当时在[[陕西]][[华县]]的[[郑国]]一带可见到这个奇景。此后,[[周㦤王]]便有迁都打算,由[[镐京]]迁到[[犬丘]]为新都称[[槐里]]。
 
[[夏商周断代工程]]把[[懿王]]在位时间定为前899年至前892年,《[[太平御览]]》引《[[史记]]》-{云}-「[[懿王]]在位二十五年」。据[[白川静]]的[[西周]]断代铭器分类结果,[[懿王]]在位时间有15年以上。
 
==='''人物生平'''===
 
===='''继承王位'''====
 
[[周懿王]][[姬囏]](囏又作艰、坚),是[[周穆王]][[姬满]]之孙,[[周共王]][[姬繄扈]]之子,约生于[[周穆王]]四十年(前937)。[[周共王]]在位时,将[[姬囏]]立为太子。[[周共王]]二十三年(前900),[[共王]]薨,[[太子]][[姬囏]]继位,是为[[周懿王]]。
 
===='''诸戎侵周'''====
 
[[周懿王]]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衰落。
 
[[周懿王]]元年,严允侵犯[[西周]],国人深受其苦 ,作诗讽刺[[周懿王]]治国无能。
 
[[周懿王]]七年,[[西戎]]侵略周境,一度兵临宗周[[镐京]]。
 
[[周懿王]]十三年,北方[[翟人]]侵略[[岐周]]。<ref>[http://www.shaanture.com/news_content.php?id=3359 陕西春秋战国都发生了那些历史事件?],陕西文化网</ref>
 
[[成康昭穆]]时期,边境[[戎狄]]一直被压制,而[[周懿王]]即位后,他们不断侵犯[[西周]],甚至数次抵达[[京畿]]所在,证明此时[[西周]]国力衰落的很厉害。
 
国力衰弱是由各方面原因造成的,而统治者自身问题是重要原因之一。[[周懿王]]七年二月,朝廷任命[[益公牧]]统辖百事僚([[天尹]]之职)。在任命辞中说:官僚骄横淫奢,不顾先王制定的律令乱行暴虐,残害小民,结果引起小民反抗,危及己身,都是咎由自取。严令益公牧要按先王政令办事,明察确断,以律量刑 。这既证明[[周懿王]]有整顿朝纲之心,也证明了当时政治溷乱的局面。而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周懿王]]并未能扭转颓势。[[周懿王]]二十一年,虢公奉[[懿王]]命率领周师北伐犬戎,结果大败而归。
 
===='''王权不振'''====
 
册命制度是[[西周]]时期的一种任命、赏赐官员的制度,是[[周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彰显王权非常重要的表现仪式。
 
《[[走簋]]》、《[[卫簋]]》、《[[免尊]]》、《[[师毛父簋]]》、《[[师奎父鼎]]》、《[[豆闭簋]]》、《[[辅师嫠簋]]》、《[[扬簋]]》、《[[免簋]]》等彝器铭文表明,[[周昭王]]、[[周穆王]]时期的册命制度,其主要标志是在任命、赏赐的过程中出现了导引受命者的佑者和宣读册命的史官。
 
册命制度进一步完善,是在任命、赏赐的过程中有朝觐[[周王]]的礼仪:“立中廷,北向”。要特别指出的是“立中廷,北向”并不是简单地立于庭院中央面向北方,它实际上是接受册命之前朝觐[[周王]]的两种礼仪的名称,相当于文章的标题。“立中廷”可能是受命者在佑者导引下到达接受册命的位置的礼仪,而“北向”则可能是受命者到达接受册命的位置后,对[[周王]]行拜见之礼的礼仪,这些可以从《[[望簋]]》、《[[盠方彝]]》、《[[救簋盖]]》、《[[利鼎]]》、《[[师虎簋]]》等彝器铭文中可以看出。
 
而[[周懿王]]时期的《[[师□鼎]]》和《[[訇簋]]》铭文都只记载了册命的内容,却没有像前代那样对整个册命过程进行描述,[[昭穆时期]]宣读册命的史官在册命过程中消失了身影。特别是《[[訇簋]]》中具体提到了诸侯进宫接受册命:“王在射日宫,旦,王格,益公入佑訇。”过程却没有只言片语。这表明,在册命过程中朝觐[[周王]]的礼仪,显然引起了元老大臣们的不满,加剧了[[周王室]]与诸侯大臣之间的矛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些旧有的礼仪和制度被打破,不再呼史官宣读册命。
 
不仅如此,从□簋盖 、同簋等铭文中直接用“命”这个词能够看出,册命程中宣读册命的人改为[[周懿王]]本人。由此可见,[[周王]]至高无上的光环这时已经开始消退。
 
《[[史记·周本纪]]》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至于具体衰落到什么程度却语焉不详。这些彝器铭文正好可以补充史料的不足,从侧面证明[[周懿王]]时王权不振的情况。
 
虽然[[周懿王]]治国能力欠佳,不过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着[[周王朝]]的政权。[[周懿王]]九年九月,[[懿王]]命益公征[[眉国]]。益公获胜,归京向[[懿王]]报捷,并报告[[眉国]]酋长敖即将前来朝拜[[周王]]。同一年,[[周懿王]]委命吕服余接替备仲,统辖周六师,赐六师将服;命申承其祖大祝之职,管辖丰人兼九戏祝 。周室顺利迁都也证明了这一点。
 
===='''忧惧而终'''====
 
[[周懿王]]七年(前893)冬,[[西周]]遭遇特大自然灾害,暴雨和冰雹袭击王都槐里,有许多家畜和家禽被冰雹打死,继而寒流勐增,天气奇冷,连[[嘉陵江]]和[[汉水]]都封冻。有的人来不及防寒,竟被活活冻死。
 
[[周懿王]]十分迷信,因为“天再旦”感觉不祥,将国都从[[镐京]]迁往新都[[槐里]],没想到的是在新都依然诸事不顺,出兵远征犬戎被打得狼狈而归,民生怨恨。紧接着降临罕见的天灾,王都附近一片狼籍。他感到十分恐惧,认为是上天在惩罚他,终日担心天神会来索取性命,疑神疑鬼,寝食俱废。
 
[[周懿王]]八年(前892)春,[[周懿王]]去世,终年约四十六岁,谥号[[懿王]],葬于[[毕原]]。史书上说“温柔贤善曰懿”,故谥号[[周懿王]]。
 
[[周懿王]]死后,其叔父[[姬辟方]]继位,是为[[周孝王]]。
 
==='''为政举措'''===
 
===='''击败严狁'''====
 
[[周懿王]]二年(前898),北方的狄人严狁入侵[[西周]]的发祥地宗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疯狂抢劫周人的财物,还杀死许多[[西周]]百姓。边关守军出击,反而被严狁军队击败,敌军乘胜追杀周军,一直攻至岐山。[[岐山]]离王都[[镐京]]距离不足二百千米,[[岐山]]的安危直接影响着[[镐京]]。[[岐山]]守军一面坚守[[关隘]],一面接连向[[朝廷]]告急。[[周懿王]][[姬囏]]急忙挑选国中精兵,同时征调各诸侯国军队联合出兵,北征[[严狁]],保卫[[岐山]]。
 
[[周懿王]]命[[虢公]]统帅六师讨伐严狁,大军进至[[凤翔]](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县]])一带,与严狁军相遇,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经过数日交战,严狁军被击败,逃归本国。周军在后追杀,迫使严狁人一直逃往[[太行山]]。
 
===='''迁都[[槐里]]'''====
 
史书记载,[[周懿王]]三年(前897),出现了“[[天再旦]]”的天文现象,即在一天之内,接连出现两次天亮,实际上“[[天再旦]]”就是日出之后发生了日全食。
 
古人崇信天象,[[周懿王]]心中有一个阴影始终挥之不去,总觉得国都[[镐京]]对他不利。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将国都迁往他处。[[周懿王]]亲自选定新都为[[镐京]]西北的[[犬丘]](又名[[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 ,认为此地处于周人的祖源岐周与宗周[[镐京]]之间,是最佳的建都之处,下令在全国征调工匠,采办建筑材料,择日开工营建新都。
 
[[周懿王]]四年(前896)秋,[[犬丘]]的宫殿还没有完全建造好,[[周懿王]]就迫不及待地下令迁都,“[[天再旦]]”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心头,他感觉多呆一天就多一分危险。在他的催促下,大臣们只好跟着他一起迁往新都。迁都后,[[周懿王]]将新都命名为[[槐里]]。
 
===='''北伐[[犬戎]]'''====
 
[[周懿王]]六年(前894),由于多次遭受外敌入侵,[[周懿王]]感觉到军队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强大的军队既不能约束国内的诸侯,也无法抵御强大的外患。于是下令加大国防建设的投资,征招国中青壮年参军入伍。他任命[[虢公]]为主管军队的最高领导,扩大军队编制,加强军事训练。
 
位于[[周王朝]]西方的[[犬戎]]长期和[[周朝]]不睦,[[周穆王]]时曾经两次征讨,随着[[周王朝]]国力的衰退,来自西北方的威胁再次严峻起来。周军强大以后,[[周懿王]]亲自检阅这支威武之师,产生了征讨四方称霸天下的野心。
 
[[周懿王]]六年(前894)秋,[[懿王]]命[[虢公]]率师北伐[[犬戎]](今[[宁夏]][[固原]]北),结果大败而归。征伐[[犬戎]]的失败,唤醒了[[周懿王]]对外扩张的梦想,也打消他称霸天下的野心。
 
==='''历史评价'''===
 
[[周懿王]]在位期间,[[周朝]]开始走上衰微之路,[[京畿]]之地数次遭到[[戎狄]]侵略,以至于《[[史记]]》记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 <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 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但[[周懿王]]不思进取,而是采取退避的消极态度,简单的以迁都作为挽救国运的手段,进一步打击了[[周王朝]]统治阶级,使其相关利益和尊严都受到了严重损害,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懿王]]之世,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共其职,诸侯于是携德” 。而这也为他死后[[周孝王]]夺取王位准备了条件。
 
==='''史籍记载'''===
 
《[[竹书纪年]]》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家族成员'''===
 
父:[[周共王]][[姬繄扈]]
 
妻:[[姜氏]]
 
子:[[周夷王]][[姬燮]]
 
==='''相关考证'''===
 
确定[[周懿王]]元年的依据是《[[竹书纪年]]》所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即天亮时分发生日食。
 
借助速率强大的计算机和专业软件,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推算古天象记录。[[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张培瑜]]对相关时代的日食状况作出详细计算,提出发生“[[天再旦]]”的[[周懿王]]元年为前926年或前899年。[[贵州]][[工学院]]的[[葛真]]核算出:前926年或前899年确实发生日全食。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三位科学家的计算结果更为具体:“[[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指的是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48分发生的日食,[[陕西]]一带可见。而“郑”是今天的[[陕西]][[华县]]或[[凤翔]]。以此推论,前899年就是[[周懿王]]元年。
 
虽经数学推算,但缺乏实际验证。1996年7月26日,“[[懿王]]元年”专题组报告:1997年3月9日,[[中国]]境内将发生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其发生时间在[[新疆]]北部正好是天亮之际。于是决定多角度观测这次日食,以印证“[[天再旦]]”的视觉感受,并使感受得到量化的理论表达。[[陕西]][[天文台]]研究员[[刘次沅]]负责此专题研究,为使观测结果能够真正地说明问题,和专题组成员做了缜密的准备工作。
 
日出时的天光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定量表达,却又必须定量表达。因此,[[刘次沅]]专题组首先对22个日出过程作了450次测量,并通过天体力学方法进行计算,得出一个可对日出时的日食现象进行数学描述的方法:
 
日全食发生时,当食分大于0.95,食甚发生在日出以后,就会发生很明显的天光渐亮、转暗、再转亮的过程,即“[[天再旦]]”现象。实际观测是否符合上述描述,是“[[天再旦]]”是否确为日全食记录的关键。
 
1997年3月9日,日全食发生。专题组收到60人从18个地点寄来的35份报告。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1999阶段成果报告·简稿·征求意见稿]]》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观测结果与结论:“观测结果是:日出前,天已大亮,这时日全食发生,天黑下来,星星重现;几分钟后,日全食结束,天又一次放明。这一过程证实通过理论研究得出的天光视亮度变化曲线,与实际观测的感觉一致,印证‘[[天再旦]]’为日全食记录是可信的。所以,可以确定公元前899年为[[懿王]]元年。”
 
=='''[[周孝王]]'''==
[[File:周孝王.jpg|缩略图|左|周孝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549133638&di=f2d194d7ac353eaee2df89b580d06bee&imgtype=0&src=http%3A%2F%2Fimgup01.lszj.com%2F2017-12%2F28%2F14%2F1514444262043_1.jpg 原图链接]]]
'''[[周孝王]]''',姓'''[[姬姓|姬]]''',名'''[[辟方]]''',[[西周]]第八代国王,諡号'''[[孝王]]''',[[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逨盘]]》铭文作'''[[考王]]'''。[[周共王]]的弟弟(一作[[周懿王]]之弟<ref>《史记集解·三代世表》:孝王方,懿王弟。</ref>),[[周懿王]]的叔父。[[周懿王]]病死后继承王位。<ref>[http://www.godpp.gov.cn/wmzh/2007-11/19/content_11711212.htm 周孝王],中国文明网</ref>
 
==='''人物生平'''===
 
===='''夺取王位'''====
 
[[周懿王]]八年(前903年),[[西周]]第七位君主[[周懿王]][[姬囏]]去世,[[周懿王]]的太子[[姬燮]]未能继位,而是由其叔祖[[姬辟方]]继位,是为[[周孝王]]。 <ref>[http://db.cssn.cn/sjxz/xsjdk/zgjd/sb/zsl/sj/201311/t20131119_838424.shtml 史记
卷四 周本纪第四],中国社会科学网</ref>。
 
 
[[周王朝]]为了长治久安,避免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整个[[西周]]时期,[[周王朝]]统治者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确定继承人,有效避免了王室内部因为争夺王位自相残杀,确保了[[周王朝]]前期的稳定。但在宗法制森严的[[西周]],却出现了一位没有遵守[[嫡长子]]继承制而登上王位的君主——[[周孝王]],这是一种异常的现象。
 
《[[史记]]》对于[[孝王]]的记载甚少,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之后再未提及[[孝王]]。[[孝王]]作为违背祖制之君,[[司马迁]]好似有意回避,对于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丝毫未曾涉及,今人对[[周孝王]]继位缘由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载:“[[懿王]]七年西戎侵镐,十三年翟人侵岐,十五年,王自[[宗周]]迁于[[槐里]]”。[[周懿王]]之时[[周王朝]]国力衰落,导致[[宗周]][[镐京]]备受[[戎狄]]威胁,被迫迁都。
 
王朝的衰落必然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懿王]]之世,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共其职,诸侯于是携德”。统治集团内部对[[懿王]]国政心存不满,为[[周孝王]]成功登上王位准备了条件,尤其是由于[[懿王]]无能,放弃故都[[镐京]],对于[[周王朝]]统治阶级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使其利益和尊严都受到了严重损害。而[[周懿王]]的[[太子]][[姬燮]]软弱无能,不能在危难之时重振周朝,最终[[周孝王]]凭借自身能力,在[[懿王]]统治无方和[[太子]][[姬燮]]软弱无为的背景下成功夺得王位。
 
===='''西征[[犬戎]]'''====
 
[[周孝王]]元年(前910年),[[孝王]]不忘[[周朝]]遭受犬戎入侵之辱,命令申侯率军,大起六师西征。
 
[[申侯]]是[[申国]](姜姓封国,今[[河南]][[唐河县]]西北)国君,他虽然受命率军出征,但内心却不愿去打仗。认为出兵征讨犬戎是不义之战,只能使两国的百姓和士兵遭受无谓的伤亡,给两国都造成巨大的损失。
 
[[申侯]]向[[周孝王]]建议说:“从前我的祖先娶[[郦山氏]]之女,生下一个女儿,嫁给[[西戎]]的胥轩为妻,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名叫[[中潏]](战国时[[秦国]]和[[赵国]]的祖先)。[[中潏]]因为母亲的缘故归服[[周朝]],使[[周朝]]西部的边境不受侵犯。现在我把女儿嫁给[[中橘]]的后人大骆,生下[[嫡子成]]。如果大王能保证让我的外孙来继承大骆的嗣位,[[申]]、[[扈]]两族就能保证让[[西戎]]人顺服,使[[西周]]西部边境永远安宁。”
 
那么[[申侯]]为何会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呢?原来大骆庶生的长子名叫[[非子]]。[[非子]]从小就喜欢养马,他养的马匹个个精良,人见人爱。有一次他往[[犬丘]]贩马,无意间撞见刚刚即位的[[周孝王]]。[[周孝王]]见他精明能干,便把他留在王都担任主管畜牧的大臣。[[申侯]]担心日后[[周孝王]]会让[[非子]]回国承嗣,与他的外孙争位,故此才有以上建议。实际上他这是在假公济私,表面上是在为朝廷出主意,骨子里是为了自己的外孙。<ref>[http://db.cssn.cn/sjxz/xsjdk/zgjd/sb/zsl/sj/201311/t20131119_838423.shtml 史记
卷五 秦本纪第五],中国社会科学网</ref>
 
[[周孝王]]觉得这倒是个好办法,既可以减免士兵和百姓的伤亡,又可以节省军费开支。于是当即承诺,不会放[[非子]]回国,也不会支持[[非子]]回去与[[申侯]]的外孙争夺国君之位。于是[[申侯]]便出面与[[西戎]]讲和,[[西戎]]果然接受[[申侯]]的调解,同意与[[西周]]息兵言和,并且表示此后永不侵犯西周边境,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就这样被[[申侯]]化解。<ref>[http://www.qulishi.com/news/201304/523_2.html 周孝王姬辟方简介 在位6年即病死的西周皇帝],趣历史</ref>
 
===='''[[西戎]]献马'''====
 
[[周孝王]]登基之后励精图治,西败[[西戎]],迫使[[西戎]]贡马求和,《[[竹书纪年]]》载:“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来献马。”[[周孝王]]元年(前891年),[[西戎]]遣使入朝,进献良马百匹。[[周孝王]]十分高兴,重赏来使,并回赠许多粮食和布匹等礼物。
 
===='''[[非子]]封秦'''====
 
[[周孝王]]三年(前908年),[[孝王]]命[[非子]]为王室养马。[[西周]]王朝时,马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无论是祭祀、农耕、还是战争都需要大量优良健壮的良马。但[[周朝]]养马业发展一直缓慢,许多优质马匹都靠买进。此次[[西戎]]进献的一百匹马,大部分都是母马。[[周孝王]]为发展王朝的养马业,让[[非子]]前往[[汧]](今[[陕西陇县]]西南[[汧山]])、[[渭]](今[[甘肃陇西县]]西北[[鸟鼠山]])之间,为[[周王室]]养马。
 
[[孝王]]开辟专门的牧场,保证[[周王朝]]马匹供应,对于最终解除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是对[[周王朝]]内部各诸侯国进行军事震慑,加强了[[宗周]]的统治力量。
 
[[周孝王]]六年(前905年),[[非子]]为王室养马三年,马群大增,为[[西周]]王朝创造一笔很大的财富。[[周孝王]]因非子养马有功,将他封于[[秦邑]](今[[甘肃省]][[张家川]]城南一带),建立[[秦国]],号称[[秦赢]]。
 
===='''壮志未酬'''====
 
[[周孝王]]六年(前896年),还没有完成中兴[[周室]]的大业,[[周孝王]]薨,谥号[[孝王]],葬于[[毕陌]]。史书上说“慈惠爱亲曰孝”,故谥号[[孝王]]。
 
[[周懿王]]之子,[[周孝王]]侄孙故[[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
 
==='''为政举措'''===
 
[[周孝王]]元年正月,[[孝王]]命内史先正式册封[[蔡]]为家宰,主司王室内外事宜兼管百工。
 
同年,[[孝王]]命[[蔡]]出入听[[懿王]]遗孀[[姜氏]]之命,效忠[[姜氏]],用刑法严肃宫纪。
 
[[周孝王]]三年三月初,[[孝王]]居周师录宫,命[[晨更]]继承白俗父师氏之职,管辖[[邑人]]、[[萑小臣]]、[[守宫]]、[[宫犬]]、[[奠]]([[酒]])人和[[膳夫]]等。 
 
[[周孝王]]八年九月,[[孝王]]命史先册命扬(即夷世器□匜铭中的白扬父)为[[司空]],[[司田甸]],[[司王居]],司迎宾事,兼任司寇和司空主事,讯审刑狱。
 
[[周孝王]]十三年九月,[[周孝王]]任命微为左史,赐服。是年前后,[[孝王]]命[[同仲]]主管西宫事宜,命虢季子即司王周宫人,封察(弭叔)为弭(今[[蓝田]]境)伯家师氏。
 
[[周孝王]]十三年,[[非子]]居[[犬丘]]([[西犬丘]],[[天水市]]西南90里),善养马,[[孝王]]召使其主马于[[千渭]]之间([[凤翔]]西),马大蕃息,[[孝王]]封[[非子]]于秦(今[[甘肃]][[清水县]]境),为周附庸(大夫),号曰[[秦赢]]。
 
==='''在位年代'''===
 
[[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孝王]]在位时间定为前891年至前886年,有人质疑它的准确性。传世[[青铜器]]中可确定为[[周孝王]]时期铜器有《[[三年兴壶甲]]》(《[[十三年兴壶]]》有[[懿王]]器物和[[孝王]]器物二说,尚有争议),可知[[周孝王]]在位年数至少有3年以上。
 
==='''事迹'''===
 
[[西元]]前九世纪初,[[周懿王]]病死,理应由[[太子]][[姬燮]]继位,但是[[太子]]懦弱无能,能干的王叔[[姬辟方]]就乘机夺取了王位,是为[[孝王]]。[[孝王]]即位后,试图复兴[[周朝]]。[[犬丘]]的[[秦非子|非子]]喜好马及畜,善于眷养。[[犬丘]]人向[[周孝王]]推荐,[[孝王]]召[[非子]]负责主理马匹于[[汧河]]及[[渭河]]之间,养的马匹匹膘肥腿壮,一年下来,马的匹数增加了一倍多。[[周孝王]]十分满意,就将秦地几十里的土地封给他,做了附庸于邻近大诸侯的小国国君,这就是日后统一[[中国]]的[[秦朝]]的发源地<ref>《[[:s:史记/卷005|史记 卷五 秦本纪 第五]]》: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ref><ref>《[[:s:今本竹书纪年/周纪|今本竹书纪年 周孝王八年]]》:初牧于汧、渭。</ref>。可惜,[[孝王]]却未能完成复兴便驾崩。[[周懿王]]之子继位。
 
==='''历史评价'''===
 
[[周孝王]]登基是[[西周]]王位继承史上的特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西周]]王朝内忧外患情况下的结果。[[孝王]]死后[[西周]]王位继承又恢复了[[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不仅影响着整个[[周王朝]],也影响着后世王朝的继承制度。正是由于[[西周]]完善的继位制度,使得[[周王朝]]在一定时期内避免了王位的争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内部的稳定。
 
[[周孝王]]虽违反了[[周朝]]宗法制,但他励精图治,打击了[[西戎]]对于[[周王朝]]的威胁,一定程度上使[[西周]]王朝的国力得到恢复。其死后谥为“[[孝]]”正是对其在位时期贡献的最好总结。
 
==='''史籍记载'''===
 
《[[竹书纪年]]》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家族成员'''===
 
父:[[周穆王]][[姬满]]
 
兄:[[周共王]][[姬繄扈]]
 
侄:[[周懿王]][[姬嚭]]
 
侄孙:[[周夷王]][[姬燮]]
 
===陵墓===
 
[[辟方]]死后葬在[[西周]][[孝王陵]](埋葬地址不详),谥法“慈惠爱亲曰孝”,故谥号[[孝王]]。
 
=='''[[周夷王]]'''==
[[File:周夷王.jpg|缩略图|右|周夷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556882810&di=be33543023cfc29c8469caa5731273b1&imgtype=0&src=http%3A%2F%2Fa2.att.hudong.com%2F50%2F21%2F20300543336329145326210564321.jpg 原图链接][http://www.baike.com/gwiki/%E5%91%A8%E5%A4%B7%E7%8E%8B 来自互动百科的图片]]]
'''[[周夷王]]''',姓'''[[姬姓|姬]]''',名'''[[燮]]''',[[西周]]第九代国王,[[周懿王]]之子。《[[史记]]》称他为'''[[夷王]]''',[[西周]][[青铜器]]铭文作'''𢕌王'''<ref>江林昌《由新出遂公盨、来氏铜器论夏商周世系及虞代问题》。{{cite web | url=http://www.qlwh.com/jidi/xinshu.asp?id=362 | title=由新出 公盨、逨氏铜器论夏商周世系——纪念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发表85周年 | accessdate=2013-02-13 | deadurl=yes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19060657/http://www.qlwh.com/jidi/xinshu.asp?id=362 | archivedate=2014-04-19 }} 《周本纪》中的昭王、共王、孝王、夷王、厉王,逨盘铭文分别写作邵王、龚王、考王、𢕌王、剌王,相同的例子还见于其它青铜器铭文。</ref>
 
[[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夷王]]在位时期定为前885年至前878年,有人质疑它的准确性。《[[竹书纪年]]》称[[夷王]]三年「烹[[齐哀公]]于鼎」。据[[白川静]]的[[西周]]断代铭器分类结果,[[夷王]]在位时间有9年以上。据[[周夷王]]时期的[[青铜器]]《[[太师虘簋]]》铭文「雉十又二年正月既望甲午」来看,在位至少有12年。
 
==='''人物生平'''===
 
===='''煮杀[[齐君]]'''====
 
[[周夷王]]二年,[[蜀国]]与[[吕国]]派遣使者向[[周王朝]]进贡,进献[[琼玉]]给[[周夷王]],[[周夷王]]在[[黄河]]边上用宾客之礼接待。
 
[[周夷王]]三年,[[纪国]]国君[[纪炀侯]]向[[周夷王]]进谗言,陷害[[齐国]]国君[[齐哀公]],[[周夷王]]于是烹杀(古代一种酷刑,施刑者将犯人衣服脱光,推入一个如成人般高的大锅中,放在柴火上烹煮。犯人大多因灼伤而死,有些甚至全身烧焦)[[齐哀公]],并改立[[齐哀公]]之弟[[吕静]]为君,是为[[齐胡公]]。
 
[[周夷王]]六年,[[周夷王]]在[[社林]]打猎,捕获一头[[犀牛]]。
 
===='''出兵伐戎'''====
 
[[周夷王]]七年,[[周夷王]]派遣[[虢国]]国君率领六军之师攻打不服王命、常来侵扰的[[太原]]之戎,一直打到[[俞泉]],获得一千匹马。
 
===='''衰落去世'''====
 
当时,[[周王室]]处于衰落阶段,一些异姓诸侯国,乘国家衰落之际,便不来朝见进贡 ,甚至进攻[[周王室]],起兵叛逆,态度十分嚣张,[[楚国]]国君[[熊渠]]便是其中的代表。[[熊渠]]僭越制度,仿效[[周天子]],将其三子分封为王。
 
[[周夷王]]十五年,[[周夷王]]患病,使他不能治理国事。同姓诸侯十分忧虑,祈求天神保佑,但是依然不能挽救[[周夷王]]的生命,[[周夷王]]最终病逝,谥号[[夷王]]。[[周夷王]]死后,由其子[[姬胡]]继位,是为[[周厉王]]。
 
==='''为政举措'''===
 
===='''政治'''====
 
[[姬燮]]在位时期,[[周王室]]处于衰落阶段,因此诸侯有的不来朝贡,而且互相攻伐。[[周夷王]]曾听信[[纪国]]国君[[纪炀侯]]的谗言,将[[齐国]]国君[[齐哀公]]烹杀,并改立其弟[[齐胡公]]为君。
 
===='''军事'''====
 
[[姬燮]]在位时期,派遣[[虢国]]国君率军征讨太原之戎,一直攻到[[俞泉]],获得一千匹马。
 
===='''外交'''====
 
[[姬燮]]在位时期,[[蜀国]]、[[吕国]]曾遣使向[[周王朝]]进贡,[[周夷王]]在[[黄河]]边以宾客之礼接待。
 
==='''历史评价'''===
 
[[范晔]]《[[后汉书]]》:“[[夷王]]衰弱,荒服不朝”
<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hhs/096.htm 后汉书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国学导航</ref>
 
==='''史籍记载'''===
 
《[[竹书纪年]]》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32.htm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国学网</ref>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40.htm 史记楚世家第十],国学网</ref>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
 
==='''家族成员'''===
 
祖父:[[周恭王]][[姬繄扈]]
 
父亲:[[周懿王]][[姬囏]]
 
儿子:[[周厉王]][[姬胡]]
 
孙子:[[周宣王]][[姬静]]
 
==='''人物争议'''===
 
[[司马迁]]的《[[史记]]》称[[姬燮]]为[[夷王]] ,而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姬燮]]为彳屖 王(彳屖音同夷,为古汉字,输入法无法输入,特注明)。
 
=== '''在位年数''' ===
 
现今流传文献记载的[[周夷王]]在位年数有3种说法:
 
*在位8年(《今本[[竹书纪年]]》)
 
*在位15年(《[[资治通鑑外纪]]》,《[[通志]]》同)
 
*在位16年(《[[太平御览]]》卷85引《[[帝王世纪]]》,《[[皇极经世]]》、《[[文献通考]]》、《[[资治通鑑前编]]》均同)
 
近人依据文献及出土文物铭文考定的[[周夷王]]在位年数:
 
*前863年-前857年,在位7年([[章鸿钊]]《[[中国古曆析疑]]》)
 
*前893年-前879年,在位15年([[黎东方]]《[[西周青铜器铭文之年代学资料]]》)
 
*前888年-前872年,在位17年([[赵光贤]]《[[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
 
*前898年-前879年,在位20年([[马承源]]《[[西周金文和周曆的研究]]》)
 
*前904年-前882年,在位23年([[谢元震]]《[[西周年代论]]》)
 
*前907年-前879年,在位29年([[刘启益]]《[[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的在位年数]]》)
 
*前887年-前858年,在位30年([[陈梦家]]《[[西周年代考]]》)
 
*前908年-前878年,在位31年([[丁驌]]《[[西周王年与殷世新说]]》)
 
*前893年-前862年,在位32年([[叶慈]]《[[周代年表]]》)
 
*前893年-前860年,在位34年([[周法高]]《[[西周年代新考——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
 
*前903年-前866年,在位38年([[何幼琦]]《[[西周的年代问题]]》)
 
*前917年-前879年,在位39年([[白川静]]《[[西周断代与年曆谱]]》)
 
*前924年-前879年,在位46年([[董作宾]]《[[西周年曆谱]]》)
 
==='''陵墓'''===
 
《[[太平寰宇记]]》记载[[夷王墓]]在[[彭州]][[九陇县]](今[[四川省]][[彭州市]][[天彭镇]]),《[[寰宇记]]》又说在[[蒙阳县]](今[[四川省]][[彭州市]][[蒙阳镇]] ([[彭州市]])|[[蒙阳镇]])西北二十里.
 
=='''[[周厉王]]'''==
[[File:周厉王.jpg|缩略图|左|周厉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559112009&di=4e61f7cd0f4f0a0839eed6f33a584528&imgtype=0&src=http%3A%2F%2Fr.sinaimg.cn%2Flarge%2Farticle%2F780458ee6e034829fe3864d4c2a5b20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17e2987f00102xuhk.html 来自新浪博客的图片]]]
'''[[周厉王]]'''({{bd|前890年||前828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胡''',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作“{{僻字|㝬|⿰害夫,左害右夫}}”<ref>[[王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06页,“{{僻字|㝬|⿰害夫,左害右夫}}簋”。</ref>。为[[周夷王]]之子。《[[史记]]》作'''[[厉王]]''',[[西周]][[青铜器]]铭文作'''[[剌王]]'''<ref>[[江林昌]]《由新出遂公盨、来氏铜器论夏商周世系及虞代问题》。</ref>,在文献中又作'''[[汾王]]'''。<ref>据《中华通史》第一册,[[章嶔]]着</ref>[[国人暴动]]之后,他居住在今[[山西省]][[汾河]]流域,因此传世典籍和[[青铜器]]铭文又称他为'''[[汾王]]'''<ref>《[[诗经]]·大雅·荡之什·韩奕》“韩侯取妻,汾王之甥。”[[郑玄]]笺:“厉王流于彘,彘在汾水之上,故时人因以号之。”又[[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厉王]]名胡”。 [[王国维]]注:“居彘,有[[汾水]]焉,故又曰[[汾王]]”。</ref> 。[[厉王]]为[[西周]]第十位君王,在位约49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为约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连同共和的十四年。《[[太平御览]]》八十四引《[[史记]]》载:“[[周孝王]]七年,[[厉王]]生。”
 
{{僻字||⿰害夫,左害右夫}}
 
==='''人物生平'''===
 
===='''出生异象'''====
 
[[姬胡]],[[姬姓]],名胡,是[[周夷王]][[姬燮]]之子。[[周夷王]]十六年(公元前880年),[[周夷王]]去世,[[姬胡]]继位,是为[[周厉王]]。
 
[[周孝王]]七年,[[厉王]]生,冬大雹,牛马死,[[江汉]]俱动。及[[孝王]]崩,[[厉王]]立,王室大乱。 <ref>[https://ctext.org/text.pl?node=405999&searchu=%E7%89%9B%E9%A9%AC%E6%AD%BB&searchmode=showall&if=gb#result 太平御览],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ref>
 
 
===='''贪图财利'''====
 
[[周厉王]]继位后,贪图财利,亲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劝谏[[周厉王]]说:“王室恐怕将要衰微!那[[荣夷公]]喜欢独占财利,却不知大祸临头。财利,是从各种事物中产生出来的,是天地自然拥有的,而有人想独占它,那么祸患就多。天地间生成的一切事物,人人都可以分享,怎么能一人独占呢?一人独占必然招致天怒人怨,却不知防备大祸患。[[荣夷公]]用财利来引诱您,[[君王]]您难道还能长治久安吗?作为[[君王]],应该是开发各种财物分发给上下群臣百姓。使天神、民众和万事万物都能得到所应得的一份,即使这样,还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来怨恨。所以《[[颂诗]]》说:‘我祖后稷文德盖世,功高能够与天神相配,你使民众自立生存,没有谁不以你为标准。’《[[大雅]]》上的诗篇也说:‘普遍地赐福民众,成就[[周朝]]天下。’这不正是说要普遍地分配财物,而且要警惕祸难来临吗?正是因为这样,先王所以能建立起[[周朝]]的事业,一直到现在。而如今,[[君王]]您却学着独占财利,这怎么可以呢?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人们还称他为盗贼,如果一个[[君王]]这样做,那么归附他的人就会减少。[[荣夷公]]如若受到重用,[[周朝]]肯定要衰败。”[[周厉王]]不听劝谏,还是任用[[荣夷公]]做卿士,掌管国事。
 
===='''[[厉王]]止谤'''====
 
[[周厉王]]暴虐成性,奢侈专横,百姓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周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巫师]]告谁议论,[[周厉王]]就杀掉谁。这样一来,议论的人逐渐减少,但同时诸侯也不来朝拜。
 
[[周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6年),当时[[周厉王]]更加严苛,百姓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周厉王]]见此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百姓对我的议论,百姓再不敢有怨言。”[[召公]]说:“这只是把他们的话堵塞回去而已。堵住百姓的嘴巴,要比堵住河流的害处更严重。水蓄积太多,河流一旦决口,所伤害的人一定很多;不让百姓说话,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流,使流水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开放言论,使百姓敢说话。因此天子治理国政,要使上至[[公卿]]、下到[[列士]]都能进献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乐官]]进献所映民情的乐曲,[[史官]]进献前代得失利弊的[[史书]],[[太师]]进献有劝戒意义的文辞,然后由盲人乐师朗诵和宣读。百官可以直接进谏言,平民则可以把意见辗转上达[[天子]],左右近臣要尽规谏的责任,内亲外戚要考察和弥补[[天子]]的过失,[[乐师]]和[[太史]]要负责教导、诲育[[天子]]。老臣汇集、整理各方面意见,然后[[君王]]斟酌考虑衡量取舍。这样政事施行起来就很顺当,不会违背常理。百姓有嘴巴,就如同土地有山川,人类财富用度都从这里产生。百姓有嘴巴,又好比土地有饶田沃野,百姓衣服粮食也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百姓把话从嘴里说出来,善事加以推行,恶事加以阻止,这是能够产生财用衣食。百姓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心里考虑好就去做。如果堵住他们的嘴巴,那么赞同你的,跟随你的能有几个呢?”[[周厉王]]不听劝阻。从此百姓都不敢说话。
 
===='''民众反叛'''====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百姓不约而同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于是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
 
当时[[周厉王]]的[[太子]][[姬静]]躲藏在[[召公]]家里,百姓知道后,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召公]]说:“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但[[君王]]不听,所以才造成这次的灾难。如果现在杀害[[太子]],[[君王]]不会认为我把他当作仇人而发泄怨恨吗?事奉[[君主]]的人,即使处在危险之中,也不能仇恨怨怼,即使有责怪,也不能发怒,更何况是事奉[[天子]]呢?”于是就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姬静]],[[姬静]]最终免遭杀害。[[召公]]、[[周公]]二位相国共理朝政,号称“[[共和]]” ,史称[[共和行政]]。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9年),[[周厉王]]在[[彘地]]去世。
 
==='''为政措施'''===
 
===='''政治'''====
 
在政治上,[[周厉王]]改变[[周]]、[[召]]二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起用在经济、军事上有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这一做法自然遭到贵族们的强烈反对。被认为是[[召穆公]]哀伤周室大坏的诗《[[荡]]》,就抗议[[周厉王]]用“贪暴”之人而不用“旧章旧臣”,说[[周厉王]]的品德不明,因此不知道谁做辅佐,不知谁做[[公卿]]。然后话锋一转,用训诫的口吻讲起历史,说[[商朝]]的灭亡不能怨上帝,是[[商王]]不用旧臣的缘故,[[周厉王]]现在的做法可是有[[商朝]]的“典型”。这类意见还见于《[[诗·大雅·板]]》,说王族及世族的子弟才是国家的栋梁。诗中一再强调“[[大邦]]”、“[[大宗]]”, 意在不要打破旧的政治秩序。《[[诗序]]》说:“《[[板]]》,[[凡伯]]刺[[厉王]]也”,[[郑笺]]曰:“[[凡伯]],周同姓,[[周公]]之胤也,入为[[卿士]]”。[[魏源]]还认为这个[[凡伯]]就是[[共伯和]]。无论其是否为共伯和,但其人为“周同姓”的大族是确定无疑的,而且曾一度入为王朝的卿士高官,显见其本人在“[[大邦]]”、“[[大宗]]”之列。
 
===='''经济'''====
 
在经济上,[[周厉王]]力图振兴残破的王室经济,他抓住“专利”和农业这两个主要环节。
 
[[芮良夫]]曾对[[周厉王]]有所谏言,历来认为是[[芮良夫]]“反对封建君主与贵族垄断山林川泽的生产”。实则[[西周]]时代的[[山林川泽]]早巳为各级贵族所有,[[周厉王]]的“专利”决不是“垄断”的意思,更谈不上“与民争利”,倒是他从贵族占有的[[山林川泽]]中规定若干项向王室交纳的“专项”物质财富。[[芮良夫]]明确指出“今王学专利”,“学”就是讲[[周厉王]]要在贵族的[[山林川泽]]中规定专项的贡赋税收之类的内容。[[胡寄窗]]先生说[[芮良夫]]“代表自由小工商业者利益”,这是正确的评价。《[[逸周书·芮良夫篇]]》有相似的记载,[[芮良夫]]称同僚为“执政小子”,说明执政者为中年以下的人,在[[周厉王]]时代的“执政小于”很可能就是[[荣夷公]]。从语气上看显然是以勋旧宿臣的口吻训诫后进的,指责的内容为“专利作威”、“以贪谀事王”。这主要是针对[[荣夷公]]帮助[[周厉王]]在经济上采取打击贵族经济以加强王室经济的改革措施。而其中的“爵以贿成”则说明爵位的授予开始有功利主义的倾向一一用金钱出卖爵位以解决王室经济的困难。
 
===='''农业'''====
 
重视农业是[[周厉王]]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周厉王]]主抓农业,以“稼穑”为国宝,使农业得以发展。
 
===='''军事'''====
 
在军事上[[周厉王]]力图改变周边少数族屡次入侵的状况,解决积弱之弊。
 
[[周厉王]]三年,[[淮夷]]进逼到[[洛邑]],已为[[周王朝]]的大患,[[周厉王]]派[[虢公]]长父攻打[[淮夷]],但由于国力不强,故[[虢公]]长父不能取胜。
 
当时[[江汉]]间强大的[[楚国]],在[[周夷王]]时即已称王。但到[[周厉王]]改革后,[[周王朝]]强大震摄四方。绝非即位初期连一个[[淮夷]]都不能制伏的状况。[[楚国]]国君[[熊渠]]畏惧[[周王朝]]强大,恐其伐楚,于是自动取消王号。
 
===='''攻噩之战'''====
 
[[西周]]自[[周懿王]]以后,国力日渐衰弱,四周方国部落交相发动对[[周朝]]的进攻和侵扰。[[周厉王]]时,原来臣属于[[周朝]]的[[噩国]](在今[[河南]][[南阳]]东北一带),乘机反叛[[周朝]]并企图侵占[[周朝]]的疆土。于是噩侯联络[[淮夷]]和[[东夷]]部落,出兵进攻[[周朝]]的东部疆域和南部国土,声势浩大,气势凶猛,一直打到[[成周]](今[[河南]][[洛阳]])附近,严重影响[[京畿]]安危。
 
[[周厉王]]为保卫[[京都]]和[[周朝]]的社稷,从[[宗周]]调来西六师的部队,还从北部调来殷八师的大军,从西、北两个方向向河洛地区聚集,企图形成夹击之势,一举歼灭噩国的军队。[[周厉王]]依靠贵族大臣的亲兵来抵御[[噩国]]的进攻,[[周朝]]将领禹率领大臣[[武公]]的私家兵车百乘,厮御二百人,徒兵千人参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周厉王]]最终击败[[噩侯]],保卫成周的安全。
 
===='''[[淮夷]]之战'''====
 
[[周厉王]]攻噩之战后,居住在今[[安徽]]北部淮河流域的[[淮夷]],再次发兵向[[周朝]]进攻。[[周厉王]]命[[虢仲]]率兵反击,未能取胜。[[淮夷]]气势更为嚣张,又一次发动更加凶猛的进攻,一路浩浩荡荡,深入到[[周朝]]的中心地带,打到[[伊水]]、[[洛河]]之间,并掠杀无辜平民,抢夺财物。[[周厉王]]亲临成周指挥反击战,命令周将率领精兵反击。
 
所率的周兵自洛水上游连续发动多次反攻,使[[淮夷]]无法招架,只得败退,纷纷逃窜。周军乘胜追击,最后彻底击败淮夷,斩俘一百四十余人,夺回被[[淮夷]]掳去的周民四百人。
 
由于[[周厉王]]攻噩和平定[[淮夷]]的胜利,大振军威,[[周朝]]的军力有所增强,[[周朝]]国威也有所振作。
 
===='''法律'''====
 
在法律上,[[周厉王]]采取加强法制的措施。这在先秦以来的儒家观念中就是行“暴政”。[[周厉王]]在宗法观念极强的时候,为了保证经济、政治上的改革,竟不惜使用高压手段:“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应注意的是:“以告则杀之”的标准是什么?是无故滥杀吗?显然不是。早在[[周穆王]]时已制订“五刑之属”,据说有三千种之多,[[周厉王]]行法,不必草创:刑罚三千,量一“诽谤”之罪必有所本。[[周厉王]]用法制来维护“革典”的进行,不会仅用[[卫巫]]一个人,很可能是以[[卫巫]]为首的一个执行法律的特别机构。因为明显不过的是:[[卫巫]]一人能监视多少“谤者”?可以推断:[[卫巫]]手下的人散在[[京城]]中监视在公众场合发表议论的“国人”,而[[卫巫]]本人及其亲信则可能留在宫廷周围监视官吏中敢对新政提出不同意见的人。由此可见,[[周厉王]]为了确保“革典”的进行,采用简单、幼稚粗暴的手段,被反对派(不妨说是保守派)用来指责其行“暴政”,上下唾骂几千年。然而,[[周厉王]]的“暴”不过是人们抽象出来的“以告则杀之”而已。
 
==='''人物评价'''===
 
===='''总评'''====
 
[[周厉王]]是一个面对“积重难返局面”的改革家,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都进行改革。但他的对立面是强大的旧贵族,加之他没有经验,改革的牵涉到过多人的利益,以至于贵族不满,连“国人”也反对。他进行一场失败的改革,但他的经验教训对后代的改革者是大有益处。
 
===='''历代评价'''====
 
[[墨翟]]《[[墨子]]》:“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
 
[[司马迁]]《[[史记]]》:“幽厉昏乱,既丧酆镐。”
 
《[[王逸正部]]》:“[[幽]]、[[厉]]礼乐崩坏,诸侯力政,转相吞灭,德不能怀,威不能制。”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人物争议'''===
 
为了维护政权,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会杀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为什么[[周厉王]]则独享此名?在这里不妨把[[周厉王]]与历史上的另几位著名昏君比较一下,就会发现问题:
 
人们对[[桀]]、[[纣]]的结论是有具体内容的: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以酒为池,县肉为林”。追求个人靡烂的生活,是一切昏暴帝王的共同点,然而对于[[周厉王]],《[[国语]]》只载其“虐”,没有一种记载涉及到其个人生活的奢侈腐化、滥用民力的情况。到[[清代]],[[魏源]]的说法更集中地概括[[幽]]、[[厉]]二王的情况,《[[诗古微]]》说: “幽厉之恶,无大于亲小人,而幽则艳妻、奄寺,皆倾惑柔恶之人;厉则疆御、掊克、皆爪牙刚恶之人”。古人称[[西周]]昏王,向以幽厉并称,而以幽居前,于贬损之中,尚稍有区别,因为[[周幽王]]的罪恶比[[周厉王]]具体得多。[[魏源]]说的“疆御”,指的是[[周厉王]]的卿士、主管军事征伐的[[虢公]]长父;所说的“掊克”,指的是[[周厉王]]另一卿士、主管财政的[[荣夷公]]。称二人为“爪牙刚恶之人”,倒说明[[周厉王]]的这两个心腹在推行改革时的坚决态度。
 
==='''在位及逃亡'''===
 
[[厉王]]在位期间,重用奸佞[[荣夷公]],不听贤臣[[周定公]]、[[召穆公]]等人劝阻,实行残暴的“专利”政策,奴役百姓,不让他们有丝毫的言论自由,“防民之口,甚于防川”,<ref>《[[国语]]•周语上》</ref>以至于行人来往,只能透过眼神来示意。于是[[周朝]]国势更加衰落,朝政更加腐败。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于是在前842年聚众[[国人暴动]],冲进王宫,试图杀掉[[厉王]],史称“国人暴动”。[[厉王]]只好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汾水流域]]的[[彘]](今[[山西]][[霍州市]]),由[[共伯和]]执政(一说是[[周定公]]及[[召公]]代为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周共和]]14年(前828年),[[厉王]]死,[[周定公]]及[[召公]]立[[厉王]]之子[[周宣王|静]],是为[[宣王]]。
 
==='''在位年份的争议'''===
 
按照《[[史记]]》当中数篇世家的内容,[[厉王]]出逃之年与共和元年(前841年)相差了一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则认为[[厉王]]37年与共和元年是同一年。据[[白川静]]的[[西周]]断代铭器分类结果,[[厉王]]在位时间有13年以上。
 
====《[[宗周钟]]》====
 
《[[宗周钟]]》又名「{{僻字|㝬|⿰害夫,左害右夫}}钟」或「胡钟」,记载[[厉王]]亲自征服南方诸小国的故事,乃[[厉王]]存世最重要的[[西周]]天子作器,高65.6公分,重34.9公斤,计有[[铭文]]123字,是[[商朝|商]]、[[周朝|周]]两朝[[甬钟]]单件铭文之最,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ref>[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01042 国立故宫博物院]</ref>
 
==='''家族成员'''===
 
祖父:[[周孝王]]
 
父亲:[[周夷王]]
 
妻子:[[申姜]]
 
儿子:[[周宣王]]、[[郑桓公]]
 
=='''[[周宣王]]'''==
[[File:周宣王.jpg|缩略图|周宣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562443144&di=eba471ab56a688b04bad3192ea10e8f1&imgtype=0&src=http%3A%2F%2Fr.sinaimg.cn%2Flarge%2Farticle%2Ff4532276821c7b1ee0bf7f24e8989ca8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17e2987f00102xuhk.html 来自新浪博客的图片]]]
'''[[周宣王]]'''{{BD|?||前782年|catIdx=J}},'''[[姬]]'''姓,名'''[[静]]''',一作'''[[靖]]'''。[[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厉王]]之子,在位46年。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ref name="太平御览">《[[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王于是进用贤良,[[樊侯]][[仲山父]],[[尹吉父]],[[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张仲]]之属,并爲卿佐。自[[厉王]]失政,猃狁、荆蛮交侵[[中国]],官政隳废,百姓离散,王乃修复宫室,兴贤人,纳规谏,安集兆民。命[[南宫仲]]、[[邵虎]]、[[方叔]]、[[吉父]]并征定之,复先王境土,缮车徒,兴畋狩,礼天下,[[喜王]]化复行,号称[[中兴]]。</ref>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受挫,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 (民族)|姜戎]],[[南国 (古代地名)|南国]](今[[长江]]与[[汉江 (中国)|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 '''人物生平''' ===
 
==== '''继位''' ====
 
[[周宣王]]为[[周厉王]]之子。[[周厉王]]在位时,因连年对外征战,造成国内消耗巨大、国库空虚。[[周厉王]]于是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国人对此议论纷纷,[[厉王]]又命[[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最终引发[[国人暴动]]。<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ref>
 
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武器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逃离[[镐京]],沿[[渭水]]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才停下。<ref>《[[史记·卷四·周本纪]]》: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ref>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转而寻找[[太子静]]。[[召穆公]]将[[太子]]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被迫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国人杀[[召穆公]]之子,[[太子]]得以幸免遇难。<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仇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仇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ref>
 
国人平息怒气离去后,[[宗周]]无主,诸侯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共和行政]]。{{NoteTag|一说由[[召穆公]]、[[周定公]]共同主持政务,称[[周召共和]]。<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ref>}}<ref name="共和行政"/>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共伯和]]、[[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诸侯拥立[[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ref><ref name="共和行政"/>
 
==== '''[[宣王]][[中兴]]''' ====
 
[[周宣王]]继位时,历经[[周厉王]]统治下的[[西周]]王朝吏治败坏、百姓离散,[[周宣王]]于是下令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修缮武器;兴[[畋狩]][[礼乐]],法[[周文王|文]]、[[周武王|武]]、[[周成王|成]]、[[周康王|康]]之遗风,并及时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陆续发动对周边部族的战争,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四夷咸服,史称“[[宣王中兴]]”。<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ref><ref name="太平御览"/>
 
 
==== '''征伐[[猃狁]]''' ====
 
[[猃狁]]是位于[[中国]]北方和西北方的部族,在[[周厉王]]时期就曾出动部队劫掠[[镐京]]周围的财物及人口,被大臣[[武公 ([[西周]]贵族)|武公]]派[[多友]]击退。前823年,[[猃狁]]再次进攻[[西周]],主力部队集中于[[焦获]](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前锋部队抵达[[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境内),直接威胁到[[镐京]]和[[旁京]]的安全,[[周宣王]]命[[尹吉甫]]率军反攻。[[尹吉甫]]以元戎十乘为先头部队,日行三十里在[[彭衙]](今[[陕西省]][[白水县]]东北)击败[[猃狁]],继而追击至[[太原 (古代地名)|太原]](今[[甘肃省]][[平凉市]]附近)。<ref>见《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ref>[[周宣王]]又派[[南仲]]率兵至[[朔方]](北方边境地区)筑城设防,缓解了[[猃狁]]的威胁。<ref>《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ref>前816年,[[周宣王]]派[[虢季子白]]率军攻打猃狁,在[[洛水]]北岸大败[[猃狁]],斩首500人,俘获50人。虢季子白在班师回朝举行献俘礼时,又命属下[[不其]]{{NoteTag|一说不其即[[秦庄公]],见[[杨宽]]所着《[[西周史]]》第572页。
 
==== '''征讨[[西戎]]''' ====
 
[[西戎]]是对[[中国]]古代西部部族的统称,长期威胁[[西周]]王朝的西部边境。[[周宣王]]在位时,多次命诸侯征讨西戎。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 (官名)|大夫]],命其带兵征讨[[西戎]]。前822年,[[秦仲]]战败身亡,[[周宣王]]召见[[秦仲]]之子[[秦庄公]]兄弟五人,给他们7000兵卒,命令其讨伐[[西戎]]。[[秦庄公]]击败[[西戎]],[[周宣王]]封[[秦庄公]]为[[西垂]](又称西犬丘,今甘肃省[[礼县]]境内)大夫,加封[[大骆]][[西犬丘]]的土地。<ref>《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ref><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ref>
 
此外,[[晋国]]也多次奉命征讨西戎。前805年,[[晋穆侯]]率军攻打[[条戎]](今[[山西省]][[夏县]]西南)。前802年,在[[千亩]](今山西省[[介休市]]南)战胜当地的戎族。<ref>《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晋穆侯)七年,伐条…十年,伐千亩,有功。</ref>前790年,又在[[汾水]]、[[隰水]]击败[[北戎]]。<ref>《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后二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ref>
 
==== '''[[宣王]]东征''' ====
 
[[淮夷]]是[[淮河]]、汉江一带的[[东夷]]部族,又称[[南淮夷]]、[[淮南夷]]或[[南夷]],自[[周穆王]]时期开始强盛,多次入侵[[伊水]]、[[洛水]]流域。[[周厉王]]时期,曾为[[西周]]南方屏障的[[鄂国]]国君[[鄂侯驭方]]联合[[淮夷]]、[[东夷]]大举进攻[[西周]],深入[[周朝]]腹地。[[周厉王]]调集[[西六师]]和[[殷八师]]派[[虢公长父]]征讨,未能取胜。多亏大臣武公派属下[[禹 (西周贵族)|禹]]调动兵车百辆、甲士200、徒兵千人参与作战,最终击退联军,俘获[[鄂侯]],灭亡[[鄂国]]。<ref>《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ref>[[周厉王]]随后又与[[虢公]]长父亲自率兵征讨[[淮夷]]至[[角]](今[[江苏省]][[淮阴市]]南)、[[津]](今江苏省[[宝应县]]南)、[[桐]](今[[安徽省]][[桐城市]]北)、[[遹]](今[[安徽省]][[霍邱县]]西南),终于平定了这次叛乱。战后[[淮夷]]震慑于[[周朝]]的武力,稍加臣服。前823年,[[周宣王]]命[[尹吉甫]]向[[淮夷]]征收布帛、财宝、粮食及力役,并且颁布法令,规定[[淮夷]]在经商时,不得扰乱当地的治安和市场秩序。后因[[淮夷]]停止纳贡以及再次反叛,[[周宣王]]命[[召穆公]]率军征讨。<ref>见《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ref><ref>《毛诗序·大雅·荡之什·江汉》:《江汉》,尹吉甫美宣王也。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夷。</ref>据《[[师寰簋]]铭文》记载,此战[[师寰]]作为随军将领统帅齐、[[杞国|杞]]、[[莱国|莱]]等国军队,消灭了[[淮夷]]的[[冉]]、[[翼]]、[[铃]]、[[达]]四位首领,获得俘虏、牲畜及财物,取得战功。此战过后,[[淮夷]]彻底臣服于[[西周]]。
 
[[徐国]]在[[西周]]时期是[[东夷]]的强国,后在[[周朝]]的连续打击下,[[徐国]]的一些部族南迁至[[淮水]]流域,逐渐发展成[[淮夷]]中最强的一支力量。[[周宣王]]在位时,命卿士[[南仲]]和[[太师]][[皇父]]在[[太祖庙]]整顿[[周六师]],然后亲率大军与太师皇父、[[司马]][[程伯休父]]前往征讨。大军沿[[淮水]]东行,经过激烈战斗,周军击败[[徐国]]。[[徐国]]臣服后,四周各[[方国]]、部族皆臣服于周。<ref>见《诗经·大雅·荡之什·常武》。</ref><ref>《今本竹书纪年·周纪》:王帅师伐徐戎,(大师)皇父、(司马)休父从王伐徐戎,次于淮。</ref>前810年,[[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国、部族都奉命迎接来使,进献财物。
 
==== '''讨伐[[楚国]]''' ====
 
[[楚国]]又称[[荆蛮]],虽然被[[周天子]]封为[[子爵]],但[[楚国]]极少承担[[周王室]]的职贡义务,加之[[周天子]]抑制[[楚国]]发展的政策、对于[[楚国]]国君的歧视以及[[楚国]]君主僭越称王,因而[[楚国]]屡次招致[[周王室]]的讨伐。[[周宣王]]时期以元老重臣方叔为将,率兵车3000进攻[[楚国]],大获全胜。<ref>见《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采芑》。</ref>据推算,[[周宣王]]此次伐楚动用军队多达36000人。[[晋穆侯墓]]所出土的[[楚公逆编钟]],应在此战作为战利品被[[周宣王]]获得后转赠与[[晋穆侯]]。{{Cite book|author=段渝|title=《[[楚公逆编钟与周宣王伐楚]]》|location=[[成都市]]|publisher=[[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date=2004年|pages=|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NoteTag|关于此战[[周宣王]]是否真正对[[楚国]]用兵尚存争议,[[杨宽]]认为[[周宣王]]只是利用[[方叔]]以征伐猃狁为名,出动大军恐吓[[楚国]]迫使其归降,见杨所着《[[西周史]]》第638页。经过以上一系列战争,[[西周]]的疆域以及国家声望得到大幅扩大。<ref>《[[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于疆于理,至于[[南海]]。</ref>
 
==== '''分封诸侯''' ====
 
[[周宣王]]时期延续了[[西周]]的分封政策,[[楚国]]降服后,[[周宣王]]命[[召穆公]]在谢(今[[河南省]][[南阳市]])建造住宅、宫室、宗庙及都邑,开辟土田,命[[傅御]]将[[王舅申伯]]的亲属、家臣和私属迁居于此。[[周宣王]]还亲自前往[[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为[[申伯]]践行,赐予他车马及玉圭,建立[[申国]],作为镇抚南方的军事重镇。[[吕国]]也在同时被[[周宣王]]改封于[[申国]]以西。<ref>见《[[诗经·大雅·荡之什·嵩高]]》。</ref><ref>《[[史记索隐·齐太公世家]]》引《[[地理志]]》: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ref>[[周宣王]]还封韩侯于[[韩城 (古代地名)|韩城]](今[[山西省]][[河津市]]至[[万荣县]][[万泉乡]]一带),建立[[韩国 (西周)|韩国]],作为镇抚北方的军事重镇。<ref>见《[[诗经·大雅·荡之什·韩奕]]》。</ref>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郑桓公|友]]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建立[[郑国]]。<ref>《[[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ref>此外,[[周宣王]]还封[[仲山甫]]于[[樊]](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南),建立[[樊国]]。<ref>《[[史记正义·周本纪]]》引括地志云:古[[樊国]],[[仲山甫]]所封也。</ref>封其子[[长父]]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 (姬姓)|杨国]]。<ref>《[[新唐书·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一上]]》: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长父)封为[[杨侯]]。</ref>
 
==== '''其他措施''' ====
 
除军事上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外,[[周宣王]]在政治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恢复[[天子]]权威。[[周宣王]]在位时下令修建宫殿,<ref>《[[毛诗序·小雅·鸿雁之什·斯干]]》:《[[斯干]]》,[[宣王]]考室也。</ref>命[[仲山甫]]前往[[齐国]]筑城,加强东方边境的防御。<ref>《[[诗经·大雅·荡之什·烝民]]》: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ref>[[周宣王]]还效彷先祖兴畋狩之礼,在东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附近)会见诸侯。<ref>《[[毛诗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车攻]]》:《[[车攻]]》,[[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脩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脩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选车徒焉。</ref>
 
=== '''王道衰落''' ===
 
[[周宣王]]的一系列对外用兵,使[[周王朝]]一度呈现“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局面。但因连年征战消耗国力,加剧了[[西周]]王朝的社会危机,加上[[周宣王]]晚年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
 
==== '''干涉鲁政''' ====
 
前817年春,[[鲁武公]]和长子[[括 (鲁国)|括]]、少子戏入朝觐见[[周宣王]]。[[周宣王]]喜欢戏,想立他为[[鲁国]]太子。[[仲山甫]]以废长立幼不合旧制劝谏[[周宣王]],[[周宣王]]不听,执意立戏为[[鲁国]]太子。同年夏,[[鲁武公]]朝见[[周宣王]],回国后即去世,戏继位,即[[鲁懿公]]。前807年,括的儿子[[伯御]]联合[[鲁国]]国人攻杀[[鲁懿公]],[[伯御]]被国人推举为[[鲁君]]。前796年,[[周宣王]]率军讨伐[[鲁国]],杀死[[伯御]],并采纳[[仲山甫]]的建议,立[[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为[[鲁国]]君主,即[[鲁孝公]]。经过此次事件[[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ref>《[[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曰:“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今天子建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王其图之。”[[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夏,[[武公]]归而卒,戏立,是为[[懿公]]。[[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以为鲁后。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宣王]]曰:“然,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宫,是为[[孝公]]。自是后,诸侯多畔王命。</ref><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来朝。</ref>
 
==== '''滥杀大臣''' ====
 
[[周宣王]]于前785年无辜杀害大夫[[杜伯]]。关于[[杜伯]]的死因,《[[太平广记]]》记载为:[[周宣王]]有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想方设法勾引他。[[杜伯]]不为所动,[[女鸠]]恼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听信了[[女鸠]]的话,不顾[[左儒 (西周)|左儒]]的屡次劝谏,先将[[杜伯]]囚禁于[[焦]](今[[河南省]][[陕县]]南),又派[[薛甫]]和[[司空锜]]将其杀害。[[周宣王]]后来因遭受冤魂袭扰,接连杀害了[[司空锜]]和[[大臣祝]]二人。<ref name="太平广记">《[[太平广记·卷第一一九·报应十八(冤报)·杜伯]]》:[[杜伯]]名曰恒,入为[[周大夫]]。[[宣王]]之妾曰[[女鸠]],欲通之,[[杜伯]]不可。[[女鸠]]诉之[[宣王]]曰:“窃与妾交。”[[宣王]]信之,囚[[杜伯]]于焦,使[[薛甫]]与[[司空]]锜杀[[杜伯]],其友左儒九谏而王不听。[[杜伯]]既死,为人见王曰:“恒之罪何哉?”王召祝,而以[[杜伯]]语告,祝曰:“始杀杜伯,谁与王谋之?”王曰:“司空锜也。”祝曰:“何以不杀锜以谢之?”[[宣王]]乃杀锜,使祝以谢之。伯犹为人而至,言其无罪。[[司空]]又为人而至曰:“臣何罪之有?”[[宣王]]告[[皇甫]]曰:“祝也为我谋而杀人,吾杀者又皆为人而见诉,奈何?”[[皇甫]]曰:“杀祝以谢,可也。”[[宣王]]乃杀祝以兼谢焉,又无益,皆为人而至,祝亦曰:“我焉知之,奈何以此为罪而杀臣也?”后三年,[[宣王]]游[[圃田]],从人满野。日中,见[[杜伯]]乘白马素车,[[司空]]锜为左,[[祝]]为右,朱冠起于道左,执朱弓彤矢,射王中心,折嵴,伏于弓衣而死。</ref>[[杜伯]]之子[[隰叔]]则逃亡至[[晋国]],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范氏]]的始祖。<ref>《[[今本竹书纪年·周纪]]》:王杀大夫[[杜伯]]。其子[[隰叔]]出奔晋。</ref><ref>《[[国语·卷十四·晋语八·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理…世及武子,佐文、襄为诸侯。</ref>
 
==== '''屡战屡败''' ====
 
[[周宣王]]晚年多次对周边部族用兵,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前797年,[[周宣王]]派军队攻打[[太原]]之戎,没有成功。<ref name=":0">《[[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ref>
 
前792年,[[周宣王]]派军队征讨条戎、[[奔戎]](今[[山西省]][[夏县]]西南),战败。<ref name=":0">《[[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ref>
 
前789年,[[周宣王]]派军队征讨[[申戎]](即西申国,今[[陕西省]][[米脂县]]北)获得胜利。<ref>《[[古本竹书纪年·周纪]]》:明年,王征申戎,破之。</ref>同年,周军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周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亡南国之师。</ref>[[周宣王]]在[[奄父]]的帮助下才得以突围。<ref>《[[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时伐戎,为御。及千亩战,奄父脱[[宣王]]。</ref>
 
==== '''不听劝谏''' ====
 
[[藉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仪式,耕种集体所有的藉田,具有鼓励集体耕作的作用。西周时期,原本属于集体所有的藉田,即公田被贵族和国家官吏私有,原本用于祭祀、救济、尝新等公共开支的藉田收获也一同被侵占。藉礼就成为在春耕、耨耘、收获时,天子、公卿百官举行仪式,监督和巡查庶人耕种、无偿占有庶人劳动成果的一种活动。周宣王在位时,不到千亩举行藉礼,虢文公劝谏周宣王,宣王不听。<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宣王不修籍于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ref><ref>见《国语·卷一·周语上·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ref>有观点认为,[[井田制]]在周宣王时期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公田被大量私有化,周宣王承认了既定事实,相关的藉礼也被取消。
 
周宣王丧南国之师后,想在太原普查人口来补充兵员、征调物资。仲山甫认为:「自古以来,人口不用普查就能知道数量,因为[[司民]]负责登记生死;[[司商]]负责赐族受姓;[[司徒]]负责人口来往;[[司寇]]负责处决罪犯;[[司牧]]知晓职员数量;[[司工]]知晓工匠数量;[[司场]]负责人口迁入;[[司廪]]负责人口迁出,天子通过询问百官就可以知晓人口数量了,还可以通过管理农事来调查,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去刻意普查」。但是周宣王并不採纳,最终还是在太原进行人口普查。<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听,卒料民。</ref><ref>《国语·卷一·周语上·仲山父谏宣王料民》: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旅,司寇协奸,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审之以事,王治农于籍,蒐于农隙,耨获亦于籍,狝于既烝,狩于毕时,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不谓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临政示少,诸侯避之。治民恶事,无以赋令。且无故而料民,天之所恶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王卒料之。</ref>
 
=== '''去世''' ===
 
[[周宣王]]于前782年去世,其子[[周幽王]]宫湦继位。<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宫湦立。</ref>关于[[周宣王]]的死因,许多着作记载为[[周宣王]]游猎[[圃田]](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时,[[杜伯]]的冤魂乘白马白车,由[[司空]]锜护左,大臣祝护右。[[杜伯]]戴着红帽子从道边奔驰而来,执红弓搭红箭,一箭射中[[宣王]]心脏,[[周宣王]]嵴梁折断后倒伏在箭囊上而死。<ref>《[[论衡·死伪篇]]》:[[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宣王]]将田于囿,[[杜伯]]起于道左,执彤弓而射[[宣王]],[[宣王]]伏而死。</ref><ref name="墨子">《[[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嵴,殪车中,伏弢而死。</ref><ref name="太平广记"/>
 
==='''趣闻轶事'''===
 
===='''[[姜后脱簪]]'''====
 
[[周宣王]]的王后[[姜后]]是[[齐国]]国君的女儿,[[周宣王]]经常早睡晚起,疏于朝政,[[姜后]]于是摘掉耳环簪子来到永巷请罪,并让[[傅母]]转告[[周宣王]]说是她让[[周宣王]]起了淫逸之心,使得[[君王]]疏于朝政。[[君王]]好色必然引起铺张浪费,长此以往就会天下大乱,这就是她请罪的原因。[[周宣王]]听后大为感动,从此勤于朝政。这就是“[[姜后脱簪]]”的典故。
 
===='''告神祈雨'''====
 
[[周宣王]]在位期间曾经发生旱灾,[[周宣王]]害怕旱灾会使黎民受苦、社稷倾覆,于是亲自到郊外及宗庙奠酒埋玉、祭祀天地、祷告神明祈求降雨,果然在六月天降大雨。大夫仍叔因此事作歌赞美[[周宣王]],即《[[诗经·大雅·云汉]]》。
 
===='''兔舞马变'''====
 
据记载,前798年([[周宣王]]三十一年),[[镐京]]城内有兔子跳跃舞蹈 ,有马变成人。 前795年([[周宣王]]三十四年),有马变为狐狸。
 
===='''命作史籀'''====
 
[[周宣王]]曾命太史作大篆《[[史籀]]》十五篇,作为太史教授史学童的课本教材。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决定统一各国文字为小篆,于是令[[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于大篆《[[史籀]]》。《[[史籀篇]]》中的文字又被称为籀文、籀篆,到[[汉光武帝]]时已失传六篇。
经过考证,《[[陈仓石鼓文]]》是现今仅存的、最近似于《[[史籀篇]]》的文字。
 
===='''滥杀大臣'''====
 
前786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周宣王]]无辜杀害大夫[[杜伯]]。 关于[[杜伯]]的死因,《[[太平广记]]》记载为:[[周宣王]]有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想方设法勾引他。[[杜伯]]不为所动,[[女鸠]]恼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听信了[[女鸠]]的话,不顾左儒的屡次劝谏,先将[[杜伯]]囚禁于焦(今[[河南]][[陕县]]南),又派[[薛甫]]和[[司空锜]]将其杀害。[[周宣王]]后来因遭受冤魂袭扰,接连杀害了[[司空锜]]和[[大臣祝]]二人。[[杜伯]]之子[[隰叔]]则逃亡至[[晋国]],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范氏的始祖。
 
===='''亡国征兆'''====
 
《[[太平御览]]》引《[[琐语]]》记载,[[周宣王]]的[[王后]]怀胎未满就生下了[[周幽王]],[[周宣王]]向大臣们询问是何征兆。大臣们回答说如果生下的男婴身体有残缺、骨骼有缺失,则国家无碍;如果男婴身体完好无损,则国家就会灭亡。[[周宣王]]认为这个男婴是不祥之兆,准备将其遗弃。[[仲山甫]]劝[[周宣王]]说:“天子您年龄大了也没有男嗣,这本身就是上天遗弃了周朝,您如果再把男婴遗弃了,那和国家灭亡有什么区别?”[[周宣王]]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果然[[周宣王]]死后十一年,[[西周]]在[[周幽王]]统治下灭亡。
 
===='''褒女亡国'''====
 
[[周幽王]]时,太史伯阳父查阅史籍记载,[[夏朝]]时有两条神龙自称[[褒国]]国君,停留在[[夏王]]的庭院中。经太卜占卜,杀死或赶走神龙都得到凶兆,唯独占卜收集神龙留下的涎沫得到了吉兆。[[夏王]]于是下令向神龙祷告,收集神龙留下的涎沫,封存于匣中,传至[[周厉王]]时都没有人打开过此匣。[[周厉王]]末年时,下令打开匣子观看。涎沫流淌于庭院,无法清除。[[周厉王]]决定用巫术除去,命女人赤身裸体向它大声呼叫,涎沫化为黑色的蜥蜴,消失在后宫一名七岁童女身上。童女行笄礼时未婚而孕,于是将生下的女童遗弃。到[[周宣王]]时有唱歌谣道:“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恰巧遇到夫妇二人贩卖弓矢,[[周宣王]]下令抓捕后处死二人。二人逃往[[褒国]]的途中发现了被遗弃的女童,便收养了女童。后来[[褒国]]人[[褒姁]]犯罪,便将成年后的女童献给[[周幽王]]抵罪,这个女童就是[[褒姒]]。[[周幽王]]因宠爱[[褒姒]]致使[[西周]]灭亡。
 
=== '''逸事''' ===
 
*[[周宣王]]的王后[[[[姜后]] (周宣王)|[[姜后]]]]是[[齐侯]]的女儿,[[周宣王]]经常早睡晚起,疏于朝政,[[姜后]]于是摘掉耳环簪子来到[[永巷]]请罪,并让[[傅母]]转告[[周宣王]]说是她让[[周宣王]]起了淫逸之心,使得君王疏于朝政。[[君王]]好色必然引起铺张浪费,长此以往就会天下大乱,这就是她请罪的原因。[[周宣王]]听后大为感动,从此勤于朝政,这就是“[[姜后脱簪]]”的典故。<ref>《[[列女传·卷二·贤明传·周宣姜后]]》:周宣[[姜后]]者,[[齐侯]]之女也…[[宣王]]尝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夫苟乐色,必好奢穷欲,乱之所兴也。原乱之兴,从婢子起。敢请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实自生过,非夫人之罪也。”遂复[[姜后]]而勤于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兴]]之名。</ref>
 
*[[周宣王]]在位期间曾经发生旱灾,[[宣王]]害怕旱灾会使黎民受苦、社稷倾覆,于是亲自到郊外及宗庙奠酒埋玉、祭祀天地、祷告神明祈求降雨,果然在六月天降大雨。大夫仍叔因此事作歌赞美[[周宣王]],即《[[诗经·大雅·云汉]]》。<ref>《[[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是时,天大旱,王以不雨遇灾而惧,整身修行,欲以消去之,祈于群神,六月乃得雨。大夫仍叔美而歌之,今《[[云汉]]》之诗是也。</ref>
 
*据记载,前798年,[[镐京]]城内有兔子跳跃舞蹈,<ref>《[[古本竹书纪年·周纪]]》:[[宣王]]三十年,有兔舞镐。</ref>有马变成人。<ref>《[[通鉴外纪·第三卷之下·周纪一·宣王]]》:[[宣王]]三十年,有马化为人。</ref>前795年,有马变为狐狸。<ref>《[[古本竹书纪年·周纪]]》:[[周王]]三十三年, 有马化为狐。</ref>
 
*[[周宣王]]曾命[[太史]]作[[大篆]]《[[史籀篇|史籀]]》十五篇,作为太史教授[[史学童]]的课本教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决定统一各国文字为[[小篆]],于是令[[李斯]]作《[[仓颉章|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章|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章|博学]]》七章作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于大篆《[[史籀]]》。《[[史籀篇]]》中的文字又被称为籀文、籀篆,到[[汉光武帝]]时已失传六篇。经过考证,《[[石鼓文|陈仓石鼓文]]》是目前仅存的、最近似于《[[史籀篇]]》的文字。<ref>《[[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ref><ref>《[[六书缘起]]》:[[周宣王]]太史籀,作篆十五篇,损益古文,或同或异。以其官,谓之史书;以其名,谓之籀文。李斯小篆兴,别之曰大篆。汉建武时,已亡六篇,今国学《[[石鼓]]》,籀文之仅存者。</ref>
 
*《[[太平御览]]》引《[[琐语]]》记载,[[周宣王]]的[[王后]]怀胎未满就生下了[[周幽王]],[[周宣王]]向大臣们询问是何征兆。大臣们回答说如果生下的男婴身体有残缺、骨骼有缺失,则国家无碍;如果男婴身体完好无损,则国家就会灭亡。[[周宣王]]认为这个男婴是不祥之兆,准备将其遗弃。[[仲山甫]]劝[[周宣王]]说:“天子您年龄大了也没有男嗣,这本身就是上天遗弃了[[周朝]],您如果再把男婴遗弃了,那和国家灭亡有什么区别?”[[周宣王]]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果然[[周宣王]]死后十一年,[[西周]]在[[周幽王]]统治下灭亡。<ref>《[[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琐语]]》曰:[[宣王]]之元妃后,献不恒期月而生,后弗敢举。[[天子召]]问群王之元史,史皆答曰:“若男子也,身体有不全,诸骨节有不备,者则可,身体全骨节备,不得于天子也,将必丧邦。”天子曰:“若而,不利余一人,命弃之。”仲山父曰:“天子年长矣,而未有子,或者天将以是弃周,虽弃之何益!”天子弗弃之。</ref>
 
*[[周幽王]]时,太史[[伯阳父]]查阅史籍记载,[[夏朝]]时有两条神龙自称[[褒国]]国君,停留在[[夏王]]的庭院中。经[[太卜]]占卜,杀死或赶走神龙都得到凶兆,唯独占卜收集神龙留下的涎沫得到了吉兆。[[夏王]]于是下令向神龙祷告,收集神龙留下的涎沫,封存于匣中,传至[[周厉王]]时都没有人打开过此匣。[[周厉王]]末年时,下令打开匣子观看。涎沫流淌于庭院,无法清除。[[周厉王]]决定用巫术除去,命女人赤身裸体向它大声呼叫,涎沫化为黑色的蜥蜴,消失在后宫一名七岁童女身上。童女行笄礼时未婚而孕,于是将生下的女童遗弃。到[[周宣王]]时有唱歌谣道:“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恰巧遇到夫妇二人贩卖弓矢,[[周宣王]]下令抓捕后处死二人。二人逃往[[褒国]]的途中发现了被遗弃的女童,便收养了女童。后来[[褒国]]人[[褒姁]]犯罪,便将成年后的女童献给[[周幽王]]抵罪,这个女童就是[[褒姒]]。[[周幽王]]因宠爱[[褒姒]]致使[[西周]]灭亡。{{NoteTag|此段内容《[[国语·卷十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中也有记载。}}<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譟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于道,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出于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饹于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于王以赎罪。弃女子出于褒,是为褒姒。</ref>
 
=== '''评价''' ===
 
==== '''正面评价''' ====
 
[[周宣王]]执政时期能够任用贤臣,并且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及影响力,成为[[中兴]]之主。《[[毛诗序]]》认为《[[诗经·大雅]]》中的《[[云汉]]》、《[[嵩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这些篇目都是称赞[[周宣王]]时期的文治武功,<ref>见《[[毛诗序·大雅·荡之什]]》。</ref>历朝历代对于[[周宣王]]所营造的[[中兴]]之世也多有赞美之辞:[[董仲舒]]评价[[周宣王]]: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敝,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ref>见《[[资治通鉴·汉纪·卷十七·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ref>[[桑弘羊]]评价[[周宣王]]:汤、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所以除寇贼而安百姓也。<ref>见《[[盐铁论·卷四·地广]]》。</ref>《[[周宣王]]赞》称赞[[周宣王]]:[[宣王]]承衰,邦家多阻;惩难思理,官人以叙。山甫补阙,方叔御侮;是用[[中兴]],恢复周宇。<ref>见《[[初学记·卷九·帝王部]]》。</ref>[[柳宗元]]有诗称赞[[周宣王]]:然征于诗大小雅,其选徒出狩。则车攻、吉日,命官分士。则嵩高、韩奕、烝人,南征北伐。则六月、采芑,平淮夷。则江汉、常武,铿鍧炳耀。荡人耳目,故[[宣王]]之形容与其辅佐。由今望之,若神人然。<ref>见《[[奉平淮夷雅表]]》。</ref>[[明朝|明代]]的[[夏原吉]]称赞[[周宣王]]:[[周宣王]]平[[淮夷]]、[[唐太宗]]擒[[颉利]],当时文人咸形诸赋咏,以纪宏休。<ref>见《[[平安南颂]]》。</ref>[[清朝|清代]]的[[邹漪]]评价[[周宣王]]:他若夏[[少康]]、商[[武丁]]、周宣王、[[汉世祖]]、[[唐肃宗]],凡边乱内难,一皆削除之,光复旧物,告成太庙,享有祈年保民之誉,以垂久远。<ref>见《[[明季遗闻·自序]]》。</ref>
 
==== '''负面评价''' ====
 
[[周宣王]]虽然缔造了[[宣王]][[中兴]],但在晚年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而且不进忠言、滥杀大臣,使[[中兴]]之世终成昙花一现。[[东汉]]的[[黄琼]]评价[[周宣王]]:[[周宣王]]不籍千亩,[[虢文公]]以为大讥,卒有[[姜戎]]之难,终损[[中兴]]之名。<ref>见《[[后汉书·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ref>《[[明世宗实录]]》中有史官评价[[周宣王]]:虽然[[周宣王]]云汉之侧身,常武之平淮,内有[[山甫]],外有[[申伯]],非不赫然称盛,然乐色而忘德,失礼而晏起,不籍千亩,南国丧师,料太原,杀杜伯,以致[[虢公]]谏不听,[[山甫]]谏又不听,所以[[中兴]]之美未尽焉。<ref>见《[[明世宗实录·卷四]]》。</ref>
 
=== '''文学形象''' ===
 
在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周宣王]]于第一回《[[周宣王闻谣轻杀 杜大夫化厉鸣冤]]》中登场。[[周宣王]]从[[太原]]普查人口准备回[[镐京]]时,听到路边小孩童谣唱道“月将升,日将没;桑弓箕袋,几亡周国”,预示后世有女子乱政。[[周宣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严禁弓矢,由上大夫[[杜伯]]督查此事。恰有山野妇女不明政令,进城兜售弓矢被杀。[[周宣王]]认为童谣之言已经被平息,不再追究。前785年,[[周宣王]]晚上做梦梦见有美貌女子自西方来,入太庙携七庙神主东去。[[周宣王]]大惊,知道谣言未除,于是以督查不力之罪杀[[杜伯]]。[[杜伯]]之友左儒劝谏[[周宣王]]不听,[[杜伯]]死后左儒随之自刎而死。[[周宣王]]在东郊游猎时,被[[杜伯]]、[[左儒]]的冤魂所发之箭射中,受惊吓患病而死。<ref>见《[[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周宣王闻谣轻杀 杜大夫化厉鸣冤]]》。</ref><ref>见《[[东周列国志·第二回·褒人赎罪献美女 幽王烽火戏诸侯]]》。</ref>
 
=== '''在位年与西曆对照表''' ===
 
[[周宣王]]继位于共和之后,在位46年,有观点认为[[周宣王]]继位于[[共和元年]],而[[张培瑜]]根据[[逨鼎]]铭文推断[[周宣王]]元年为前826年,[[朱凤瀚]]认为[[宣王]]元年在哪一年仍须斟酌,但「如依[[宣王]]元年为公元前826年的方桉,有至少11件铜器可排入宣王年曆中」。[[张闻玉]]等认为当时存在着两个[[宣王]]纪年的体系。下文列出史书及近人考证的看法:
 
<div class="NavFrame" style="clear: both; border: 1px solid #999; margin: 0.5em auto;">
<div class="NavHead"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FF; font-size: 100%; border-left: 3em soli;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bold;">在位年与西曆对照表(史记)
</div>
<div class="NavContent" style="padding: 1em 0 0 0; font-size: 100%; text-align: 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周宣王||元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
|-
!西元
|前827年||前826年||前825年||前824年||前823年||前822年||前821年||前820年||前819年||前818年
|-
![[干支]]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
!周宣王||11年||12年||13年||14年||15年||16年||17年||18年||19年||20年
|-
!西元
|前817年||前816年||前815年||前814年||前813年||前812年||前811年||前810年||前809年||前808年
|-
![[干支]]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
!周宣王||21年||22年||23年||24年||25年||26年||27年||28年||29年||30年
|-
!西元
|前807年||前806年||前805年||前804年||前803年||前802年||前801年||前800年||前799年||前798年
|-
![[干支]]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
!周宣王||31年||32年||33年||34年||35年||36年||37年||38年||39年||40年
|-
!西元
|前797年||前796年||前795年||前794年||前793年||前792年||前791年||前790年||前789年||前788年
|-
![[干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
!周宣王||41年||42年||43年||44年||45年||46年
|-
!西元
|前787年||前786年||前785年||前784年||前783年||前782年
|-
![[干支]]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
|}
 
</div></div>
 
<div class="NavFrame" style="clear: both; border: 1px solid #999; margin: 0.5em auto;">
<div class="NavHead"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FF; font-size: 100%; border-left: 3em soli;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bold;">在位年与西曆对照表(张培瑜)
</div>
<div class="NavContent" style="padding: 1em 0 0 0; font-size: 100%; text-align: 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周宣王||元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
|-
!西元
|前826年||前825年||前824年||前823年||前822年||前821年||前820年||前819年||前818年||前817年
|-
![[干支]]
|[[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
|-
!周宣王||11年||12年||13年||14年||15年||16年||17年||18年||19年||20年
|-
!西元
|前816年||前815年||前814年||前813年||前812年||前811年||前810年||前809年||前808年||前807年
|-
![[干支]]
|[[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
|-
!周宣王||21年||22年||23年||24年||25年||26年||27年||28年||29年||30年
|-
!西元
|前806年||前805年||前804年||前803年||前802年||前801年||前800年||前799年||前798年||前797年
|-
![[干支]]
||[[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
|-
!周宣王||31年||32年||33年||34年||35年||36年||37年||38年||39年||40年
|-
!西元
|前796年||前795年||前794年||前793年||前792年||前791年||前790年||前789年||前788年||前787年
|-
![[干支]]
|[[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
|-
!周宣王||41年||42年||43年||44年||45年||46年
|-
!西元
|前786年||前785年||前784年||前783年||前782年||前781年
|-
![[干支]]
|[[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
|}
 
</div></div>
 
==='''家庭成员'''===
 
父亲:周厉王
 
妻子:姜后,齐国国君之女。
 
弟弟:郑桓公,周宣王庶弟(一说周宣王母弟 ),郑国第一任国君。
 
儿子: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国君。
 
=='''[[周幽王]]'''==
 
'''周幽王'''({{bd|前795年||前771年}}),姓'''[[姬姓|姬]]''',名'''[[宫涅]]''' 《[[史记]]》作'''宫湦''',[[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也是[[西周]]的[[亡国之君]]。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间在位,共11年,[[諡号]]'''[[幽王]]'''。
 
==='''生平'''===
 
[[周宣王]]年纪很大才生下[[幽王]]。<ref>《[[搜神记]]》:[[周宣王]]三十三年,[[幽王]]生。是岁有马化为狐。</ref>汲冢《[[琐语]]》载[[幽王]]出生时,因“不利于天子也,将必丧邦”,险被[[宣王]]弃养,但被[[仲山甫]]以“天子年长矣,而未有子”劝阻。
 
[[幽王]]二年(前780年),[[关中]]发生大[[地震]],[[地震]]天灾令到国基不稳,迷信的人传说[[伯阳甫]]认为是[[周朝]]灭亡的徵兆。
 
[[幽王]]三年,美女[[褒姒]]入宫,得到[[幽王]]宠爱,不久怀孕,生下一个儿子[[伯服]]。于是[[幽王]]废其正室申-{后}-与太子[[周平王|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做太子。
 
[[史记]]记载[[褒姒]]不爱笑,[[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试用许多方法,但不成功,最后用[[烽火戏诸侯]],举[[烽火]]将[[诸侯]]军队引来,却没有敌军,自己则与[[褒姒]]观看他们被愚弄之可笑,[[褒姒]]终于笑起来,使[[幽王]]喜悦, 此后,屡次举烽火,但从此失去诸侯对他的信任,不再理会他举烽火。此外,[[幽王]]又任用[[佞臣]][[虢石父]]为卿,但[[国人]]埋怨。此人善于阿谀奉承,又相当势利。再加上他废申-{后}-与[[太子]]的事,让申-{后}-的父亲[[申侯]]很愤怒。
 
[[幽王]]十一年 (前771年),[[申侯]]串连[[缯国]]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此时[[幽王]]再举烽火求救,已经没有诸侯愿意来救他了。最后[[幽王]]在[[骊山]]下被杀,[[褒姒]]被[[犬戎]]掳后自缢而亡,[[犬戎]]“尽取周赂而去”,[[西周]]灭亡<ref>[[学者]][[钱穆]]在其着作《[[国史大纲]]》中指出「[[史公]]言[[幽王]]宠[[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爲之数举烽。及[[犬戎]]之,举烽,诸侯救不至,遂杀[[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ref>。另有一说是[[周幽王]]废除原[[太子]][[宜臼]],废[[太子]][[宜臼]]逃到[[申国]],[[周幽王]]派兵攻打[[申国]]要求交出[[废太子]],[[申国]]拒绝并和[[周幽王]]交战,结果[[幽王]]战死。
 
[[幽王]]死后,诸侯与[[申侯]]共同立[[废太子]][[宜臼]]为平王,以奉周祀。由于[[镐京]]受到严重破坏,公元前770年<ref>年份有争议,见[[平王东迁]]。</ref>,[[周平王]]把都城迁到东面的[[雒邑]],史称[[平王东迁]],是为[[东周]]之始。同时[[虢公翰]]等也拥立[[幽王]]弟[[周携王|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出现了二王并立。
 
但近代考古研究发现另一说法,[[李峰]]《[[西周的灭亡]]》一书认为没有证据能说明先秦已有烽火台的设施,目前发现的[[烽火台]]遗迹全是[[汉代]]所留。况且此事最早的记录是出自[[吕氏]]春秋,写的是"击鼓戏诸侯",然史记却记是"烽火戏诸侯",二者差异甚大有疑义。
 
2012年初,[[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相左。[[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竹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称,史学界就此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并非[[西周]]灭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断定这个故事根本就是编造。<ref>{{cite news|title=清华简推翻《史记》记载 “烽火戏诸侯”是戏说|url=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1/13/11945545_0.shtml?_from_ralated|accessdate=2013-04-19|work=成都日报|date=2012-01-13}}</ref>
 
==='''趣闻轶事'''===
 
===='''三川地震'''====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西周]][[镐京]]和附近的[[泾]]、[[渭]]、[[洛]]三条河川都发生震动。 [[大夫]][[伯阳甫]](一作[[伯阳父]]) 说:“[[周朝]]将要灭亡。天地间阴阳二气,不能失掉规律,如果失掉规律,便是人扰乱了它。阳气伏在地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阳气不能上升,这样就会发生地震。现在[[泾]]、[[渭]]、[[洛]]三河一带都发生地震,是由于阳气失去应有的位置,而被阴气镇压着。阳气失序而在阴气下面,河川的源头一定阻塞了,源头阻塞,国家一定要灭亡。水土气通而湿润,便能生产东西,为民所用。土地没有水源,民众缺乏财物日用,国家不灭亡,要等到何时!从前[[伊水]]、[[洛水]]枯竭,[[夏朝]]灭亡,[[黄河]]枯竭,[[商朝]]灭亡。如今[[周朝]]的德行也像[[夏]]、[[商]]二朝的末代了,河川的源头又被阻塞,源头阻塞必定枯竭。国家的建立必须依靠山川,山崩塌,川枯竭,这是[[亡国]]的象征。川枯竭一定会发生山崩塌。若国要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天数的一个轮回。上天所要抛弃的国家,不会超出十的期限。”同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崩塌。[[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河枯山崩]]事件发生正好十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
 
===='''宠幸[[褒姒]]'''====
 
[[夏朝]]末年,有二条神龙停在[[夏帝]]的朝廷前,说道:“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夏帝]]占卜,或杀掉龙,或赶走龙,或留下龙,都不吉利。[[夏帝]]又占卜请求能得到龙的唾沫储藏起来,才吉利。于是陈列玉帛,并以简策写文告请神龙,龙离去后留下唾沫,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装起来,除掉地上的唾沫痕迹。[[夏朝]]灭亡,这匣子传到[[商朝]]。[[商朝]]灭亡,这匣子又传到[[周朝]]。经过三个朝代,没有人敢打开它。到[[周厉王]]末年,打开观看。唾沫流到宫中,无法除去。[[周厉王]]就命令妇女赤着身子对它大声呼喊,唾沫便变成一只黑蜥蜴,窜到[[周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个侍女,刚七八岁,碰上它。[[周宣王]]时,这个侍女成年后便怀孕,没有丈夫却生下孩子,她很害怕,就将那个孩子丢弃。
 
曾有小女孩唱着歌谣:“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是要灭亡[[周国]]的。”当时[[周宣王]]听到这首歌,正好有一对夫妇卖桑弓箕箭袋,于是[[周宣王]]派人抓住并杀掉他们。夫妇俩在逃跑的路上,遇到那侍女丢弃在路旁的那个怪女孩,夜间啼哭,因此可怜她,便将她收养。于是,夫妇俩逃到[[褒国]]。后来,[[褒国]]人有罪,便请求献上那位侍女丢弃的怪女孩给[[周幽王]]来赎罪。此女便是[[褒姒]],因是从[[褒国]]而来,故称[[褒姒]]。
 
[[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非常宠爱。后来,[[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褒姒]]生下儿子[[姬伯服]]后,[[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最终[[周幽王]]竟然废黜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后来[[周幽王]]立她为王后,故称[[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后]]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因[[周幽王]]太过宠幸[[褒姒]],认为祸患已经形成,谁也无法改变,[[西周]]必会灭亡。 最终[[西周]]果然灭亡。
 
===='''[[烽火戏诸侯]]'''====
 
'''《[[史记]]》版'''
 
据《[[史记]]》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褒姒]]始终不笑。[[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渐渐不肯应召而来。[[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犬戎]]最终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俘虏[[褒姒]],[[西周]]灭亡。
 
'''《[[吕氏春秋]]》版'''
在《[[吕氏春秋]]》的记载中,[[周幽王]]不是点燃烽火,而是击鼓。当时[[西周]]建都在[[丰]]、[[镐]]二京,那里靠近[[戎人]]。[[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筑高大的土堡,上面设置大鼓,使远近都能听到鼓声。如果[[戎兵]]入侵,就由近及远击鼓传告,诸侯的军队就都来援救[[天子]]。[[戎兵]]曾经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军队都如约而至,[[褒姒]]看到非常高兴,很喜欢[[周幽王]]这的种做法,[[周幽王]]希望看到[[褒姒]]的笑容,于是屡屡击鼓,诸侯的军队多次到来,却没有敌兵。到后来[[戎兵]]真的入侵,[[周幽王]]击鼓,但诸侯的军队不再到来,[[周幽王]]于是被杀死在[[骊山]]之下。
 
===='''事件争议'''====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史记]]》记载“[[烽火戏诸侯]]”之事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2012年,[[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故事有所偏差。[[清华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清华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称,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史记]]》的记载。[[刘国忠]]认为,史学界就此可以得出结论:[[西周]]灭亡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该故事甚至并不存在。<ref>[http://news.sina.com.cn/o/p/2012-01-13/064823792827.shtml 清华简推翻“烽火戏诸侯”桥段],新浪网</ref>
 
==='''历史评价'''===
 
[[墨翟]]《[[墨子]]》:“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 <ref>[http://www.guoxue.com/book/mozi/0001.htm 《[[墨子·卷一·亲士第一]]》 ],国学网</ref>
 
[[司马迁]]《[[史记]]》:①“[[周幽王]]无道。”<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39.htm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国学网</ref>;②“[[周幽王]]淫乱。”<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34.htm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国学网</ref>
;③“[[幽王]]以襃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42.htm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国学网</ref> ;④“[[幽厉]]昏乱,既丧酆镐。”<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130.htm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国学网</ref>
[[刘向]]《[[列女传]]》:“[[幽王]]惑于[[褎姒]],出入与之同乘,不恤国事,驱驰弋猎不时,以适[[褎姒]]之意。饮酒流湎,倡优在前,以夜续昼。”<ref>[http://www.zh5000.com/ZHJD/gxjd/2006/sb/qtsb/gxjd-0062.htm 《列女传·卷之七·孽嬖传》],中华五千年</ref>
 
 
《[[王逸正部]]》:“[[幽]]、[[厉]]礼乐崩坏,诸侯力政,转相吞灭,德不能怀,威不能制。”<ref>[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201/03tpyl/0084.htm 《[[太平御览·卷八十五·皇王部十]]》],国学导航</ref>
 
==='''性格'''===
 
[[周幽王]]为人昏庸无道,喜好逸事,不理政事,是导致[[西周]]灭亡的主因。
 
==='''为政举措'''===
 
[[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 ,最终致使[[西周]]灭亡。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周宣王]][[姬静]]。
 
母亲:[[姜后]],姜姓,[[齐国]]国君之女。
 
===='''后妃'''====
 
[[申后]],姜姓,[[申国]]国君[[申侯]]之女。
 
[[褒姒]],[[姒姓]],[[褒国]]人,[[周幽王]]宠妃。
 
===='''儿子'''====
 
[[周平王]][[姬宜臼]],[[申后]]所生。
 
[[姬伯服]],[[褒姒]]所生。
 
===='''兄弟'''====
 
[[周携王]][[姬余臣]],[[周宣王]][[姬静子]]。
 
==='''[[周幽王陵]]'''===
 
[[周幽王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区]][[代王镇]][[宋家村]],关于此陵众说纷纭,具体情况待考,据《[[两京道里记]]》记载:“陵高一丈三尺,周三百步”。
 
===='''[[周幽王陵]]'''====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期]][[广川王]][[刘去]](一作刘去疾)曾盗掘[[周幽王陵]],[[周幽王陵]]很高大,墓道门打开以后,再下去一尺左右里面全是白垩土,这土实际是一种石炭岩石,有一丈多厚,[[刘去]]的手下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将白垩土铲除掉。再往下是大量的云母石。再往下挖一尺多深,意外地看到一百多具尸体,纵横交错,相互枕靠,叠压在一起,都没有朽烂。其中只有一个男子,其余全是女子。有的坐着,有的躺着,有的站着,身上的衣服款式和活人穿的一样。想必那名男子便是[[周幽王]]。其余一百多名女子应该是[[殉葬]]的妃子或侍女。
 
人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丧葬恶俗,一般认为出现于父系社会。父权家族把自己的妻妾孙女侍仆,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其有生杀权力。既然金玉珠宝都能随葬,人这种财物自然也难免。现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墓主是[[秦景公]],其墓的殉人之多令人触目惊心,殉人尸骨多达186具 ,墓室上下层的平台上摆放有殉人棺具,有的甚至是[[裸葬]]。
 
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死后曾殉人达177人。[[周幽王]]是否有殉人,史料上并无记载。如果《[[西京杂记]]》所记是真实的话,这将进一步证实,[[中国古代]]的[[殉葬]]陋习,在[[西周]]时仍然是十分盛行。
 
==[[东周]]==
 
=='''[[周平王]]'''==
[[File:周平王.jpg|缩略图|左|周平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986264855&di=b342ca3ef7641c81808caf09a6f5d882&imgtype=0&src=http%3A%2F%2Fcdnimg103.lizhi.fm%2Faudio_cover%2F2017%2F07%2F23%2F2614686411482272775_320x320.jpg 原图链接][http://www.lizhi.fm/1610820/2614685850716947462 来自荔枝网的图片]]]
'''[[周平王]]'''({{bd|?||前720年|catIdx=J姬}}),姓'''[[姬]]''',名'''[[宜臼]]''',是[[东周]]第一位国王。<ref>[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lishi/1031814.html 周平王],中国国学网</ref>他是[[周幽王]]的儿子,母亲是[[幽王]]的正室申-{后}-。申-{后}-是申侯之女儿。
 
[[宜臼]]原本是[[幽王]][[太子]]。后来[[褒姒]]入宫,相当得宠,并生有一子[[伯服]]。[[幽王]]便废掉正室与[[太子]]母子二人——即申-{后}-与[[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和她的儿子[[伯服]]为[[王后]]和[[太子]]<ref>《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以为太子。”</ref>。[[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的父亲[[申侯]]相当愤怒,趁着[[幽王]]以[[烽火]]戏诸侯使众人不再信任他的时候,联合[[缯国]]与西方的[[犬戎]]攻击[[幽王]]。[[前771年]],[[周幽王]]和[[太子]][[伯服]]被敌军杀于[[骊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掳走,[[西周]]覆亡。[[幽王]]死后,[[申侯]]、[[缯侯]]、[[许文公]]等众诸侯拥立废[[太子]][[宜臼]]于申即位<ref>《[[通鑑外纪]]》卷三引《竹书记年》:“幽王死,申侯、鲁侯(缯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二王并立。”</ref>。由于[[镐京]]在战后已残破不堪,[[宜臼]]为避[[犬戎]],在[[前770年]]迁都[[雒邑]],历史学家称之为[[东周]]。
 
[[宜臼]]在位51年去世,[[諡号]]'''平王'''。[[太子]][[洩父]]早逝,[[平王]]之孙[[周桓王]]|[[王孙林]]继位,是为[[桓王]]。
 
在位期间执政为[[郑武公]]|[[郑伯掘突]]、[[郑庄公]]|[[郑伯寤生]]。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周平王]][[姬宜臼]],[[姬姓]],名[[宜臼]],是[[周幽王][[姬宫湦]]之子。其母为王后[[申后]],[[姜姓]],是[[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周幽王]]在位时,将[[姬宜臼]]立为[[太子]]。
 
后来,[[周幽王]]宠幸妃子[[褒姒]]。[[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5年),[[周幽王]]竟然[[废嫡立庶]],废黜[[申后]]的王后之位,[[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姬宜臼]]便与母亲[[申后]]暗中逃到[[申国]],投奔[[申侯]]。
 
===='''拥立继位'''====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2年),[[申侯]]因[[周幽王]]废黜女儿[[申后]]、外孙[[姬宜臼]]之事而恼怒,于是联合[[鄫国]]([[河南]]方城)、[[西夷]][[犬戎]]大举进攻[[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不久,[[犬戎]]攻陷[[镐京]],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掳走[[褒姒]],取走[[周朝]]的全部财物离去。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东周]]之始'''====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68年),[[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侵袭,于是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将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平王]]任命[[郑武公]]担任[[司徒]],让他与[[晋文侯]]一同辅佐[[周王室]]。[[周平王]]在[[郑武公]]、[[晋文侯]]的辅佐下,勉强支撑残局。东迁之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这一年,便是[[春秋时期]]的开端。
 
在[[周平王]]继位同时,诸侯[[虢石父]]拥立[[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天子]],史称[[周携王]],[[周王朝]]出现两王并列的局面。[[周携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攻杀[[周携王]],使[[周王朝]]再度重新统一。结束[[周王朝]]长达10年的两王并立局面,稳定[[东周]]初年的局势。<ref>[http://shanxi.sina.com.cn/news/report/2014-08-26/085467530.html 3小时穿越五千年之典出山西(十二):文侯勤王],新浪网8</ref>
 
===='''列秦诸侯'''====
 
[[周平王]]东迁时,因[[秦国]]国君[[秦襄公]]在[[犬戎]]攻打[[周朝]]时,作战得力,立有大功,而且还派兵护送他迁都,于是提升[[秦襄公]]为诸侯,赐封给他[[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土地(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说:“[[西戎]]凶恶无道,掠夺我们岐、丰的土地,只要[[秦国]]能攻打并赶走[[西戎]],如果[[秦国]]攻占这些土地,那这些土地就归[[秦国]]所有。”并与[[秦襄公]]盟誓。不久,[[秦国]攻占[[岐山]]以西地区,[[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
 
===='''势力减弱'''====
 
由于大片故土丧失,[[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周王朝]]因此大大衰落。郑、晋、齐、鲁、燕、宋、楚等大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变革的动荡时期。
 
===='''去世孙继'''====
 
[[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谥号]][[平王]]。[[周平王]]的[[太子]][[姬泄父]]([[姬洩父]])很早去世,故由[[周平王]]之孙、[[姬泄父]]之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
 
==='''为政举措'''===
 
[[周平王]]在位时期,相继委任[[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后来由于[[郑国]]实力雄厚,[[周平王]]对[[郑庄公]]怀有戒心,不愿朝政让[[郑庄公]]所操纵,便乘[[郑国]]多事,[[郑庄公]]没有前来上任的机会,想撤掉他[[卿士]]的职务,并暗中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得知后,便埋怨[[周平王]],马上赶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对[[周平王]]施加压力。[[周平王]]再三赔礼,但[[郑庄公]]仍然不依。[[周平王]]只好提出让[[王子狐]]([[姬狐]])到[[郑国]]作人质。不过此举太有损[[周天子]]的颜面,于是群臣提出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也来[[洛邑]]作人质,而[[王子狐]]去[[郑国]]则用学习的名义。史称[[周郑交质]]。从这一史实可知;[[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已势力衰微,[[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周幽王]][[姬宫湦]]
 
生母:[[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
 
继母:[[褒姒]]
 
'''兄弟'''
 
[[姬伯服]]([[周平王]]异母弟,[[褒姒]]所生)
 
'''儿子'''
 
长子:[[姬洩]]([[姬泄]]、[[姬泄父]])
 
次子:[[姬狐]]([[王子狐]])
 
少子:[[姬武]](武姓得姓始祖,[[武则天]]先祖)
 
==='''影视形象'''===
 
1996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世忠弘]]饰演[[周平王]]。
 
==='''评价'''===
 
[[周平王]]于[[周幽王]]去世后,在[[东都]][[雒邑]]建立[[东周]],为一复国君主。但由于[[周平王]]即位时,有许多诸侯反对他,当时传闻他和母亲申-{后}-因被其父周[[幽王]]废掉后一直怀恨在心,故意联合[[诸侯国]]缯和外族[[犬戎]]入宫杀害[[幽王]]和[[褒姒]],然后即位为[[天子]],故此[[周平王]]有杀父之嫌,亦令同朝的国势一落千丈。故此,所有诸侯都不再听从[[天子]],而造成[[春秋时代]]的开始。
 
=='''[[周桓王]]'''==
[[File:周桓王.jpg|缩略图|右|周桓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995353783&di=d8e5ab068d66984be983c4a65f227bba&imgtype=0&src=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11013%2F20111013194113-2033095758.jpg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a1855582010119yv.html 来自新浪博客的图片]]]
'''[[周桓王]]'''([[前697年]]去世),[[姓]]'''[[姬姓|姬]]''',名'''[[林]]''',[[东周]]第二代[[国王]],[[諡号]]'''[[桓王]]'''。他是[[周平王]]的孙子。由于[[平王]]驾崩时,[[太子]][[洩父]]早死,身为[[洩父]]之子的他被拥立继位。
 
[[桓王]]即位后,便计划削弱卿权以加强王权。加上[[周朝]]领地与[[郑国]] ([[诸侯国]])|[[郑国]]领地邻接,[[郑国]]多次越界取禾,故他罢免了[[郑庄公]][[卿士]]的职位,[[庄公]]大怒,便不再朝见[[天子]]。自此[[周王室]]与[[郑国]]交恶。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率[[蔡国]]|[[蔡]]、[[衞国]]|[[衞]]、[[陈国]]|[[陈]]联军攻郑,于[[繻葛之战]]|[[繻葛大败]],[[桓王]]本人更于此役中为郑将[[祝聃]]射箭中伤。
 
此后[[桓王]]虽然仍能影响[[虢国]],但已无力阻止王室转衰,也无力阻止诸侯间的互相攻伐。[[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桓王]]去世,传位于子,是为[[周庄王]]。
 
在位期间执政为[[郑庄公]]|[[郑伯寤生]]、[[虢公忌父]]、[[虢公林父]]、[[周公黑肩]]。
 
==='''人物生平'''===
===='''继承君位'''====
 
[[周桓王]][[姬林]],[[姬姓]],名[[林]],是[[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太子]][[姬泄父]]之子。[[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去世 ,大臣们因[[太子]][[姬泄父]]早逝,于是拥立[[姬泄父]]之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
 
===='''干涉[[晋国]]'''====
 
[[周桓王]]二年([[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春天,[[晋国]][[曲沃]]封君曲[[沃庄伯]]贿赂[[周桓王]],联合[[郑国]]、[[邢国]]攻打[[晋国]]都城[[翼城]],[[周桓王]]派大夫[[尹氏]]和[[武氏]]出兵协助[[曲沃]][[庄伯]]。[[晋国]]国君[[晋鄂侯]]战败,逃奔[[随邑]]。同年夏天,[[晋鄂侯]]去世,[[曲沃]][[庄伯]]于是再度攻打[[晋国]]。由于当时[[曲沃]][[庄伯]]背叛[[周桓王]],同年秋天,[[周桓王]]便反过来支持[[晋国]],并派遣[[虢公]]率领军队讨伐[[曲沃]][[庄伯]],[[曲沃]][[庄伯]]兵败,只得逃回[[曲沃]]防守。[[周桓王]]立[[晋鄂侯]]之子[[晋哀侯]]为君。
 
===='''无礼[[郑国]]'''====
 
[[周桓王]]三年([[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年),[[郑国]]国君[[郑庄公]]前来朝见[[周桓王]]。这是[[郑庄公]]首次朝见[[周桓王]],[[周桓王]]对他不加礼遇。[[周公]]对[[周桓王]]说:“我们周室东迁,依靠的就是[[晋国]]和[[郑国]]。友好地对待[[郑国]],用以鼓励后来的人,还恐怕人家不来,何况不以礼接待呢?[[郑国]]不会再来朝见。”
 
当初,[[戎人]]朝觐[[周王]],[[向公卿]]送财币,唯有凡伯不以宾礼款待。[[周桓王]]四年([[鲁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冬天,[[周桓王]]派[[凡伯]]到[[鲁国]]访问。[[凡伯]]返回时,[[戎人]]在[[楚丘]]对他加以截击,将他俘虏回去。
 
[[周桓王]]五年([[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春天,[[郑庄公]]因怨恨[[周桓王]]不礼遇自己,于是与[[鲁国]]互换[[许田]]([[周天子]]祭祀[[泰山]]的专用田)。同年夏天,[[周桓王]]任用[[虢公]][[忌父]]担任[[周王朝]][[卿士]]。
 
===='''访问[[鲁国]]'''====
 
[[周桓王]]六年([[鲁隐公]]九年,公元前714年)春天,[[周桓王]]派[[南季]]到[[鲁国]]访问。
 
[[周桓王]]十二年([[鲁桓公]]四年,公元前708年)春天,[[周桓王]]派[[宰官]][[渠伯纠]]到[[鲁国]]访问。 同年冬天,[[周桓王]]联合[[秦国]]出兵包围[[芮国]],俘虏[[芮国]]国君[[芮伯万]]。
 
===='''[[繻葛之战]]'''====
 
[[周桓王]]十三年([[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当时[[郑庄公]]在[[周王朝]]以[[卿士]]身份专权。[[周桓王]]不甘心受[[郑庄公]]的控制,于是夺去[[郑庄公]]的权力,因此[[郑庄公]]便不再前来朝觐。
 
同年秋天,[[周桓王]]带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出兵抵御。[[周桓王]]率领中军;[[虢公]][[林父]]率领右军,蔡军、卫军隶属于右军;[[周公]]黑肩率领左军,陈军隶属于左军。
 
[[郑国]]的[[子元]]建议[[郑庄公]]用左方阵来对付蔡军和卫军,用右方阵来对付陈军,说:“[[陈国]]动乱,百姓都缺乏战斗意志,如果先攻击陈军,他们必定奔逃。[[周天子]]的军队看到这种情形,一定会发生混乱。[[蔡国]]和[[卫国]]的军队支撑不住,也一定会争先奔逃。这时我们可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中军,我们就可以获得成功。”[[郑庄公]]听从[[子元]]的建议,让[[曼伯]]担任右方阵的指挥,[[祭仲]]担任左方阵的指挥,原繁、高渠弥带领中军护卫[[郑庄公]],摆开一种名叫[[鱼丽]]的阵势,前有偏,后有伍,以伍弥补偏的空隙。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双方交战。[[郑庄公]]命令左右两边方阵说:“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郑国]]的军队发起进攻,蔡、卫、陈军一起奔逃,周军因此混乱。郑军从两边合拢来进攻,周军最终大败。[[郑国]]的[[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虽然受伤,但还能指挥军队。[[祝聃]]请求前去追赶,[[郑庄公]]说:“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里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国家免于危亡,这就足够。”于是鸣金收兵,[[周桓王]]便逃走,史称[[繻葛之战]]。战后当天夜间,[[郑庄公]]派遣[[祭仲]]前来慰问[[周桓王]]及其左右随从。
 
===='''拥立[[晋君]]'''====
 
[[周桓王]]十五年([[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冬天,[[晋国]][[曲沃]]封君[[曲沃]][[武公]]诱杀[[晋小子侯]]。
 
[[周桓王]]十六年([[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冬天,[[周桓王]]命令[[虢仲]]到[[晋国]],拥立[[晋哀侯]]之弟、[[晋小子侯]]叔父[[晋侯缗]]为君。
 
[[周桓王]]十八年([[鲁桓公]]十年,公元前703年),[[虢仲]]向[[周桓王]]进谗言诬陷大夫[[詹父]]。[[周桓王]]认为[[詹父]]有理,[[詹父]]于是带领[[周天子]]的军队进攻[[虢国]]。同年夏天,[[虢公]]逃亡到[[虞国]]。
 
===='''因病去世'''====
 
[[周桓王]]二十三年([[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三月,[[周桓王]]病重,于是征召[[周公]]黑肩前来,将宠爱的少子[[王子克]]([[子仪]])托付给[[周公]][[黑肩]],希望在[[太子]][[姬佗]]继位死后,让[[周公]][[黑肩]]拥立[[王子克]]继位。三月乙未日,[[周桓王]]去世 ,[[谥号]][[桓王]]。[[太子]][[姬佗]]继位,是为[[周庄王]]。
 
==='''为政举措'''===
 
[[周桓王]]在位期间,因[[郑国]]有扶立[[周王室]]之功,于是将位于[[黄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温地]](今[[河南省]][[温县]]西南)赐给[[郑国]],故此[[周王朝]]的疆域再度缩小。
 
以前,诸侯去世,其儿子在继位和治丧完毕后,必须赶往都城接受[[周天子]]的册封,以求得合法地位。[[周桓王]]八年([[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鲁桓公]]谋杀其兄[[鲁隐公]],自立为君 ,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从此,诸侯由[[周天子]]册封的制度遭到破坏。
 
==='''历史评价'''===
 
[[皇甫谧]]《[[帝王世纪]]》:“[[桓王]]既失於信,礼义陵迟,男子淫奔,谗伪并作,诸侯背叛,构怨连祸,九族不亲,故诗人刺之。” <ref>[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201/03tpyl/0084.htm 《太平御览·卷八十五·皇王部第十]》,国学导航</ref>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明珠弹雀古来讥,岂有天王自出车?传檄四方兼贬爵,郑人宁不惧王威!”
 
==='''史籍记载'''===
 
《[[左传]]》[[隐公]]三年至[[桓公]]十五年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家族成员'''===
 
祖父:[[周平王]][[姬宜臼]]
 
父亲:[[太子姬]][[泄父]]
 
儿子:[[周庄王]][[姬佗]]、[[王子克]]
 
==='''[[周桓王陵]]'''===
 
[[周桓王陵]],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城北50公里处的[[凤凰山]]顶,因[[周桓王]]葬于此地,故人们将[[凤凰山]]称为[[桓王山]]。[[周桓王陵]]依山势凌顶而建,高30余米,占地约4亩,墓陵为圆形土包,其土质与周边迥然不同,呈粒状如蚁穴,大雨如注而不见其流。深秋时他处枯旱,独此地郁郁葱葱。<ref>[http://www.smxdaily.com.cn/html/xbcf/2001/12/11/20011211213952.html 桓陵秋草],西部在线</ref>
 
==='''影视形象'''===
 
1996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张永强]]饰演[[周桓王]]。
 
=='''[[周庄王]]'''==
[[File:周庄王.jpg|缩略图|左|周庄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997023584&di=f47c661c9a4f8e8fd91cdedc85db5af2&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2.imgtn.bdimg.com%2Fit%2Fu%3D2685601562%2C3519683014%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http://www.qulishi.com/renwu/zhouzhuangwang 来自趣历史的图片]]]
'''[[周庄王]]'''([[前682年]]去世),[[姓]]'''[[姬姓]]|[[姬]]''',名'''[[佗]]''',[[东周]]第三代国王,[[谥号]]'''[[庄王]]'''。他是[[周桓王]]的儿子。[[庄王]]三年([[前694年]]),[[周公黑肩]]|[[黑肩]]欲杀[[庄王]],而立[[庄王]]弟[[王子克]],事泄,[[黑肩]]被[[庄王]]与[[辛伯]]所杀,克奔[[南燕]]([[河南]][[延津]])。
 
在位期间执政为[[虢公林父]]、[[周公黑肩]]。
 
==='''人物生平'''===
===='''继承王位'''====
 
[[周庄王]][[姬佗]],[[姬姓]],名佗,是[[周桓王]][[姬林]]之子。[[周桓王]]二十三年([[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三月乙未日,[[周桓王]]去世,[[姬佗]]继任君位,是为[[周庄王]]。
 
===='''平定内乱'''====
 
当初,[[周庄王]]的弟弟[[王子克]](一名子仪)受到其父[[周桓王]]的宠爱,[[周桓王]]临终前将他嘱托给[[周公黑肩]]。[[周庄王]]三年([[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史记]]》误作[[周庄王]]四年),[[周公黑肩]]打算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为君。[[周朝]]大夫[[辛伯]]劝谏[[周公黑肩]]说:“妾媵并同于王后,庶子相等于嫡子,[[权臣]]和[[卿士]]互争权力,大城和国都一样,这都是祸乱的根本。” [[周公黑肩]]没有听从。于是[[辛伯]]将此阴谋报告给[[周庄王]],[[周庄王]]在[[辛伯]]的帮助下杀死[[周公黑肩]]。[[王子克]]见事情败露,便逃亡到[[南燕国]],史称[[王子克]]之乱。
 
===='''赏赐鲁桓'''====
 
[[周庄王]]四年([[鲁庄公]]元年,公元前693年)夏天,[[周庄王]]为了笼络[[齐国]],要将妹妹(史称[[周王姬]])嫁给[[齐国]]国君[[齐襄公]]为妻。[[周庄王]]让[[鲁国]]国君[[鲁桓公]]作媒,并派遣[[单伯先]]将[[周王姬]]护送到[[鲁国]]。同年冬天,[[周庄王]]派大臣[[荣叔]]到[[鲁国]]赏赐[[鲁桓公]],[[鲁桓公]]就派人将[[周王姬]]嫁往[[齐国]]。
 
[[周庄王]]六年([[鲁庄公]]三年,公元前691年)五月,[[周庄王]]才将父亲[[周桓王]]安葬,这在丧礼的时间上太过迟缓。
 
===='''救援[[卫国]]'''====
 
[[周庄王]]八年([[鲁庄公]]五年,公元前689年)冬天,[[鲁国]]联合[[齐国]]、[[宋国]]、[[陈国]]、[[蔡国]]攻打[[卫国]]。
 
[[周庄王]]九年([[鲁庄公]]六年,公元前688年)正月,[[周庄王]]派遣[[属官子]]突率军救援[[卫国]]。
 
[[周庄王]]十五年([[鲁庄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周庄王]]去世,其子[[姬胡齐]]继位,是为[[周釐王]]。
 
==='''为政举措'''===
 
[[周庄王]]在位时期,平定[[王子克]]之乱,并与[[齐国]]联姻,将妹妹[[周王姬]]嫁给[[齐国]]国君[[齐襄公]],还曾出兵救援[[卫国]]。
 
==='''史籍记载'''===
 
《[[左传]]》[[桓公]]十五年至[[庄公]]六年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家庭成员'''===
 
'''父亲'''
 
[[周桓王]][[姬林]]<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兄弟姐妹'''
 
弟弟:[[王子克]]<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妹妹:[[周王姬]](嫁[[齐襄公]])<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妻妾'''
 
[[姚姬]](生[[王子颓]])<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儿子'''
 
[[周釐王]][[姬胡齐]]<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王子颓]]<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僖王]]'''==
[[File:周僖王.jpg|缩略图|周僖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572567536&di=712640dff43befc1dde198405453845f&imgtype=0&src=http%3A%2F%2Fs9.rr.itc.cn%2Fr%2FwapChange%2F20172_22_12%2Fa62k2573025017150405.jpg 原图链接][http://m.sohu.com/n/481395083/?mv=3&partner=olympic 来自搜狐网的图片]]]
'''[[周僖王]]''',又称'''周-{釐}-王'''({{bd|?||前677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胡齐]]''',[[东周]]第四代君主,在位5年,[[諡号]]-{僖}-王。他是[[周庄王]]的长子,[[周庄王]]并不喜欢[[胡齐]],而是喜欢[[姚姬]]生的小儿子[[王子颓]]。[[胡齐]]能继位是因为他是[[长子]]。
 
前679年[[曲沃武公]]灭[[晋国|晋]]后,把晋的宝器献给[[周僖王]],[[周僖王]]封[[曲沃]][[武公]]为晋的国君,并列为诸侯。前678年,遭晋军攻打并杀害[[夷邑]]大夫诡诸,执政大臣[[周公忌父]]逃奔[[虢国]]。<ref>《[[左传]]》[[庄公]]十六年</ref>
 
在位期间执政为[[虢公丑]]、[[周公忌父]]。
 
==='''人物生平'''===
===='''继承王位'''====
 
[[姬胡齐]],[[姬姓]],名[[胡齐]],是[[周庄王]][[姬佗]]的[[长子]]。[[周庄王]]十五年([[鲁庄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周庄王]]去世,[[姬胡齐]]即位,是为[[周釐王]](亦作[[周僖王]])。
 
===='''齐桓称霸'''====
 
[[周釐王]]元年([[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之下,将[[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为了借助[[周王]]的名义争霸天下,[[齐桓公]]接受[[管仲]]的建议,提出“[[尊王攘夷]]” 的口号,表示要尊奉[[周天子]],抵御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攻掠,并马上派使臣向[[周釐王]]朝贺。[[周釐王]]见[[齐国]]如此恭敬,十分高兴,立即将召集诸侯承认[[宋桓公]]为国君一事委托给[[齐桓公]]处理。[[齐桓公]]在[[齐国]]的[[北杏]](今[[山东省]][[东阿县]]北)大会诸侯,成为诸侯盟主。
 
[[周釐王]]二年([[鲁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春天,[[齐国]]、[[陈国]]、[[曹国]]联军进攻[[宋国]]。[[齐桓公]]请求[[周釐王]]出兵。同年夏天,[[周釐王]]派[[单伯]]带兵和诸侯相会,与[[宋国]]讲和后回国。
 
===='''封晋去世'''====
 
[[周釐王]]四年([[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冬天,[[晋国]][[曲沃]]封君[[曲沃]][[武公]]攻杀[[晋国]]国君[[晋侯缗]],兼并[[晋国]]土地。[[曲沃]][[武公]]用所有的珍宝器物贿赂[[周釐王]]。于是,[[周釐王]]承认[[曲沃]][[武公]]的合法地位,派[[虢公]]命令[[曲沃]][[武公]]建立一军,正式册封他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武公]]。
 
[[周釐王]]五年([[鲁庄公]]十七年,公元前677年)春天,[[周釐王]]去世,谥号[[釐王]](亦[[作僖王]])。[[周釐王]]死后,其子[[姬阆]]继位,是为[[周惠王]]。
 
==='''为政举措'''===
 
[[周釐王]]在位时期,变革[[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所制定的政治制度,制作颜色华丽的服饰,建造高大奢侈的宫室,因此[[孔子]]作诗讽刺他。
 
==='''历史评价'''===
 
皇甫谧《[[帝王世纪]]》:“[[僖王]]自即位以来,变文武之制,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峻而奢侈,故[[孔子]]讥焉。”<ref>[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201/03tpyl/0084.htm 《太平御览·卷八十五·皇王部第十》],国学导航</ref>
 
==='''史籍记载'''===
 
《[[左传]]》[[庄公]]十三年至十六年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39.htm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国学网</ref>
 
==='''家庭成员'''===
 
'''父祖'''
 
祖父:[[周桓王]][[姬林]]。
 
父亲:[[周庄王]][[姬佗]]。
 
'''弟弟'''
 
[[王子颓]],[[姬胡齐]]异母弟。
 
'''儿子'''
 
[[周惠王]][[姬阆]]。
 
'''孙子'''
 
[[周襄王]][[姬郑]],[[姬阆]]之子。
 
[[王子带]],[[姬郑]]异母弟。
 
=='''[[周惠王]]'''==
[[File:周惠王1.jpg|缩略图|左|周惠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998154302&di=6690f0b71ca5e4b9faaf25b77d81f21c&imgtype=0&src=http%3A%2F%2Fs7.sinaimg.cn%2Fmw690%2F002odpsygy6SVxj0ZkW56%26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8a2e260102vi2i.html 来自新浪博客的图片]]]
'''[[周惠王]]'''(?—[[前653年]]或[[前652年]]),姓'''[[姬]]''',名''[['阆]]''',又名'''[[闻]]'''<ref>据《[[中华通史]]》第一册,[[章嶔]]着</ref>,[[东周]]第五代国王,[[谥号]]'''[[惠王]]'''。他是[[周庄王]]的儿子。
 
[[周惠王]]在[[前676年]]继位后,佔用[[为国]]的园圃饲养野兽,[[为国]]的人民不满,[[惠王]]二年有五大夫作乱,立[[王子颓]]为王,[[惠王]]奔温(今[[河南]][[温县]]南),[[郑厉公]]在[[栎地]](今[[禹州市]])收容[[惠王]],并在[[惠王]]四年与[[虢国]]协助平定“[[子颓之乱]]”,[[惠王]]复位,[[郑国]]因功获赐予[[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以东的地方,[[虢国]]也获赐土地。
 
[[周惠王]]晚年宠爱幼子子带,欲立为嗣,约郑联楚、晋以成此事,但此时[[齐桓公]]霸天下,与诸侯会盟力挺[[太子]],[[周惠王]]未能如愿。[[周惠王]]死后[[太子]][[周襄王]]即位。[[周襄王]]在位期间[[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相继称霸。
 
《[[史记]]·周本纪]]》称[[惠王]]在位25年,《[[左传]]》称[[周惠王]]在[[鲁僖公]]七年(前653年)冬天去世。
 
==='''人物生平'''===
===='''继承王位'''====
 
[[周惠王]][[姬阆]]是[[周釐王]][[姬胡齐]]之子。[[周釐王]]五年([[鲁庄公]]十七年,公元前677年),[[周釐王]]去世,[[姬阆]]继位,是为[[周惠王]]。
 
[[周惠王]]元年([[鲁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春天,[[虢公]]与[[晋献公]]朝觐[[周惠王]]。[[周惠王]]用甜酒招待,又允许他们向自己敬酒。同时各赐给他们玉五对,马四匹。[[周惠王]]此举这是不合于礼。[[周天子]]对诸侯有所策命,封爵地位不一样,礼仪的等级也不一样,因此不能把礼仪制度随便给人。同年,[[虢公]]、[[晋献公]]、[[郑厉公]]派[[原庄公]]前往陈国,替[[周惠王]]迎娶[[陈国]]女子为[[王后]],史称[[惠后]]。
 
===='''平定内乱'''====
 
[[周惠]]王非常贪婪,即位后占取[[为国]](亦作[[妫国]],在今[[山西省]]境内)的菜园来畜养野兽,强取[[周朝]]大夫[[边伯]]靠近王宫的房舍,夺取[[周朝]]大夫子禽、[[祝跪]]和[[詹父]]的土地田产,收回膳夫石速的俸禄 ,因此引起[[为国]][[五大夫]]以及[[石速]]的强烈不满。
 
[[周惠王]]二年([[鲁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秋天,[[为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人联合贵族[[苏氏]],一起拥奉[[王子颓]],发动叛乱,攻打[[周惠王]],叛军没有得胜,于是逃到[[温地]](今[[河南省]][[温县]]西南)。[[王子颓]]在[[苏氏]]陪同下逃亡到[[卫国]]。[[卫惠公]]由于怨恨[[周王]]收留自己的政敌[[公子黔牟]],便联合南燕,支持[[王子颓]]。同年冬天,[[卫国]]和[[南燕]]出兵攻入[[周朝]]都城,将[[周惠王]]驱逐赶走,拥立[[王子颓]]为[[周天子]]。
 
[[周惠王]]三年([[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春天,[[郑厉公]]出面调解[[周惠王]]和[[王子颓]]之间的纠纷,但没有成功,[[郑厉公]]于是逮捕[[南燕国]]君[[仲父]]。同年夏天,[[郑厉公]]将流亡在外的[[周惠王]]带回[[郑国]],安置在[[郑国]]的栎地(今[[河南省]][[禹州市]])。同年秋天,[[周惠王]]和[[郑厉公]]到达[[邬地]],于是就进入成周,取得成周的器皿用具搬回[[栎地]],供[[周惠王]]享用。
 
[[周惠王]]四年([[鲁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春天,[[郑厉公]]和[[虢国]]国君[[虢叔]]在[[弭地]](今[[河南]][[新密]]境内)会谈,誓师讨伐[[王子颓]]。同年夏天,郑、虢联军一同进攻王城。[[郑厉公]]拥着[[周惠王]]从圉门入城,[[虢叔]]从北门入城,杀死[[王子颓]]和[[边伯]]等五位大夫。[[郑厉公]]和[[虢叔]]在宫门口西阙设宴招待[[周惠王]],全套乐舞齐备,[[周惠王]]于是重新登上[[周天子]]之位。此次内乱史称[[王子颓]]之乱。[[周惠王]]为了感激郑、虢两国的援助,将[[酒泉]](今[[陕西省]]东部一带)赐给[[虢国]],将[[郑武公]]时代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以东土地赐给[[郑国]],这样[[周王朝]]的疆土再一次缩小。
 
===='''计划破产'''====
 
[[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春天,[[齐桓公]]率军讨伐并击败[[卫国]],并以[[周惠王]]的名义责备[[卫国]],取得[[卫国]]财物后回国。
 
[[周惠王]]十三年([[鲁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春天,[[[周惠王]]命令[[虢公]]讨伐[[樊皮]]。同年四月十四日,[[虢公]]进入[[樊国]],俘虏[[樊皮]],将他带到都城。
 
[[周惠王]]二十二年([[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夏天,[[齐桓公]]邀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与[[周惠王]]的[[太子姬郑]]在[[卫国]]的[[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南)相会,宣布支持[[太子姬郑]]为嗣君。[[周惠王]]十分生气,便指使[[郑文公]]背弃盟约而联络[[楚国]],自己则派人联络[[晋国]],试图组成周、郑、晋、楚联盟,以对抗[[齐国]]。[[齐国]]先发制人,连续兴兵攻打[[郑国]],迫使[[郑国]]叛周亲齐,使[[周惠王]]的计划破产。
 
====='''去世子继'''====
 
[[周惠王]]二十五年([[鲁僖公]]八年,公元前652年),[[周惠王]]去世(《[[左传]]》则记载[[周惠王]]在[[鲁僖公]]七年去世,即公元前653年),[[谥号]][[惠王]],其子[[姬郑]]继位,是为[[周襄王]]。
 
==='''为政举措'''===
 
[[惠王]]即位以后,夺了[[姬颓]]手下家臣的园子给自己做动物园之用,[[姬颓]]和五大臣召来燕、卫两国的军队,拥奉[[子颓]],发动叛乱,攻打[[惠王]]。[[惠王]]战败,逃往[[温地]],既而又逃到[[郑国]]。随后,[[郑国]]联合了[[虢国]],誓师讨伐[[姬颓]],又迎[[惠王]]回国。[[周惠王]]回来后,为了答谢[[郑国]]和[[虢国]]对自己复位所做的贡献,就将[[酒泉]]赐给[[虢国]],而将[[虎牢]]以东之地赐给[[郑国]]。<ref>[http://www.tqxz.com/book/book_1_013.htm 靠诸侯帮助平定子颓之乱的周天子——周惠王姬阆],铜雀历史网</ref>
 
==='''轶事典故'''===
 
[[周惠王]]十五年([[鲁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七月,有神明在莘地下降。[[周惠王]]向内史过询问说:“这是什么原因?”内史过回答说:“国家将要兴起,神明下降,观察它的德行;将要灭亡,神明也会下降,观察它的邪恶。所以有的得到神明而兴起,也有的得到神明而灭亡,虞、夏、商、周都有过这种情况。”[[周惠王]]说:“怎么办呢?”内史过回答说:“用相应的物品来祭祀。他来到的日子,按规定,这个日子的祭祀该是什么,也就是他的祭品。”[[周惠王]]于是听从内史过的建议。内史过前去祭祀,听到[[虢国]]请求神明赐予,回来说:“[[虢国]]必定要灭亡,暴虐而听命于神明。”
 
神明在[[莘地]]居住六个月,[[虢公]]派遣[[祝应]]、[[宗区]]、[[史嚚]]去祭祀。神明答应赐给他疆土田地。[[史嚚]]说:“[[虢国]]恐怕将要灭亡!我听说:‘国家将要兴起,听百姓的;将要灭亡,听神明的。’神明,是聪明正直而一心一意的,按照不同的人而行事。[[虢国]]多的是恶德坏事,还有什么土地能够得到?”
 
==='''人物评价'''===
 
[[刘向]]《[[说苑]]》:及[[周惠王]],以遭乱世。继先王之体,而强楚称王,诸侯背叛。<ref>[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101/01sy/014.htm 《说苑·卷第十五》],国学导航</ref>
 
==='''家庭成员'''===
 
父亲:[[周釐王]][[姬胡齐]]
 
妻子:[[陈后]]、[[惠后]]
 
儿子:[[周襄王]][[姬郑]]、[[王子带]]([[甘昭公]])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襄王]]'''==
[[File:周襄王1.jpg|缩略图|周襄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6168808&di=772331e85a71608a637b34990199a1bd&imgtype=jpg&er=1&src=http%3A%2F%2Fwww.yuwen360.com%2Fmingren%2Fmrgs%2F201591814530627.jpg 原图链接][http://www.luanlishi.com/a/201704/17399.html 来自乱历史的图片]]]
'''[[周襄王]]'''({{bd|?||前619年|catIdx=J}}),'''[[姬]]'''[[姓]],名'''[[郑]]''',[[东周]]第六代君主,[[諡号]]'''[[襄王]]'''。[[襄王]]是[[周惠王]]的儿子,《[[史记·周本纪]]》称[[襄王]]在位32年,《[[左传]]》称[[襄王]]在[[鲁文公]]八年(前619年)秋天去世。
 
[[惠王]]死后,[[襄王]]惧怕异母弟[[王子带]]争夺王位继承权,秘不发丧,并派人向[[齐国]]求援,[[襄王]]直到大局已定才公佈父王死讯。
 
前636年,[[王子带]]欲图篡位,以[[狄人]]攻周,大败周师,[[周襄王]]逃到[[郑国 (诸侯国)|郑国]];此前,[[周襄王]]欲伐郑,故娶[[狄人]][[隗氏]]为-{后}-,以换取狄兵一同伐郑。事成后却废黜-{[[隗后]]}-<ref>[[周襄王]]黜隗-{后}-係以隗-{后}-私通[[王子带]]为主因。</ref>,令隗-{后}-怨恨,进而引致隗-{后}-同异母弟[[王子带]]联合,成为内应令[[狄人]]得以大破[[襄王]]。当时[[晋文公]]势力强大,在前635年出兵助[[襄王]],杀[[王子带]],迎接[[周襄王]]返回[[洛阳]]复位。前632年,[[晋文公]][[召襄王]],[[襄王]]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会见他。
 
[[周襄王]]在位期间[[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相继称霸。在位期间执政为[[宰孔]]、[[周公忌父]]、[[王子虎]]、[[周公阅]]、[[王叔桓公]]。
 
==='''人物生平'''===
 
[[周惠王]]二十五年(前652年),[[姬郑]]的父亲[[周惠王]]去世,[[姬郑]]继位,是为[[周襄王]]。
 
[[姬郑]]为[[晋文公]]举行庆功宴。[[晋文公]]更向[[姬郑]]“请隧” (要求在死后也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但被[[姬郑]]婉言拒绝,而将阳樊、温、原和攒茅四邑(在今[[河南省]][[济源县]]、[[温县]]和[[修武县]]内)赐给晋作为报答。三年前,[[秦]]、[[晋]]两国已经擅自将允姓的一支[[戎族]]迁居到[[周王朝]]境内的[[伊川]](今[[洛阳市]][[南伊河]])一带,占据此地。这样,[[周王朝]]的地盘仅剩下方圆100多里的弹丸之地。
 
[[周襄王]]元年(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癸丘]](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召集[[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等国会盟,而以[[齐桓公]]为主盟。[[姬郑]]为感谢[[齐桓公]]对他的支持,特地派[[周公]]宰孔参加大会,并将[[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赐给[[齐桓公]],还声明[[齐桓公]]不用行谢恩的下拜礼,以示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认。这次会盟史称“[[癸丘之盟]]”,它使[[齐桓公]]的声望达到最高峰。[[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争夺国君的权位,内乱不已,国力削弱,从而使[[齐国]]失去霸主的地位。
 
接着称霸的是[[宋襄公]],他是个空谈仁义道德的诸侯。前638年,[[楚国]]伐宋,[[宋襄公]]率领大军迎战于[[泓]](河名,即今[[河南省]][[柘城]]西北的[[漶河]])。他认为君子不能乘敌军正在渡河时发起攻击,不能乘敌军未列阵之前冲锋,不能俘虏头上有些白发的敌兵,因而不顾部下一再请战,坐失战机,最后被从容列阵后的楚军打得大败,他自己也受伤而身亡。历史上将他称为十分愚蠢的人物的代表。
 
前632年,[[晋文公]]率领大军在[[城濮]](今[[河南省]][[濮县]]内)之战中大败楚军,声威大振。[[晋文公]]将1000名楚军俘虏和100辆俘获的战车献给[[姬郑]],[[姬郑]]回赠100张红色的弓和1000张黑色的弓,并答应[[晋文公]]可以征伐其他诸侯。同年冬,[[晋文公]]在[[郑国]]的践土(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大会诸侯;为增加他的威望,更派人暗示[[姬郑]]应该前去赴会。[[姬郑]]感到堂堂[[周天子]]竟然落到唯诸侯之命是从的地步,十分难堪,又慑于[[晋国]]的威力,不得不前往。后来,[[孔子]]写《[[春秋]]》时,将此事写成“[[天子]]狩猎于[[河阳]]”,以维护[[周天子]]的颜面。[[晋文公]]这时成为威震[[中原]]的霸主。
 
继[[晋文公]]后称霸的是[[秦穆公]]。他任用贤才百里奚等人,增强国力,于前624年伐晋,取得大胜,威望大振,连[[西戎]]20多个小国和部落都闻风归附,[[秦穆公]]被尊奉为[[西戎]]的霸主。秦又大力向东发展,扩地1000多里。[[姬郑]]派使者送去铜鼓12面,表示祝贺,也就是正式承认[[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年),[[姬郑]]去世,谥号[[襄王]]。[[姬郑]]死后,其子[[姬壬臣]]继位,是为[[周顷王]]。
 
===='''子带之乱'''====
 
[[王子带]]不甘心失败,从公元前649年起,几次引导[[西戎]]兵攻周,都先后被挫败。公元前636年,[[姬郑]]发觉[[王后]][[隗氏]]与[[王子带]]秘密勾结,立即废黜了[[隗后]]。[[王子带]]得到消息,再次引导[[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姬郑]]仓皇逃出,避居于[[郑国]]的[[汜]](今[[河南省]][[襄城县]]),向各国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于公元前635年出兵攻克[[王子带]]当时所在的温,生擒[[王子带]],然后迎[[姬郑]]回都城,将[[王子带]]押到都城处死,平定了内乱。这次内乱,史称“[[子带之乱]]”。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子女===
 
*[[周顷王]]
 
*[[王孙满]]之父,'''[[周襄王]]'''的幼子,名不详,其子为[[王孙满]]。
 
=='''[[周顷王]]'''==
[[File:周顷王1.jpg|缩略图|左|周顷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575902917&di=5a36cdddd135ce98c1f24b3f26f1713a&imgtype=0&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2Fw706h491%2F20180102%2F24f7-fyqefvx1324773.jpg 原图链接][https://k.sina.cn/article_5402214270_141ff3f7e0010026ib.html?http=fromhttp 来自新浪看点的图片]]]
'''[[周顷王]]'''({{bd|?||前613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壬臣''',为[[周襄王]]之子。
 
[[周顷王]]在前618年继位为[[东周]]第七代君主,当时[[王畿]]已缩小,王室财政一贫如洗,无法安[[葬襄王]],[[顷王]]只得派[[毛伯卫]]向[[鲁国]]讨钱。后来[[鲁文公]]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
 
[[顷王]]在前613年春天去世,在位6年,由儿子[[周匡王]]继位。
 
在位期间执政为[[周公阅]]、[[王叔桓公]]、[[王孙苏]]。
 
==='''人物生平'''===
 
[[姬壬臣]]:是[[周襄王]]的儿子。[[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年),[[周襄王]]去世,[[姬壬臣]]继位,是为[[周顷王]]。
 
[[周顷王]]继位时,王室财政拮据,竟致于无法办理[[周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卫]]去向[[鲁国]]讨钱。[[鲁国]]国君[[鲁文公]]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二月了。
 
[[周顷王]]在位时,[[邾国]](今[[山东邹县]]东南)的诸侯为[[邾文公]]。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准备迁都到[[绎山]](也称[[峄山]],在今[[山东邹县]]南)。占辞上说:“迁都有利于民,但是有害于君,会使君短命。”当时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纷纷劝阻迁都,[[邾文公]]却说:“上天让民树立了君,就是为了替民谋利.如果迁都有利于民,就迁吧。”他还是把都城迁到了[[绎山]]。不久,[[邾文公]]果然病死了,这虽是巧合,时人却纷纷赞誉[[邾文公]]的贤良。
 
[[周顷王]]六年(前614年),[[周顷王]]病死,谥号为[[顷王]],死后其子[[姬班]]继位,是为[[周匡王]]。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子女'''===
 
*[[周匡王]],在位6年。前607年十月[[周匡王]]病死,其弟[[周定王|王子瑜]]继位。
 
*[[周定王|王子瑜]],为[[周定王]],[[东周]]第9代君主,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在位21年而卒。
 
*[[刘康公]]
 
=='''[[周匡王]]'''==
[[File:周匡王.jpg|缩略图|周匡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576539837&di=b5a83dd8f3e39630e728339386bd3f6e&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0.imgtn.bdimg.com%2Fit%2Fu%3D2841230760%2C1799508763%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http://www.qulishi.com/renwu/zhoukuangwang/ 来自趣历史的图片]]]
'''[[周匡王]]'''({{bd|?||前607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班''',[[中国]][[东周]]第8代君主,前612年—前607年在位,共6年。
 
[[匡王]]是[[周顷王]]之子。前607年十月,[[周王班]]病死,[[諡号]]为[[匡王]],其弟[[王子瑜]]继位,即[[周定王]]。
 
在位期间执政为[[周公阅]]、[[王孙苏]]、[[召桓公]]、[[毛伯卫]]。
 
==='''人物生平'''===
 
[[姬班]],是[[周顷王]][[姬壬臣]]之子。[[周顷王]]六年(公元前613年),其父[[周顷王]]去世,[[姬班]]即位,是为[[周匡王]]。
 
[[周匡王]]六年([[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十月乙亥日,[[姬班]]病死,葬处不明,死后的谥号为[[匡王]](谥法曰:贞心大度曰匡),由弟[[姬瑜]]即位,是为[[周定王]]。
 
==='''历史事件'''===
 
[[周匡王]][[姬班]]在位时,他本人无重要的事可述。这时[[晋国]]的国君是[[晋灵公]],在他宫内,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赵盾]]事件。原来,[[晋灵公]]是一个只顾享乐,不理政事的国君。他又喜欢恶作剧,经常从宫台上用弹弓把别人弹得头破血流,人们东躲西闪,他看着高兴。有一次,厨师没有将熊掌煮熟,[[晋灵公]]竟把他杀了,用草席裹着,叫宫女在朝廷上拖过。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竟派[[武士]][[徂魔]](名[[除尼]])去谋刺[[赵盾]]。[[徂魔]]一早去[[赵盾]]家,见[[赵盾]]大开着卧室门,穿着朝服,正襟危坐地在等待天明上朝。[[徂魔]]深受感动地说:“对国君不忘恭敬,是替民众办事的好人。杀了他,对不起百姓;不杀他,国君不会放过我,如此进退两难,不如一死了之。”就一头撞向庭院中的[[槐树]]而倒地身亡。[[晋灵公]]此计不成,又假装着请[[赵盾]]赴宴,埋伏好了[[武士]],准备杀死[[赵盾]],不料[[赵盾]]遇救逃了出来。后来,[[赵盾]]的族弟[[赵穿]]将[[晋灵公]]杀了,[[赵盾]]才返回都城。公元前607年10月,[[姬班]]病死。[[姬班]]死后的谥号为[[匡王]]。
 
=='''[[周简王]]'''==
[[File:周简王.jpg|缩略图|左|周简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577025989&di=ed4c95061cd60f1306487f0c53c164e6&imgtype=0&src=http%3A%2F%2Fimg.zwbk.org%2Fbaike%2Fspic%2F2011%2F03%2F15%2F20110315042730326_2241.jpg 原图链接]]]
'''[[周简王]]'''({{bd||?|前572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夷]]''',为[[周定王]]之子。
 
在位14年,此期间[[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吴国]]兴起,攻入[[楚国]],几乎亡楚。前572年九月,[[周王夷]]病死,諡号为[[简王]]。
 
在位期间执政为[[单襄公]]、[[刘康公]]、[[周公楚]]、[[尹武公]]。
 
子[[周灵王]]、[[儋季]]。
 
==='''人物生平'''===
 
[[周简王]]在位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荡然无存,故其本人也无要事可述。但这时,除了[[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以外,位于东南地区的[[吴国]]兴起,屡次攻入[[楚国]],卷入了[[春秋混战]]的行列。
 
在[[晋国]],[[晋景公]]为[[赵朔]]平了反,派人请来[[程婴]]和尚未成年的[[赵武]],并允许[[程婴]]带兵攻杀了[[屠岸贾]],灭了屠家一族,为赵氏一门复了仇。[[赵武]]成年后,袭父职,又为[[晋国]]重臣。这时,[[程婴]]却拜别大家,对[[赵武]]说:“当年下宫之难,我所以没有尽忠死节,是为了抚育你,为赵家保住后代。如今你赵氏一门大仇已报,冤屈已伸,你也袭职立业,我应该报答令尊大人的知遇之恩和老友[[公孙杵臼]]的一片赤诚之心了。”说完就自杀了。[[赵武]]十分哀痛,为他服丧3年,每年春、秋两季都去祭祀他的坟墓。
 
[[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长期争霸的[[晋]]、[[楚]]两国,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展开的一次大战。[[晋国]]经鞍之战而制服大国齐,与[[楚国]]势均力敌。
 
[[周简王]]七年,在宋大夫[[华元]]调停下,[[晋]]、[[楚]]弭兵议和,实则蓄积力量,等待时机,以利新的争霸决战。[[晋国]]乘楚背弃[[秦国]]之机,击败[[秦国]]于[[麻隧]](今[[陕西泾阳]]北),暂时解除侧背威胁;又以会盟方式巩固与[[吴国]]的联盟,形成南北策应以对楚之势。[[楚国]]亦置弭兵之盟于不顾,于[[周简王]]十年出兵进攻[[郑]]、[[卫]],对[[郑]]软硬兼施,迫其叛[[晋]]附[[楚]]。次年春,[[郑]]发兵攻宋,全歼抗郑之宋军于[[勺陵]](今[[河南宁陵]]南)。由是,保宋图郑或保郑图宋,便成为[[晋]]、[[楚]]争夺[[中原]]霸权的焦点。此时,[[晋国]]虽有内部不睦之忧,仍排除晋卿士燮留外患以警内忧的主张,决定不失争霸良机,兴师伐郑以救宋,进而与楚决战,重振[[晋国]]霸业。
 
当年四月,[[晋厉公]]为防止郑军阻遏晋军渡河水([[黄河]]),急令与晋结盟的[[卫国]]派兵先趋[[鸣雁]](今[[河南杞县]]北),威胁郑军侧背,使其不敢北进。又分遣新军主将郤犫、大夫栾黶联络[[齐]]、[[鲁]]、[[卫]]等国出兵会集郑地鄢陵。随即令下军副将[[荀罃]]留守国内,[[晋厉公]]亲自统领大军南下,按上、中、下、新四军编成:[[栾书]]为中军元帅,指挥全军,[[士燮]]为副将;[[郤锜]]为上军主将;[[荀偃]]为副将;[[韩厥]]为下军主将;[[郤至]]为新军副将;[[厉公]]率公族亲兵居中军。[[楚共王]]得知晋军攻郑,亦亲率楚军及夷兵救郑,按左、中、右三军编成:[[司马子]]反为中军将,指挥三军;[[令尹子]]重为左军将;[[右尹子]]辛为右军将;[[楚王]]率左、右两“广”(每“广”30乘)亲兵戎车居中军。楚军由[[申邑]](今[[河南南阳]]北)出[[方城]](起自[[今河南叶县]]西南,沿东南走向至[[泌阳]]东北的一条长城),向北疾进,迅速与郑成公所率郑军会合,企图在[[齐]]、[[鲁]]、[[卫]]三国之军到达鄢陵之前与晋展开决战,以优势兵力制胜。五月,晋军渡过河水,虽然[[士燮]]力主退兵,[[晋厉公]]及栾书等多数军将仍坚持既定决心,催军前进,于六月进抵[[鄢陵]]。是时,[[齐]]、[[鲁]]、[[卫]]三国之军尚在途中,而楚军及夷、郑之兵已迎头赶至战地。
 
六月二十九日,楚军不顾兵忌晦日作战,利用晨雾掩护,先机迫近晋军营垒布阵,造成有利于己的战场态势。晋军统帅栾书自知兵力单薄,且受楚军之逼,主张先避其锋,固营坚守,待诸侯援军到达,以优势兵力转取攻势,乘楚军后退而击破之。[[郤至]]则认为楚军将帅不和,郑军阵势不整,夷兵不能成阵,且部伍混杂,纪律松懈,彼此观望后顾,没有战斗意志,力主不待援军而速决取胜。[[晋厉公]]鉴于固守待援尚需时日,则战场情势难以逆料,而乘楚军之隙迅速展开决战,虽兵力不及楚军,亦可获胜,乃弃栾书之谋而从郤至之见。又采纳[[士燮]]之子[[士匄]]之谋,在营内填井平灶,扩大空间,就地列阵,既可摆脱不能出营布阵的困境,又能隐蔽自己的部署调整。当[[楚共王]]登巢车(了望车)观察晋军情况时,陪伴于侧的晋旧臣[[伯州犂]]仅告知晋军动向而不设谋。楚旧臣苗贲皇伴[[晋厉公]]观察楚军阵势,针对楚军精锐集于中军,建议分晋中军之锐加强两翼,先击破楚左、右军,尔后合力围歼其中军。[[晋厉公]]及栾书即决定以上军及中军之一部攻楚实力较强的左军,以下军、新军及中军之另一部攻楚实力较弱的右军及郑兵,以护卫[[厉公]]的栾(栾书)、范(士燮)二卿族之家兵引诱楚军。
 
晋军先发制人,开营攻击,绕开营前泥沼,沿两侧而进。[[楚共王]]见[[晋厉公]]所在中军兵力薄弱,且[[晋厉公]]乘车陷于泥沼,乃率王族亲兵戎车攻[[厉公]]。[[栾书]]欲救[[厉公]]于危急,为其子[[栾针]]制止,仍保持全军指挥不乱。[[晋公]]族大夫[[魏锜]]以箭射中[[楚王]]左目,迫其后退,晋军恢复攻势。楚军得知[[共王]]负伤,军心动摇,锐气大减。楚右军及郑兵在晋重兵攻击下,力不能支,迅即溃退。楚中军及左军受此影响,亦向后退却。楚军在败退中阵势大乱,晋军乘胜全线追击。郤至率新军追楚"王卒",三遇[[楚王]]而趋避,又协同[[韩厥]]所率下军追郑军,恪守不辱伤国君之礼,纵[[郑成公]]撤旗逃遁。楚右军及郑军已溃不成军,而楚左军仍边退边战,直至天黑见星犹鼓勇不止。晋军在追击中俘楚[[公子茷]],至日暮时进迫楚军于颍水北岸。[[楚共王]]以精锐之"[[王卒]]"奋力抵御,精于射艺的养由基连发两箭均射中晋卒,[[叔山冉]]抓[[晋卒]]以投而折车轼,晋军为之震慑,兼因天色已晚,乃停止进攻。
 
双方激战整日,楚军虽失利,主力尚未大伤。是夜,楚军修缮兵器,补充兵卒,拟于明日再战。晋军更不示弱,故纵楚俘,将晋加紧备战,次日决胜的消息宣告于楚军。[[楚共王]]欲召[[子反]]商议应敌之策,及见[[子反]]醉酒不能议事,自料再战难于取胜;又恐援晋诸侯军于次日到达,楚以劣势之兵必受惨重损失,若[[吴国]]乘其敝而袭楚,则更有社稷之危,乃趁夜率军南撤。晋军于次日进入楚营,休整三日,尔后旋师。至战斗结束,仅齐军到达战场。楚军退至瑕,[[子反]]愧于失职而自杀。
 
此役,楚在不利的战略形势下与晋展开决战已是失策,在有利的战场态势下未能抓住战机出击又是败着。唯[[楚共王]]“知难而退”,趁夜撤军,保全楚军主力,为明智之举。晋军根据楚军阵势及地形特点,当机决策,及时改变部署,灵活使用兵力,以典型的两翼攻击战法制胜,反映出春秋中期野战进攻战术的长足发展。而晋将战中修“礼”,未对楚军作彻底打击,固属春秋时代观念的局限,不足为训。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灵王]]'''==
[[File:周灵王.jpg|缩略图|周灵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578413977&di=249e74adcdd406354f69b06798241328&imgtype=0&src=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20905%2F20120905125743-1465469403.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h14979.htm?sp=Sprev&sp=l155176322 来自搜狗百科的图片]]]
'''[[周灵王]]'''({{bd|?||前545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泄心]]''',是[[周简王]]之子,[[东周]]第11代国王,在位27年。《[[幼学琼林]]》中说他出生时便有胡须。
 
《[[列仙传]]》中记载:[[周灵王]]的长子[[太子晋]]天性聪明,善吹笙,立他为太子,不幸早逝。公元前545年十一月的某天夜裡,[[周灵王]]梦见[[太子]]骑着白鹤来迎接他。传位于次子[[王子贵]],癸巳日,病死,葬于[[周山]]。<ref>[http://lyrb.lyd.com.cn/html/2007-06/04/content_246974.htm 周灵王陵应是我国已知年代最早王陵],洛阳日报</ref><ref>《[[左传]]》襄公二十八年</ref>[[孔子]]在周灵王二十一年出生于[[鲁国|鲁]]。
 
在位期间执政为[[王叔陈生]]、[[伯舆]]、[[单靖公]]。
 
==='''人物生平'''===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期间,[[周朝]]国势日益衰败,[[周天子]]威信日益低落。各诸侯国通过战争扩张势力,大诸侯国无视周君。强国伐弱国,连年战争,民生疾苦。
 
公元前546年7月,[[宋国]]大夫[[向戍]]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会盟,调停两国间的战争,[[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国的有势力的大夫都参加了会盟。会盟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这次大会史称“[[弭兵会盟]]”。
 
“[[弭兵会盟]]”后的10多年间,因为[[楚国]]专注于对付[[吴国]],[[晋国]]则忙于应付内事,无力开战,所以参与会盟的10个国家没有发生过战争。然而,各国内部的争权斗争却异常尖锐。
 
“[[弭兵会盟]]”成为[[春秋时期]]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会盟以前以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为主,会盟以后却以各国内部大夫间的兼并为主,各国社会正酝酿着巨大的变化,阶级矛盾趋于尖锐。如公元前555年,[[郑国]]执政大臣[[子孔]]专制,国人不满,在[[子展]]、[[子西]]率领下攻杀了[[子孔]]。同年,[[莒国]]国君[[犁比公]]暴虐百姓,国人愤而杀死了他。公元前550年,[[陈国]]贵族庆氏强征庶民筑城。筑城时,夹板脱落了,监督筑城的[[庆氏]]以残杀庶民来惩罚,“役人”怒而举行暴动,分别杀死了以[[庆虎]]、[[庆寅]]为首的大小监工。这次起义吓得[[陈国]]的贵族胆战心惊,惊呼难以再统治下去了。
 
[[姬泄心]]的长子[[姬晋]]天性聪明,喜欢吹笙,能吹奏出如同凤凰欢鸣一般的乐曲,令人陶醉。[[姬泄心]]对他十分钟爱,立他为[[太子]]。不料,[[太子]]于17岁时突然得病身亡,[[姬泄心]]哀痛欲绝。传说当时有人见[[灵王]]如此悲伤,担心这有损他的健康,就利用迷信编造了一段情节劝慰他说:[[太子]]在沟岭上,骑着白鹤,吹着笙。他要农夫转告[[灵王]],暂不必挂念,他现随仙人[[浮丘公]]居住在[[嵩山]],十分快乐。[[姬泄心]]听了却反而更加怀念[[太子]],日夜不宁,神情恍惚。公元前545年11月的一天深夜,[[姬泄心]]迷迷糊糊入睡,梦见[[太子]]骑着白鹤来迎接他。他惊醒后说:“我儿来迎我,我应当走了。”于是命令传位于次子[[姬贵]]。癸巳日,[[姬泄心]]病死。[[姬贵]]即位,是为[[周景王]]。
 
[[姬泄心]]死后的谥号为[[灵王]]。
 
==='''家庭成员'''===
 
[[太子晋]],[[周灵王]]的太子,不幸早逝。
 
[[王子贵]],[[周灵王]]的儿子。继承[[周灵王]]的王位,为[[周景王]]。
 
[[王子佞夫]]。
 
=='''[[周景王]]'''==
[[File:周景王.jpg|缩略图|左|周景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580131661&di=9a8ff99178ce197373c8ae91523ddef4&imgtype=0&src=http%3A%2F%2Fpic.gerenjianli.com%2Fmingren%2F1977%2F12131101.jpg 原图链接][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8/o4g40issg9.html 来自名人简历的图片]]]
'''[[周景王]]'''({{bd|?||前520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贵]]''',[[中国]][[东周]]君主,[[諡号]]'''[[景]]'''。他是[[周灵王]]的儿子。[[周景王]]在位时,财政困难,连[[器皿]]都要向各国索讨。
 
有一次,[[景王]]宴请[[晋国]]大臣知文子[[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天子,为何[[晋国]]没有?”[[荀跞]]答不出来,让副使[[籍谈]]答覆,籍谈说当初[[晋国]]受封时,未赐以礼器,现在[[晋国]]忙于对付[[戎狄]],自然送不出礼物来。[[周景王]]列数了王室赐给晋的土地器物,讽刺其“数典而忘其祖”,这是“数典忘祖”的典故。<ref>《左传》昭公十五年</ref>此时周天子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
 
[[周景王]][[太子寿]]早死,立[[王子勐]]为太子,却宠爱庶长子[[王子朝]],还一度打算[[刺杀]]支持[[王子勐]]的[[单穆公]]、[[刘文公]]。公元前520年四月,[[周景王]]病重,嘱咐[[宾孟]]要拥立[[王子朝]]。[[王子朝]]未及立为嗣君,[[景王]]却突然病死,由[[王子勐]]即位。<ref>《左传》昭公二十二年</ref>
 
[[周景王]]在位期间执政为[[单靖公]]、[[刘定公]]、[[成简公]]、[[单献公]]、[[单成公]]、[[刘献公]]、[[单穆公]]。
 
==='''人物生平'''===
 
[[周景王]][[姬贵]]:[[周灵王]]第二子。[[灵王]]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翟泉]](今[[河南省]][[洛阳市]]旧城)。他在位时,财政窘困,连宫室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国乞讨。有一次,他宴请[[晋国]]大臣[[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独独[[晋国]]没有?”[[荀跞]]的随员[[籍谈]]答复说,当初[[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有赐以礼器,目下[[晋国]]又忙于对付戎狄,送不出礼物来。[[姬贵]]列数了王室赐给[[晋国]]的土地器物,讽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谈是“数典而忘其祖”,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来源。这件事说明,春秋初年王室还能赐些土地器物给诸侯,这时却只能靠向诸侯乞讨度日了,天子的威望已经一落千丈。
 
[[姬贵]]在位期间,[[郑国]]的执政大臣[[子产]](即[[公孙侨]],字[[子美]])实行改革,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承认土地私有,按田亩征税等。接着,他又用200多斤铁铸造了一只鼎,把新制定的保障改革成果的刑书铸在鼎上,放置于王宫门口,让百姓都知道新刑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刑鼎]]。新刑法由于限制了旧贵族的胡作非为,触及了贵族的利益,贵族们就用歌谣诅咒子产说:“硬逼我将好衣服藏在家,还将我的田产左盘右查,谁去杀[[子产]]啊,我一定参加!”[[子产]]听了,毫不动摇,说:“只要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我死也得坚持,改革可不能中途变卦。”几年后,[[子产]]的改革已见成效,[[郑国]]的百姓就用歌谣来感谢他说:“我们的子弟,子产来教导;我们的田地,[[子产]]帮助我们把产量提高。如果[[子产]]死去,有谁能象他那样好?” [[子产]]执政20年,使[[郑国]]内部安定,生产发展;对外维护了国家尊严,使大国不敢轻视[[郑国]]这一小国。
 
公元前522年,[[郑国]]由[[子大叔]]执政,他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压迫。大批平民聚集到[[萑苻之泽]](今[[河南省]][[中牟县]]内),依据险要,和奴隶主贵族展开了武装斗争。后在[[子大叔]]的镇压下,起义者因寡不敌众而全部战死。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铸造大钱,是我国文献中关于铸钱的最早纪录。[[姬贵]]在位时,因[[太子寿]]早而夭,立嫡次子[[姬猛]]为太子。后来[[姬贵]]却又宠爱庶子[[姬朝]]。
 
公元前520年4月,[[姬贵]]病重,特嘱咐大夫[[孟宾]]要扶立[[姬朝]]为[[嗣君]]。[[姬朝]]还没有来得及被立为[[嗣君]],[[姬贵]]就病死。[[姬贵]]死后的庙号为[[景王]]。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子女'''===
 
*[[王子朝]],庶长子,得到[[周景王]]的宠爱。非嫡系,只是庶出长子。[[周悼王]]即位后,[[王子朝]]杀[[悼王]],各诸侯介入处理。前516年[[王子朝]]逃到[[楚国]]。前505年春,[[楚国]]被[[吴国]]击败,险些亡国,[[周敬王]]趁机派人在[[楚]]杀死[[王子朝]]。儋翩带领[[王子朝]]支持者在次年[[举事]],[[敬王]]出逃,在前503年得[[晋国]]帮助下回都。
 
*[[太子寿]],由[[周景王]][[王后]]所生,早死。
 
*[[王子勐]],后又立为太子,是为[[周悼王]]。'''[[周景王]]'''之子,[[周敬王]]之同母兄。被[[王子朝]]杀害。
 
*[[王子匄]],[[周悼王]]之同母弟。因[[王子朝]]之乱受到[[晋国]]支持,而[[即位]],是为[[周敬王]]。在前503年,[[王子朝]]的支持者起兵,[[敬王]]出逃,得[[晋国]]帮助下回都。
 
=='''[[周悼王]]'''==
[[File:周悼王.jpg|缩略图|周悼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580925008&di=03fa1e241b2419ee16118ba852a58407&imgtype=0&src=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forum%2Fw%3D580%2Fsign%3D6cce2f9c22a446237ecaa56aa8207246%2F3f3fb80e7bec54e7373d4ff8bb389b504ec26a06.jpg 原图链接]]]
'''[[周悼王]]'''({{bd||?|前520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勐]]''',[[中国]][[东周]]君主,[[諡号]]'''[[悼王]]''',未即位时称'''[[王子勐]]''',即位后称'''[[王勐]]'''。他是[[周景王]]的儿子,[[景王]]病重时,嘱咐[[大夫]][[宾孟]]立[[王子朝]]。[[景王]]死,国人立[[王子勐]]为王,是为[[悼王]]。[[悼王]]后来被[[王子朝]]杀死。
 
==='''人物简介'''===
 
[[周悼王]]为[[周景王]]之子。《[[左传]]》记载[[周景王]]十八年(前527年),其[[太子寿]]和[[王后]]去世。其后围绕着[[周景王]]的[[太子]]人选,朝中形成了对立的两派。一派为支持[[王子勐]]的[[大夫]][[单子]][[单穆公]]、[[刘子]][[刘文公]]。另一派支持[[王子朝]],以[[王子朝]]之傅[[宾起]](又称为“[[宾孟]]”)为代表。[[周景王]]宠爱[[王子朝]],并杀[[王子勐]]之傅下门子(见《[[国语·周语下第三]]》,取徐元诰《[[国语集解]]》之解释)。
 
[[周景王]]二十五年夏四月,[[景王]]命令[[公卿]]随同自己前往北山田猎。[[景王]]计划趁此杀死[[单子]]、[[刘子]],然后册立[[王子朝]]为太子。但计划尚未实行,[[周景王]]突然驾崩,按《[[左传]]》的说法是死于心脏病。[[王子勐]]即位为王,[[单子]]杀[[宾起]],[[王勐]]之位初定。即位之时[[王勐]]的身份,据《[[史记·周本纪]]》是“[[长子]]”,按《[[国语集解]]》之说是[[景王朝]]的太子,对此《[[左传]]》无明确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的[[王子朝]]告诸侯文,强调了[[王后]]无子的情况下,应该立长子为太子的礼制,而批评[[单子]]、[[刘子]]为私利而立少子的行为。由此可见,[[王子朝]]和[[王子勐]]都不是[[景王]]的[[王后]]之子。而[[王子朝]]比[[王子勐]]年长。
 
==='''人物生平'''===
 
[[景王]]在位时,因长子[[太子寿]]早死,就立[[姬猛]]为太子。但[[景王]]又宠爱庶子[[姬朝]],于病重时要大夫[[孟宾]]扶立[[姬朝]],[[姬朝]]没来得及继位,[[景王]]就病死了。[[景王]]死后,贵族[[刘卷]]、[[单旗]]将[[孟宾]]杀死,仍拥立[[太子]][[姬猛]]为王。
 
[[姬猛]]继位后,[[姬朝]]很不甘心,就带领失去职位的旧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乱,争夺王位,[[刘卷]]被打败逃跑了,[[单旗]]保护着[[姬猛]]待在王宫内。[[姬朝]]的党徒乘深夜潜入宫中,劫走了[[姬猛]]。[[单旗]]突围而逃,[[姬朝]]的徒众挟持着[[姬猛]]追赶[[单旗]]。半路上,[[晋顷公]]遣大夫[[籍谈]]、[[荀跞]]带兵救出了[[姬猛]],护迎他避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不久,派兵护送他回都城。同年10月,[[姬猛]]病死。
 
[[姬猛]]死后的谥号为[[悼王]]。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敬王]]'''==
[[File:周敬王.jpg|缩略图|左|周敬王[https://gss3.bdstatic.com/7P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c0%3Dbaike116%2C5%2C5%2C116%2C38/sign=4e4702e454ee3d6d36cb8f99227f0647/500fd9f9d72a60593a57f0592534349b033bba29.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5%A7%AC%E5%8C%84/2293794/0/500fd9f9d72a60593a57f0592534349b033bba29?fr=lemma&ct=single#aid=0&pic=500fd9f9d72a60593a57f0592534349b033bba29 来自百度百科的图片]]]
'''[[周敬王]]'''({{bd|前6世纪|?|前477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匄]]'''}-({{标音|同音字=丐}}),[[中国]][[东周]]君主,[[諡号]]'''[[敬王]]'''。他是[[周景王]]的儿子,[[周悼王]]同母弟。
 
[[周景王]]的[[庶长子]][[王子朝]]在[[悼王]]病死后,[[晋国]]派兵攻打[[王子朝]],立王子-{匄}-为王。<ref>《史记·周本纪》</ref>此后敬王与王子朝不时仍有冲突。前516年王子朝逃到[[楚国]]。<ref>《左传》[[昭公]]二十六年</ref>前505年春,楚国被吴国击败,险些亡国,周敬王趁机派人在楚地杀死王子朝。<ref>《左传》定公五年</ref>[[儋翩]]带领[[王子朝]]支持者在次年起兵举事,[[敬王]]出逃,在前503年得[[晋国]]帮助下回都。
 
[[东周]]自[[周平王]]开始以[[成周|雒邑]](洛邑,又称成周)为都城,[[平王东迁]]后,又称[[雒邑]]为王城。[[敬王]]时,因[[王子朝]]在[[雒邑]]势大,乃迁都至[[雒邑]]之东,称新都为[[成周]],称旧都为王城。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起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求和,并献上美女[[西施]]。《[[左传.哀公十九年]]》记载,冬,[[周敬王]]去世<ref>周敬王在位之年有三种说法:《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记“甲子四十三敬王崩”,《史记·周本纪第四》则记“四十二年,敬王崩”。【集解】[[徐广]]曰:“皇甫谧曰敬王四十四年,元己卯,崩壬戌也。”[[邵雍]]记“乙丑周敬王崩”,亦本[[皇甫谧]]“敬王四十四年”之说。</ref>,葬于[[三王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10里处)。
 
在位期间执政为[[单穆公]]、[[刘文公]]、[[单武公]]、[[刘桓公]]、[[苌弘]]、[[单平公]]。
 
==='''人物生平'''===
 
===='''郢都之战'''====
 
[[周敬王]]在位期间,[[吴国]]也强盛了起来,积极参加争霸。公元前515年,[[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在从[[楚国]]逃亡来的贵族[[伍子胥]](名员)的协助下,指使勇士[[专诸]]将匕首藏在鱼腹中,乘宴会上进食的机会,刺杀了[[公子光]]的堂弟、[[国君僚]],夺取了王位。[[公子光]]登上了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成为[[吴王]]之后,采用[[伍子胥]]的计策,用几支军队轮番骚扰、攻掠[[楚国]]。公元前506年,[[阖闾]]又以[[伍子胥]]为谋主,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军,统帅数万大军攻楚,五战五捷,攻入了[[楚国]]都城[[郢]] (今[[湖北省]][[江陵市]]北),[[楚昭王]]出逃。[[楚国]]大臣[[申包胥]]见国破君逃,赶往[[秦国]]乞求救兵。[[秦哀公]]犹豫不决,[[申包胥]]便在宫门外哀哭了七天七夜,水米不入,从而感动了[[秦哀公]],下令发兵。经过几个月的激战,加上[[吴国]]发生了内讧,才打败了吴军。[[楚昭王]]回到郢,怕吴军再来,就迁都到[[若]](今[[湖北省]][[宜城]]东南)。这场大战,长达10个多月,史称“[[吴楚郢都之战]]”。
 
===='''吴越争霸'''====
 
公元前496年,[[阖闾]]乘[[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国君[[允常]]死,子[[勾践]]初立之机,不听[[伍子胥]]的劝阻,出兵攻越,[[勾践]]带兵北上迎战,两军会战于[[携李]](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南)。吴军阵容严整,[[勾践]]组织敢死队两次冲锋都失利,又强令三队死囚将刀架在自己脖子上,朝着吴军高喊:“两军对阵,我们违犯了军令,不配为军人,该死罪,现在甘愿以死赎罪。”喊罢,一个个自刎,仆地而亡。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震惊了吴军,松懈了他们的斗志。越军乘机擂动战鼓猛扑过去,使吴军大败,[[阖闾]]也被越将[[灵姑]]砍去了一个大脚趾,死于回师途中。其子[[夫差]]继位,发誓要报此杀父之仇。这场大战,史称“[[吴越携李之战]]”。两年后(公元前494年),[[夫差]]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倾全国之兵攻越。[[越王]][[勾践]]不听谋士[[范蠡]]和[[文种]]的劝阻,贸然出兵会战,在[[夫椒]](今[[江苏省]][[太湖椒山]])之战中,被吴军击败。[[勾践]]率领主力部队5000人退守都城[[会稽]],被吴军包围。[[越王]][[勾践]]这才听从文种的建议,以卑词重礼求降。[[伍子胥]]力谏[[夫差]]杀[[勾践]],灭[[越国]],以免后患;[[伯嚭]]因为收受了[[越国]]的贿赂,竭力劝说[[夫差]]受降。[[夫差]]听从了[[伯嚭]]的建议。
 
[[越国]]投降后,[[勾践]]和夫人及臣吏300人被押往[[吴国]]。[[勾践]]为[[吴王]]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他俩居于囚室,秽衣恶食,受尽屈辱。经过整整3年,历尽艰险,又仗着[[伯嚭]]阻止了[[伍子胥]]除掉他俩的主张,终于被赦免回国。从此,[[勾践]]君臣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计划,一方面不断地将[[西施]]、[[郑旦]]等美女和财物贡奉[[夫差]],以结欢心,并且借此助长[[夫差]]的骄奢淫逸;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繁息人户,整饬内政,招集贤才,加强军备,暗中养精蓄锐。为了激励自己,[[勾践]]特意给自己安排了艰苦的生活环境,睡的是草堆,吃的是粗茶淡饭,还在门口挂一只苦胆,出入时都要舔尝一下,以使自己牢记往日的耻辱和复国的志向,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卧薪尝胆]]”。[[越国]]逐渐恢复、强盛起来。
 
[[伍子胥]]眼见[[夫差]]放虎归山,养虎为患,再次劝谏[[夫差]]攻灭[[越国]],杀死[[勾践]],[[夫差]]不听,加上[[伯嚭]]的谗言,[[夫差]]赐剑[[伍子胥]]命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我死后,将我的双眼挂在[[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城的东门吧,我要看着越军攻入姑苏。”果然,两年后即公元前482年,[[勾践]]乘[[夫差]]北上到[[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与[[晋]]、[[鲁]]会盟之机,统帅50000大军直捣[[吴国]],经过3天激战,攻克[[姑苏]],活捉吴[[太子友]]。[[夫差]]闻讯回师,与[[勾践]]媾和。
 
4年后,[[勾践]]再次伐吴,三战三捷,第二次攻入[[姑苏]]。公元前473年冬,越军第三次攻入姑苏,[[夫差]]被围于[[姑苏山]]上(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只得派人向[[勾践]]乞降为臣。在[[范蠡]]的劝阻下,[[勾践]]没有应允。[[夫差]]羞愧难言而自杀,吴灭。
 
===='''[[卫庄公]]暴死'''====
 
[[姬匄]]在位时的公元前478年,[[卫国]]工匠们(手工业奴隶)因为受不了[[卫庄公]]的虐待,发生了暴动,包围了王宫。[[卫庄公]]求饶不成,只得带着[[太子疾]]和[[公子青]]从宫墙北面跳墙逃命,把腿也摔断了。这时卫都城附近受过[[卫庄公]]残害的“[[戎州]]人”也赶来,先杀死了[[太子疾]]和[[公子青]]。[[卫庄公]]逃入[[戎州]]己氏家中,哀求说:“救我一命吧,我把玉璧送给你。” 己氏的妻子曾经无辜地被[[卫庄公]]剪光一头美发拿去给[[卫庄公]]夫人做了假发,这时便怒斥说:“我杀了你,那块玉还是我的!”就杀死了[[卫庄公]]。这次工匠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卫国]]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把奴隶主吓得胆战心惊。
 
===='''[[儒家]]思想形成'''====
 
[[姬匄]]在位期间,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度过了他忙碌的中年和晚年。[[孔子]]名丘,[[鲁国]]陬(名邹)邑(今[[山东省]][[曲阜县]]东南)人。他提出了一套维护正在崩溃的奴隶制度的政治主张和理论根据。他的保守思想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孔子]]兴办私学,扩大教育对象,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相传他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春秋]]》,为保存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子朝]]之乱'''====
 
[[敬王]]继位后,和西王[[姬朝]]长期相互攻伐,争夺王位。六年后,他在晋兵帮助下,击败[[姬朝]],巩固了王位。
 
公元前475年,[[姬匄]]病死,死后的谥号为[[敬王]]。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元王]]'''==
[[File:周元王.jpg|缩略图|周元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26663302&di=2f1951d6032f06895aed5c0d2e849141&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0.imgtn.bdimg.com%2Fit%2Fu%3D3816297525%2C3994235120%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http://www.qulishi.com/renwu/zhouyuanwang 来自趣历史的图片]]]
'''[[周元王]]'''({{bd|?||前469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仁]]''',[[中国]][[东周]]君主,在位8年,为[[周敬王]]之子。<ref>{{Wikisource history|史记|004|周本纪}}</ref>
 
[[周元王]]四年(前473年),[[越王]][[句践]]灭[[吴国|吴]]。<ref>{{Wikisource history|史记|015|六国年表}}</ref>[[句践]]随后北上迁都[[琅琊]],与[[齐国]]、[[晋国]]等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周元王]]正式承认[[句践]]为霸主。
 
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葬处不明。 [[姬仁]]死后的谥号为[[元王]]。
 
==='''人物生平'''===
 
[[姬仁]]在位期间,[[越王]][[勾践]]攻灭[[吴国]]后,统帅大军乘胜北渡[[淮河]],在[[徐]](今[[山东省]][[滕州]]南)约[[齐]]、[[晋]]、[[鲁]]、[[宋]]等国会盟。会盟后,派人给[[姬仁]]送去贡品,[[姬仁]]也回赠[[勾践]]以祭祖用的肉,册命他为伯,承认他处于诸侯的领袖地位,[[勾践]]成为一时的霸主。
 
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姬仁]]死后的谥号为[[元王]]。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贞定王]]'''==
[[File:周贞定王.jpg|缩略图|左|周贞定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27483886&di=04f36d09a8176c1fcb53cf520073ce14&imgtype=0&src=http%3A%2F%2Fs1.cdn.deahu.com%2Fshow%2Flfile%2F80468DE5803CB9042FC4F52E3DA424EB.jpg 原图链接][http://ask.todgo.com/detail/9159777220562.html 来自问答的图片]]]
'''[[周贞定王]]'''({{bd|?||前441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介]]''',[[东周]]君主,[[周元王]]子,在位28年,[[諡号]]'''[[贞定王]]'''。
 
==='''人物生平'''===
 
[[周哀王]],继承王位三个月后,即遭其弟[[王子叔袭]]所杀害。
 
[[王子叔袭]],杀[[哀王]]而即位,是为[[周思王]]。同为[[周贞定王]]之子,[[哀王]]之弟。在位仅五个月,八月又被弟[[王子嵬]]所杀。
 
[[王子嵬]],[[贞定王]]之子,[[哀王]]及[[思王]]之弟。杀兄[[周思王]],是为[[周考王]]。
 
[[王子揭]],[[贞定王]]之子,疑似是[[周考王]]的同母弟,受[[周考王]]册封,是为[[西周]][[桓公]],是[[中国]][[战国时期]]小国[[西周]]的首任国君(这是[[东周]]再一次分裂,国土缩小)。[[周考王]]将他封于[[河南]](王城),以续[[周公]]之官职。
 
[[清朝]]学者[[黄式三]]在其《[[周季编略]]》中认为[[周王介]]的谥号[[贞定王]]的说法是一个错误。他指出,《[[史记·周本纪]]》中[[周王介]]被称为[[定王]],与[[周定王]][[瑜]]同谥,[[黄式三]]认为此处史记是沿袭了《[[国语]]》的错误记载。[[黄式三]]认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按照《[[世本]]》和《[[史记]]》等称[[周王介]]为[[贞王]]或[[定王]]的记载,臆造了[[周贞定王]]的称谓,[[司马贞]]《[[史记索隐]]》就对[[皇甫谧]]的做法提出批评。而后世学者多从[[皇甫谧]],[[黄式三]]认为应该根据《[[国语]]》[[韦昭注]]和[[司马贞]]《[[史记索隐]]》的说法,而称[[周王介]]为[[周贞王]]。
 
[[姬介]]是[[周元王]]之子,[[元王]]死后继位,前468年―前441年在位,在位共28年,病死,葬处不明。
 
[[姬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三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最后一家贵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三个国家([[赵国]]、[[韩国]]、[[魏国]]),[[晋国]]国君[[晋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
 
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姬介]]死后的谥号为[[贞定王]]。
 
==='''谥号争议'''===
 
[[清朝]]学者[[黄式三]]在其《[[周季编略]]》中认为[[周王介]]的谥号'''[[贞定王]]'''的说法是一个错误。他指出,《[[史记]]·周本纪》中[[周王介]]被称为'''[[定王]]''',与'''[[周定王]]'''瑜同谥,[[黄式三]]认为此处史记是沿袭了《[[国语]]》的错误记载。[[黄式三]]认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按照《[[世本]]》和《史记》等称[[周王介]]为'''[[贞王]]'''或'''[[定王]]'''的记载,臆造了'''[[周贞定王]]'''的称谓,[[司马贞]]《[[史记索隐]]》就对[[皇甫谧]]的做法提出批评。而后世学者多从[[皇甫谧]],[[黄式三]]认为应该根据《[[国语]]》[[韦昭]]注和[[司马贞]]《[[史记索隐]]》的说法,而称[[周王介]]为'''[[周贞王]]'''。<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公元前453年,[[晋国]]三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同攻灭了另一贵族智伯。
 
==='''子女'''===
 
*[[周哀王]],继承王位三个月后,即遭其弟[[周思王|王子叔袭]]所杀害。
 
*[[周思王|王子叔袭]],杀[[哀王]]而即位,是为[[周思王]]。同为[[周贞定王]]之子,[[哀王]]之弟。在位仅五个月,八月又被弟[[周考王|王子嵬]]所杀。
 
*[[周考王|王子嵬]],[[贞定王]]之子,[[哀王]]及[[思王]]之弟。杀兄[[周思王]],是为[[周考王]]。
 
*[[西周桓公|王子揭]],[[贞定王]]之子,疑似是[[周考王]]的同母弟,受[[周考王]]册封,是为[[西周桓公]],是[[中国]][[战国时期]]小国[[西周]]的首任国君(这是[[东周]]再一次分裂,国土缩小)。[[周考王]]将他封于[[河南]](王城),以续[[周公]]之官职。
 
=='''[[周哀王]]'''==
 
'''[[周哀王]]'''({{bd|?||前441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去疾]]''',[[东周]]君主,为[[周贞定王]]长子。前441年即位,《[[史记·周本纪]]》称[[哀王]]在位仅三个月,为弟[[周思王|叔袭]]杀害,諡号为[[哀王]]。
 
==='''人物简介'''===
 
[[姬去疾]],即[[周哀王]],[[东周]]君主。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二十八年,[[定王]]崩,长子[[去疾]]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考王]]十五年,崩,子[[威烈王]][[午]]立。[[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神迹'''===
 
==='''诸侯国地区'''===
 
*[[周哀王]]八年,[[郑国]]一妇女共生育四十个子女,其中只有二十个长大成人。
 
*[[周哀王]]九年,[[晋国]]有头猪生了个人。
 
==='''参考'''===
《[[搜神记]]·[[s:搜神记/第06卷|-{卷}-六]]》记载[[周哀王]]八年郑国一妇女共生育四十个子女,其中只有二十个长大成人。[[哀王]]九年,[[晋国]]有头猪生了个人。
 
=='''[[周思王]]'''==
[[File:周思王1.jpg|缩略图|右|周思王|[https://ss3.bdstatic.com/70cFv8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281095740,1646352557&fm=15&gp=0.jpg 原图链接][http://m.qulishi.com/renwu/zhousiwang/ 来自趣历史的图片]]]
'''[[周思王]]'''({{bd|?||前441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叔袭]]''',[[东周]]君主,为[[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
 
前441年,[[叔袭]]杀害[[周哀王]]即位,为[[周思王]];在位仅五个月,八月又被弟[[周考王|王子嵬]]所杀。
 
==='''家庭成员'''===
===='''祖父'''====
 
* [[周元王]][[姬仁]]
 
===='''父亲'''====
 
* [[周贞定王]][[姬介]]
 
===='''弟弟'''====
 
* [[周考王]][[姬嵬]]
 
* [[西周桓公]][[姬揭]]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周考王]]'''==
[[File:周考王.jpg|缩略图|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28372790&di=906bbb09b24248e1ac86bda7a114f664&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1.imgtn.bdimg.com%2Fit%2Fu%3D717333936%2C2036860949%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http://www.iciba.com/%E5%91%A8%E8%80%83%E7%8E%8B 来自iciba的图片]]]
'''[[周考王]]'''({{bd|?||前426年|catIdx=J}}),又称'''[[周考哲王]]''',姓'''[[姬姓|姬]]''',名'''[[嵬]]''',为[[中国]][[东周]]第十九代国王,在位15年,为[[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与[[周思王]]之弟。
 
前441年,[[姬嵬]]杀害[[周思王]]自立,是为[[周考王]],以前440年为[[考王]]元年<ref>{{cite web|url=http://www.tqxz.com/book/book_1_026.htm|title=杀兄自立又被弟所杀的周天子——周思王姬叔|author=韩达尔|accessdate=2017-08-26}}</ref>。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姬揭]]于[[王畿]](位于今[[河南]]),是为[[西周桓公]]。[[西周]][[桓公]]死后,[[子威公]]立。[[惠公]]继承[[威公]]之位,在[[周显王]]二年(前367年)又封少子[[东周惠公|姬班]]于[[巩]](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史称“[[东周]]”。此时[[周朝]][[王畿]]内再分出「[[西周国|西周]]」、「[[东周国|东周]]」两小国,[[王畿]]便更为缩小。
 
[[周考王]]时期处于[[春秋时期]]与[[战国|战国时期]]之间,或战国初期。
 
前426年[[周考王]]死去,其子[[周威烈王|姬午]]继位,是为[[周威烈王]]。<ref>{{cite web|url=http://m.365aikan.com/qiwen/lishiquwen/38573.html|title=周朝君主周考王姬嵬介绍|publisher=天天奇闻网|date=2017-06-20}}</ref>
 
==='''人物生平'''===
 
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姬揭]]於[[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周桓公]]死,传位于[[子威公]]。[[威公]]死,传位于[[惠公]]。[[惠公]]长子史称[[西周公]]。[[惠公]]又封少于班于[[巩]](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史称“[[东周]]”。这样,在[[周王室]]的领地内,又建立了 “[[西周]]”、“[[东周]]”两个小国,[[周朝]]地盘越来越小,只剩下一座宫殿和几户人家以及几千军队那么小。[[考王]][[姬嵬]]在位期间,[[越国]]日益强大,和[[齐国]]、[[晋国]]、[[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越王]]灭了[[滕国]],开始向[[中原]]发展。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威烈王]]'''==
[[File:周威烈王.jpg|缩略图|周威烈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29961842&di=3181e47cd439bcf9ca9613715f283dcc&imgtype=0&src=http%3A%2F%2Fwww.deyu.ln.cn%2Fimages%2Foazc44linfwwoltdn5wq%2Ft010ac6f9567f37dbf5.jpg 原图链接]]]
'''[[周威烈王]]'''({{bd|?||前402年|catIdx=J}}),[[姬姓|'''姬'''姓]],名'''[[午]]''',为[[周考王]]之子,[[中国]][[东周]]第二十代国王。
 
[[周考王]]十五年,崩,[[周威烈王]]即立。<ref>{{wikisource history|史记|004|午}}</ref>[[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这是历史上着名的“[[三家分晋]]”。<ref>《史记·晋世家》: “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史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ref>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紧接着是[[战国时代]]的来临,本年也是[[司马光]]《[[资治通鑑]]》记载的起点,[[司马光]]还为三家分晋一事发表长篇的感言。二十四年(前402年),病死。葬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骄]]继位。
 
==='''人物生平'''===
 
[[周威烈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03年,分别封[[魏]]、[[赵]]、[[韩]]为[[诸侯国]]。<ref>[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content/zztj_001.htm 《资治通鉴 卷一》],国学网</ref>
 
魏当时的国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进行改革,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
 
[[赵烈侯]]也任用[[公孙连]]等一批贤能之士整顿吏治,提高统治机构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使[[赵国]]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前402年,[[周王午]]病死。死后的谥号为[[威烈王]]。按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
 
《[[资治通鉴]]》即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写起。
 
==='''历史影响'''===
 
在位时承认[[赵]][[魏]][[韩]]三家分晋,政治立场上支持[[赵]][[魏]][[韩]]从而间接引发[[田齐代姜]]导致[[战国]]臣克君,父克子,兄克弟的混乱时期。
 
春秋末期,天子号召力已弱但仍可号令[[鲁]]、[[燕]]、[[宋]]、[[郑]]等诸侯,使[[齐]][[楚]]不敢欺[[周]]。三家分晋后又承认[[田氏]][[齐国]]代[[姜氏]][[齐国]],齐晋皆为[[西周]]开国时的重要成员。作为天子的[[威烈王]]支持三家分掉[[晋国]]即使[[周王室]]少了一座靠山又引发了[[战国]]下克上的大潮,自此[[燕]],[[楚]],[[魏]],[[赵]],[[韩]],[[齐]],[[秦]]纷纷称王不复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事!
 
[[周王室]]从此再无翻身之日。
 
[[周威烈王]]是加速[[周王]]朝覆灭的祸首
 
[[西伯]](后尊称[[周文王]])行善,礼贤下士,最终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周武王]]继位后,继承[[周文王]]未尽的事业,先是观兵于盟津、后与[[商朝]]决战于牧野。[[周文王]]父子两人经过努力,励精图治,最终建立了[[周王朝]]。[[姬家]]的子孙后代,也在此基础上延续着统治,整个[[姬家]]的[[大周王朝]]延续了约八百年。
 
不同于[[夏桀]]和[[商纣]]这两个前朝的亡国君王,[[周王朝]]的最后一个君王——[[周赧王]],在位五十九年,史书记载并无什么恶行。在他死后,[[九鼎]]被[[秦]]所夺,七年后[[秦庄襄王]]灭掉了[[东周]],[[大周王朝]]最终谢幕。从表面看,[[秦]]夺[[周九鼎]]乃至灭掉[[东周]],好像仅仅是武力所致。究其原因,武力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周王朝]]已经在各诸侯眼中,已经丧失了威严。而[[周威烈王]],是这一现状的直接制造者。
 
[[韩]]、[[赵]]、[[魏]]三家灭掉智伯,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后,[[晋国]]的当权者[[晋哀公]]鉴于当时国内三家强盛的事实,保持了沉默,当时的[[周定王]]也保持了沉默。于是[[韩]]、[[赵]]、[[魏]]三家,以一种并未得到认可的形式保持着强盛的实力。而在此之后约五十年,当时的[[周威烈王]],在他当政的第二十三年,任命了作为[[晋国]]大夫的[[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此后大约二十七年,[[韩]]、[[赵]]、[[魏]]三家又灭掉了[[晋国]],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并将[[晋静公]]贬为普通人,断绝了晋祀。[[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和三家分晋,这两件看似与[[周王朝]]无关的事情,因为[[周威烈王]]的封侯,导致微弱的[[周王室]]更加威风扫地,并最终灭亡。
 
用[[司马光]]的话讲:三晋虽然强大,但如果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不尊礼仪,那么就会不请求天子而自立为诸侯。如果真是那样,那么他们就是悖逆之臣,那么即使[[周王朝]]无法讨伐惩罚他们,也会有维护礼仪正义的诸侯征讨他们。现在请求[[天子]]而获得[[天子]]的任命,谁能够征讨他们?[[三晋]]能够位列诸侯,并非[[三晋]]破坏礼节,实属[[周威烈王]]自己破坏了。
 
[[三晋]],本属于[[晋国]]的大夫,属于家臣那一类的。他们不但服从家主的领导,而且鲸吞主家的土地——到[[晋幽公]]时,晋只剩下[[绛城]]与[[曲沃]]两个地方,其他的土地都被[[三晋]]瓜分了,出现了奴大欺主的局面。[[晋幽公]]出于畏惧,反倒要去朝见[[韩]]、[[赵]]、[[魏]]的君主。[[周威烈]]王作为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哪怕是不能直接派军队进行征讨,甚至不敢说说公道话,也不至于要将这些欺主家臣封为诸侯,因为这就是从形式上认可了家臣可以造家主的反。这是根本所在:礼仪已经破坏,既然家臣能够造家主的反,那么诸侯也可以造[[周王]]这个大家主的反。
 
[[周威烈王]]如此做,究竟是什么原因?
 
首先,可能是迫于形势。因为[[三晋]]太强大,太强势,而[[周王室]]已经非常暗弱,他迫不得已而同意封侯。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秋霸主[[晋文公]],比[[三晋]]强大吧?因为有大功于[[周王室]],所以请求[[周襄王]],想谋求上位。结果[[周襄王]]委婉地拒绝了。
 
其次,可能是年老糊涂了。因为资料的原因,查不出[[周威烈王]]究竟有多大年龄,但估计不会小:他在位第二十三时封三家为候,第二年就“崩”了。
 
最后,应该和他的遭遇有关。[[周定王]]([[周威烈王]]的祖父)崩后,先是[[长子]][[去疾]]继位为[[周哀王]]。[[周哀王]]三个月后,他的弟弟[[叔袭]]杀死了他自立为王,也就是[[周思王]]。
 
[[周思王]]在位五个月,他的弟弟又杀死他自立为王,也就是[[周考王]]。而[[周考王]],是[[周威烈王]]的父亲。也就是说,[[周威烈王]]是这种不顾礼仪用武力夺取王位的受益者。
 
也许在他的内心,本就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在封三家为侯后,心安理得地崩了。
 
无论因为什么原因,[[周威烈王]]最终是封了[[韩]]、[[赵]]、[[魏]]三家为侯,也为[[大周王朝]]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周安王]]'''==
[[File:周安王.jpg|缩略图|左|周安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30922311&di=4478c08ff0e16710b42f05a64824615b&imgtype=0&src=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baike%2Fpic%2Fitem%2F9f2f070828381f30fe42403da2014c086f06f0cf.jpg 原图链接][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1350e486d370047c0818a682&fromModule=articleMoreRecommend 来自百度百科的图片]]]
'''[[周安王]]'''({{bd|?||前376年|catIdx=J}}),多字谥为'''[[周元安王]]''',姓'''[[姬姓|姬]]''',名'''[[骄]]''',为[[周威烈王]]之子,[[中国]][[东周]]第二十一代国王。[[安王]]元年是前401年。
 
[[安王]]十六年(前386年),[[周安王]]承认[[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ref>《资治通鑑》卷一</ref>二十六年(乙巳,前376年),[[姬骄]]病死,谥号[[安王]]。其子[[周烈王|姬喜]]继位。<ref>{{wikisource history|史记|004|骄}}</ref>
 
==='''人物生平'''===
 
[[姬骄]]在位期间,齐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齐国]]实际上的国君。公元前386年,[[姬骄]]封[[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这标志着[[齐国]]的新兴的封建势力取代了旧势力。
 
当时,[[楚国]]国君是[[悼王]],他于公元前382年任用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卫国]]人[[吴起]]进行变法。[[吴起]]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改善财政,增加军事力量。这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南平[[百越]],北灭[[陈]]、[[蔡]]等国,又大败[[魏国]]。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后,仇视变法的旧贵族发动叛乱,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废除了新政,使[[楚国]]的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国]]没有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力量,最终为[[秦国]]所攻灭。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一起将徒有虚名的[[晋国]]国君[[俱酒]]废为平民,瓜分了他仅有的一点领地,使[[晋国]]名实俱亡。
 
同年,[[姬骄]]病死。死后的谥号为[[安王]]。全谥为[[周元安王]]。
 
==='''史书记载'''===
 
子女 [[周烈王]]
 
[[周安王]](?-前376年),多字谥为[[周元安王]],[[姓姬]],名[[骄]],为[[周威烈王]]之子,[[中国]][[东周]]第二十一代国王。[[安王]]元年是前401年。
 
[[安王]]十六年(前386年),[[周安王]]承认[[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二十六年(乙巳,前376年),[[姬骄]]病死,谥号[[安王]]。其子[[姬喜]]继位。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烈王]]'''==
[[File:周烈王.jpg|缩略图|周烈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31510677&di=67193139fb927bd161ed5201118d66ae&imgtype=0&src=http%3A%2F%2Fpic.gerenjianli.com%2Fmingren%2F1977%2F10881009.jpg 原图链接][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8/bcscgrmobr.html 来自名人简历的图片]]]
'''[[周烈王]]'''({{bd|?||前369年|catIdx=J}}),又称'''[[周夷烈王]]''',姓'''[[姬姓|姬]]''',名'''[[喜]]''',[[中国]][[东周]]君主,在位7年。<ref>《史记·六国年表》</ref>他是[[周安王]]之子。[[周烈王]]在位期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市]]),开启[[秦国]]强盛的序幕。[[周烈王]]五年(庚戌,前371年),[[秦献公]]发兵攻占[[韩国]]六座城市。[[烈王]]六年(前370年)[[齐威王]]朝见[[周天子]],[[威王]]贤名更盛。<ref>《资治通鉴》周纪一</ref>
 
==='''基本介绍'''===
 
[[秦献公]]当政时,废除了野蛮的殉葬制度,将国都由[[雍]](今[[陕西]][[风翔]])迁到东部的[[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市]]),以便于向东发展和接受先进的文化影响,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影响,以及整顿内政,加强王权。他还清理户籍,整顿军队,注意发展经济,使国势好转,为日后[[秦孝公]]时候的[[商鞅]]变法准备了条件。公元前371年,[[秦献公]]发兵攻占了[[韩]]的六座城市,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开始。
 
==='''人物事迹'''===
 
[[齐威王]]朝拜[[周烈王]]。当时[[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诸国都不来朝拜,唯独[[齐威王]]来朝拜,因此天下都称[[齐威王]]贤德。[[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告诉他,自从你为官以来,诽谤你的话天天都有,然而我派人去巡查发现,人民富足,地方生活安定。这就是你不侍奉我的左右近侍,求他们帮你说好话的原因吧。然后[[齐威王]]赏了[[即墨]]大夫。后来又召见[[东阿]]大夫,告诉说赞誉你的话天天都有,然而我派人去巡查发现田野不辟,人民陷于贫穷饥饿中。过去其他国家侵占我友国领土时你也不帮忙!这就是你侍奉我左右近侍,所以他们才帮你说好话的原因吧!就在当天[[齐威王]]将赞誉[[东阿]]大夫的近侍们进行了处死。于是群臣再也不敢巧言欺诈,凡事务必说明事情,[[齐国]]因而成为了天下强国。
 
==='''在位贡献'''===
 
[[周烈王]][[姬喜]]在位期间,是[[秦献公]]在位的后期。[[秦献公]]当政时,废除了野蛮的殉葬制度,将国都由[[雍]](今[[陕西]][[风翔]])迁到东部的[[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市]]),以便于向东发展和接受先进的文化影响,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影响,以及整顿内政,加强王权。他还清理户籍,整顿军队,注意发展经济,使国势好转,为日后[[秦孝公]]时候的[[商鞅]]变法准备了条件。公元前371年,[[秦献公]]发兵攻占了[[韩]]的六座城市,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开始。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姬喜]]死后的谥号为[[烈王]]。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显王]]'''==
[[File:周显王.jpg|缩略图|左|周显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32880433&di=9eef6aeb369a406c761bbd9b3950da3c&imgtype=0&src=http%3A%2F%2Fimg.chuansong.me%2Fmmbiz%2Fc2Sib3Mp7pOPfEKQtwJYSx88LFvMB4IsFGKx4C4sOXDb1hL2jAOhnUZrfGY3RYXialNFN3ZyQGSINR8oNh9Nvb4w%2F0%3Fwx_fmt%3Djpeg 原图链接][https://chuansongme.com/n/2047470 来自传送门的图片]]]
'''[[周显王]]'''({{bd|?||前321年|catIdx=J}}),又称'''[[周显圣王]]'''或'''[[周显声王]]''',姓'''[[姬姓|姬]]''',名'''[[扁]]''',[[中国]][[东周]]君主,在位48年,为[[周烈王]]之弟。
 
[[周显王]]五年(前364年)发生[[河西]]之战,[[秦献公]]亲率主力进至[[河东]],秦将[[章蟜]]在[[石门山]](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大败魏军,斩首6万。由于[[赵国]]出兵救援[[魏国]],秦才退兵。此战为[[秦国]]对[[魏国]]的首次重大胜利,诸侯震动,[[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并颁赏他绣着[[黼黻]]图桉的服饰。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
 
==='''人物生平'''===
 
[[周烈王]]死后,[[周显王]]派遣使者对[[齐威王]]说:“你再不来奔丧,就斩了你。”结果[[齐威王]]出言不逊。[[周显王]][[姬扁]]在位期间,[[诸侯国]]的变法发展到高潮。公元前356年,[[齐侯]][[田因齐]](即日后的[[齐威王]])任用贤能之士[[邹忌]]、[[田忌]]等人实行改革。为了广开言路,[[齐侯]]下令不论臣民,凡能当面指出自己过错的,赐给上等奖;以书面提出批评建议者,赐给中等奖;即使在背后议论他的过失的,也给奖。命令一下,几个月之内来朝廷提批评、建议的人争先恐后,门庭若市,使[[齐侯]]了解到许多国政的弊端,自己的过失和收集了不少治理好国家的办法。为了整顿吏治,[[齐侯]]多次询问左右臣下,地方官中谁最好?谁最坏?不少人说,[[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的大夫最好,[[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的大夫最坏。[[齐侯]]派人实地调查,情况却正相反,阿地田园荒芜,人民缺吃少穿,敢怒而不敢言;[[即墨]]地方治安稳定,六畜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原来,[[阿大夫]]欺下媚上,行贿上司,让他们颠倒黑白,为自己说好话;[[即墨]]大夫正直不阿,不行贿上司,遭致了诽谤。[[齐侯]]当即痛斥了[[阿大夫]],将他及受贿后替他说好话的人烹杀,嘉奖了[[即墨]]大夫,赐予他一万户的俸禄。[[齐侯]]如此不受蒙蔽,明辨是非,祛邪扶正,使[[齐国]]的风气为之大变,人人都忠于职守,不敢说谎。[[齐侯]]又选用贤能之士,委以重任。没有多久,[[齐国]]大治,成为当时一大强国。
 
[[姬扁]]在位期间,[[齐国]]与[[魏国]]有两次著名的战役。
 
一次史称“[[桂陵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53年。魏军在主将[[庞涓]]率领下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赵求救于齐。[[齐侯]]以[[田忌]]为将,以杰出的军事家[[孙膑]]为军师,统兵救赵。齐军在孙膑的谋划下,扬言要突袭[[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重要门户[[襄阳]](今[[河南省]][[睢县]]内),魏军慌忙回兵,齐军在[[桂陵]](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设下埋伏,大败魏军,救了[[赵国]]。这种战术,后人称之为“[[围魏救赵]]”。
 
另一次史称“[[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庞涓]]统率魏军攻[[韩]],[[韩]]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为将, 以[[孙膑]]为军师,带兵救[[韩]],直取[[魏国]]都城[[大梁]]。[[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大军抵抗齐军。[[孙膑]]为了迷惑敌方,命令齐军进入[[魏国]]的第一天造灶10万个,第二天造灶5万个,第三天造灶2万个,以逐日减灶的方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然后在[[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市]]东南)设下埋伏,大败魏军,杀[[庞涓]],俘[[太子申]]。这种迷惑敌军的战术,后人称之为“[[增兵减灶]]”。
 
“[[桂陵之战]]”后的第三年,[[齐侯]]称王,史称[[齐威王]]。在此以前,[[魏侯]]已经先称王,接着,[[秦]]、[[韩]]、[[赵]]、[[燕]]等国诸侯也先后称王,以表示自己高于其他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齐国]]所以能很快地强盛起来,主要是因为重用人才。一次,[[魏惠王]]向[[齐威王]]炫耀[[魏国]]的富有,说自己有一颗直径寸许的明珠,能够光照前后各12乘车辆,并问[[齐威王]]有什么国宝。[[齐威王]]列举了一批手下的文臣武将,回答说,这就是我国的[[国宝]]。这使[[魏惠王]]启愧不如。
 
[[姬扁]]在位期间的[[秦国]],由[[秦孝公]]执政。他在公元前359年任用[[卫国]]人[[商鞅]]进行变法。变法前,[[商鞅]]为了使百姓能相信政府,遵守新法,命令人在都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 的南门竖起一根木头,悬赏说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子10两。百姓不相信有这么便宜的事,没有人去搬。[[商鞅]]又把赏金加到50两,有一个人就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照数发赏。从此,百姓就相信政府言必行,行必果了。接着,[[商鞅]]先后两次颁布了新法,宣布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重定尊卑爵次等级;废除以井田制为主的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等。这些措施推行后没有几年,就大见成效,百姓自给自足,社会安定,路不拾遗,人民私下不敢殴斗,为国作战时却勇敢冲杀,争取立功。变法期间,旧贵族多方阻挠和反对。[[太子]]带头犯法,[[商鞅]]为了维护新法,就处[[太子]]的师傅[[公子虔]]以劓刑(割鼻),处[[公孙贾]]以黥刑(脸上刺字),保证了新法的顺利推行。后来[[秦孝公]]死,[[太子]]继位,是为[[秦惠王]]。这时的旧贵族势力又重新抬头,杀死了[[商鞅]]。但是,[[商鞅]]所推行的新法已经不可动摇,[[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使一个原来是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攻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姬扁]]在位期间的[[韩国]],国力薄弱。[[韩昭侯]]见各国通过改革变得强大起来,并且不断向外扩张,也在公元前351年任用[[郑国]]人申不害为相,实行变法。申不害以“术”为手段推行“法”(即法治),使[[韩国]]一度强盛。
 
战国七雄在先后进行了变法以后,展开了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
 
公元前321年,[[姬扁]]病死。[[姬扁]]死后的[[谥号]]为[[显王]],全谥为[[周显圣王]]或[[周显声王]]。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慎靓王]]'''==
[[File:周慎靓王.jpg|缩略图|周慎靓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33714489&di=ed8ccfd887baa33e0b6ca0f822bc52e3&imgtype=0&src=http%3A%2F%2Fwww.qulishi.com%2FUploadFile%2F2015918141232523.jpg 原图链接][http://www.qulishi.com/news/201509/46594_5.html 来自趣历史的图片]]]
'''[[周慎靓王]]'''{{ref|1}}({{bd|?||前315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定]]''',又名'''[[顺]]''',[[中国]][[东周]]君主,在位6年,为[[周显王]]之子。
 
当时[[战国七雄]]为了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不少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对抗一个强国,称为“[[合纵]]”,以[[苏秦]]为首;也有一些强国相互结合,攻打较弱的国家,史称“[[连横 (外交策略)|连横]]”,以[[张仪]]为首。前316年,秦军攻灭了[[巴国|巴]]、[[蜀国|蜀]]两个小国,大量移民[[巴]]、[[蜀]],佔有对抗[[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的战略优势。前315年,[[周王定]]病死,[[谥号]]为[[慎靓王]]。
 
==='''人物生平'''===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期间,战国七雄为了保存自己,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时几个较弱的国家联合,攻打一个强国,称为“[[合纵]]”;有时一个或两个强国(主要是[[秦国]]和[[齐国]])联合,攻打较弱的国家,称为“[[连横]]”。一些游说之士研究天下形势,奔走于各国之间,劝说国君进行[[合纵]]或[[连横]],历史上称他们为[[纵横家]]。为了解除当时最强盛的[[秦国]]对各国的威胁,公元前318年,[[魏国]]国相[[公孙衍]]发起了一次五国合纵攻秦的战役,五国是[[魏]]、[[赵]]、[[韩]]、[[楚]]、[[燕]],推举[[楚国]]为纵长。同年,五国联军进抵[[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境内),秦出兵迎击,联军撤走。第二年,秦军又与五国中的[[韩]]、[[赵]]、[[魏]]军队大战于[[修鱼]](今[[河南省]][[原阳]]县西),秦军斩杀敌方8万人,取得大捷,挫败了这一次的五国合纵。
 
公元前316年,秦军攻灭了[[巴]]、[[蜀]]两个小国(今[[四川省]]境内),接着大量移民,占领了[[巴]]、[[蜀]],取得了日后顺[[长江]]东下攻击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的有利的战略地位,为日后灭楚创造了重要条件。
 
公元前315年,[[姬定]]驾崩。[[姬定]]死后的庙号为[[慎靓王]],若是其父在位时短,约出生于[[安王]]三年。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赧王]]'''==
[[File:周赧王.jpg|缩略图|左|周赧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34374590&di=b142c48d8b5b33fb847e38b65e01d366&imgtype=0&src=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090103%2Fext-20090103120000-100263.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h288523.htm?sp=Snext&sp=l288524 来自搜狗百科的图片]]]
'''[[周赧王]]'''({{bd|?||前256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延]]''',或名'''[[赧]]''',[[皇甫谧]]说名'''[[诞]]'''。《[[竹书纪年]]》作'''[[周隐王]]''',为[[周慎靓王]]之子。史文常作'''[[王赧]]''',《[[史记]]》误为[[諡号]]。据传即位于前314年。在位59年,是[[周朝]]在位最长的君主。
 
他在位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王畿]](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赧王]]五十九年,驾崩。是年,[[秦昭襄王]]迁[[九鼎]],占[[王畿]],灭[[东周]]。
 
==='''人物生平'''===
===='''最穷[[天子]]'''====
 
说起“[[天子]]”,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黄袍加身,万众拥戴,四方叩拜,真是威风凛凛。然而却有一位[[天子]],不但抖不起威风,镇不了四方,还被人逼得四处躲债,真给后世的[[天子]]丢尽了面子。 这位落魄得一塌糊涂的[[天子]],就是[[周王朝]]的末代君主,[[姓姬]],名[[延]],在公元前314年登基。后世通常把他叫做“[[周赧王]]”。
[[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还分成“[[东周国]]”和“[[西周国]]”,两部分由[[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当时[[秦国]]已攻占了[[韩国]]、[[魏国]]、[[赵国]]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忧心忡忡中度日。这时,[[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姬延]]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姬延]]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公元前256年,[[姬延]]准备就绪,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一起出击。不料,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在[[伊阙]]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结果,等了3个月仍不见其他四国的兵马到来,士气涣散,[[西周公]]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
 
“[[西周]]”的富户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姬延]]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台]]”(即[[逃债台]])。此后,秦军不肯罢休,攻下[[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负黍]](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后,直扑[[东周]]王城。[[西周公]]前去谢罪才罢。<ref>[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lishi/1032282.html 周赧王],中国国学网</ref>
 
===='''齐楚绝交'''====
 
[[楚国]]于公元前306年灭越国后,几乎占有了整个南部[[中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众的大国,具有攻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吴起]]变法的失败,旧贵族势力的强大,阻碍了[[楚国]]的发展,成为[[秦国]]攻击的对象。为了抗秦,[[楚国]]和[[齐国]]结成了联盟。[[秦国]]力图拆散齐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于公元前313年派[[纵横家]][[张仪]]赴楚,凭三寸不烂之舌,对[[楚怀王]]说,如[[楚国]]和[[齐]]绝交,[[秦王]]愿以[[商於]](今[[陕西]][[秦岭]]以南至[[河南省]][[淅川]]内乡一带)600里之地献楚。[[楚怀王]]不顾[[屈原]]、[[陈轸]]、[[昭睢]]等有识之士的劝阻,听信[[子兰]]、[[靳尚]]、[[郑袖]]等一群佞臣宠妃的话,应允了[[张仪]],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张仪]]一到秦,就假装坠车伤了脚,闭门谢客。三个月后,[[张仪]]得知齐楚确实已经绝交,才接见[[楚国]]使者说:“[[秦国]]的土地岂能随便送人,我说的是将自己的六里[[俸邑]]赠给你们。”[[楚怀王]]听了怒不可遏,不顾陈轸等人劝阻,发兵攻秦,于公元前312年与秦军战于[[丹阳]](今[[河南省]][[丹江]]北)。楚军大败,主将[[屈匀]]及副将70余人被生俘,8万士兵阵亡,[[汉中郡]]被秦占领。[[楚怀王]]恼羞成怒,倾全国兵力再次攻秦。同年与秦军又战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再次大败。[[韩]]、[[魏]]乘机出兵攻楚。楚两面受敌,只得匆忙撤退,向[[秦国]]割地求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秦国]]因致力于攻打[[三晋]],[[楚国]]暂时解除了来自秦的威胁,但是,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发生了[[庄跷]]领导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阶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攻占[[郢都]]'''====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结亲为名,约[[楚怀王]]去[[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武关]]镇)相会。[[楚怀王]]再次不听[[屈原]]劝阻,听信[[子兰]]之言赴会,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阳]]。两年后,他逃跑不成,忧愤而死于秦。他死前,秦军攻楚,杀楚军5万,夺去15座城市。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军更开始集中兵力攻占了大片楚地,并于公元前278年由名将[[白起]]率兵攻占了[[楚国]]都城[[郢]]。[[楚国]]就此一蹶不振,一步步地在走向灭亡。在[[郢都]]陷落后,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见楚国灭亡,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湘阴]]县北)自尽。
 
===='''秦攻[[三晋]]'''====
 
[[周赧王]]在位期间,[[秦国]]开始左右出击,南攻楚,东击[[三晋]](韩、赵、魏),向[[中原]]地区扩展。
 
秦在攻楚同时,又向[[三晋]]出击。公元前314年,秦趁齐攻燕之机,出兵攻打[[三晋]],夺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军出[[函谷关]]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经过几个月的激战,秦军于第二年攻克[[宜阳]],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合兵抗[[秦]],会战于[[伊阙]]([[河南省]][[洛阳市]]南),秦军在[[白起]]指挥下大胜,歼敌24万多人,[[韩]]、[[魏]]两国的兵力受到严重削弱。此后,秦继续进攻、蚕食[[三晋]],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经占据了[[三晋]]一半的土地,首当其冲的[[韩]]、[[魏]]大大被削弱了。
 
===='''[[秦齐]]称帝'''====
 
[[秦国]]的日益壮大,使[[秦昭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要称帝以示尊严,准备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愍王]]一起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12月,在[[纵横家]][[苏秦]]劝说下,[[齐愍王]]去帝号,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号。两强称帝,暴露了他们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五国十分惶恐,导致了五国攻秦和六国攻齐两大事件。[[韩]]、[[赵]]、[[魏]]、[[齐]]、[[燕]]的五国攻秦,由于各国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
 
公元前284年, [[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燕军在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齐军,长驱直入,攻占[[齐国]]都城[[临淄]],攻取[[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在[[齐国]]名将[[田单]]指挥下,齐军才打败燕军,收复失地。经过这次打击,[[齐国]]国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对手了。
 
[[楚]]、[[齐]]逐渐衰落时,[[赵国]]却强盛起来。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深知该国处于[[燕]]、[[东胡]]、[[林胡]]、[[楼烦]]、[[秦]]、[[韩]]之间,不强兵就会亡国,决心奋发图强,振兴[[赵国]]。针对赵当时的主要对手是[[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势,他决定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是,当时[[赵国]]人穿的是长袍大褂,袖长腰肥,领宽下摆大,不适宜骑马作战。于是,他从改革服装着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许多贵族认为这是违背礼教,大逆不道。
 
[[赵武灵王]]终于说服了有影响的贵族公子成,然后下了严厉的命令,要臣民改换服装,使[[胡服]]在全国得到推广,建立起一支善于骑射的强悍骑兵。这件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它说明了当时[[中国]]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在习俗上逐渐接近。[[赵国]]依靠骑兵,连年出击攻击其他国家。
 
到公元前296年,攻灭[[中山国]](今[[河北省]]北部一带)后,领土大大扩充,国力增强,一时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韩[[上党]]郡守冯亭以17城降赵。两年后,秦军攻取了[[上党]],继而进攻[[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
 
[[秦国]]施用反间计,施放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昏庸的[[赵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廉颇]],以纸上谈兵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统帅。[[赵括]]一反[[廉颇]]的战术,出兵大举攻秦。秦军此时已经暗中换上了能征善战的[[白起]]为主将。[[白起]]指挥秦军佯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阵地之前,然后包围了赵军。
 
赵军被围40多天,粮草断绝,[[赵括]]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40万人降秦。[[白起]]担心降卒暴动,除放回240个年纪较小的兵卒外,全部予以坑杀。这次战役史称“[[长平之战]]”。它使[[赵国]]兵力损失殆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赵括]]长于空谈,导致亡军殒身,引出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
 
===='''楚攻[[西周]]'''====
 
[[周赧王]]在位时,东西两周分裂,各自为政。[[周赧王]]又把国都迁到了[[宗周]]。
 
当时,位于[[西周]]的[[周武公]][[姬共]]的[[太子]]死了,还有五个儿子都是庶出,没有[[嫡子]]可以立为[[太子]],[[周武公]]很头疼。[[楚国]]下卿[[司马翦]]对[[楚怀王]]说:“咱们不如用土地资助[[公子咎]],替他请求立为[[太子]]。”另一位[[楚大夫]]左成说:“不行!如果我们用土地资助了[[公子咎]],而[[西周]]却不听我们的,这样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与[[西周]]的交情也疏远了。我们不如去问问周君,到底想要立谁为[[太子]],然后悄悄地告诉给[[司马翦]],然后[[司马翦]]再让[[楚国]]资助给他土地。”结果,[[西周]]真的就立[[公子咎]]为[[太子]]。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发兵攻打[[宜阳]],[[楚国]]则派兵去援救。当时[[楚国]]以为[[西周]]是帮助[[秦国]]的,所以想顺带攻打[[西周]]。[[大夫]][[苏代]]则为[[西周]]游说[[楚怀王]]说:“您怎么知道[[西周]]是帮助[[秦国]]的?说[[西周]]帮助[[秦国]]比帮助[[楚国]]更出力的人,是想让[[西周]]投到[[秦国]]方面去,所以人们都把[[西周]]、[[秦国]]放在一起说‘[[周秦]]’啊。[[西周]]如果觉得自己解脱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国]]一方,那可就真是帮助[[秦国]]取[[西周]]的妙计呀。我为大王考虑,[[西周]]为[[秦国]]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为[[秦国]]出力,您依然好好待他,这样,才能让[[西周]]与[[秦国]]疏远。如果[[西周]]与[[秦国]]绝了交,就一定会投向[[楚国]][[郢都]]的。”
 
[[楚怀王]]听从了[[苏代]]的意见,放弃了攻打[[西周]]的计划。
 
===='''[[秦国]]借道'''====
 
之后,[[秦国]]向[[东周]]和[[西周]]借道,想通过两周之间的地区去攻打[[韩国]]。[[周赧王]]担心:借了道会得罪[[韩国]],不借又会得罪[[秦国]]。[[大夫]][[史厌]]便对[[周赧王]]说:“为什么不派人去见[[韩公叔]]呢?就对[[韩公叔]]说:‘[[秦国]]敢穿过周地去攻打[[韩国]],是由于信任[[东周]]。您为什么不给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质前往[[楚国]]呢?’这样,[[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不相信周君,也就不会攻打[[韩国]]了。您再派人去对[[秦国]]说:‘[[韩国]]非要给我们周一些土地,想以此来让[[秦国]]怀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秦国]]也就没有说词儿,不让周接受[[韩国]]的土地了,这样就既得到了韩的土地,又是听命于[[秦国]]了。”
 
[[秦国]]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愿意去,就派人对[[韩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阳]],大王为什么不派兵驻守[[南阳]]?周君将以此为借口不到[[秦国]]去。周君不到[[秦国]]去,[[秦国]]就一定不敢[[渡河]]来攻打[[南阳]]了。”
 
[[东周]]和[[西周]]打仗,[[韩国]]派兵去救援[[西周]]。有人为[[东周]]游说[[韩王]]说:“[[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国都,有许多钟鼎宝器和贵重的宝物。您如果控制住军队不出动,就可以让[[东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尽得[[西周]]的宝物。”
 
===='''韩索粮草'''====
 
[[周赧王]]被称做成君。楚军包围[[韩国]]的[[雍氏]],[[韩国]]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东周]]君[[姬班]]害怕,叫来[[苏代]]把这事告诉他。[[苏代]]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担忧呢!我能使[[韩国]]不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又能让您得到[[高都]]。”[[东周]]君说:“你如果能办到,我可以把国政交给你。”[[苏代]]会见了韩[[相国公]][[仲侈]]说:“[[楚国]]包围了[[雍氏]],原来计划三个月攻下,如今已经五个月了,还攻不下来,这说明楚兵已经疲惫了。现在您向周要兵器粮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经疲备了。”[[韩相国]]说:“对。可是使者已经派出去了。”[[苏代]]于是说:“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东周]]呢?”[[韩相国]]非常生气,说:“我不向[[东周]]要兵器粮草也就够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东周]]呢?”[[苏代]]说:“把[[高都]]送给[[东周]],[[东周]]就会转过来投向[[韩国]],[[秦国]]听了一定很恼火,怨恨[[东周]],与[[东周]]断绝使者的往来,这样就等于是拿一个破烂的[[高都]]换来一个完整的[[东周]]。为什么不给呢?”[[韩相国]]听了大乐说:“好。”果然把[[高都]]送给[[东周]]了。
 
===='''劝秦退兵'''====
 
[[周赧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大夫]][[苏厉]]对[[周赧王]]说:“[[秦国]]攻克[[韩国]]、[[魏国]],打败[[魏国]]大将[[师武]],往北攻取[[赵国]]的[[蔺]]、[[离石]]二县,这些都是[[白起]]干的。这个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带兵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如果[[梁国]]被攻破,那么[[西周]]就危险了。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白起]]呢?您可以讲[[楚国]]养由基的故事给他听,然后说:如今,您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师武]],往北攻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您的功绩是很大了。现在您又带兵出[[伊阙塞]],过东西两周,背对[[韩国]],攻打[[梁国]],这一次如果打不胜,就会前攻尽弃。您不如假称有病,不要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了。”
 
===='''借兵筑城'''====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国]]攻破[[魏国]]的[[华阳]]。[[东周]]的[[大夫]][[马犯]]对[[东周]]君说:“请允许我去让[[梁国]]给[[东周]]筑城。”他跑去对[[梁王嬴]]甚说:“[[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请让我把[[九鼎]]献给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后希望能想办法救我。”[[梁王]]说:“好。”于是给他一批士兵,声称是去保卫[[东周]]。[[马犯]]又去对[[秦昭襄王]]说:“[[梁国]]并非是想保卫[[东周]],而是要攻打[[东周]]。您可以派兵到国境去看看。”[[秦国]]果然出兵。[[马犯]]又去对[[梁王]]说:“[[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没有办成,请您让我在以后找适当的机会再献[[九鼎]]吧。但是现在您已经派兵到[[东周]]去了,诸侯都起了疑心,怀疑您要攻打[[东周]],以后您办事将不会有人相信了。不如让那些士兵为[[东周]]筑城,借此把诸侯怀疑您要攻打[[东周]]的事端掩盖住。”[[梁王]]说:“好。”于是就让那些士兵给东周筑城。
 
===='''巴结[[秦国]]'''====
 
[[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秦国]]的[[说客]][[周冣]]对[[周赧王]]说:“您不如称赞[[秦昭襄王]]的孝道,趁便把应地献给[[秦国]]作为[[太后]]的供养之地,[[秦昭襄王]]一定很高兴,这样您和[[秦国]]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认为这是您的功绩;交情不好,劝[[周君]]归附[[秦国]]的人一定会获罪。”
 
后来[[秦昭襄王]]要去攻打[[西周]]国,[[周冣]]果然对[[秦昭襄王]]说:“如果为大王您考虑,那就不应该去攻打[[西周]]。攻打[[西周]],实在利益不多,却使您的名声让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为[[秦国]]攻打[[西周]]的名声而害怕,一定会往东边去与[[齐国]]联合。您的军队在[[西周]]打得疲惫了,又使天下都去与[[齐国]]联合,这样,[[秦国]]就无法称王,不能统一天下。天下正希望使[[秦国]]疲惫,所以鼓励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国]]和诸侯都疲惫,那样您的教命就不会通行于诸侯。”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韩]]、[[赵]]、[[魏]]三国与[[秦国]]相对抗。[[西周公]]派相国[[御展]]前往[[秦国]],因为怕遭到[[秦国]]的轻视,就半路返回。有人对御展说:“[[秦国]]是轻视您还是重视您,这个还不能确定。[[秦国]]是想要了解那三国的实情。您不如赶快去拜见[[秦王]],就说‘请让我来给您打探东方三国的变化’,[[秦昭襄王]]一定会重视您。如果[[秦昭襄王]]重视您,就表明[[秦国]]重视[[西周]],[[西周]]因此也取得[[秦国]]的信任。至于[[齐国]]对[[西周]]的重视,那么早就有[[周冣]]和[[齐国]]联络好了。这样,[[西周]]就可以永远不会失去与强国的交情。”[[秦昭襄王]]果然信任[[西周]],就转而发兵去攻打[[韩]]、[[赵]]、[[魏]]三国。
 
===='''联合伐秦'''====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国惧怕之下背叛[[秦国]],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派大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秦国]]接受[[西周]]君所献的人口、土地,便放其回到[[西周]]。
 
===='''[[周朝]]灭亡'''====
 
同年,[[周赧王]]郁愤而终,国权已为[[西周公]]与[[东周公]]把持,[[西周公]]据[[洛阳]],[[东周公]]据[[巩邑]]。其后不久,[[西周文]][[公姬咎]]逝世,[[西周]]一地的民众就纷纷向东方逃亡。[[秦国]]于是轻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并且未立新王,[[东周]]灭亡,同时宣告着历时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终结。
 
此后第七年(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公]]。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灭亡'''===
 
[[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邯郸之战]],秦军围攻[[邯郸]],[[魏国]]和[[楚国]]都起兵相救,大破秦军。[[楚考烈王]]决定组织各国[[合纵]]。同时派人到[[赧王]]处请求[[赧王]]以天下共主名义下达组建联军的命令,[[赧王]]为此求助于[[西周公]]。[[西周公]]倾其国力组建起一支五六千人的小军队,与诸侯商定在[[伊阙]]会师。但最后只有[[楚国]]和[[燕国]]军队到达,[[合纵]]失败。当时[[周赧王]]为了联军的开销,向当地富人借贷,并答应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归还。事后当地富人向[[周赧王]]讨债,他只好躲到宫内一座高台,此台后被称为「[[避债台]]」,成语「[[wikt:债台高筑|债台高筑]]」因此而来。
 
[[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王]]令将军摎进攻[[西周国]],[[西周武公]]奔往[[秦国]]谢罪投降。同年,[[周赧王]]与[[西周武公]]卒。[[西周]]百姓东逃,[[秦国]]取[[九鼎]],迁[[西周文公]]于[[惮狐]]。七年后,[[秦国]]灭[[东周国]]。<ref>《史记·周本纪》:“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惮狐。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ref>
 
==='''历史疑案'''===
 
===='''[[债台高筑]]'''====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赧王]]八年,[[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这里所说的“[[东周]]”和“[[西周]]”都是当时的[[诸侯国]],而不是作为[[王朝]]的存在。[[西周国]]是公元前440年[[周考王]]从自己的领地中划地出来分封给他的弟弟而形成的一个小[[诸侯国]]。所以史料才说“[[西周]]故[[天子国]]”,注意这里用了一个“故”字。而“[[东周国]]”则是后来“[[西周国]]”分裂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诸侯国]]。但为什么[[周天子]]自己[[债台高筑]]却仍然不惜要用自己仅有的土地去分封,就很奇怪了。
 
===='''在位时间'''====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五十九年,[[秦昭襄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于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是指诸侯国[[西周国]]的国君,而不是[[周天子]][[周赧王]])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也就是说[[周赧王]]五十九年和[[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是同一年,而周民不可能在[[赧王]]死后一年才东亡,秦也不可能在[[赧王]]活着时取[[九鼎]]。
 
===='''[[赧王]]结局'''====
 
《[[资治通鉴]]》中对[[赧王]]的记载可信吗?
 
关于[[赧王]]之死,应该是寿终正寝。关于[[司马光]]对[[周赧王]]降秦和迁于项城的记载,更是无中生有。如果[[周赧王]]降秦的话,[[秦昭襄王]]为什么要在[[周君王赧]]死、周民东亡后才取象征[[天子]]的[[九鼎]]宝器?显然说不通。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北宋]]人,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人,[[司马光]]关于[[周王朝]]的真实史料,显然不会比[[司马迁]]更多。[[司马光]]关于[[周王朝]]的记载也就不足为信。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顺王]]'''==
 
'''[[姬杰]]''',前256年——前249年在位。
 
[[东周]][[昭文君]],[[姓姬]],原名不详,是[[战国时期]][[东周国]]的君主之一,[[东周]][[惠公]]之后的[[东周]]君主。
 
前256年,秦未立新[[天子]],取[[九鼎]]置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迁[[西周公]]于[[憾狐]],[[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迁[[东周]]公于[[阳人]]之地,然诸侯还有[[韩国]]、[[卫国]]、[[魏国]]、[[燕国]]、[[楚国]]、[[赵国]]、[[齐国]]、[[朝鲜国]],[[周朝]]尚底灭亡,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魏]]、[[赵]]、[[楚]]、[[燕]]、[[齐]]六国,自以为统一天下。至公元前194年魏满灭周代最后一个[[诸侯国]][[朝鲜]][[周朝]]才彻底亡,[[周朝]]至此彻底灭亡。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战国七雄]]”。
 
《[[汉书]]》列属中下人。据《[[吕氏春秋·更报]]》记载[[张仪]]曾会见[[周昭文君]]一事来看,在位时间当在[[秦惠王]]时期(前337年-前311年)。
 
==参考资料==
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