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安德烈·纪德

移除 1,01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德烈·纪德''' | 外文名 = Andre Gide |图像 = [[File:4511.jpg|缩略图|center|]][https://img1.doubanio.com/img/author/large/1495697741.29.jpg 原图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author/142947/来自豆瓣读书] | 出生日期 = 1869年11月22日 | 出生地点 =     法国巴黎 | 逝世日期 = 1951年2月19日 | 国籍     =  法国 | 职业     =   作家 | 知名作品 =   '''代表作品'''<br> 《田园交响曲》<br>《人间食粮》<br> '''主要成就'''<br>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 德烈·纪德 ''' (Andre Gide,1869年11月22日-1951年2月19日),法国作家。纪德一生著有小说、剧本、论文、散文、日记、书信多种,主要作品有小说《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戏剧《康多尔王》、《扫罗》、《俄狄浦斯》,散文诗集《人间食粮》,自传《如果种子不死》,游记《刚果之行》、《乍得归来》等。 [1]  纪德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裕的新教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孤独寂寞中度过的。纪德8岁就读于以新教教育为主的阿尔萨斯小学,后来在蒙彼利埃中学和亨利四世中学哲学班学习过,醉心于文学和音乐。20岁时,纪德写出了自传小说《安德烈·瓦尔特手册》,随即开始了自己倾心的文学创作道路。在创作的道路上,纪德先后结识了法国诗人瓦雷里、马拉美、雷尼埃和英国作家王尔德及法国画家阿尔贝·洛朗 。1947年,纪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1] 中文名 ▪ 1947 安德烈·纪德 年  外文名 Andre Gide 国 籍 法国 出生地 法国巴黎 出生日期 1869年11月22日 逝世日期 1951年2月19日 职 业 作家 毕业院校 巴黎大学 主要成就 1947年获 [[ 诺贝尔文学奖 ]] 代表作品   《田园交响曲》 、《人间食粮》目录1 人物经历2 个人生活3 主要作品4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艺术特色5   ( 获奖 记录6 人物影响7 人物评价 == 人物经历 编辑 ==
1869年11月22日,安德烈·纪德出生于巴黎。1877年,就读于阿尔萨斯学校,几个月后因“不良习惯”被开除。1880年,父亲保尔·纪德去世。
 
1881年,与表姐玛德莱娜恋爱。1883年,开始写日记。1887年,就读于阿尔萨斯学校;结识皮埃尔·路易。1888年,就读于亨利四世中学。
 
1889年,与皮埃尔·路易和马塞尔·德鲁安等创办《中学生杂志》。1890年,玛德莱娜的父亲去世,结识保尔·瓦莱里。1891年,出版《安德烈·瓦尔特手记》《论那喀索斯》;成为马拉美“星期二聚会”中的常客;结识奥斯卡·王尔德。
 
1893年,出版《爱的尝试》《于安里游记》;结识弗朗西斯·雅姆;在北非旅行;首次同性恋体验。1895年,出版《沼泽》;母亲朱丽叶·纪德去世;与表姐玛德莱娜结婚;到瑞士、意大利、北非等地旅行;结识保尔·克洛代尔。
 
1896年,担任拉洛克——柏纳豪市的市长。1897年,《地上的粮食》《途中散页》出版;结识亨利·热昂。1898年,在支持“德雷福斯”的作家名单上签名。1899年,与妻子北非旅行;与保尔·克洛代尔开始通信联系;出版《锁不住的普罗米修斯》《菲罗克特脱》《埃尔·哈吉》。
 
1900年,与亨利·热昂到阿尔及尔旅行。1901年,上演《冈多尔王》。1902年,出版《背德者》。1903年,出版《遁词》《扫罗》;去魏玛、阿尔及尔旅行;与雅克·科波开始交往。1904年,成为《隐修》杂志编委。
 
1906年,出版《阿曼达》;搬入奥依特新居。1907年,出版《浪子归来》;与画家莫里斯·德尼去柏林。1908年,创办《新法兰西评论》。
 
1909年,《窄门》出版;参加“十日谈”。1911年,出版《伊莎贝尔》;与加斯东·伽里马共同创办《新法兰西评论》。1912年,与亨利·热昂去意大利旅行。1913年,到意大利旅行;结识罗杰·马丁·杜加尔。《梵蒂冈地窖》出版。
 
1914年,与克洛代尔绝交;出版《梵蒂冈地窖》《重罪法庭备忘录》。1915年,开始陷入长达两年的宗教信仰危机。1916年,开始了与马克·阿莱格雷的恋情;玛德莱娜开始知晓纪德的真实性取向。1917年,与马克·阿莱格雷到瑞士度假。
 
1918年,与马克、阿莱格雷去英国,回来后得知玛德莱娜烧毁了两人间的所有信件。1919年,《田园交响曲》出版。1821年,出版《纪德选集》。1822年,翻译《天堂与地狱的婚礼》。1923年,女儿卡特琳娜出生。1924年,《科里同》出版。
 
1925年,成为伦敦皇家文学院的院士;与马克一起前往非洲内陆旅行。1926年,《伪币制造者》《如果种子不死》出版。1927年,《刚果之行》出版。1928年,《乍得归来》出版。1929年,《妇女学校》《蒙田评论》出版;到阿尔及尔旅行。
 
1930年,《罗贝尔》出版;到德国旅行。1931年,《俄狄浦斯》出版。1932年, 《纪德全集》开始出版;开始成为共产主义的“同路人”。
安德烈·纪德安德烈·纪德(4张)
1933年,前往洛桑旅行。1934年,与安德烈·马尔洛到柏林呼吁释放共产党人。1935年,《新粮》出版;参加第一届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战。1936年,《热纳维埃芙》《访苏联归来》出版;应邀前往苏联访问。
 
1937年,《<访苏联归来>之补充》;与苏联正式决裂。1938年,到西非旅行;玛德莱娜去世。1939年,到埃及、希腊旅行等地旅行;出版《1889--1939年的日记》。
 
1940年,离开巴黎。1941年,与《新法兰西评论》划清界限。1942年,前往突尼斯。1943年,《想象的采访》出版;由突尼斯前往阿尔及尔,在阿尔及尔与戴高乐将军见面。
 
1944年,创立《方舟》杂志;在纽约出版1939—1942年的日记。1945年,回到巴黎;到意大利、黎巴嫩和埃及旅行。
 
1946年,出版《忒休斯》; 《田园交响曲》被拍成电影;卡特琳娜与朗贝尔结婚。1947年,到慕尼黑旅行;获得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48年,为女儿购置了住所。1949年,《秋天的散页》出版。1950年,出版《1942--1949日记》;到意大利旅行;三幕喜剧《梵蒂冈地窖》首演。
 1951年2月19日逝于巴黎瓦诺大街寓所,随后葬于居韦维尔玛德莱娜的墓地旁边。 [2] == 个人生活 编辑 ==
安德烈·纪德的父亲名叫保尔·纪德(Paul Gide),任巴黎大学法学院教授。死于1880年其时他仅十一岁。他叔叔是政治经济学者查尔斯·纪德(Charles Gide)。纪德在诺曼底孤独地长大,在早期已成为多产作家。1877年 入达萨街的阿尔萨斯学校读书,数月后因“不良习惯”被学校除名。纪德从小接受两种矛盾的教育:母亲认为“孩子应当顺从,而不需要明白为什么”;父亲则倾向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我解释清楚”。1880年他的父亲去世后,纪德随母亲离开巴黎,来到外祖父家。纪德早年体弱多病,异常敏感,在母亲的抚养下接受了清教徒式的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1889年通过学士学位考试之后,纪德向表姐玛德莱娜求婚,但遭到拒绝。1895年他母亲死后,他与他的表姐玛德莱娜(Madeleine,1867年-1938年)结婚,但一直都只是名义上的夫妻。母亲名叫朱莉叶·隆多,是位天主教教徒。
== 主要作品 编辑 ==中文名 体裁 发表时间
《安德烈·瓦尔特笔记》 笔记 1891年11月
 
《安德烈·瓦尔特诗集》 诗集 1892年
 
《爱的尝试》、《乌连旅》 1893年10月18日
 
《人间食粮》(或译《地上的粮食》 散文集 1897年
 
《没有缚紧的普罗米修斯》 剧本 1898年
 
《康多尔王》、《扫罗》 剧本 1901年
 
《背德者》 长篇小说 1902年
 
《阿曼塔斯》 1906年
 
《浪子回家》 中篇小说 1907年
 
《窄门》 中篇小说 1909年
 
《奥斯卡·王尔德》(或译《奥斯卡尔·王尔德》) 传记 1910年
 
《伊萨贝尔》(或译《伊萨贝拉》) 小说 1911年
 
《梵蒂冈的地窖》 长篇小说 1914年
 
《重罪法庭回忆录》 小说 1914年
 
《田园交响曲》 小说 1919年
 
《伪币制造者》 长篇小说 1926年
 
《如果种子不死》 自传 1926年
 
《刚果之行》 游记 1927年
 
《乍得归来》 1928年
 
《罗贝尔》 小说 1930年
 
《俄狄浦斯》 剧本 1931年
 
《新食粮》 1935年6月
 
《访苏联归来》 1936年6月17日
 
《热维维埃芙》 小说 1936年
 
《戏剧集》 1942年
 
《日记1939-1942年》 1944年
 
《与弗朗西斯·雅姆通信集》 1948年
 
《与保罗·克洛岱尔通信集》 1949年
 
《日记1942-1949年》 1950年12月13日
参考资料 [3] 创作特点编辑 == 作品主题 ==
在纪德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禁欲与享乐、灵魂与肉体、个人幸福与社会规约、信守道德与蔑视戒律、寻求信仰与悲观焦虑的深刻矛盾。
 纪德通过宗教和性这两个主题,表达了他在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道路上,面对灵与肉、社会道德规范和自由信仰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了解决内心的矛盾,他选择了写作和旅行,试图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平静和谐。纪德在旅行中尝试每一种可能,在写作中让人物展现他内心的冲突,并且让他们践行他自己内心的每一种可能性的选择。他尝试通过东西方文明的探索和自我书写的方式,让人们去了解他的一切,进而展示人的复杂性,这是作者自己内心矛盾的折射,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思考后的感受书写。这不仅扩展了作品含义的多重性,展示了人们性格的复杂性,也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4]  
在纪德的作品中,反叛与赎罪两个主题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纪德具有空前强烈的反叛意识,同时又具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意识,母亲的宗教传统对他产生了刻骨铭心的重大影响,因而他在每一次反叛之后,都会带来难以言尽的心灵忏悔。
 
纪德毫不犹豫地让自己的行为和作品介入到时代的斗争中,他激烈地反对殖民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谴责极权统治,为同性恋辩护,主张打破禁锢人性的清规戒律。
 纪德的创作兼容并蓄,表现出异彩纷呈的多种文学流派的风格,他有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有的作品是象征主义的,有的作品是惟美主义的,甚至有的作品还是荒诞主义的。 [5] == 艺术特色 == === 风格 ===纪德一生所接受的思想是杂驳的,混乱的,自相矛盾的。他先后接受了惟美主义,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甚至还多多少少有一点存在主义意识。他极力寻找艺术之美,同时又强调美与道德无关,这显然来自于惟美主义者王尔德和象征主义者马拉美的影响。写作成为了纪德发自内心的根本需要,至少从他一生的艺术追求来看,纪德人生价值的主导倾向还是他早年所接受的惟美主义。同时,纪德的道德观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既包括对旧道德的批判,又包括对电气化时代新道德的困惑,因而他才会如此地自相矛盾。事实上,由于母亲的强烈影响,宗教从幼年时代就植根于纪德的内心深处,所以他内心冲突异常激烈,而纪德的许多作品都是对自己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描写。或者说,写作构成了他基本的生活形态。于是纪德就不断写作,不断体验,不断思索,并且根据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来进行创作。更为重要的是,纪德深爱着福楼拜,他探索的重要主题就是个体的自然人如何使得天性得到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人应该具备何种伦理道德。也正由于他对自然人的关注,所以他也就被道德君子们斥责为道德危险分子。或者说,纪德关注的焦点仅仅只是人的道德、人的本性和人的命运,他提出了问题却默然不作解答。有时他也喋喋不休地阐释自己对人的见解,目的却不是为了教化引导读者,而仅仅只是用来透彻地理解自己。他的作品是对人的生存经历的各种可能性的展示,而不是对人作出评价,这种公正客观的艺术姿态也就使得他的小说非常接近于新闻类体裁。 [5] === 人物形象 ===纪德笔下的人物几乎总是陷入一种预设的欲望与道德的两难境地而无法解脱,在人格上也表现出二元对立的结构,这似乎演绎了纪德自身的内在困境,“无论说什么或者干什么,我好像总是被分成两半,一半在后面看着另一半在前面犯错误,在看笑话,无动于衷,或者煽耳光,喝倒彩。当一个人是这样地被撕成两半,他是无论如何不能有一颗诚实之心的,甚至无法理解诚实二字为何物”,确实如此,纪德一生就像米歇尔一样在道德责任与真诚自我之间,努力寻求一个平衡的支点。所以,纪德笔下的人物,某种意义上讲是作家自我内在困境的想象物,它以一个相似的灵魂,用来否定作家自身内在的分裂,以找回人性失却的天堂。 [6] 获奖记录编辑文学类▪ 1947 诺贝尔文学奖 《田园交响曲》 (获奖) 参考资料 [7] == 人物影响 编辑 == 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纪德第一个把荒诞大量地运用于法国文学,更为重要的是,荒诞在他眼里远不止是一种文学技巧,而且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正是由于纪德把荒诞提升到了文学创作方法论的高度,于是他也就开创了荒诞派文学的先河。从法国文学发展史的历史轨迹来看,纪德就是一座联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他既是19世纪巴尔扎克、雨果、福楼拜和波德莱尔、马拉美的文学传统的忠实传承者,又是新一代文风的伟大开创者。 [5]  纪德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3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心灵树立了榜样。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萨特、加缪等众多思想家、文学家,他们都曾将纪德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8] 人物评价编辑“为了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瑞典文学院评) [7] “他为我们活过的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再活一次。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因为他选择了变成他自身的真理。”(法国哲学家、作家萨特评) [8] 纪德的复杂性在于他的一生都在“人”的问题与“神”的问题之间摇摆。他是个绝对的个人主义者,只相信自身的感受,同时,他又相信,人是必须超越于自身的。他深知人性的弱点,又看到了人身上的神性。他在艺术、神话、古典中徜徉,同时又关注现实,面向未来。他的身体扎根于大地,头脑却一直在天空中,在太阳的边上。(法语文学专家董强评) [9]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词条图片词条图片(1)安德烈·纪德安德烈·纪德(4)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5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