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苏州定慧寺

增加 4,599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苏州定慧寺</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苏州定慧寺</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定慧寺,位于古城苏州凤凰街定慧寺巷,环境幽静,自古以来名人荟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雄宝殿前两棵古老的银杏树默记着定慧寺的苍桑变迁。世纪之交,定慧寺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政府和佛教界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今天的定慧寺西依凤凰街,车水马龙,一派现代气息;东邻苏公弄,曲径幽深,唐宋古韵犹存。山门前的定慧寺巷,巷因寺而得名。

定慧寺巷内的人们每日伴着定慧寺的晨钟暮鼓,作息起居,虽身处闹市,却是难得的怡然恬静。在这方水土,定慧寺犹如一位禅僧,带着唐宋遗风,向我们走来,走进我们的生活和心灵,带给我们平和与安详,走近定慧寺,便可深深感触到姑苏历史脉搏的跳动;品味定慧寺,方可知苏州不愧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ref>[ ], , --</ref>

==历史沿革==

定慧寺,位于凤凰街定慧寺巷34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元朝时期,定慧禅院再次被毁坏,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修,明正统时(1436-1449),苏州郡守况钟重修了大殿,并改定慧禅院为定慧禅寺。

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里人唐尧仁出资重修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及弥勒殿。道光元年(1821)里人胡珽再次重修。然到了咸丰时期,内忧不止,外患频仍,定慧禅寺再一次毁于战火。

==重建时期==

同治三年(1864),本修法师募资重建,民国十五年(1926)僧灵馨募资重修,定慧寺才得以遗存至今。但后经战乱,定慧寺又遭劫难,大部份建筑毁于一旦,仅存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且均已残破不堪。1958年定慧寺被苏州市第七塑料厂占用为厂房至今,唐宋遗风已荡然无存,古寺建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唐咸通间为盛楚所创般若院子院,五代吴越钱氏时仍属罗汉院,北宋雍熙间称西方院,大中祥符间赐额定慧禅寺,才与寿宁万岁禅院(双塔寺)分为两寺。

==相关典故==

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中僧泽藏山、景新、惠泽,永乐中僧净因,先后重建。宣德九年(1434年)得知府况钟捐助,正统二年(1437年)重建大雄宝殿。清康熙初渐形倾圮,十一年(1672年)僧大休驻锡,里人唐尧仁捐资重建观音殿,重修大殿、弥勒殿。道光间殿宇失修,十六年(1836年)邑人顾沅等集资修葺。

咸丰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因战争被毁。同治三年僧本修师徒相继募修地藏、天王各殿。1926年僧灵馨募修。

==古今人文==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与定慧寺主持僧守钦友善,往来苏州必寄寓寺中。绍圣初,苏轼贬谪惠州,与留居宜兴之长子苏迈音讯阻隔,守钦遣徒卓契顺携带苏迈书信长途跋涉至惠州探视,并赠《[[拟寒山十颂]]》诗。苏轼和诗八首答谢,又书陶渊明《[[归去来辞]]》赠卓契顺。

明正统四年,巡抚周忱为苏轼所书《[[归去来辞]]》墨本题跋,命主持摹勒上石,陷于寺壁。知府况钟建啸轩纪念苏轼。清道光十四年,按察使李彦章倡议,苏州官绅集资于寺北建苏公祠。

咸丰十年毁,同治七年知府蒯德模重建,光绪十九年(1893年)募修。今废。

==主体建筑==

定慧寺现存清代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建筑,坐北朝南。大殿为单檐歇山造,面阔三间19米,进深18米,高约12米。四周檐柱均为抹角石柱,檐下布列象鼻昂枫拱十字牌科。梁架扁作,结构完整。殿前古银杏两株并峙,树龄200余年,夏日浓荫如幄。1991年冬,大殿曾进行修缮。

==碑刻纪念==

碑刻尚存四种,即:《[[定慧寺重建佛殿碑]]》,张洪文,仰瞻书,张勖篆额,明正统二年立石;《[[苏文忠公宋本真像]]》,镌苏轼全身画像,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翁方钢诗并识,道光十四年李彦章题记,同年摹刻;《[[苏文忠公祠募修诗碑]]》,李超琼诗并识,光绪十九年立;《[[重修定慧寺碑记]]》,王隆瀚文,董蔚书,1928年立。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