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鳳山縣舊城北門

移除 2,132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0 10px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鳳山縣舊城北門'''<br/p>|-|<center><img src="httphttps://heritage3.khccblog.govxuite.twnet/FileDownLoad3/HeritagePhotoc/BigPicture1/201211262214138794/12133965/blog_765081/txt/454924597/0.jpg" width="250280"></center><small>[httphttps://heritagem.khccxuite.gov.twnet/blog/tayjih/gogo/Heritage.aspx?KeyID=c400ccb1-4f44-41d8-915a-667f3af42fa6 454924597 圖片來 自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自xuite]</small>
|}
'''鳳山縣舊城北門''', 又稱名為'''拱辰門''', 與門前的[[ 拱辰井]]及 鳳山縣 舊城 均列為[[中華民國]] 國定古蹟。城 位在勝利路、埤頭仔街 城內舊城巷交會處  鳳山縣舊城( 今左營舊城)範圍包括東 、南門、北門、城牆、護城濠及北門外 鎮福社、 [[ 拱辰井  ==歷史沿革==*城門 ]] 城牆和護城濠為清道光5年(西元1825年)7月15日動工改建,整座 [[鎮福社]]及 城卻是奠基於清康熙61年(西元1722年)間首次興築土 城的 基礎上。舊城是清政府統治臺灣後 [[ 鳳山縣 第一處縣 所在。 *康 東門|東門]] 雍、乾三朝對臺灣一向主張「不築城」的政策,因此清初 [[ 鳳山縣 並未有城池。清康熙60年(西元1721年)4月間爆發朱一貴事件。 清康熙61年(西元1722年),署理鳳山知縣劉洸泗為了改善防禦工事,興建鳳山縣土城,這是臺灣第一座土城。 *清雍正12年(西元1734年),鳳山知縣錢洙於土牆外環植三重刺竹以強化防禦工事。 *清乾隆25年(西元1760年),知縣王瑛曾於四個 上增建大砲臺四座。 *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正月福康安奉命平定 | 路,因林爽文事件,鑒於舊城殘破不堪,乃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 門]]並列 鳳山新城。舊城從此沒落。 *清嘉慶5年(西元1800年)、清嘉慶10年(西元1805年)、清道光4年(西元1824年)發生數起 [[中華 亂,鳳山新城數度被攻陷 國]]國定古蹟 於是 <ref>[https://m.xuite.net/blog/tayjih/gogo/454924597 鳳山縣 城又遷回 舊城  *清道光5年(1825年)舊城改築工程動工,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8月15日竣工。這是臺灣第一座石造城池。 *日本大正10年(西元1921年)開闢高楠公路(現今左營大路),局部拆毀南門和西門城牆。 *日本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日本海軍在左營地區闢建高雄軍港及眷舍群,從 北門 、西門、南門之間的城牆被大量拆毀。 *戰後,道路的闢建也拆毀北門一帶城牆。],xuite</ref>
==建築形式==
形制、規格與[[鳳山縣舊城東門|東門]]相似。北門 城門座 為土石構造 面寬16.64公尺 城樓均為木結構 深8.44公尺 約於民國19年(西元1930年)倒塌。  城門 樓柱 座石砌 十二柱法,由 隅四柱簡化而來。其外觀形 [[蜂巢]] ,屋頂 堆砌 歇山式 左右側坡出檐短,脊用三川脊。 舊城城牆的材料,內外以石灰 門面前緣磚 成,中腹填土,基礎深三尺。 北門共設 雉堞有 九個 雉堞 ,排列 外緣,雉堞每個高157公分,間距46公分。兩隅 角處 成曲尺 皆闢箭孔,箭孔均為磚造。左右 臺座 側設 有磚 階,下 城牆 [[ 馬道 ]] 。  馬道 舖甓 為士兵行走、偵查與作戰的通道,表面鋪有 利於行走。拱 寬1.79公尺。踏 內外均嵌[[花崗石]]雕門額,外門額題為「拱辰門」,內額題「北門」,字跡雄渾,上款為「大清 呈斜坡狀 光五年榖旦」 分作七級 下款「督建總理吳春藏、黃化鯉 目前臺灣僅恆春城與鳳山舊城可見 督造總理黃耀漢、吳廷歲」 座面 洞亦 與東門 幾乎相 樣為內外兩個石拱 僅臺座立分段與東 以花崗石條砌成。但北門 略有不同。  洞在內層石拱 再加一層石 洞兩測各嵌有一尊門神 以泥塑 這種雙層石拱能 彩施作 強城門構造的穩定性 在清代[[臺灣]]所建的 城門 中實屬罕 之單 的案 。係以螺殼灰浮塑為底,外施油漆彩畫而成。左像為神荼,右像為鬱壘
==門神== 均嵌壁門洞兩側各塑有一尊[[門神]],是[[ 花崗石臺灣]] 古城牆中的孤例,也是觀賞北門的重點。 額,外 洞左側之 額題 為「 拱辰門 [[神荼]] 」, 內門額題 右手持鐧、左手執鎚;右側為 北門 [[鬱壘]] 。門洞內 ,右手執環、左手持硬鞭;高237[[公分]],寬116公分,以螺灰殼浮塑為底, 兩個石拱以花崗石條砌成 施油漆彩繪及墨線
雖然泥塑表面彩繪已斑剝,但造型依然生動有趣,雲騰浪湧其間神態逼真,精美有力,氣勢威嚴。至於為什麼會有門神,而且各門中只有 北門 才有,據推測,舊城北門是正 洞在內層石拱外再加一層石拱 雙層石拱能加強 從台南府 來視察的官員主要經此 構造 入城。同時為了尊重在北京 穩定性 皇權 為清代[[臺灣]]所建的城 取名拱辰 ,意喻北極星位居正 實屬罕見的案例 ,天下臣民均拱衛北辰
== 拱辰井影片==拱辰井位於勝利路與埤仔頭街的交叉口,位置正對[[左營舊城]]北門<ref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http{{#evu:https://oldcity.khccwww.govyoutube.twcom/home02.aspxwatch?IDv=$1001&IDKp_FsQRi1TKE|alignment=2&EXECcenter|dimensions=D&DATA=2513&AP480|container=$1001_HISTORY-0 全臺唯一左營舊城北門泥塑門神,107年開春新氣象],見城,2018-02-23</ref> 之外,故稱「拱辰井」。[[明]][[清]]時,左營舊城未遷於新城時,埤仔頭街為重要的市集地點,經由南海大溝登岸之外海船隻,均聚集於此,當時埤仔頭街與舊城巷一帶居民皆以此井為飲用之主要水源。 兩百多年後,井不再湧出水,因交通設計不良,民國75年(西元1986年)遭車撞擊,井緣破裂。政府拆除井欄以「鐵蓋」保存,蓋上鑄有「鳳山縣舊城拱辰井」等字樣。目前字跡已不清楚,遠看像極一般人孔蓋。frame|description==鎮福社=='''鎮福社''',當地 高雄 稱「七甲土地公廟」或「埤仔頭土地公廟」。位於[[左營區]]埤仔頭街 看過來! 號( 鳳山 縣舊 竟然要蓋兩座 北門口)。|臺灣吧TaiwanBar }} </div>主祀[[福德正神]]。於清[[道光]]五年(西元1825年)與[[鳳山縣舊城]]同時整修,並與鳳山縣舊城同一石材興建。後劃歸鳳山縣舊城遺址,列為[[中華民國]]一級古蹟。{{-}}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51,46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