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778
次編輯
變更
副作用
,创建页面,内容为“'''副作用'''(Side Effects;Adverse Reactions)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ref>[https://www.sohu.com/a/12…”
'''副作用'''(Side Effects;Adverse Reactions)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ref>[https://www.sohu.com/a/126821873_374902 药物副作用:你我都有的这个梗,到底怎么解? ],搜狐 ,2017-02-21</ref>
==正副作用==
药物正作用是主要的。一种药物常有多方面的作用,既有治疗目的的作用也并存有非治疗目的的作用。如抗胆碱药阿托品,其作用涉及许多器官和系统,当应用于解除消化道痉挛时,除了可缓解胃肠疼痛外,常可抑制腺体分泌,出现口干、视力模糊、[[心悸]]、尿潴留等反应。
副作用和治疗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治疗目的的不同,也导致副作用的概念上的转变。如在手术前为了抑制腺体分泌和排尿,阿托品的上述副作用又转化为治疗作用了。副作用常为一过性的,随治疗作用的消失而消失。但是有时候也可引起后遗症。
==发生概率==
严格来说,所有的药,包括化学药、[[中药]]、中成药都有副作用,只是不一定每个人每次使用都会表现出来。
以降压药为例,[[硝苯地平]]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降压药,它有一个很常见的副作用是踝部水肿。然而并不是所有吃硝苯地平的患者都出现,也不是吃药多的就出现,吃药少的就不出现。
有些副作用只与每个人的不同体质有关。这有点像过敏,比如有人对花生过敏,不能吃花生,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对花生过敏。
==用药影响==
在治疗疾病选择药物的时候,医生会综合考虑,遵循「获益大于风险」原则。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也就是说都是有风险的,当疾病的风险大于药物的风险的时候,使用药物就是值得的。
如果治疗同种疾病、药效接近的情况下,应首选副作用小的药物。
==症状判断==
不少长期服药的患者,容易把身体上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都和药物副作用联系起来,要么轻易停药,要么就不理会这些不舒服。
有的时候,药物副作用和疾病导致的身体不适很难区分,比如有些降压药的副作用有头晕,然而我们[[血压]]高的时候也可能会头晕,或者血压低的时候也会头晕,那么在口服降压药的过程中出现了头晕,到底是哪种头晕呢?这时候,就应该找个血压计量一量。当然,有些副作用的鉴别不是我们自己在家里能够完成的,它可能需要专业的设备(比如抽血化验)或者专业人士判断,所以定期复诊也很重要的。
有些不适虽然感觉并不严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一些药物吃了以后出现”乏力”,很多人认为既然是生病,还吃了药,有乏力再正常不过,但其实这种乏力可能是由于低血钾导致的,如果不了解原因,不采取措施,长期下去,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人体作用==
如果担心药物有副作用而不敢用药,是因噎废食。我们应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控制它、和它共存,而不是抗拒它、否认它、害怕它。
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像ACEI类的降压药(一般叫某某普利),一些患者服用后会出现干咳,如果不能耐受的话,可以询问医生是否可以换用ARB类的降压药(一般叫某某沙坦),很多人换药后该副作用明显缓解。有些药物副作用是可以采取手段减轻的,比如糖皮质激素能够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导致消化性溃疡风险升高,医生会给有些大剂量、长期使用[[激素]]的人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来降低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风险。有些药物副作用一旦出现,是应该立即停药并换药的。
==注意事项==
事实上,从药物的设计、研究和开发阶段,科学工作者就已经为减轻药物副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比如为了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将药物设计成肠溶片;比如为了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将其制成胶囊;比如为了服药更方便,同时减小药物浓度的波动,将药物设计成控释片、缓释片等。
1.在医生开出药物之后,要详细了解服药方法和主要副作用,并了解清楚在用药期间应该怎样监测这些副作用。
2.在使用药品的过程中出现不适,应该及时就诊。
3.治疗、控制慢性疾病的药物,一般都是处方药,遵循医嘱或执业药师的用药指导,不要自诊自治,不要随意购买药品。
4.避免使用渠道不正的、不合法的药品,更不要以食品或保健品代替药品使用。
==术语辨析==
药理学术语“副作用”不能写成“负作用”。“副作用”误为“负作用”。有媒体报道,某些防治新冠肺炎的[[疫苗]]或药物出现了“负作用”,这里的“负作用”应为“副作用”。任何药物的药理作用都不是单一的,对特定的疾病而言,起治疗作用的是“主作用”,对治疗无效的其他作用是“副作用”。“副”与“主”相对,强调的是附带。
==入选榜单==
2020年1月,“副作用”误为“负作用”入选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榜单。
==参考文献==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正副作用==
药物正作用是主要的。一种药物常有多方面的作用,既有治疗目的的作用也并存有非治疗目的的作用。如抗胆碱药阿托品,其作用涉及许多器官和系统,当应用于解除消化道痉挛时,除了可缓解胃肠疼痛外,常可抑制腺体分泌,出现口干、视力模糊、[[心悸]]、尿潴留等反应。
副作用和治疗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治疗目的的不同,也导致副作用的概念上的转变。如在手术前为了抑制腺体分泌和排尿,阿托品的上述副作用又转化为治疗作用了。副作用常为一过性的,随治疗作用的消失而消失。但是有时候也可引起后遗症。
==发生概率==
严格来说,所有的药,包括化学药、[[中药]]、中成药都有副作用,只是不一定每个人每次使用都会表现出来。
以降压药为例,[[硝苯地平]]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降压药,它有一个很常见的副作用是踝部水肿。然而并不是所有吃硝苯地平的患者都出现,也不是吃药多的就出现,吃药少的就不出现。
有些副作用只与每个人的不同体质有关。这有点像过敏,比如有人对花生过敏,不能吃花生,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对花生过敏。
==用药影响==
在治疗疾病选择药物的时候,医生会综合考虑,遵循「获益大于风险」原则。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也就是说都是有风险的,当疾病的风险大于药物的风险的时候,使用药物就是值得的。
如果治疗同种疾病、药效接近的情况下,应首选副作用小的药物。
==症状判断==
不少长期服药的患者,容易把身体上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都和药物副作用联系起来,要么轻易停药,要么就不理会这些不舒服。
有的时候,药物副作用和疾病导致的身体不适很难区分,比如有些降压药的副作用有头晕,然而我们[[血压]]高的时候也可能会头晕,或者血压低的时候也会头晕,那么在口服降压药的过程中出现了头晕,到底是哪种头晕呢?这时候,就应该找个血压计量一量。当然,有些副作用的鉴别不是我们自己在家里能够完成的,它可能需要专业的设备(比如抽血化验)或者专业人士判断,所以定期复诊也很重要的。
有些不适虽然感觉并不严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一些药物吃了以后出现”乏力”,很多人认为既然是生病,还吃了药,有乏力再正常不过,但其实这种乏力可能是由于低血钾导致的,如果不了解原因,不采取措施,长期下去,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人体作用==
如果担心药物有副作用而不敢用药,是因噎废食。我们应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控制它、和它共存,而不是抗拒它、否认它、害怕它。
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像ACEI类的降压药(一般叫某某普利),一些患者服用后会出现干咳,如果不能耐受的话,可以询问医生是否可以换用ARB类的降压药(一般叫某某沙坦),很多人换药后该副作用明显缓解。有些药物副作用是可以采取手段减轻的,比如糖皮质激素能够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导致消化性溃疡风险升高,医生会给有些大剂量、长期使用[[激素]]的人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来降低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风险。有些药物副作用一旦出现,是应该立即停药并换药的。
==注意事项==
事实上,从药物的设计、研究和开发阶段,科学工作者就已经为减轻药物副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比如为了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将药物设计成肠溶片;比如为了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将其制成胶囊;比如为了服药更方便,同时减小药物浓度的波动,将药物设计成控释片、缓释片等。
1.在医生开出药物之后,要详细了解服药方法和主要副作用,并了解清楚在用药期间应该怎样监测这些副作用。
2.在使用药品的过程中出现不适,应该及时就诊。
3.治疗、控制慢性疾病的药物,一般都是处方药,遵循医嘱或执业药师的用药指导,不要自诊自治,不要随意购买药品。
4.避免使用渠道不正的、不合法的药品,更不要以食品或保健品代替药品使用。
==术语辨析==
药理学术语“副作用”不能写成“负作用”。“副作用”误为“负作用”。有媒体报道,某些防治新冠肺炎的[[疫苗]]或药物出现了“负作用”,这里的“负作用”应为“副作用”。任何药物的药理作用都不是单一的,对特定的疾病而言,起治疗作用的是“主作用”,对治疗无效的其他作用是“副作用”。“副”与“主”相对,强调的是附带。
==入选榜单==
2020年1月,“副作用”误为“负作用”入选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榜单。
==参考文献==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