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21
次編輯
變更
七家湾遗址
,無編輯摘要
'''七家 湾遗 灣遺 址'''是一 处 處 位 于於[[台 湾灣]][[台中市]] [[ 七家 湾 灣 溪 ]] 流域的史前 时 時 代[[ 人 类]][[ 類 文化 遗 遺 址]] ,是目前台 湾 灣 已 知年代最早 發現有陶器的遺址中 , 也是 最高海拔人 类 類 居住的 遗 遺 址。 数千 距今4000 年前, 其实 就有一批 人 族群 在 武陵 七家 湾 灣 溪畔 ,今[[武陵農場]]地區 落 脚 腳 , 这一批人约于 而在約於 二千 多 年前突然 销声 銷聲 匿 迹 跡。距今約一千二百年又有另一批族群在此定居 , 持續到距今約400年前。 直到1996年,才被 [[ 中研院史 语 語 所 刘 ]]劉 益昌教授再次 发现 發現 , 称为 稱為 七家 湾遗 灣遺 址。
*发现[[时间]]:1997年5月。
*生活形态:农耕、捞捕国宝鱼“[[樱花钩吻鲑]]”<ref>[http://www.huaxia.com/jjtw/jjtd/jjtdwz/2013/01/3163685.html 孑遗财宝——樱花钩吻鲑 ],
华夏经纬网,2013-01-11</ref>。
==介紹==
1997年5月台灣[[考古]]學者於七家灣溪畔武陵農場地區監測發現史前文化層。翌年10月起兩年,相關考古學者開始系統化抽樣發掘,並因此確認七家灣遺址的分布範圍。
七家灣遺址涵蓋兩個文化層,下層是距今約4000年-2600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繩紋紅陶的文化層,與[[埔里]]新石器時代晚期[[大馬璘文化]]較早階段的水蛙堀期以及[[蘭陽平原]]南側邊緣的[[丸山文化]]相近。上層是距今約1200年400年前金屬器及金石並用時代晚期的文化層,蘭陽平原、[[立霧溪]]流域等地區的[[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文化]]及[[基隆北海岸|北海岸]]地區的十三行文化「福隆類型」有關。出土遺物顯示台灣東、西部的先民,在數千年前即有穿越[[脊梁山脈]]遷徙。
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研究也指出,七家灣遺址為宜蘭與南投縣埔里地區交通之重要據點,且從出土遺物中有大量建築遺跡及農耕、漁、獵用具,顯示該處有先民長期居住,
以農耕為主要的生活方式,他們會使用石鋤耕作、矢箭打獵、也會用石製網墜捕魚。
該遺址為目前台灣所發現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台灣地理位置最高的陶器聚落遺址,也是常
見的大規模[[石器]]遺址。考古意義為證實該地點為[[宜蘭縣|宜蘭]]與中部[[埔里鎮|埔里]]地區交通的重要據點,證明史前台灣人民,具有島內陸路交換與貿易能力。<ref>{{Cite web|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rchaeologicalSite/20110506000001|title=七家灣遺址|accessdate=|date=|last=|work=文化部文化資產局|archive-date=2018-01-1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117133259/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rchaeologicalSite/20110506000001|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090601000001|title=七家灣遺址出土陶罐|accessdate=|date=|last=|work=文化部文化資產局|archive-date=2018-01-1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117073252/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090601000001|dead-url=no}}</ref>
==视频==
<center>{{#iDisplay:x0343s7op8d|560|390|qq}}</center>
== 参 參 考文 献獻 =={{reflist}}[[Category:733臺灣]]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