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36
次編輯
變更
婴儿期
,创建页面,内容为“'''婴儿期'''指从出生到满1周岁以前的一段时期。是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在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
'''婴儿期'''指从出生到满1周岁以前的一段时期。是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在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也是最短的一个阶段。
==概述==
个体从出生到1周岁以前的时期。1~3岁为幼儿期。有的研究者分别称之为乳儿期和婴儿期。在第一阶段中又分出新生儿期。
婴儿从出生到 1岁的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时期。在这个阶段,婴儿不仅身体迅速长大,体重迅速增加,而且脑和神经系统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婴儿的心理也在外界环境刺激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从吃奶过渡到断奶,学会了人类独特的饮食方式;从躺卧状态、不能自由行动发展到能够随意运用自己的双手去接触、摆弄物体和用两腿站立,并学习独立行走;从完全不懂语言、不会说话过渡到能运用语言进行最简单的交际等等。这一切都标志着婴儿从一个自然的、生物的个体向社会的实体迈出了第一步。他们在遗传的生物性的基础上形成着社会化的人性──社会性,逐渐适应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体征==
①体重可以达到出生时的3倍,约为9000~10000克。②身长在出生时约为50厘米,一般每月增长3~3.5厘米,到4个月时增长10~12厘米,1岁时可达出生时的1.5倍左右。③头围在出生时约为34厘米,前半年增加8~10厘米,后半年增加2~4厘米,1岁时平均为46厘米。以后增长速度减缓,到成年人时约为56~58厘米。④胸围在出生时比头围要小1~2厘米,到婴儿4个月末时,胸围与头围基本相同。⑤婴儿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仍处于大脑的迅速发育期,脑神经细胞数目还在继续增加,需要充足均衡合理的营养素(特别是优质蛋白)的支持,所以对热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的需求特别旺盛。
==发育==
===大脑发育===
===可塑性===
研究表明,大脑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两者结合的产物。大量实验表明,剥夺动物(也有少数人类婴儿的研究)的早期经验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现象,并构成永久性伤害。早期营养不良,也会对婴儿大脑的生长产生严重影响。
===可修复性===
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大脑具有良好的修复性。婴儿大脑的某一部分受损伤,其本身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
过去认为脑细胞的数量就不会再增殖,其实大脑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一侧脑半球受损伤后,另一侧脑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例如,在5岁以前语言中枢受损伤,另一侧脑半球很快会产生替代性功能,使语言中枢转移。但是超过5岁,这种语言中枢的修复性功能便难以实现,致使言语障碍无法克服。
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的新观点告诉我们,婴儿大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对婴儿身体和神经系统实施刺激,对促进其大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动作发育===
===主要动作===
婴儿主要动作:手的抓握技能、独立行走。
1、手抓握技能发展要点:五指分化、手眼协调。到婴儿末期,手摆弄物体的动作向精细化和协调化发展,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手抓握动作发展的意义在于:(1)抓握动作是婴儿主动地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的表现;(2)为认识发展奠定了基础;(3)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2、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独立行走的意义在于:(1)婴儿的躯体移动由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到婴儿末期,独立行走动作变得熟练和自如。
===原则和顺序===
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发展、
2、近远原则:由内向外发展,
3、大小原则: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影响因素===
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动作活动的机会、成人激发婴儿掌握操作事物的技能、探究环境的愿望、母亲的抚养方式等。
===感知觉发育===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所以说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活动不是被动的,其突出特征在于它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感觉的发展===
1.视觉技能的发展
视觉技能: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觉敏锐度。
2.听觉技能的发展
听觉发展: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等。
===知觉的发展===
婴儿知觉的发展: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它是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解释。
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
这是指婴儿将从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的知觉的能力,它是多种感觉形式协同活动而产生的知觉。它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
2.模式知觉
模式知觉是指婴儿在知觉一个图形时,不仅知觉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是能将这些部分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人脸图案)。这种知觉能力是通过“视觉偏爱程序”(范兹设计的研究)揭示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具有先天的模式知觉。
3.深度知觉
吉布森运用“视觉悬崖装置”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约从六个多月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两个月的婴儿也对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如心率变化)。这说明婴儿的深度知觉不太可能是后天经验的产物。
婴儿具有一定的先天知觉能力,其发展和完善,很大程度上还需后天经验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感知觉发展在婴儿期业已完成”,并认为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以后的头三年。在知觉发展的关键期中,经验因素与成熟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知觉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概述==
个体从出生到1周岁以前的时期。1~3岁为幼儿期。有的研究者分别称之为乳儿期和婴儿期。在第一阶段中又分出新生儿期。
婴儿从出生到 1岁的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时期。在这个阶段,婴儿不仅身体迅速长大,体重迅速增加,而且脑和神经系统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婴儿的心理也在外界环境刺激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从吃奶过渡到断奶,学会了人类独特的饮食方式;从躺卧状态、不能自由行动发展到能够随意运用自己的双手去接触、摆弄物体和用两腿站立,并学习独立行走;从完全不懂语言、不会说话过渡到能运用语言进行最简单的交际等等。这一切都标志着婴儿从一个自然的、生物的个体向社会的实体迈出了第一步。他们在遗传的生物性的基础上形成着社会化的人性──社会性,逐渐适应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体征==
①体重可以达到出生时的3倍,约为9000~10000克。②身长在出生时约为50厘米,一般每月增长3~3.5厘米,到4个月时增长10~12厘米,1岁时可达出生时的1.5倍左右。③头围在出生时约为34厘米,前半年增加8~10厘米,后半年增加2~4厘米,1岁时平均为46厘米。以后增长速度减缓,到成年人时约为56~58厘米。④胸围在出生时比头围要小1~2厘米,到婴儿4个月末时,胸围与头围基本相同。⑤婴儿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仍处于大脑的迅速发育期,脑神经细胞数目还在继续增加,需要充足均衡合理的营养素(特别是优质蛋白)的支持,所以对热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的需求特别旺盛。
==发育==
===大脑发育===
===可塑性===
研究表明,大脑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两者结合的产物。大量实验表明,剥夺动物(也有少数人类婴儿的研究)的早期经验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现象,并构成永久性伤害。早期营养不良,也会对婴儿大脑的生长产生严重影响。
===可修复性===
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大脑具有良好的修复性。婴儿大脑的某一部分受损伤,其本身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
过去认为脑细胞的数量就不会再增殖,其实大脑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一侧脑半球受损伤后,另一侧脑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例如,在5岁以前语言中枢受损伤,另一侧脑半球很快会产生替代性功能,使语言中枢转移。但是超过5岁,这种语言中枢的修复性功能便难以实现,致使言语障碍无法克服。
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的新观点告诉我们,婴儿大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对婴儿身体和神经系统实施刺激,对促进其大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动作发育===
===主要动作===
婴儿主要动作:手的抓握技能、独立行走。
1、手抓握技能发展要点:五指分化、手眼协调。到婴儿末期,手摆弄物体的动作向精细化和协调化发展,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手抓握动作发展的意义在于:(1)抓握动作是婴儿主动地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的表现;(2)为认识发展奠定了基础;(3)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2、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独立行走的意义在于:(1)婴儿的躯体移动由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到婴儿末期,独立行走动作变得熟练和自如。
===原则和顺序===
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发展、
2、近远原则:由内向外发展,
3、大小原则: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影响因素===
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动作活动的机会、成人激发婴儿掌握操作事物的技能、探究环境的愿望、母亲的抚养方式等。
===感知觉发育===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所以说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活动不是被动的,其突出特征在于它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感觉的发展===
1.视觉技能的发展
视觉技能: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觉敏锐度。
2.听觉技能的发展
听觉发展: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等。
===知觉的发展===
婴儿知觉的发展: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它是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解释。
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
这是指婴儿将从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的知觉的能力,它是多种感觉形式协同活动而产生的知觉。它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
2.模式知觉
模式知觉是指婴儿在知觉一个图形时,不仅知觉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是能将这些部分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人脸图案)。这种知觉能力是通过“视觉偏爱程序”(范兹设计的研究)揭示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具有先天的模式知觉。
3.深度知觉
吉布森运用“视觉悬崖装置”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约从六个多月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两个月的婴儿也对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如心率变化)。这说明婴儿的深度知觉不太可能是后天经验的产物。
婴儿具有一定的先天知觉能力,其发展和完善,很大程度上还需后天经验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感知觉发展在婴儿期业已完成”,并认为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以后的头三年。在知觉发展的关键期中,经验因素与成熟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知觉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