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杨升庵祠及桂湖

增加 10,783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杨升庵祠及桂湖</big> ''' |- |File:杨升庵祠及桂湖.jpg|…”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杨升庵祠及桂湖</big> '''

|-

|[[File:杨升庵祠及桂湖.jpg|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杨升庵祠及桂湖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建筑和布局: 1839年

始建于: 明

|}

杨升庵祠为明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杨慎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距成都市区16公里。

历经明、清及近、现代修建,杨升庵祠及其所在桂湖现有楼台亭阁等古迹20余处,基本保存了清道光十九年的建筑和布局。

杨升庵祠为桂湖的主体建筑。<ref>[ ], , --</ref>

==修建历史==

明末战乱,园林荒圯,清初废湖为田。嘉庆十七年(1812年),知县杨道南重修桂湖。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县张奉书博采各地园林之长,重开桂湖胜迹,并在湖上建升庵祠。

1927年,桂湖辟为公园;1959年,建立杨升庵纪念馆。

'''杨升庵祠及桂湖'''面积46500平方米,水域占16300平方米,是一座花木扶疏、楼阁掩映的园林。

粉荷凌波,桂蕊飘香,是桂湖独具的特色。

==文物保护==

建国以来,升庵桂湖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李一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题词,予以高度评价。

省、市、县各级政府多次拨款进行培修,使升庵桂湖面貌焕然一新。

1961年,杨升庵纪念馆与桂湖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重新核实公布,定名为“杨升庵祠及桂湖”;

1996年,杨升庵祠及桂湖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景点==

杨升庵纪念馆:1959年,杨升庵纪念馆建立,成为全国少有、四川最早的县级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

1961 年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陈列,琳琅满目,朱德书“杨升庵纪念馆”馆额;郭沫若题“升庵桂湖”门额与楹联,更光彩照耀。1980年,更名升庵祠。

桂湖,是区文管所所在地,收藏和展出的文物丰富,种类繁多,珍品不少。

有新石器时期至明清出土文物,其中画像砖等,赴日、美展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新都碑林:为人们称道的新都碑林,集苏轼、黄庭坚、杨慎、董其昌、刘墉等宋至清近百名家的碑刻,原件的神韵,真实地现现于碑上,千姿百态以呈趣,龙飞凤舞而生辉,不愧为艺术瑰宝。

==庵祠文化==

新都名人馆:桂湖还是青少年德育基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新都名人馆”展出自汉至今多帮英杰的图文事迹。既有历史人物,又有近代的“五四 ”运动先驱,抗日爱国名将,红岩革命烈士,当代文学巨匠,教育意义深厚。

此外,杨升庵研究会、新都东方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新都画院,都设在园内。各种学术交流,文化艺术活动,更给升庵桂湖这座名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桂湖公园在新都区城区西南,与升庵桂湖仅有一座城墙相隔,它是升庵桂湖的扩大和延伸,以是一座自成体系的新建仿古园林。桂湖公园的总体设计,突出了“桂”和“湖”这两个主题。其建筑布局、景点设置与升庵桂湖的风格相协调,与新都古城墙及高踞墙上的城楼(桂湖门,又叫新南门)、坠月楼、问津楼、观稼台等景观相呼应。

桂湖公园以四川古典园林传统风格为主,但又不拘一格,博采各地园林之所长,并用强烈的虚实对比和疏密对比手法,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园林风格。

==园林建筑==

桂湖公园在建造中,根据原有地形地物,包括树木竹林,都加以改造利用,它保留了长达 一千米 的饮马河(即清源河)。

河道及其自然景色,把大片低洼地改造成人工湖,将凿湖之土垒成山丘,形成错落有致的岛屿和优美流畅的湖岸线,桂湖公园占地 208 亩,其中水面 82 亩。

湖上的建筑,吸取国内园林建筑艺术之精华,结构巧妙,工艺精美,楼、阁、亭、榭各式屋面全施以绿色琉璃瓦,平桥、拱桥、曲桥等各式桥梁多采用汉白玉或花岗石,显示了昔日宫廷园苑的豪华气派,是镶嵌在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新都的又一颗的明珠,是展现在成都平原上的又一处山水俱佳、建筑典雅的园林胜境。

桂湖公园的大门石狮雄镇,宏伟壮观,门匾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所书;门联五副,分别由楚图南、杨超题和周虚白、黄稚荃、赵蕴玉撰书。

进门,碧草凝翠、竹树交荫、群芳争艳、蝉鸟谐鸣,充满了新建园林的生机。

沿湖而行,湖岸迂回,道路弯曲。路左有溪流、港湾、花圃,路右则为土丘、树林、河岸。

饮马河迤逦而南,流水淙淙。

据说,三国时代蜀汉将士们常在这里饮马,此事虽不见经传,但从附近的名胜古迹弥牟八阵图、军屯镇和马超墓看来,“饮马”的传闻是有其依据的。

==古堰遗迹==

桂湖公园饮马河上却实实在在还有一座五百年前的古堰遗迹。这座堰是明代首辅大学士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捐资修筑的一处农田水利工程。

它年复一年,引水灌田,造福桑梓,农乡百姓不忘其德,故沿称此堰为学士堰。学士堰下游数百米处的新都城南门桥,即是杨升庵祖父杨春为便利城乡来往而捐资修建的清源桥。

这座桥近年因市镇建设而拆除,不久,它将迁建于桂湖公园境内,作为饮马河上的新景点。

云外楼临水处,建有二水榭,东曰 “ 迎晖 ” ,西曰 “ 步月 ” 。

楼之左右及后面,均有回廊环护,结构奇巧,木雕精美,楼西还有一座重檐攒尖顶八角凉亭,名叫南亭。南亭,唐代园林建筑名,在新都城南,唐代诗人张说有《[[新都南亭送郭元振、卢崇道]]》诗。

当代一位有学者从诗句 “ 竹径女萝蹊,莲洲文石堤 ” 考证,桂湖是在唐代南亭的基础上建成的,故留南亭之名以怀胜迹。

楼东不远处有 “ 浮光阁 ” ,取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浮光耀金 ” 之意,匾额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此阁为三层,高约 15 米 。楼、亭、阁并排而立,互为呼应,优美和谐。

下云外楼,过七曲白玉桥,经儿童游乐场,穿巨石垒成的门洞,有路通往升庵桂湖。

沿桂湖公园西行,右有葱郁的桂树林,蜿蜒的石城墙,左有碧绿如茵的草坪,浮于水间的芙蓉岛及其它小岛。

湖面上,从船坞发出的各式游船,穿桥拍浪,自在往还。游人们憩息于树荫下、亭台间、港湾内,一股股凉风吹来,真感到惬意。

忆及升庵先生“君来桂湖上,湖水生清风”的诗句,更使人心旷神怡。进而联想到桂湖的过去和今日,展望看桂湖的将来 ……

沁春园:经过雅致的茶厅,踏着平铺的石每项,即来到湖畔的一组建筑群“沁春园”。

园内的主体建筑为一座大型舫居,形如北京颐和园的石舫,有匾曰“逍遥游”,为我国佛教高僧遍能法师所书,取战国著名哲学家庄子的名篇《[[逍遥游]]》为舫居之名。

这座舫居状如古代游船,上下两层,可供游人品茶、进餐、观赏湖光,真是苏东坡泛舟赤壁时所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韵味。

艾芜墓:在饮马河畔,距学士堰遗迹不远的翠竹丛中,为艾芜墓。艾芜(1904-1992 ),原名汤道耕,新都清流镇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艾芜墓由红砂巨石垒成,上端矗立着他的半身青铜塑像。

身后的碑文记载着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 “艾芜之墓” 四个字,由当代文坛泰斗巴金手书。

墓前端有一块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着艾芜的一段座右铭:“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者,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下部嵌着一束铜质山茶花。

座右铭、大理石、山茶花,寄寓着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

天香园“天香园”名,取唐代诗人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诗意。此园位于桂湖公署中心,四周绿草如茵,汉白玉雕人物、动物点缀其间。

其主体建筑为高约 30 米 的楼阁,耸立云端,故名云外楼。此楼座南向北,正面临湖,楼下有高达 6 米 的石台基,如基装以汉白玉雕花勾栏,勾栏全长 180 米 ,共有栏板 108 块,雕着 108 种花卉,不仅有专供观赏的四季名花,还有黄瓜、丝瓜、苦瓜等农家果蔬之花,千姿百态,竞相争妍。

台基前 32 级踏跺中间的红砂石御路上,刻着“九龙戏珠”图案,九条龙游于云水之间,神气活现,刻技精湛。云外楼为正方形五层建筑,中有螺旋状梯步可登,其匾额悬于最高楼檐下,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启功先生所书。

==杨慎其人==

杨升庵名慎,字用修,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出生在北京孝顺胡同,父亲杨廷和当时任翰林院检讨,后来历官少师兼太子太师,首相两朝,声威显赫。身为相门公子的杨升庵,自幼聪明好学,五、六岁时,母亲教他读唐诗,练楷书。十岁时,祖母病故,他随父亲回蜀奔丧。在新都老家,祖父杨春教读艰深的《[[易经]]》,他仅半个多月就能背诵。升庵十九岁应四川乡试考中举人,二十四岁应殿试,成为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

明嘉靖三年(1524年),杨升庵因大议礼事件得罪皇帝,被充军云南。升庵在云南无法实现他远大的政治抱负,遂把仕途失意后的愤懑转化为动力,孜孜不倦地从事写作和研究,并深入边地,游历考察,讲学授徒。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滇士从者如云,使当时文化落后的云南学风大开。升庵一生博学多闻,著述达四百余种。《[[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为第一”。这些著述除文学、史学、哲学外,还有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民俗等方面。他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和多种学科的学者。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