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施拖姆

增加 11,93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施托姆中学毕业后入基尔和柏林的大学学习法律,1843年回故乡当律师。但当时德国北部还处在丹麦统治下,施托姆受到排挤,他不得不于1853年离开家乡,去普鲁士过流亡生活,直到1864年丹麦撤出后才重返故乡。他早期从事诗歌创作,歌咏家乡的自然风貌和孤寂的人生,也有些诗歌表达了反对丹麦统治的爱国主义思想。施托姆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从1847年至1888年他一共创作了58个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茵梦湖》、《在大学里》、《淹死了》和《白马骑者》等。
{{Infobox person
| 姓名 =施托姆
| 圖像 =
[[File:Hans Theodor Woldsen Storm.jpg|缩略图]]
[[File:施托姆2018.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1a37d1195fc2cec3.jpg?size=400x400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律师、作家
| 出生日期 = 1817年9月14日
| 國籍 = 德国
| 别名 =汉斯·台奥多尔·沃尔特森·施托姆
| 職業 = 律师、作家
| 知名原因 = 律师、作家
| 知名作品 =
}}
 
'''施托姆'''(Hans Theodor Woldsen Storm) 律师、作家
 
== 人物经历 ==
1817年9月14日,施托姆生于当时处于丹麦统治下的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濒临北海的胡苏姆小镇,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佛里西亚人。
 
1837年,进入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回故乡开设律师事务所,同时开始搜集整理家乡的民歌、格言、传说和童话,并创作了一些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抒情诗。
 
184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玛尔特和她的表》;深切关注同年爆发的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人民反抗丹麦统治的斗争。
 
1850年,发表中篇小说《茵梦湖》,这是施托姆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小说,他因此赢得了小说家的声誉。
 
1853年,创作抒情诗《离别》;同年因在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问题上表现出对德国的强烈同情,被丹麦统治者取消律师荷尔斯泰因问题上表现出对德国的强烈同情,被丹麦统治者取消律师资格,被迫迁居波茨坦做法院义务推事。
 
1856年,迁居海利根施塔特,获得县法官职务。1861年,创作中篇小说《城堡里》。
 
1864年,爆发普鲁士-丹麦战争,丹麦战败并退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太因,施托姆返回故乡,任行政长官;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太因并入普鲁士后,改任胡苏姆法院法官。
 
1865年,妻子去世,完成诗集《浓黑的阴影》,这篇诗集达到了他的抒情诗的顶峰。1874年,完成《木偶戏子保罗》。1875年,完成历史中篇小说《淹死的人》。
 
1880年,退出政界,移居哈德马尔申,专事创作。1883年,完成中篇小说《缄默》。1885年,写下《箍桶匠巴施》。1886年,完成《双影人》。1888年,完成他最后一部小说《白马骑士》。
 
1888年7月4日,在哈德马尔申逝世。
 
== 个人生活 ==
施托姆一生有三个女子对他产生过重大影响,她们是初恋情人贝尔塔·冯·布翰,第一任妻子康士丹丝·爱斯玛赫和第二任妻子朵丽斯·简森。此外,还有"秘密"订婚旋即解除婚约的爱玛·库尔-冯·科尔。
 
== 主要作品 ==
中文名 体裁 发表时间
《玛尔特和她的表》 小说 1848
《茵梦湖》 中篇小说 1850
《城堡里》 中篇小说 1861
《浓黑的阴影》 诗集 1865
《木偶戏子保罗》 中篇小说
1874
《淹死的人》 中篇小说 1875
《白马骑士》 小说 1888
 
== 创作特点 ==
作品主题
施托姆一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共58篇。他的作品,尤其是早年的作品,避免写重大的社会题材,他的后期作品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他的小说是从抒情诗发展而成的,可以说是他的诗歌创作的一种延伸,富有巨大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根据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1847 -1852):从《玛尔特和她的表》开始,以《茵梦湖》为顶峰,还有《一片绿叶》等等。这一时期的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大多描写生活片断,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渲染,类似于抒情小品。在《马尔特和她的钟》里,作品中的"我"回忆老处女马尔特与钟为伴的孤独生活,表达了一种宁静忧伤的情调;《茵梦湖》由十个段落组成,在孤独老人的回忆中展现了欢乐的童年时代、浪漫的青年时代和不幸的爱情悲剧。这一时期的小说多半局限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的范围内,没有接触到当时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但在反映社会人生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中期(1853-1863):这一时期,施托姆被迫流亡异乡,饱经忧患,开始深入接触各种社会现实,因此创作的内容突破了原先狭窄的题材,批判当时社会的成分逐渐增加。作品不再着重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完整的情节,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现实问题作为作品的重心。当然,描写平凡的爱情、友情和亲情仍然是他作品的基调和创作的主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杏革莉卡》、《在施塔茨庄园》和《在大学里》等。《杏革莉卡》写于波茨坦流亡时期,是施托姆艺术发展的一大标志。杏革莉卡和埃尔哈特暗中相爱,然而埃尔哈特限于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一直没有勇气表白,在甜蜜和痛苦的轮番煎熬中,终于错失了良机。
 
晚期(1864 -1888):与以抒发情感为主的初期创作相比,这个时期的创作中作者更偏重于客观性的叙述,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有致,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白马骑士》、《淹死的人》和《昔影随形》等。《白马骑士》通过修筑海堤这条主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施托姆看来,个体生命最终只有回归到宇宙自然的大生命中,才能获得超越和永生,他笔下的诸多人物就是在与大自然的融汇合一中,获得了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生命的超越。因而作者在自然世界中寄予了自由、爱和美的理想,虽然他的作品也时时表露出消极和感伤的情绪,但是在那样窒息人的暗淡时代,知识分子的感伤,正表示了他对于时代现实的严肃,比起麻木来,智慧的感伤甚至可以说是更为积极的态度。
 
艺术特色
风格
 
作为诗意小说的代表作,施托姆的小说并不以反映或批判社会现实见长,他平静地娓娓道来,然而在为逝去的生命淡淡的哀愁中,在对温情的无限赞赏中,读者感受到作者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在女性身上寄托的对人性的美好愿望。
 
施托姆在他的小说中用诗一般优美的文字抒写了男女间缠绵悱恻的情感,营造了一个缥缈、感伤的情感空间。施托姆笔下的众多男女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虽然不乏甜蜜幸福的爱情和婚姻,但其中以悲剧结局的占了很大比重,让读者不禁扼腕长叹。
 
施托姆在描写爱情悲剧时,没有通过骇人听闻的场面和刺激人们感官的情节慑服读者,而是带着强烈的情感节制,在淡化的艺术描写中,传递着对美好爱情遭到摧残的哀戚与悲伤。
 
施托姆小说中青年主人公的爱情,并非无忧无虑的轻松和纯净无杂的甜蜜,而是在喜悦中伴随着忧虑,在甜蜜中掺杂着苦涩。他们的心灵里搅合着喜与忧、甜与苦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正当青年男女们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时候,正当他们忧虑着不幸将要降临时,悲剧终于来到了。社会的势力,家庭的权威毁灭了他们理应得到的美满婚姻,把这些青年男女推入痛苦的深渊,悲剧的主角们怀着不尽的愁苦和深深的遗憾或郁郁而死,或凄惶而生。
 
施托姆把景物描写当作深化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注重发挥景物描写的审美功能和抒情功能,做到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施托姆堪称写景大家,他有时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广裹的自然空间,有时却轻描淡写,随处点染;他注意勾画不同景物的情态和神韵,善于捕捉自然世界中的精细微妙之处,其高超的写景技巧以及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形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特征。
 
施托姆在小说中创造了含蓄蕴藉,超旷空灵的意境,能够"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谓意境就是通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异质同构、互相融会,以情景交融画面为描绘基础,以藏露结合、虚实相生为特色,能诱发读者审美再创造的立体化艺术境界。
 
施托姆的小说,正是成功地创造了多种意境美,才使他的小说进入到"诗化的境界"。施托姆惯于展现儿童之间无邪的爱慕,相爱之人离别的惆怅,感情和道德发生冲突时的矛盾和挣扎等,这些喜怒哀乐几乎都是他切身体验或内心感受过的,因此写得细腻、真切,使小说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施托姆创造意境最常用的手法是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善于观察和把握自然界中许多事物的形象特征,选取其中最有特点的东西,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创造独特的意境。
 
施托姆的小说,大多有一个回忆的结构,隔着一段悠长的距离回望,不仅仅是空间距离,更是时间和心理距离,过去被充分诗化了,这样就在精神上提供一片恢复健康人性的土壤。施托姆对自然世界以及其中孕育的人性的关注通过诗意的创作充分展现出来,从而力图建立一个与大自然的和谐对应的和谐的人的社会。
 
女性形象
 
施托姆在他的小说中对女性命运给予了极大关注,构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女性世界。其中悲剧气质的女性和美的天使这两类在他的女性世界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施托姆在她们身上寄托了对人性的良好愿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施托姆着墨最多,刻画最成功的是一些小家碧玉型的女性,她们都具有温柔善良、美丽的特质,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爱情充满向往,可是最终却由于世俗的种种压力或者自身性格的缺陷,多以悲剧结局,作者通过这些女性的悲剧命运,批判了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寄予了人道主义理想。
 
施托姆小说中还刻画了一些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女性,她们出身显贵,然而仍然未能摆脱悲剧性的命运。典型的如《在施塔茨庄园》的女主人公安妮·雷纳。安妮·雷纳的悲剧反映了当时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古老的贵族世家纷纷衰落,这些贵族世家的子孙在奢靡的氛围中被教育成长,在社会的急剧变动中,有一天却突然发现自己变得一无所有。他们除了所谓的优雅品味和良好教养外,一无所长,当他们失去贵族光环的庇护后,根本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状况,安妮·雷纳最终也只能以悲剧结局。
 
施托姆小说中还有一类命运截然不同的女性,她们是天使型的人物,她们美丽、善良兼具,是给周围人带来无限爱和欢乐的女性,在她们身上笼罩的是一圈爱的光环。她们生活在被呵护和被疼爱中,同时又毫不吝惜地去关爱身边的人。《市场那边》中的索非小姐,《市政委员之子》中的克里斯蒂娜,《美的天使》中的玛丽亚,《缄口不言》中的安娜都是这类女性。
 
综观施托姆的小说,女性的命运一直是作者关注的重点。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入女性的内心,展现了她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展示了不同阶层,不同性格女性的不同命运。
 
== 人物影响 ==
施托姆的诗意小说对中国现当代小说诗化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郁达夫是向中国读者介绍施托姆小说的先行者,施托姆小说的创作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除郁达夫以外,"五四"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思想和艺术上深受施托姆影响的作家作品,例如周全平的《林中》和巴金的《春天里的秋天》等。他们都通过男女主人公之间凄婉忧伤的爱情,通过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对当时扼杀人性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批判。
3,89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