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蔡章獻

增加 4,53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蔡章獻''' (臺灣話:Chhoà Chiong-hiàn;1923年3月17日-2009年2月3日)生於台灣台北市的艋舺(今萬華區), 知名台灣天文學家 ,台北市圆山天文台创建人之一。发现麒麟座新变星BD-8°1642,后经证实为一颗不规则变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第2240号小行星命名为“蔡”,以表彰他对天文观测和天文普及的贡献。 ==天文觀測同好會==  蔡章獻因對天文有所興趣, 1938年中等學校畢業後,他就任職於日治時代的台北公會堂(今台北中山堂)所附設的「天體觀測同好會」。同好會的主要設備「四吋望遠鏡」,主要是由台灣日日新報於1937年所捐贈。該望遠鏡為1930年代台灣少見的天體觀測設備,只略遜於當時台灣總督府氣象局的台北觀測所。 在日本讀高中期間獲得京都大學天文學教授山本一清賞識,收為入門弟子;但蔡本人並未受過正規天文教育,對天文觀測專業知識全由自修學得。 1941年,火星與地球的大接近,於公會堂任職的蔡章獻以該四吋望遠鏡觀測到的結果,以日文寫成「小望遠鏡下之火星觀測」小品,投稿日本《南之星》雜誌,並獲得刊載。同年9月21日他亦以折光鏡等設備觀察日全蝕,並手繪日全蝕日冕模樣。該手繪圖,也成為日本最著名天文雜誌《天界》(東亞天文學會出版)的第246期封面。 蔡章獻投入二戰,並被日本軍派駐中國戰場的安徽一帶參加戰鬥。戰爭結束後,返鄉回到台北公會堂續任原職。1947年,公會堂改名為中山堂,天體觀測同好會則更名為台北中山堂天文台。1948年發起成立「台北市天文同好會」(今台北市天文協會)。 ==觀察人造衛星==  1952年1月18日發現麒麟座不規則變星的(BDI8o1642,065208C),是蔡章獻於天文第一次貢獻,1957年10月4日,蘇俄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即起直追,史密松天體物理台呼籲全世界協助觀測人造衛星,於是蔡章獻受美資助委託,於隔年於台灣組織「中國人造衛星觀測委員會」,協助美國監視人造衛星,同時並獲得美方資助12架2吋觀測鏡。 因此,天文觀察於台灣受到重視,有鑒於台北西門町鬧區附近的台北中山堂,夜間光害嚴重不適合觀測工作,經台北市政府同意後,決定另覓新址以替代台北中山堂天文台  ==圓山天文台的創辦==  1959年,蔡章獻以技佐身分參加圓山天文台的設計與建造,並於1969年升 為圓山天文台臺長。位於 台北 劍潭山山腰, 圓山 大飯店前方的 天文台 ,一直到西元2000年因安全問題才拆除。 創立天文台臺後,在擔任該 臺長期間,陸續添購41公分反光望遠鏡、25公分折光赤道儀、12.5公分攝星鏡、15公分折射望遠鏡連赤道儀。除此之外,並於70年代後將圓山天文台天文觀察重點,從人造衛星移至太陽黑子觀測,更積極推動天文教育。 除了觀察太陽黑子工作受到肯定外,蔡章獻於1980年再次擴建天文台,購入天象儀設立天象館,積極推動民眾參與天象觀察。當時圓山天象館的參觀人數,一年可達十數萬人,為台北新興的休閒場所。 ==發現Tsai與命名==  1978年12月30日,當時任職於美國的哈佛天文台的美籍華人天文學家邵正元發現第2240號小行星,經過一段時間確認無誤後。1980年邵正元將這顆小行星取名為「蔡」(Tsai),以表揚蔡章獻在天文推廣教育上的功勞、更感謝蔡章獻對他在天文上的啟蒙。蔡章獻不但是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台灣人,該小行星也是繼張衡的1802號小行星、祖沖之的1888號小行星、一行禪師的1972號小行星、郭守敬的2012號小行星、沈括的2027號小行星之後的第六位以中文名字留名的小行星。 ==晚年退休生活==  蔡章獻在1991年以67歲高齡退休,不過仍積極從事著作、演說與不少天文書籍出版前的審訂。因此,在退休後仍陸續獲得日本東亞天文學會金質獎章,中華民國金鼎獎,中國天文學會(台灣)名譽會員等眾多獎項。 另外,1990年代後,蔡章獻亦涉足幽浮研究,並於2005年率隊參加中國舉辦的世界UFO大會。 2008年年末蔡章獻因身體不適,緊急送醫急救。2009年一月中再度前往馬偕醫院就醫,同年2月3日中午12時22分在馬偕醫院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85歲。
5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