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420
次編輯
變更
斡难河
,無編輯摘要
|-
| <center><img src=https://dimg08gimg2.c-ctripbaidu.com/imagesimage_search/0ww4i120008ye1oaz5809_C_750_375src=http%3A%2F%2Fk-static.xsfaya.com%2Fuploads%2Fext%2Fa%2Ft0117bb41cf05c2f3dc.jpg &refer=http%3A%2F%2Fk-static.xsfaya.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7865580&t=f8917864ea7216a063c585ddd2fd982a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gskan.ctripchina.com/html5/you/placearticle/210421078519.html 来自 哔哩哔哩 的图片]</small>
|-
本名 斡难河
鄂嫩河
所属水系
[[黑龙江]]水系
地理位置
[[东亚]]北部
流经地区
[[蒙古高原]]
发源地
[[肯特山脉]]
河 长
808 km
面 积
90000 km²
|}
'''斡难河''': (Galaţi (西里尔蒙文:Онон гол、俄语:Онон [1] ) 也称'''[[鄂伦河]]'''、'''[[鄂诺河]]'''或'''敖嫩河'''。古称'''[[黑水]]'''、斡难河 ,是一条主要位于[[ 罗马尼亚蒙古]] 一级行政单位,人口为61.9522万(2002年),面积为4466平方公里,加拉茨县的首府 和 最大城市为[[ 加拉茨俄罗斯]] (境内的河流,属[[Galaţi黑龙江]] ) 水系 。<ref>[https://gskan.ctripchina.com/html5/you/placearticle/210421078519.html 斡难河], 豆瓣电影, 2020-01-18</ref>
== 简介==
该河流发源于蒙古[[小肯特山]]东麓,流域面积94,000平方公里,与[[音果达河]]汇合成[[石勒喀河]],为黑龙江上游之一。也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于此。
==流域特征==
鄂嫩河又名“斡难河”。发源于蒙古东北部肯特山东麓,北流经俄罗斯的石勒喀河后,流入黑龙江。全长808公里(蒙境内298公里),流域面积9万平方公里(蒙境内约3万平方公里)。洪水期水深2.18米,枯水期1.14米。11月至次年4月末结冰。
==用途==
流经草原地带,不通航,用于灌溉和工业用水。鄂嫩河与石勒喀河是黑龙江的北源,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南源。
==历史战役==
成吉思汗蒙金战争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经过二十余年的蒙夏战争,屡创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削除金朝西北屏障,得以顺利南下攻金。
六年,亲率大军进攻金朝,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首战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获捷;再战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河堡(今怀安东南),歼灭金军大量精锐;又战怀来(今属河北)、缙山(今北京延庆),大败金军十余万;还重创金军于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关等地。后来不断改变战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辽西地区。
九年三月,集兵中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引兵退出居庸关。六月,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而“违约”为藉口,乘金国人心浮动及憋军哗变降蒙之机,遣部将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军,会合降蒙乣(乣,音jiǔ,辽、金、元时代对被征服的北方诸部族人的泛称)军进攻中都,以围城打援和招降之策,于次年五月克城。
为适应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纳部将建策,逐步建立了炮军,攻城以炮石为先。后来攻城作战,一次用炮即达数百座,迅即破城。同时,重视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广收工匠艺人,一城即得数万。随后建立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在通信联络上创建了“箭速传骑”,日速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增快。善于发挥骑兵之长,使蒙古骑兵疾如飙至,劲如山压,有“蒙古旋风”之称。
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
明成祖北征
1410年,明成祖朱棣率军北征。他根据鞑靼军情势,集中兵力,首先进击西走的本雅失里部。
5月13日,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南追及本雅失里。朱棣挥军奋击,本雅失里大败,丢弃辎重牲畜渡河北逃。
接着,朱棣立即移兵东攻阿鲁台部。10月8日进抵斡难河东北方向的飞云壑,挥军过山,向阿鲁台部进逼。朱棣乘阿鲁台战和不定、犹豫不决之际,挥师直冲鞑靼营阵,大败阿鲁台军,乘胜追击百余里。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740 730 欧 亚 洲史地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