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杆秤

增加 23,364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杆秤 </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1.baidu.com/it/u=1101323…”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杆秤 </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1.baidu.com/it/u=1101323846,2485840501&fm=253&fmt=auto&app=138&f=PNG?w=500&h=5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D%86%E7%A7%A4&step_word=&hs=0&pn=5&spn=0&di=7084067677328637953&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2799651259%2C3625671760&os=520897235%2C1236285887&simid=4249976241%2C504369520&adpicid=0&lpn=0&ln=1859&fr=&fmq=1653530727930_R&fm=result&ic=&s=undefined&hd=&latest=&copyright=&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www.5jjc.net%2Ftu5jJDEwLmFsaWNkbi5jb20vaTEvMTk0NjczMjkyL1RCMmlvVENxd0ZrcHVGalNzcG5YWGI0cUZYYV8hITE5NDY3MzI5Mi5wbmc.jpg%26refer%3Dhttp%3A%2F%2Fwww.5jjc.net%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56122737%26t%3D630564cb270878351e9ff5470d6c4347&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c33v_z%26e3BgjpAzdH3Frc3aAzdH3Fcc8c0dm9ndnaAzdH3F&gsm=6&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EsNCwyLDYsNSw4LDcsOQ%3D%3D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杆秤(读音gǎnchèng)是秤的一种,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质量的简易衡器,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提纽等组成。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杆秤

读音
gǎnchèng

原理
杠杆原理
=='''基本介绍'''==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名录

传统杆秤的手工制作工艺:

⑴选取秤杆木料:大号秤一般选择楠木,中小号的秤多数使用秦巴山中阳坡所产的"红栒子"木,木材经阴干一年以上,据所要做杆秤的衡量要求,用锯截成适当的长度。

⑵刨秤杆:先用正刨根据手工艺人的[[经验]]刨圆、达到合适的尺寸,再用反刨将毛刺处清理干净,对秤杆进行初步的打光。

⑶定"叨口"两位匠人合作使用墨斗,以线绳在秤杆上弹出几条纵向等分墨线。

⑷安"叨子":气一手持刀从下往上支托秤杆,经过[[测量]]在秤杆上找出三个"叨子"的位置;将秤杆固定,在杆身安装"叨子"的部位分别打出垂直的穿孔(过去用手上的钻子,现在则用电钻),并试装三个"叨子"。

⑸铜皮包焊:秤杆两头需要包[[铜皮]],将预先准备好的铜皮根据所需的尺寸剪裁,将剪裁出的铜皮磙圆,套在秤杆的端头上比对、进行再修剪,接下来用焊锡将铜皮焊接。为方便起见也可使用小钉固定法将铜皮包好。为了美观,事先要对秤杆两端拟包裹铜皮的部位加工,使其直径略小于其余部位,并用钣锉稍作打磨。

⑹安装"叨子"、秤盘:秤盘是预制的,将盘上的三根系绳挽结到秤杆大头最外侧的"叨子"上。

⑺校秤定星:用"叨子"将秤悬提,秤盘中依次放上不同重量的砝码,在秤杆上测定其距离,以两脚规分割并仔细标出星花位置。

⑻钉星花:按照上一步骤所标记的位置用皮带手钻钻出每个小花点,在钻洞中以细铜丝嵌插而后割断、锤实。

⑼打磨、清洗:使用钢锉、油石顺纵向对秤杆进一步打磨光滑;给刚做好的秤杆均匀地刷上一层石灰水以去除油污。石灰水自然风干后即用清水冲洗净

⑽秤杆施染着色:楠木秤杆利用其自然的木质颜色即可。红栒子木秤杆则在石灰水清理后刷上一层皂矾液,再晾干;而后均匀地刷上事先调制好的五倍子液,然后再次把秤杆挂起来,使其完全干透,这次一般需要12个小时。⑾ 修整抛光:待着过色的秤杆完全风干后,对秤杆再进行最后 一次抛光,让秤杆光润、上面的刻度即"星花"更易辨识。

⑿辅助工艺:能够完整掌握杆秤制作技术的人还必须具备打制铁秤钩的能力;打制铁钩实际就是铁匠工具,所用煤炉、铁砧、长钳、手锤和大锤等工具设备及其技术均与铁匠相同。

历史渊源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中国流传历史悠久。传说也是有很多,下面介绍其中两种广为传说的.1据民间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

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2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个鱼贩的难处那得到启示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利用杠杆原理发明,后来他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 两一斤。汉中手工杆秤制作工艺,是在70多年前抗日战争的特殊背景下,由汉水与长江交汇口工商重镇武汉传来的。武汉三镇在近代中国以工商经济及交通运输颇称发达手工制秤业素有规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铁蹄蹂躏我东部大片国土,北平、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相继失陷。随着沦陷区难民纷纷往相对安全的西部省份逃难,负有盛名的武汉"福泰"记制秤技师多数逃至陕西。

当时国民政府将各种机构及高等院校西迁,汉中作为抗战大后方,商业经济与文化教育得以迅速繁荣。武汉"福泰"记的师傅们逃到汉中后就近利用秦巴山地原材料及市场重整旧业,汉中与西安成为陕西境内两大衡器产区。"福泰"记名匠张兆金,早年在湖北学成精湛的制秤手艺,1939年在汉中开业。同年,14岁的刘德福逃避国民党抓兵从城固县逃到汉中,机缘巧合结织了张兆金,并拜张兆金为师、跟随学习制秆手艺,学成后与师傅一同经营衡器店。50年代以后汉中制秤业随着各项"运动"几起几伏、备受折腾,张兆金、刘德福师徒作为主要技术骨干一直在业内坚持工作;其间多有创新,独立发明出相对方便、灵敏的10公斤案秤;1972年还曾去西安学习250公斤磅秤的做法,并于1977年研制成功。张兆金于80年代去世后,刘德福成为汉中市也是陕西省手工制秤业里资历最老(至今已有71年历史) 、传统技艺最全面的匠师;他开设的秤铺至今顽强存活。

关于汉中现代衡器生产发展史情况大致陈述如下:

①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家经济重心西移,大量难民由自己家乡逃往汉中,汉中经济大幅度增长,此时商贾云集,对于做买卖必须的衡器需求量也急速增长,当时一杆称竟然卖到40块现洋,由是形成汉中杆秤业的第一个繁荣期。

③40年代后期抗日战争结束,原避难人员重返家乡,生意人员大量减少,汉中经济一时出现萧条;同时政府整顿市容,规定街道上不准摆摊,双重打击之下汉中杆秤的销量锐减,这是汉中杆秤第一个低潮时期。

④1950 年中国国民经济开始复苏,至1956年开展农业、手工业合作化,汉中的杆秤从业者共计7户l3人合并成为汉中县衡器厂,扩大生产。这个时期杆秤市场的繁荣跟农村经齐的集体化是并生的,那时一个农业合作社就分几个大队,大队下又分为几个小队,因为集体分配,每个小队都需要三杆测量不同重量的秤,汉中杆秤的生意就立即红火起来,一时间买秤的人排成长龙;汉中县衡器合作工厂买地扩建,招收30多个年轻徒工进行杆秤培养,还送出部分人去外地学习翻砂铸造,为制作磅秤做淮备,汉中杆秤迎来第二个繁荣期。

⑤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期间,"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横行,县政府从汉中衡器合作工厂无偿征用其集体资金购置的新厂区、征调走刚培养起来的20多个青年铸工,该厂大伤元气,当时销量最好的磅秤无法正常进行生产。

⑥60年代,张兆金、刘德福等老技术骨干努力发展生产,即使在"文革"动乱中,依然克服种种困难不断研发新型衡器以增加厂里的经济效益。1969年案秤研制成功,70年去西安接受省上检验达到标准允许进行生产;1977年又试制成功250公斤磅秤,销路大好;此期该厂的产品销售和修理服务范围从本省延伸到四川、甘肃等地,仍是发展中势头。

⑦70 年代以后国营大厂也进行案秆生产,汉牛衡器厂的案秤被加以"不标准"的指谪。汉中杆秤生产面临复杂的压迫和挑战,处于第二次衰落。但至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整个中国经济政策放宽、结构调整搞活,市场贸易蓬勃开展,带动了小商小贩增多。而小商贩们喜欢用携带方便的杆秤,杆秤的需求量也随着改革开放的风潮而热了起来,这也就是汉中杆秤的第三个繁荣期。

⑧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电子秤在市场上的大批出现,加上汉中衡器厂(由政府部门任命的)几任领导在改革大潮中决策失误,汉中衡器厂屡遭重创,最终垮掉了。2007年汉中衡器厂破产处理旧厂址被收购,才补办了几十个老工人的社保金。有些老匠人在退休后也曾续做杆秤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或技术不全面而陆续收场,如今只剩张德福一家尚能支撑着门面,汉中杆秤制作工艺面临最危险的衰落与消亡命运。

地理环境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部为秦岭南坡地带,南部为人巴山系北部,地当千里汉水之上游,居鱼米丰饶之盆地。自古以汉江航运之便,向东可贯穿本省安康地区入湖北直达长江;借"蜀道"之开辟,南通四川,北连关中,西与陇东南相接,形势重要,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气候上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区秦巴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年平均气,温1 3.5℃,无霜期235天左右,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植物和农作物品类南北兼备。汉中市现辖汉台、南郑、城固、洋县、勉县、西乡、宁强、镇巴、略阳、留坝、佛坪等1区10县,市政府驻汉台区,人口约380万,总面积28,000平方公里。陕南自清代中期起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得以较大发展;至20世纪30至40年代,更因成为抗日战争大后方重地,经济、交通、丈化、教育得到充实和发展;此期有大量难民移来,汉阳杆秤制作手艺即于此时被带来汉中并得以扎根和繁荣。30-80 年代陕南手工杆秤制作集中在今汉中市汉台区东关一带。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汉台区老房被大面积拆除,旧街道只剩东关正街一段,手工杆秤店铺仅孑余一家,目前也处于待拆迁状态之中。目前传统杆秤制作手艺主要分布在汉中市汉台区老城东关正街。

其他信息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⒈材料:①主料,进口的楠木、当地产"红栒子"木,②辅配料,铜丝、铜皮、铜制卡子、铁钉、铁盘、钢筋等。

⒉颜料:石灰、皂矾、五倍子、

⒊器具:①制杆工具:锯、刨子、铁斧、铁锉子、凿子、电钻。②上色工具:毛刷、一般盛染液及水洗器皿。③铁匠工具,能够完整掌握杆秤制作技术的人还必须具备打制铁秤钩的能力;打制铁钩所用红炉、铁砧、长钳、手锤和大锤等工具设备均与铁匠相同。

材质用处
杆秤以带有星点和锥度的木杆或金属杆为主体,并配有砣(砝码)、砣绳和秤盘(或秤钩)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围和秤量的大小分为戥子、盘称和钩秤3种。

原理
杆秤由第一类杠杆组成,其重心在支点外端。称重时根据被称物的轻重,使砣与砣绳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根据平衡时砣绳所对应的秤杆上的星点,即可读出被称物的质量示值。精确的杆秤必须满足秤砣的质量×每增加1千克的刻度间的距离=提纽与秤盘悬挂点的距离。

杆秤的结构和制作工单,轻小,携带使用方便,造价低廉,但准确度较低。按照中国国家标准的规定,允许误差最大为满量程的10%。

发展历史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1989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1949年后,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1985~1987年,中国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地区及天气影响的弊病,并适应了半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但杆秤因其计量准确度低,已渐趋淘汰。

基本特征
⒈杆秤是中国最古老也是现今人们仍然在使用的衡量工具,他是根据杠杆原理所制造出来以方便人们买卖,映射出中国古代劳人民的聪明才智,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征。

⒉杆秤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携带方便,他只由秤杆、秤砣、秤盘三个部分组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小生意人带上一杆杆秤或别在腰间或放于笼篓之间、货物之上,待买卖来时随手一握秤杆,挂好秤砣,栓好秤盘,架势搭上之后生意也就做成了。

⒊ 秤杆最上的选择为楠木,楠木制成的秤杆完成后无需上色会自然泛出木质本身的深棕色;大量普及使用的为"红枸子",取其材质坚强不屈,所有工艺完成后能更清晰地看出深色秤杆衬托下星花泛出的金光。民间更有对秤上星花的说法,无论做什么生意若少给一两就少一颗星,星被认为影响人的寿命,所以就有"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的说法,这更体现了杆秤在民间深厚的情感基础。

⒋中国传统杆秤业能够与时俱进、自我更新,如1956年合作化后汉中衡器厂曾独立进行案秤的开发研究、学习制作生产磅秤和对省内外用户开展维修服务。

杆秤文化
千百年来,手杆秤也可算作华夏"国粹"。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天地间有杆秤,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事物也将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电子秤的普及,则预示着杆秤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民族的符号。

杆秤匠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杆秤匠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

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后的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经凿、刨的处理后,变成了笔直的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也有的用蓼珠子来回擦拭。从这一点看,秤匠绝对也可称得上是一位极好的木匠。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杆秤便出现其雏形。

接下来的,便是精细的活计,制定重量刻度。秤匠也需懂得物理、数学,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杆秤匠左手食指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记号就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

杆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旁人是看不懂的。杆秤匠用一把极为精致的戳子对着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眼,这道程序很需耐心,稍不注意就会戳穿木杆而报废。杆秤匠大多都双眼凹陷,多半是钻孔时用眼过度引起的。

将一段段的细铝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成了各秤匠之间辨认自己产品的标识。几百个眼,当然要几百次穿插、折断、锉平。也有些秤匠为了省时,把水银抹入眼中,便成了星点。

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青矾捏碎沾水后涂抹;喜欢红褐色的,用泡过的红茶渣、石灰搓揉抛光……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决定。

如今,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打磨杆秤,岁月也在打磨中逝去,手艺也在打磨中消失。

传承谱系
汉中杆秤制造业的前身是著名的武汉"福泰"记制秤,"福泰"记制秤原有许多代师徒传承,今已无从详考。武汉"福泰"记一批匠人于 1939 年由老家湖北逃来汉中开起了衡器店,成为汉中制秤第一代匠师。张兆金是这批艺人中杰出的一位。同年,14岁的城固人刘德福为了逃避国民党抓兵,也从家乡逃到汉中,后拜张兆金为师学习制秤,成为汉中杆秤的第二代传人,并在1950年以来先后培养了许多学徒工。八十年代张兆金因病去世,刘德福作为技术最全面、水平最高的老师傅仍勉力维持杆秤生意,到九十年代刘德福的两个儿子刘贵平、刘贵明,女婿邱金全先后跟随刘德福学艺,掌握了这门技术。

制作方法
⑴选取一次性筷子一根,用刀及砂纸打磨光滑;

⑵把铁皮剪成圆形制成秤盘,用细绳在圆盘四周绑好吊起;

⑶在打磨好的秤杆的一端钻上一个洞,把圆盘挂上;

⑷用一颗5克左右的小螺母绑上绳子制成秤砣;

⑸把秤杆、圆盘、螺母挂好,找出整个系统的重心,在重心上钻上小洞,挂上绳子作为提纽;

⑹不放物体使杆秤平衡,找出零刻度线的位置并做好记号;

⑺放上20克的物体,找出20克物体平衡时秤砣的位置,此处即为20克物体的位置;

⑻在零刻度线到20克位置之间平均画上20个刻度,每一刻度即为1克。

⑼用一颗牙齿状物品做成秤角。
=='''主要价值'''==
⒈作为中国独立发明的传统衡器,杆秤并不比电子秤"科学"性差,它在中国应用了数千年,其社会价值可以说是无所不在、难以语言描述清的----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杆秤携带方便,山里的农户也会为了防止买卖被骗而携带一根杆秤。这证明杆秤还是存在其应用价值,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还是保留着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衡量工具。

⒉ 杆秤比起电子秤更具人情味,买卖中,卖家满脸笑容喊一声"您看,秤高高的",买家看着那高高翘起的秤杆也觉得确实得了很大实惠,更是满心欢喜的付钱。它具有人文性格,用杆秤做出的生意也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中国人讲究的是一定原则下的往来人情,不同于外国硬性原则下的精准计算,于是在生意中也不为硬邦邦的金钱来往,更像是一次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

⒊它的兴衰沉浮记录了社会生活变迁史。在大工业文明向手工艺文明挑战的全球大背景下,中国曾以"科学化、现代化、合作化"等理念指导,对传统杆秤及其生产,从意识形态、工艺方式及产业制度上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限制、批评、改造、打击。仅管如此,在电子秤已广泛应用于商业计量的今天,传统杆秤仍有一定的群众市场。

⒋中国传统手工做秤的工艺起源于几千年前,其中集中了东方人重直观和崇尚简洁实用的高度智慧,也凝结了大量的精巧工艺技术,蕴藏着丰富的专门知识,至今仍然具有特殊的科学工艺、历史人文和社会学研究价值,也必然有其未来存活发展的地位。
=='''濒危状况'''==
⒈由于电子秤等"先进"(其实是"强势")的现代衡器占领市场,也由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基层出现的种种问题,原本一派兴旺的传统衡器被"折腾"得几近彻底倒闭,汉中制作杆秤的仅剩刘德福一家。

2.授徒所需时间较长,青年人多愿外出打工而无意学习这门技艺。无徒可招,只能靠自己单一的家族方式脆弱传承,家族下一代若不愿从事这门行业手艺也就失传了。

⒊制作杆秤投入精力大,日产量仅为两杆却卖不出好价,利润甚低;手艺人全家生活极为蹇窘,对传统工艺丧失信心。

⒋汉中城市改造迅速,市容变化巨大,汉台区最后的一条老街面临拆迁,刘家现租赁的小店眼看就要无处安身了。
=='''保护计划'''==
资金投入
⒈现由刘德福老人靠本人退休金,支付房租每年约一千余元人民币,并资助儿、孙辈生活费,在汉中市汉台区东关正街21号维持着一个杆秤店铺。

⒉省非物质丈化遗产研究会自筹资金,对该项目进行了文化学术考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资料,并承担相关申报材料全部制作费用。

保护措施
⒈2009年1月,对刘德福师傅一家进行访问,做出文字、摄影、录音记录,并拍摄纪实录像近9个小时。

⒉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内容'''==
⒈老艺人的保扩,对现已 84 岁高龄的刘德福老人给予一定的[[荣誉]]和经济补助,改善其同家生活状况,确保其家族内杆秤制作技艺的够继续向下传承。2.加强当代手工业史调察、学术研究及社会舆论宣传,让大众重新认识传统杆秤,为杆秤日后的销售扩大一般群众市场。

⒊扩大招收学徒,使家族式的单一传承得到改变。

⒋寻找杆秤的其他发展方向及多种销路,比如可将[[杆秤]]推向一些仿古街中的商家或是中式餐馆,为其添彩。

⒌筹力专题手工业的技术与社会丈化史展馆。<ref>[https://jingyan.baidu.com/article/e9fb46e1200faa7520f7667d.html  小杆秤是怎么制作的],百度 ,2019-01-29 </ref>
=='''参考文献'''==
30,8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