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陈道隆

增加 6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big>'''陈道隆 '''</big><ref>[http://www.zysj.com.cn/mingyi/chendaolong/index.html ]中医世家 </ref><br>
(1903~1973年),字芝宇,浙江杭州人。少时聪颖过人,刻苦好学,并立志学医。14岁时,正值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招收新生,规定18岁以上才可报考,他虚报4岁应试入学。学习5年后,因成绩名列榜首,按规定被任命为该校附属医院院长。19岁被浙江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不久,杭州流行疫病,陈氏除主持教学外,采用自拟处方,积极为病家诊治,治愈者甚多,医名大噪。1937年迁上海八仙桥行医,每天接待100多位病人。建国后,历任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华东医院中医特约顾问。著作有《陈道隆医案》(未正式出版),《内科临证录》(逝世后其学生们整理而成)。<br>
== 人物经历 <ref>[http://www.zysj.com.cn/mingyi/shenziyin/index.html] 中医世家网-陈道隆</ref>==
陈氏主张治病不拘一格,要立足于本,对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运用自如。平素用药以轻灵见长,对垂危病人施以大剂重任,疾病突发时当机立断,蜕变时勇起直追,缓解时因势利导,消退时培元固本,既用时方,又善用左方,以治疗内伤杂病为主。学术思想归纳如下。
<big> 一、以简驭繁 主芜存菁</big> 
陈氏一生对医经典籍之研究,能以简驭繁,去芜存菁。以《伤寒论》为例,他提挈八纲,统辖六经,不尚文字的考证,专从虚、实、寒、热间推求。如26条与63条,同为发汗之后,然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为邪传阳明,津液受伤,予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救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为邪热恋肺,肺气失宣,给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泄卫。病机不同,治法亦异。又如34条与163条,同为表证误下邪陷,一从阳明热化,表里俱热,喘而汗出,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清热解表;一从太阳寒化,表有邪,里虚寒,心下痞硬,以桂枝人参汤温中和表。
陈氏读《金匮》,于寒、热、虚、实间刻意求工。以“疟疾脉证并治第四”篇为例,虽寥寥数语,而于寒热真假,剖析靡遗。其谓:如阳虚阴气有余,必偏寒多热少,以柴胡桂姜汤温之;如阳气为痰饮所遏,但寒不热者,蜀漆散温之;若痰多兼表者,以牡蛎汤通阳攻寒;若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其脉如平者,名曰温疟,辛凉重剂白虎加桂枝汤治之;若疟病发渴者,以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和之;症瘕按之有形,坚者削之,宜鳖甲煎丸。
<big> 二、研古通今 由博返约</big> 
陈氏治学,旁证博引,择善而从。《内》、《难》而后,膺服仲景。金、元四大家中,宗东垣、丹溪,明、清以降,于张景岳之《大宝论》、徐大椿之《元气存亡论》、喻嘉言之《秋燥论》、叶天士之《温热论》、《三时伏气篇》、薛生白之《湿热病篇》等,均有深究。尝谓:“此等承先启后工作,能开人思路,教人大法,使人耳目一新”。陈氏能撷各家之长,以用于治。
<big> 三、内伤外感 兼擅其长</big> 
陈氏早年以善治外感着称,伤寒既有根基,温热列擅胜土。尝谓:“温热肇始《内经》,自河间倡导三焦,至叶、薛、吴、王,又阐发卫气营血,治法已经大备”。
治膈证,宗《内经》“三阳结谓之膈”之旨,仿张仲景三泻心汤、刘河间金铃子散辛开苦降之意,并徐之才“通阳泄浊”之法,熔于一炉。
<big> 四、顺应四时 方中肯綮</big>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知人之形气矣。”盖地有南北高下之异,时有四季寒温之序。春时气暖多风,肺经见证居多,每取辛凉疏风之品,宣畅肺气;暑为熏蒸之气,湿为重浊之邪,暑湿互蕴,三焦翕受,方用辛苦芳香之味,上下分消;秋令肃杀,燥气流行,药选味辛体润之品,甘凉肃上;严冬凛冽,寒侵肌腠,卫阳被遏,多和辛温发散之品,以宣肺达邪,调和营卫。其又注重脉症,不为时令所囿,随证应变,巧思而心裁之。
<big> 五、升降开阖 各得机宜</big> 
陈氏于阴阳开阖,升降浮沉之理,颇多阐发。尝谓:“葛根生津之说,实由升提胃气而来,其性燥烁津,舌苔干燥者,即非所宜。荷蒂升提清阳而降胃浊,而升提之力,又胜葛根,其于阴亏肝旺,脾胃虚寒者,既可升提清阳,又可平熄肝风,最为合拍。用于久痢纳钝者,升提清气,胃机自开,如久泻阳气下陷,须与补气药同用。曾见其治营络瘀阻,心阳浮越之怔忡,石菖蒲配以五花龙骨,取其一开一阖,通心窍,敛心阳;治气虚不能固摄之子宫下垂,于益气方中加入荷蒂一味,升举清阳;治跷脉满溢,阳不入阴之不寐,必入半夏一味,引阳入阴;治冲气上逆,喘息汗出者,于温柔摄纳方中加入怀牛膝一味,引浮阳直达下焦;治风阳旋扰清灵者,多选介类沉静,甘味缓急之品,潜阳以制逆;治热邪袭肺,鲜红迸泄者,于清肺止血方中入淡秋石一味,取其咸寒下引;治湿热蕴于下焦,带脉弛缓者,于清化方中加焦山栀一味,导热下行。
<big> 六、阴伤孤阳 毓阴敛阳</big> 
陈氏诊病治案,多本《内经》、《难经》。他对《内经》中阴阳对立统一,承制生化,相互依恋,互为清灵之观点,且能融会贯通,尝谓“人身阴阳相为用,人有阳气,阴之使也;人有阴气,阳之守也,故阳气常开,水吸之而下行,阳气无炎上之忧;阴气常降,火蒸腾而上升,阴津无涸竭之虞。……阳不足则阴胜,阴不足则阳胜,诸病生矣。阴阳配合,本不得一毫偏胜于其间也。”
3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