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425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是1956年根据国家十二年 [[ 科学 ]] 发展远景规划和发展“无线电电子学”等新技术的四大紧急措施而创建的我国第一个综合型电子信息科学研究所。建所以来,经过几代 [[ 科技 ]] 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共获得了40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有100多项分获国家及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发表、出版了大量研究论文<ref>[https://www.sohu.com/a/254173356_170798 如何撰写你的第一篇研究论文] ,搜狐,2018-09-16</ref>和学术专著,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电子所已形成微波成像 [[ 雷达 ]] 及其应用技术、微波器件与技术、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微传感技术与系统四个主导领域。
==学校概况==
在微波成像技术方面,电子所于1979年9月17日获取了我国第一幅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时至今日,电子所已发展成为国内星载SAR、机载SAR以及遥感信息处理领域最重要的研发机构之一;在微波电真空器件方面,电子所研制的器件已成功应用于 [[ 卫星 ]] 、雷达、火箭和大科学装置等整机系统,其中大功率速调管和空间行波管研究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电子所已成为我国微波电真空器件研制和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方面,电子所的卫星遥感地面处理系统技术、总体技术以及卫星遥感图像解译的业务化应用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地球探测方面,电子所面向国家需求,正在开展嫦娥三号测月雷达、探地雷达、穿墙成像雷达、地球物理电磁勘探装备、电离层探测与成像技术等方面的 [[ 研究 ]] 工作;高功率气体激光器的高重复频率脉冲CO?激光研究、高功率可调谐脉冲CO?激光技术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可编程信号处理器件与技术方面,电子所自主研发成功高端可编程芯片“慧芯1号”和“慧芯2号”及其应用软件,处于国内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研究的领先地位;电子所研制的电场 [[ 传感器 ]] 、SPR生化分析系统、小型固态pH传感器、生化微传感器集成芯片系统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
==科研成果==
自建所以来,电子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 [[ 成果 ]] ,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9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
经过五十多年的 [[ 发展 ]] ,截至2010年底,电子所共有在职职工927人,流动人员504人(客座研究员7人),离退休人员758人。在职职工中,科研人员<ref>[https://www.sohu.com/a/191243348_419916 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搜狐,2017-09-11</ref>493人,科技支撑人员25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0人,国防杰出人才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3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享受 [[ 政府 ]] 津贴1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卢嘉锡人才奖获得者5人。
电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 [[ 博士 ]] 、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 [[ 电子科学与技 术2 术]]2 个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及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共有在学研究生497人,其中博士生229人,硕士生268人;有在站博士后3人。
==交流合作==
电子所已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着名 [[ 大学 ]] 、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与电子所进行国际互访的专家学者达百余人次。电子所多次成功地主办了国际和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电子所编辑出版的《电子与信息学报》、《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雷达学报》在国内外发行,享有较高的声誉。此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线路与系统分会和中国质量协会科学技术分会挂靠在电子所,通过定期开展学术 [[ 交流 ]] 活动来推动我国电路与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改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质量工作。
电子所始终致力于在其各个研究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和 [[ 合作 ]] 。今后,电子所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努力的工作,为电子科学的 [[ 发展 ]] 、为国家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