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吴芝圃

增加 10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母校 = 开封省立第二中学高中
}}
'''吴芝圃'''(三年灾害五书记之一)原名 [[ 吴殿祥,河南杞县 ]] 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主席,河南省省长,中共河南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 中共第八届 ]] 中央委员。 
== 人物评价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副主席, [[ 河南省人民政府 ]] 副主席、主席,河南省省长,中共河南省委第2书记、第1书记,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对1959年“信阳事件” 承认有领导责任。1967年在广州逝世。时年61岁。
在1979年被平反。中国政府为他定性为“文革受害者”。1979年1月24日下午,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 [[ 邓小平 ]] 亲自为吴芝圃平反并主持追悼会。悼词中宣布:“对于强加给吴芝圃同志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应予全部推倒,彻底为吴芝圃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说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但是存在大量证据表明,吴对[[河南省]]大跃进运动以及其中出现的大量人口(官方数据150万)非正常死亡负有直接责任,例如见徐明写的《吴芝圃与河南大跃进运动》及其他。
=== 成长 ===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为 [[ 中国共产党党员 ]] 。相当于大学文化。
1926年秋起任中共[[河南杞县]]地方执委会民运部部长。
1937年9月起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兼豫西特委书记。
1938年4月-5月兼任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7月起任豫东抗日游击第3支队司令员、 [[ 前敌委员会 ]] 书记,10月起任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称新四军第6支队)副司令员。
1939年3月起任中共豫皖苏省委副书记,8月起任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9月起兼任豫皖苏边区党校校长。
1941年1月起任豫皖苏边区党委副书记。5月起任皖东北区党委委员。8月起任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委员。
1942年9月-1945年任新四军第4师 [[ 政治部主任 ]] 、兼淮北军区政治部主任(1942年11月起)。
1944年11月起任中共淮北苏皖边区第2(路西)地委书记。
1951年10月-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
1960年10月 -1966 -[[1966 ]] 冬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清算。中共第8届中央委员。
1967年10月19日死于广州。
杞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的惠济河上游,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分封诸侯国时这里曾被封给姒姓为杞国。关于杞国,流传下来的史料很少,但因了“杞人忧天”这个典故,它就知名度很高了。然而谁能想到,二千多年后从这里走出来的“杞人”吴芝圃又一次使它名声大震,不过这位“新时代”的“杞人”不再“忧天”,而是以他的政治疯狂把河南的天捅了个大窟窿,让河南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水、旱、蝗、汤,河南四荒”的民谣,变成了“跟着潘复生,一天吃一斤。跟着吴芝圃,吃了不少苦”的痛苦呻吟。
'''吴芝圃陪同 [[ 周恩来 ]] 参观河南小麦展览馆'''
== 极左路线 ==
'''农业放卫星'''
1957年春,河南省委 [[ 第一书记 ]] 潘复生主持制订《关于奖励发展农业生产,争取秋季农业大丰收的宣传要点》,经省委常委通过并发出。然而,8月的省五次全会上,省长吴芝圃突然指责宣传要点「是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批判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粮食问题存在「指导思想上的右倾情绪」。省全会决定停止执行「宣传要点」,并收回不在县以下机关开展反右的「指示」,立即在农村开展大规模的社教运动,批判党内右倾思想和农村资本主义思想。自此,以吴为代表的极左思想在河南占据主导地位,吴也把持了河南的党政领导权。实际上,河南省委内斗争由来已久,50年代初,潘、吴在平原省、河南省合并的人事问题上就有分歧。1957年春,临汝县有人不同意农业合作化的办法,出现「闹社问题」,吴命令县委逮捕反对者,后来潘复生从北京开会回来,传达了中央的意见:「临汝闹社是人民内部矛盾」,吴才放人。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冲突,进一步扩大原有的宗派矛盾和观念分歧。1957年秋天吴芝圃的胜出,在政治上为他的大跃进扫清了道路。吴芝圃曾指出:「河南的大跃进是先从农业开始的,而农业大跃进又是先从……农田水利运动开始的。」这的确是实际情况。
'''水利胡夸风'''
1957年10月,河南省召开水利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国水利会议精神。会后吴芝圃召开座谈会,要求立即迎接水利建设大跃进。中共中央书记、副总理 [[ 谭震林 ]] 亲自赴会讲话。11-12月,省党代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吴芝圃分析阶级斗争形势,批判省委指导思想的「严重右倾错误」,提出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达到经济建设全面大跃进。谭震林再次赴会讲话。12月7日,中央转发了河南省委的《情况演示文稿》,称全省1,500万人参加抗旱种麦,掀起以大兴水利和大搞积肥为中心的冬季生产运动,投入劳力达991万人,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局面。于是,1958年元旦刚过,河南省、地、巿、县领导、农林水负责人开会,吴芝圃组织讨论1958年农业大跃进,提出全省改种水稻700万亩,灌溉面积增加到3,000万亩的高指针。很快地,卫生大跃进、工交大跃进的号召以及有关的指示、倡议一个接一个出台。元月底,吴芝圃在省常委扩大会议上贯彻中央南宁会议精神,决定两年实现水利化,三年实现无「四害」,五年实现农业纲要的粮食生产目标,五年消灭文盲,普及初中、小学教育。
据吴芝圃说,投入1958年苦战水利的人有1,500万,1957年10月至1958年6月,「共完成土、石方八十八亿公方,蓄水能力二百六十二亿公方……灌溉面积,共达到一亿二千五百四十六万亩」;完成的土石方相当于「开挖四十八条巴拿马运河」。实际上,1957年度(1956年10月至1957年9月)全省的正常水利建设只能完成2,909万土石方,后来持续跃进的1960年度(1959年10月至1960年9月),也只完成1.34亿立方米土石方。80年代末,河南的蓄水能力只有150亿立方米,到2000年全省灌溉面积也只有5,000万亩,不到耕地总面积的一半。全省地方资金大量投入水利建设,1958年度是1.6亿元,1959年度是2.1亿元(同期中央投入2.75亿元),至于群众投劳折资、集体投入的资金物力就无从计算了。
1958 年同时有9个大型水库施工,设计库容总和达到600亿立方米(其中7个省办大型水库库容达46亿立方米),库区主要在河南境内的丹江口水库,投入河南民工三万人。1959年,同时施工的大型水库已达11个,加上几十个中型水库,资金和劳力远远超过河南当时(乃至今日)的实力。所有工程均边设计边施工,保质保量的作风完全被败坏;昭平台、鸭河口工程居然只有一年工期,这些水库多成为「烂尾」工程,一直拖到60年代后期或70年代才得以竣工。此外,河南大跃进期间还修了共产主义渠(1957年11月至1958年7月),宣传可灌溉1,000万亩农田,但实际只能灌溉12万亩,后又全部报废。兰考—商丘修三义寨人民跃进渠(1958年3月至1958年8月),计划利用黄河故道蓄水40亿立方米,也未达到目的。1959年11月,位于郑州黄河上的花园口枢纽动工,13万民工上阵,此项工程虽在1960年初竣工,但因规划设计失误,不得不炸掉大坝。类似渠系工程还有封丘红旗渠、引沁济蟒渠,均未收到应有效益。由于强行突击达到灌溉面积指针,河南大引大灌黄河水,造成田地严重次生盐碱化,1961年盐碱化面积达519.88万亩,严重破坏农业生态。1958-1959年,河南平原地区还大肆开挖人工运河,企图把海河、淮河、汉江与黄河串联起来;此外又大搞「长藤结瓜」灌溉体系,甚至平地堆土作蓄水池,搞所谓「一块地对一块天」。可是在瞎指挥和行政命令之下,经常是图纸未出,大样未放,民工已挥锹破土。为了一两年实现水利化,河南竭尽了人力、财力,然而在继而到来的大旱灾中,水利化的「成果」基本上没有发挥效益。
''' [[ 毛泽东 ]] 高度评价'''
毛泽东在1958年3月8日至26日的成都会议上肯定了河南,也肯定了吴芝圃,对高指针和大跃进起着关键的作用。吴代表河南参加成都会议,提出完成前述指针的时间,比元月时的省委决定再大大提前。他对毛承诺,河南一年就能够实现四化,四年可变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毛在3月20日说:「河南提出一年实现四、五、八(引者按:黄河以北粮食亩产四百斤,以南亩产五百斤,淮河长江以南八百斤),水利化,除四害,消灭文盲,可能有些能做到……可以让河南试验一年。如果河南灵了,明年各省再来一个运动、大跃进,岂不更好。」又说一年内实现四化,「可能缺点很大,起码是工作粗糙,群众过份紧张」。会议过程中,毛讲到:「河南的水利就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河南的水利全国第一,达4,800万亩」。被毛肯定的数字,已是1957年实际指针的2.4倍。
'''把月亮当太阳'''
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关于把小型的农业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吴芝圃迅速贯彻这一精神,马上在豫南寻觅试点。1958年4月20日,河南 [[ 遂平县 ]] 山查岈山红卫社率先由27个小合作社、9,369户合并成一个大社。接着平舆县也办了一个。平心而论,河南农村出现新的基层组织并不是偶然的,水利化热潮、地方和农村工业发展、登封县农业大学的出现,都促使上下思考这个问题。激进的 [[ 共产党 ]] 人致力找寻既能促进经济跃进又能实现社会革命的全新 [[ 社会组织 ]] 形式,吴芝圃是省委里最热心探讨这个问题的人。他后来概括说:「由于工农业生产力的大跃进,农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已经不适合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公社「不但解决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且可以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力,把农村经济引向繁荣,更加便利于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准备好条件」。
1958年6月底7月初,华北六省巿农业协作会议在农业跃进中心的郑州召开,重点交流河南出现的小社并大社的经验成绩。主管农业的谭震林肯定了吴芝圃的试验,把山查岈山卫星大社叫作「共产主义公社」。吴在会后抓紧部署,全省掀起并社热潮,8月13日省委汇报已完成计划的52.42%。新乡地区的修武一县一社,有农户29,193户。当时,地方大办工业,兴起土法制造滚珠轴承,全民以此为中心搞农具改革运动。商邱地区投入人员达100万,「户户是工厂,家家叮铛响」。种薯与土地深翻是另一个热点,河南省在长葛县召开红薯生产现场会,要求全省种薯2,500万亩,深翻土地1.5尺,每亩施肥3-5万斤。7月27日,农业部在长葛召开全国深翻土地改良土壤现场会。吴吹嘘全省深翻土地8,000万亩,每亩施肥5万斤。7-9月,每天有3,000人参观山查岈山,而参加各种各样现场会的人更是川流不息。8月底,河南以全国最高速度实现人民公社化。全省原有的38,473个农业社已合并成1,355个人民公社,平均每社达7,200户,入社农户已占总农户的95%。公社普遍采用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实行「生活集体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把黑夜当白天,把月亮当太阳,白天红旗招展,夜间遍地明灯」,吴芝圃得意地说:「这不是社会上层建筑的大跃进吗?」
[[ 刘少奇 ]] 曾经回忆,1958年4月在自穗返京的火车上,与周恩来、 [[ 陆定一、邓力群 ]] 四个人「吹半工半读,吹教育如何普及,另外就吹公社、吹乌托邦,吹过渡到共产主义」。火车到郑州,刘在车站与前来接送的吴芝圃谈了十来分钟,说:「我们有这样一个想法,你们可以试验一下。」吴的热情很高,说大社都有了,只是还不叫公社。得到中央领导的理论点拨,吴芝圃在河南雄心勃勃地开始共产主义的大试验。信阳地区小麦「高产卫星」正是向小社并大社热潮奉献的第一件礼物。5-6月,遂平、平舆的合作社都并成大社;7月中旬,并社在豫南地区迅速铺开。
1958年6月8日,《河南日报》报导遂平县卫星农业社亩产小麦2,105斤,11日又报导该社亩产小麦3,530斤。这是全国放出的第一颗「高产卫星」。1958年6月13日,河南省委宣布夏粮总产已达到103亿公斤(实际只有50亿公斤)。接着,西峡县先锋社的6,494斤、西平县和平社的7,320斤、跃进社的7,201斤、邓县岁营社6,541斤,「卫星」相继见报。到秋季水稻收获,信阳鸡公山公社亩产48,925斤、光山县钢铁公社31,302斤、商城县跃进公社30,009斤的「卫星」也「上了天」。省委宣布河南是全国第二个水稻亩均千斤省。而此时,农民在干部的威逼下,正把几块田、十几块田甚至几十块田的庄稼割下,再把它们堆立到一块田里供人参观。
'''独入共产主义'''
吴芝圃为北戴河会议准备了最实际、最宝贵的素材。北戴河会议的第一天,山查岈山卫星公社试行简章就与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意见》一并发到与会人士手中。1958年9月1日、4日,《红旗》杂志与《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山查岈山公社简章,这是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最早的章程。1958年是吴最行时的一年,他宣称:一个省可以单独进入共产主义;河南四年实现共产主义。他在修武实验,以县为单位搞全民所有制,农村牲口饲养室点灯用油都需到县里去领。由于河南农民劳力大量转移到水利工地,进入城镇地方工业企业,后来又炼焦炼钢,劳力十分缺乏,妇女大批走向第一线,公社办起食堂、幼儿园,称「家务劳动 [[ 社会化 ]] 」。人们在惶惑中憧憬着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吴芝圃不失时机地在《中国青年》9月号上发表文章〈论人民公社〉,认为河南将乡政府与公社合一,与当年 [[ 巴黎公社 ]] 是相同的,即马克思主张的将经济组织和国家政权融为一体。 9 月 27 日,刘少奇证实:河南已决定农民吃饭不要钱,实行粮食供给制,看来大家都赞成。
'''大跃进深化反右'''
吴芝圃批潘复生的右倾,促使河南大跃进的到来;反过来,大跃进又加速了对右倾的清算。在5月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就多次谈到要准备党内分裂,多次提到全国一半省、巿、自治区发生分裂、权力斗争,一种是右派反党,一种是右倾机会主义。
毛把潘与文艺界的丁玲、广东的古大存、广西的陈再励并提,同时也谈到「潘复生犯了错误,但要允许他改过」,「犯路线错误的,允许革命,对于潘复生、古大存、 [[ 冯白驹 ]] ,这次会议都不处理为好,提出处分是正义的,不处理也对」;「潘复生是好人犯错误」;「有的同志在农村混了几十年,农民的感情没有感染他们,不了解农民的心。不了解群众,就看不到好东西。潘复生等,你说他们在农村没搞过吗?就感化他们不了」。但是,毛泽东还是把潘与其它人区分开来,「潘复生同志不同于其它几个省……,他不是闹分裂。他的缺点可以批判,但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八大二次会议外,吴芝圃向总书记邓小平汇报了河南党内斗争,邓支持说:「真理在你们这一边。」吴进而准备了〈右倾机会主义是当前河南党内主要危险〉发言稿,强烈要求清洗潘,同时把住院的潘拉到会上,让光荣地列席 [[ 中央书记处会议 ]] 的河南省常委批斗。八大二次会议还未结束,中央就发出通知,吴任省委第一书记,免去潘复生职务。会后,吴从北京把潘揪回了河南批斗。
吴芝圃在「放卫星」的欢呼声中召开了河南省第九次全会,传达中央书记处的意见,集中揭发批判潘复生、杨、王廷栋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作出《关于彻底揭发批判以潘复生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决议》。吴在会上说:「不要怕潘复生抵抗,要斗透,从政治上、思想上揭发,要反复斗争……。」会后全省掀起批斗潘、杨、王的群众运动,省报发表批斗「潘、杨、王」的消息,写了社论。结果,全省自上而下抓「小潘复生」20万之多,其中厅局级干部18名,洛阳的王慧智曾被斗得神经失常。当时赵文甫书记总结说,批潘的大字报已达十几亿张。
通过7-9月在经济、政治上的苦斗,吴芝圃已取得瞩目的进展,《河南日报》1958年10月19日发表吴的署名文章〈跃进的哲学与哲学的跃进〉。吴回顾了河南跃进的历程,批判右倾份子的「生产悲观论」,认为河南人抓住这个对立面,通过四大,「兴无灭资,大破大立,拔白旗,插红旗,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彻底粉碎右倾机会主义份子的谬论」。他吹嘘令人瞠目的成绩,剖析跃进的发生机理。在生造的思辩气氛下,大跃进的观念被吴芝圃升华到思想领域,他庸俗地认为,精神的解放转化为经济的跃进;而以高指针、高速度标志的经济大跃进实践和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又推动了 [[ 马克思主义 ]] 哲学的发展与跃进。吴芝圃提出:「只要有决心,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1958年「做到了『人定胜天』的地步」。他从理论上诠释了风行一时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用伪哲学、伪科学为浮夸风正名。文末,他欢呼「哲学跃进的钟声响了,行将见哲学的花朵开遍大地」。河南果然掀起农民学哲学的高潮,同时,基本实现「无文盲省」,全省兴办红专学校3.5万所,「已有」高等学校71所。
12月下旬,吴主持省党代会,高度肯定河南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并作出《关于潘复生、杨、王廷栋同志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决议》。
1959年8-9月,庐山会议整肃 [[ 彭德怀 ]] 后,吴召集省委第十四次全会,再次批判省直、地巿委一批干部右倾,把反「潘、杨、王」斗争推到顶点,继续打下去一批干部,从而浮夸也走到极端。1959年麦收前,吴用半个月跑了32个县,一路叫下面虚报产量;回到郑州发表长篇讲话,确定夏征任务,结果许多地方粮库透底。吴在1961年1月的检讨中承认:「不但没有接受1959年的教训把浮夸风压下去,而且在传达庐山会议的精神以后,浮夸风又变本加厉了。」当时,吴把荒年吹成丰年,估产粮食200亿公斤(高估一倍),以此安排生产、生活,以及粮食征购和基本建设,维持跃进假象。
伴随1958年反右倾,除了「一年水利化」、「一年上纲过长江」、「一年实现四无」、「一年绿化全省」和一个月全省公社化之外,还有全民大办钢铁。1958年3月18日,河南就召开全省钢铁工业会议,动员钢铁大跃进,提出「县县、乡乡、社社办铁厂」;7月会议再次要求:全省年产钢30万吨,铁150.9万吨;9月河南第十次全会,传达中央北戴河会议精神,研讨高速度发展钢铁,确定「苦战三个月,提前和超额完成钢铁生产计划」,实现翻番。9月12日,省报号召「苦战四昼夜,日产万吨铁」,15日宣布全省日产生铁千吨以上的县有8个,禹县高达4,396吨。17日《人民日报》发出社论〈祝河南大捷〉,称河南土高炉日产生铁1.8万吨,放了「卫星」。10月上旬,省委召开钢铁生产紧急会议,提出「大放钢铁卫星」、「钢铁元帅升帐」。吴芝圃宣称,全省有577万人投入大炼钢铁,各种冶炼炉22万余座。10月11日冶金部在商城召开全国土法炼钢会议,推广「鸡窝炉」土法炒钢法。顿时,河南成了大跃进的革命基地,参观者人山人海。到11月,毛泽东在郑州会议前夕问新乡地区有多少人参加炼钢,答曰120万(其中40%是女人),占总人口八分之一的人投入炼钢,毛不无嘲弄地问有多少是铁,有多少是铁渣。新乡只是一个典型,安阳、洛阳、许昌、南阳、信阳等地,大量农民上山炼焦、炼铁、炼钢,秋粮烂在地里无人收,资金、原料白白耗费,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农民的体力、精力耗尽,太行、伏牛、熊耳山和大别山区的林木遭到空前的滥伐……而吴芝圃的功劳簿每加记一笔,河南农民就向更深的苦难迈近一步。
1959-1960年河南连续大旱灾,大跃进、公社化、共产风造成的灾祸终于彻底败露。农业生产出现大滑坡,按官方公布数字,1959年农业产值35.55亿元,比1958年下降8.9%,粮食总产97.45亿公斤,下降22.9%;1960年农业产值再下降11%,粮食产量仅有88.69亿公斤。画饼不能充饥,河南城乡民众陷入饥饿中。由于高指针、高征购、高调拨和极大的浪费,乡村粮食储备告罄,农民几无糊口存粮。乡村中浮肿病、妇女病流行,耕畜、家禽也大量死亡(后来统计,全省牲口死亡74万头)。信阳地委报告,1959-1960年冬春,正阳县死人8万,息县死人10万,新蔡县死人10万,恰恰是山查岈山公社死亡4,000人,占其总人口的10%,有的队的死亡率达30%。深知这些情况的吴芝圃,竟对中央谎称只有5%的群众生活安排不好,坚持不要救灾粮款,甚至高征购不退,仍维持征购72.58亿斤。按官方统计数字,当时农民人均只有250斤原粮。实际上,由于大办地方工、副业,大办公共食堂,饲养场集中饲料,高产密植消耗大量种子,导致所剩口粮不多,也不在农民个人手中,所以一到1960年入春,公共食堂一一断粮。吴芝圃在1962年1月给中南局的检查承认:「对河南58、59年粮食产量,我曾经作过远远高于实际的估算……不止一次向主席作了河南粮食数字的假报告……反映全省群众生活只有5%安排不好,其实那个时候正是信阳地区大批发生浮肿病和死人的时候。」吴芝圃没有检讨他当时居然还坚持外调粮食8亿斤。与此同时,吴也迫使干部讲假话,对讲真话的人施予残酷打击,搞所谓扫「暮气」,直至将之定为右倾份子、「阶级异己份子」关押起来。
严峻的局面已经出现,但1960年《河南日报》元旦社论〈开门红春意浓〉仍坚持全面跃进;两次郑州会议上已对高指针有所异议,谭震林与吴芝圃还继续搞亩产双千斤试验;信阳地区正在饿死人,但在毛视察河南城乡时,吴芝圃却隐瞒不报。这年2月,信阳地委书记 [[ 路宪文 ]] 慌张地告诉吴芝圃发生死人问题,吴却鼓励他挺起腰来继续干。4月15日,吴芝圃荣耀地率中共代表团参加芬兰共产党党代会。干部群众反对路宪文,吴不主张处分他,力图保住信阳所谓的粮食高产、钢铁高产和第一个公社的「先进地位」。死人的事不断扩大,密县、 [[ 黄泛区 ]] 、郸城、永城、虞城等县因饥荒、疾病相继出现死人事件。农民三餐在公共食堂喝稀汤,有人深夜偷偷煮野菜饭充饥,有人连锅也没有,早被砸了炼钢;但是,偷藏、偷吃者一旦被发现,就会被那些极左的乡村干部抓起来批斗、吊打,被说成是坏份子、是地富反坏。信阳地区打人成风,向农民、干部逼粮,全区竟逮捕了1,774人,拘留10,720人(1959年11月至1960年7月)。据凯恩(Penny Kane)统计,1952-1957年河南人均产粮257公斤,但1960年下降到只有145公斤,是当时各省中最低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有靠剥取树皮、挖掘草根白垩土充饥,城巿群众也以代食品——豆饼、米糠、树叶、绿藻果腹。省政府10月发出调整城乡口粮的规定,并急忙向四川调粮,但粮食大省四川这时也已无粮可调,遂向东北、广东借粮。但整个1960年,河南仅仅调入9,200万斤毛粮,人均不到两斤。种种努力已来不及遏止饥馑的蔓延,浮肿病大量发生,因饥饿病死的人数迅速增加。共产风与浮夸风摧毁了农业生产吴芝圃陪同毛泽东视察河南农村
力,1960年粮食产量跌至177.38亿斤,1961年更跌至谷底,只有136.85亿斤。经过几年的调整、恢复,直至1965年,河南粮食产量才回升到大跃进前的水平。吴芝圃的浮夸、大跃进的彻底失败,使河南人民则付出了生命的惨重代价。
28,7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