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36
次編輯
變更
黄河水系
,创建页面,内容为“'''黄河水系'''即黄河全长5464公里,为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
'''黄河水系'''即黄河全长5464公里,为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自治区,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黄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内流区4.2万平方公里),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8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在中国各大江河中居第8位。
==主要河流==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等8个省(区)入海,输沙量16亿吨。陕境秦岭以北河流皆属黄河水系。入黄二级支流除泾、洛二河与渭河齐名而记外,其余列一级支流之下。
===黄河干流===
黄河流经内蒙古南托克托河口镇,即进入中游,由东偏南行至河口南下,穿行于陕晋峡谷之中,至府谷墙头村进入陕境,南流经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延长、宜川、韩城、合阳、大荔等县(市),至潼关折向东行于沙坡出境,全长715.6公里,为陕晋两省界河。此段黄河在禹门口分成自然特征迥然不同的上下两段,禹门口以上583.1公里穿行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的峡谷之中,平均比降0.95‰,河流深切基岩,两岸峰峦重叠,河流弯曲狭窄,府谷、吴堡间谷宽600米~800米,吴堡以下谷宽缩至200米~600米。沿河多滩碛,大的有30多处,以府谷雾迷浪最为驰名。再南进入宜川境壶口,河床由宽400米收缩成深30米宽50米的窄槽,黄河北来,至此倾泻于西崖,悬注如壶,故名壶口,其瀑布奇观闻名中外。下游河槽俗称“十里龙槽”,两岸巉岩危石耸峙,两座巨石屹立河中,俗谓孟门,相传为大禹治水开始的地方。下与龙门峡谷相衔接,向南直抵禹门口。因龙门山与梁山东西对峙,石壁相对如门,水如蛟龙腾涌,故称龙门,相传为大禹所凿,又名禹门。
禹门口以下至潼关132.5公里,河流进入汾渭地堑,河床为冲积层所构成,河宽展至3公里~18公里,比降只有0.3‰~0.6‰,成为强烈的堆积游荡性河道,河道淤积多变,通常称为“小北干流”。据调查,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至今400年内,地面淤高16米,年均淤高0.04米。三门峡建库以后,淤积加快,近50年淤积达5米以上,平均年淤高大于0.1米。此段在丰水丰沙之年常有“淤滩刷槽”现象发生,又名“揭河底”,可使河床局部下切2米~4米,最深可达9米,1951年~1977年已出现8次,每次揭底之后又逐渐回淤,多则3年~4年,少则当年即复原状。河中滩地百余万亩,随河势而消长,晋陕两省群众争种滩地纠纷时有发生。河势主流摆动不定,大的摆动周期几年或几十年不等,当地有“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之说。黄河西侧夺渭侵洛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从西汉至今2000多年以来史书不乏记载。《平民县志》载:明隆庆四年(1570)黄河大水,“河溢,高数丈,大庆关至朝邑三十里不见水端,河西徙,移大庆关于河东”。赵渡镇南之西厄村整个埋入沙中,挖深5尺,始见埋墙。清咸丰年间(1851~1861)河走西岸大荔华原下,将朝邑滩冲决,史称“咸丰故道”。
陕西入黄支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49条,其中直接入黄较大的有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渭(泾、洛)河、南洛河等,是黄河中游泥沙的主要产地。北端河口站入陕年径流量为250亿立方米,年输沙量约2亿吨;南端潼关站年径流量增到556亿立方米,年泥沙量达近16亿吨。
===窟野河===
黄河右岸支流,流经内蒙古南部和榆林地区东北部,上游名乌兰木伦河,源于内蒙古伊克昭盟东胜市的拌树林,东南流至后石圪台以下,有20公里为伊、神界河,至大柳树进入神木县境,纳A【A=牛+孛】牛川水、考考乌素沟、永兴沟、麻家塔沟、贺家川等支流,至王家坪南入黄河,全长241.8公里。陕境神木县河长157.9公里,两岸均为黄土区,由上而下丘陵沟壑逐渐增多;神木城以上,河流岩岸土岸相间,河床平缓,以砂砾为主,多险滩,一级阶地发育;神木至杨家坪,河谷宽缓曲折,岩岸断续出现;杨家坪以下水流深切曲折,岸高谷深,砂页岩基裸露,沿岸多石质丘梁。
窟野河集水面积8700平方公里,其中陕境面积4070平方公里,以降水补给为主,年径流量4.57亿立方米,占全河总量7.62亿立方米的60%,平均流量24.5立方米每秒,夏秋降水占80%以上,占河水补给量的70%;洪枯流量悬殊,最大流量曾达14000立方米每秒(1976),最枯水仅为0.01立方米每秒;年际变化突出,相差4.7倍。
流域内气候干燥多风,地面植被稀少,黄土疏松,风、水蚀强烈,河床经水蚀及重力剥蚀,泥沙含量居全省各河之首,每平方公里年侵蚀量在2万吨以上,年输沙量达1.42亿吨。
===秃尾河===
黄河右岸支流,居窟野河与佳芦河之间,处于神木县西南,与榆林、佳县搭界。汉代名圁水,亦名吐浑河,元代下游曾改名无定河,明代始称秃尾河。由于源出沙漠区,且支流稀少,故得“秃尾”之名。上源有二,西支圪丑沟,东支正源出神木县西偏北部的尔林兔公泊海子,二源会合始称秃尾河。东南流经瑶镇乡、高家堡乡至马家滩,为神木县与榆林市界河,到马家滩往下,又转为神木、佳县两县界河,直至佳县武家峁东南注入黄河。河长139.6公里,平均比降3.6‰。较大支流15条,主要有圪丑沟、青杨树沟、红柳沟、洞川沟、榆林沟、开荒沟等。
秃尾河集水面积3294平方公里,形状狭长,流域地貌基本上以长城为界,现处于神府煤田的中心地带。长城以北为风沙区,属毛乌素沙漠南缘,广布固定、半固定沙丘及湖泊、滩地和绿洲,海子星罗棋布,植被率15%~35%;长城以南和东部为黄土丘陵区,风蚀、水蚀强烈,植被稀少,是黄河粗沙的主要来源。河川径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约占80%~90%,沙漠河流特征明显,年径流量稳定在4亿立方米左右,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较小,水质优良。
===无定河===
黄河右岸支流,横贯榆林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南端。河流名称历代变化较多,古称奢延水,又名朔方水、朔水、生水,俗名晃忽都河。汉代一度由榆溪河直到入黄通称帝原水。唐代下游沿用奢延水,上中游改名无定河。宋代通称无定河。元代又改称吃那河。直至明代,上游称红柳河,中下游称无定河。
干流源于定边县东南白于山北面的长春梁东麓,东经108°12',北纬37°12',海拔1823米;东北流经靖边县西北,于110公里处折入内蒙古鄂托克旗;经乌审旗时靖边县从南面伸入一角,为大夏统万城遗址所在地;河转向东行,又110公里,到横山县与榆林市交界处雷龙湾复入陕西,东行有海流兔河、芦河、榆溪河等汇入,再向东南行经米脂、绥德城,南偏东行会淮宁河,南行在清涧县境过川口,至河口入黄。全河流经定边、吴旗、靖边、鄂托克、乌审、横山、榆林、米脂、子洲、绥德、清涧等14个县(旗),共长491公里,省内为385公里。
全河集水面积30261平方公里,其中陕境面积为218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强。河系西北部为风沙区,地势平缓;东部及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红柳河新桥以上属黄土区,土质河床,河宽30米~50米,谷宽200米~500米,河岸崩塌严重。新桥以下,内蒙段为风沙区,河流切入白垩系砂砾(页)岩中,局部形成跌水,进入陕境到鱼河堡段,左岸为风沙区,右岸为黄土丘陵区,宽谷狭谷交替,河床不稳,开阔处700米~1500米,狭窄处仅10多米。鱼河堡至崔家湾河道顺直,河谷宽1000米~3000米,河滩发育,形成一、二级阶地的宽谷平原,镇川、米脂、绥德等城镇坐落其间。崔家湾以下至河口段,为基岩峡谷,谷床系三迭系延长粗砂岩组成,上部残留有薄层黄土,岸高谷深,河道曲折,河床稳定,多急流险滩。
水系分布略呈正三角形,左岸约占总面积的1/4,大小支流87条,均经过风沙区,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右岸约占总面积的3/4,大小支流272条,大者有芦河、大理河、淮宁河等,均流经黄土丘陵区,河流补给以地面径流为主。干流北面沙漠区年径流深76毫米,南部黄土区只有22毫米。年均总径流量为15.36亿立方米,省内产流为11.8亿立方米,平均流量48.8立方米每秒,最大洪峰流量达6590立方米每秒(川口,1919)。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5580吨,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69亿吨,经多年重点治理,输沙量已呈减少趋势。干支流所建坝库众多,有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94座,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25座,总蓄水能力1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万亩以上渠道8条,0.5万亩以上抽水站9处,可灌地40余万亩。河道总落差880米,平均比降1.8‰,干支流峡谷段跌水较多,响水瀑跌高达30余米,已建小水电站10余处,装机容量近1.5万千瓦。
无定河跨越长城内外,河流出入沙漠,平时河水澄澈,颇有塞北江南景色,宋代诗人苏轼有:“应知无定河边柳,得其江南雪絮春”的诗句。流域在陕甘宁盆地油气田的中部,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100多亿立方米,列入世界100个大气田之列。
榆溪河为无定河最大支流,又名榆溪、榆林河、西河,古称帝原水、明堂川。源出榆林市北刀免海子附近的泉水,南流纳漩河,西纳圪求水,东纳四道、三道河,又西纳白河水,在普济桥南北,分别纳二道、头道河水,再向南绕威严耸立的镇北台,入边墙,穿红石峡,过榆林城西,南有榆阳河、沙河、西沟注入,至鱼河堡汇入无定河,全长154.7公里,平均比降3.1‰。集水面积553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21亿立方米,河水靠地下水补充,占97%以上,属中矿化度水,河水清澈,周围泉流较多,榆林城内普惠泉水甘甜,俗称“桃花水”。
===清涧河===
黄河右岸支流,介于无定河与延河之间,流经延安地区东北与榆林地区东南境一带,古称吐延水、秀延水,明代以后叫清涧河。源于子长县西北李家岔乡梁山(海拔1560米)之西南麓,初名秀延河,东南行右纳源于安塞境的中山川,东行过安定(旧县城),到瓦窑堡(子长县城),右纳李家川,过马家砭入清涧界,始称清涧河,东南流绕清涧城,于营田入延川县境,在上杨湾右纳永坪川和文安驿河,于南原再纳拓家川河东南行,在土岗乡大程附近注入黄河。
河流全长168公里,高差约800米,平均比降4.8‰。集水面积4080平方公里,流域跨子长、安塞、清涧、延川等4县,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8条。干流子长以上为上游,子长至延川为中游,延川以下为下游。多年平均径流量1.93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流4.73万立方米,水质为重碳酸盐钠型中等硬水。河流泥沙量高,年均输沙量5590万吨,每平方公里流失量1.37万吨。
永坪川是清涧河右岸最大支流,源于子长县南部余家坪乡曹家河泉水。东流过余家坪、岔河坪,由崖头村入延川县境,东偏南横贯延川县西北,在县城北汇注清涧河,全长65公里,平均比降5.1‰,集水面积968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43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流仅为4.42万立方米,水土流失量每平方公里达1.32万吨。
===延河===
黄河右岸支流,古称清水(即区水)、翟水、去斤水、濯筋水、朝阳水,又名延水,位于陕北中部。源出靖边县境赐湾乡渠树湾村白于山东面之高峁山(海拔1769米)东南麓,东南流绕安塞县城西南,杏子河在碟子沟汇入,至枣园乡会西川,在延安市区宝塔山下会南川,折向东北,至姚店北会蟠龙川,过甘谷驿再折向东南,从延长县南河沟乡注入黄河。干流全长284.3公里,集水面积7687平方公里,流经靖边、安塞、志丹、延安、延长5县(市),落差938米,平均比降3.3‰。小川口以上约70公里为上游,小川口到甘谷驿95公里为中游,甘谷驿以下约120公里为下游,上段原面窄小,冲沟发育,下段为黄河沿岸石质丘陵区典型的陡壁狭谷段,河谷由1500米缩窄至100米左右,沿途多跌水险滩,为岩岸崩坠或曲流山嘴所致。
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年输沙量7020万吨,每平方公里达9130吨。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3.15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0立方米每秒,径流深45毫米~30毫米,自上而下,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小,年际变化极大,最大流量曾达9050立方米每秒(甘谷驿,1977),最枯流量仅为0.001立方米每秒(1966)。中游及下游河谷段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人口集中,为重要产粮区。
延安是流域内的古今重镇。宋代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兼知延州多年,对联合羌族防御西夏起了很大作用,并在《渔家傲》词中留下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千古绝唱。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又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和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大本营,历时13年之久,享有“革命圣地”之誉。
===渭河===
黄河右岸支流,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源于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源头高程1383米,三源合注,东流至天水与宝鸡接壤,经宝鸡市的宝鸡、渭滨、金台、岐山、眉县、扶风,咸阳市的杨陵、武功、兴平、秦都、渭城,西安市的周至、户县、长安、未央、灞桥、高陵、临潼,渭南市的临渭、大荔、华县、华阴等22个县(市、区),至潼关的港口入黄,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其中陕境内分别为502.4公里和67108平方公里,占陕境黄河流域总面积的50%。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03.7亿立方米,其中陕境产流62.66亿立方米;每年输入黄河泥沙达5.8亿多吨,约占黄河泥沙总量的1/3。
入陕境至林家村为上游,河长123.4公里,落差791米,平均比降1.81‰,其上段主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河道川峡相间段;下段主要为秦陇山区,河流切入花岗闪长岩类基岩200米左右,形成宽仅五六十米、石壁峭立如拱门的石峡和峰峦耸接、山势陡逼宽一二百米的宝鸡峡。林家村至咸阳为中游,河长171公里【注:1972年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规划以前,渭河中游段(林家村~成阳铁桥)长176.6公里,经过规划整治以后,此段河长为171公里】,流域面积46856平方公里,落差224.4米,平均比降1.24‰,水流缓慢散乱,沙洲浅滩较多,河宽1500米~2000米,计入滩地可达4000米~5000米。魏家堡渭惠渠大坝以下110余公里河流南北摆动,变化频繁,群众亦有“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民谚。咸阳至港口为下游,河长208公里,落差56米,平均比降0.28‰,咸阳至泾河口段属游荡分汊性河道,主槽相对较稳定;泾河口至洛河口段,右岸较固定,左岸崩塌严重,唐时《三绝碑》距渭河7.5公里,现距河岸仅百余米;北洛河口以下河宽3000米~15000米,因受黄河顶托易生倒灌,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渭河口以上河床淤积,抬高5米多,潼关卡口形成拦门沙,成为防汛心腹之患。
陕境渭河流域右岸南山支流较多,从西到东有清姜河、清水河、伐鱼河、石头河、西汤峪、黑河、涝峪河、新河、沣河、皂河、灞河、零河、湭河、赤水河、遇仙河、罗纹河、罗敷河等,大都水清、源短、流急,较长的黑河125公里,灞河104公里,其余皆不足百公里。左岸为黄土阶地原区,支流稀少,从西向东有通关河、小水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等,大多水量相对较小而含沙量很大,流长在百公里以上。
关中渭河形成于早更新世,距今约200万年前,流域内人类活动踪迹达80~100万年以上,有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遗址,15万年前的大荔人遗址,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群落半坡遗址,以及大量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关中又是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大统一的奠基地,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在此统领先民,征战耕织;周秦汉唐等10多个朝代凭借渭、泾、浐、灞、沣、滈、涝、潏八水之利,在此建都达千余年之久,使中国名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千河===
渭河左岸支流,位于关中西部,因流经千山脚下而得名。源出甘肃六盘山南坡石嘴梁南侧,东南流至唐家河入陕境,斜穿陇县中部,经千阳、凤翔,于宝鸡县冯家嘴注入渭河。河流全长152.6公里,平均比降5.9‰,流域面积3493平方公里,其中省内分别为129公里与3272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量4.85亿立方米,陇县以上流经陇山山地,植被较好,为山货林产区;陇县、千阳间为黄土原梁浅山丘陵区,千阳以下流经黄土台原区,冯家山附近两公里长一段呈峡谷状,以下则河谷展宽,水流分散,主岔不明。主要支流有石罐沟、咸宜河、捕鱼河、峡口河、普洛河等。
===漆水河===
渭河左岸支流,位于关中西部宝鸡、咸阳两市之间,古时曾叫漆沮水、武亭水、杜阳水,源出麟游县招贤乡石嘴子村西南山沟中,名招贤河;东南流过良舍乡转向东流,名杜水河;到麟游城,纳永安河、澄水河后始名漆水河。城西镇头天台寺有九成宫故址,为隋唐时皇帝避暑胜地,旁有《醴泉铭》碑,系唐魏徵撰文,欧阳询手书,被世人誉为“双绝”,为楷书典范之一。漆水再东南流与扶风、乾县和永寿飞地搭界,本段又名好畤河;更南偏西行入武功境漠西河、湋水至大庄乡南立节村注渭。全河长151公里,平均比降4.7‰,集水面积3824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约2亿立方米。桃树坡以上90公里为上段,属黄土梁状的土石山区,河谷窄深,基岩裸露,植被较好;桃树坡至北郑村为中段,长20公里,穿流于黄土原间,中部形成原间盆地,谷坡破碎陡直,库容1.2亿立方米的羊毛湾水库即建于此;北郑村以下40余公里为下段,河流进入关中盆地,地势平坦,农田水利开发较早。
漆水河右岸支流湋水,古称雍水,上源枣子河,源出凤翔西北老爷岭沙泥沟,西南流至枣子河村折向东南过凤翔城,城南有秦都雍城遗址,河过城东称后西河,东入岐山县境名雍水,北纳横水河,称湋水,过扶风城南,北汇开里河,再东纳美阳河,入武功境,至毛嘴子村入漆,流域面积和年径流量均占漆水河的60%左右,为周代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带,农业、水利开发较早。
===黑河===
渭河右岸支流,流域全在周至县境内。古称芒水,以其出秦岭芒谷而得名;又因其水色黑,故称黑河。源头在太白山东南坡二爷海(海拔3650米),南偏东流经厚畛子,过骆驼脖子直至峪口,长91公里,纳大小支流34条,集水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茂密森林所覆盖,已有675平方公里划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水源充沛,水质清纯,为西安市重要水源地。河水出峪后穿过浅山丘陵区黄土台原,河道展宽至1000米以上,至沙谷堆、董家园变成了三岔河,河水漫漶,河道游荡,砂砾一片。再东流纳南来的清水、A峪、田峪、赤峪等河,在尚村乡石马村投入渭河。
全河长125.8公里,集水面积2258平方公里,径流深362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8.17亿立方米,1964年最大径流量12.1亿立方米,1929年最小仅3.04亿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3040立方米每秒(黑峪口,1980)。民国31年(1942)黑惠渠建成后,计划灌溉农田16万亩。干流自然落差1100余米,可开发水能2.99万千瓦。
===沣河===
渭河右岸支流,位于关中中部西安西南,正源沣峪河源出长安县西南秦岭北坡南研子沟,流经喂子坪,出沣峪口,先后纳高冠、太平、潏河,北行经沣惠、灵沼至高桥入咸阳市境,与渭河平行东流,在草滩农场西入渭。全河长78公里,平均比降8.2‰,流域面积1386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沣峪口以上32公里流经石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峡谷、宽谷相间,水流清澈湍激,山势奇伟,景色秀丽。出山为山前台原带,河床砂砾淤积,河水入渗地下,两岸滩地土层薄,地下水源丰富,地热水蕴藏较广。秦渡镇附近有沣惠渠首大坝,创建于民国30年(1941),为关中八惠之一,灌溉面积23万亩。大坝以下,水流平缓,河道展宽,河床淤积更甚,形成地上河,常受洪水威胁,五楼堡洪峰曾达1430立方米每秒(1957年7月16日);平时常流量仅10余立方米每秒。沣河的走向,史书有“东北支津”与“沣水东注”之说,但实地考察,中段并无改道迹象,河流变迁主要在下段,即过了丰镐遗址,曾向西北流经沙河会新河入渭,北魏以后,主河道由客省庄北流入咸阳境,或北流或东北流入渭。入渭前系河滩漫流,入渭口摇摆多变,极不稳定。
沣河是一条久负盛名的河道,相传古时洪水泛滥,经大禹疏凿乃成。《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沣水东注,维禹之绩。”《尚书·禹贡》说:“漆沮既从,沣水攸同”。《集传》说:“沣水东北流,经丰邑之东,入渭而注于河。”周代丰、镐两京即建在紧靠沣河东西两岸,秦阿房宫,汉、唐长安城离沣河亦不远,昆明池遗址在沣河东岸。
沣河主要支流有高冠峪河、太平峪河和潏河等。潏河亦称决水、泥水、坑水、沈水,又称泬水、高都水,东南北西向纵贯长安县境。正源大峪河,源出长安东南秦岭光头山西北侧之甘花溪,北流出大峪折向西北,建有大峪口水库,于两河口汇小峪河、太峪河,经王莽、樊村、杜曲、申店,过长安县城西崔家营折向西南,此段绕神禾原北端西北流为人工河道,宽仅40米~50米,在香积寺南与滈河(石砭峪)会流后一并西行,此段亦为人工河道,宽不及百米,古称洨河,现通称潏河,于沣惠渠首大坝上游汇入沣河。潏河全长64公里,流域面积68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9.7‰,年均径流量2.12亿立方米,为西安城区的主要供水水源,汉时在昆明池北揭水陂下合流入城,隋、唐时东南有黄渠引大峪河水补充曲江池,又有清明渠和永安渠,由南面、西南面分别引潏水北流入城。潏河唐代以前是渭河的一级支流,北流出樊川后沿今氵皂河的流向入渭。今之氵皂河为古潏河遗址。
滈河古称福水,也称镐水,鄗水、洨水、御宿川水、湘子河,源出于南山石砭(鳖)峪,经南山西侧耍钱场西北流,过四岔口转向东北流,河谷开阔,峪口狭长,1973年采用爆破筑坝技术建成石砭峪水库,峪外河道呈半槽形,经王曲、皇甫于香积寺南注入潏河,两河汇合西去,旧称洨河,今则统称潏河。河长46公里,流域面积278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1.3‰,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水质良好。
===灞河===
渭河右岸支流,位于西安市东南部,源出蓝田县东北隅,渭南、华县交界处的箭峪岭南侧九道沟,南流至灞源乡急转西北,经九间房至玉山村折向西南,隔岸即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再经马楼、普化到蓝田县城,纳辋峪河又转西北,过三里镇、洩湖、华胥进入西安市区,穿灞桥、纳浐河北流,于贾家滩北入渭。灞河古名滋水,秦穆公时改滋水为霸水,以显霸功。后霸水又衍为灞河。远于上新世,由于骊山断块的隆起和秦岭的抬升,河水不断向左岸偏移,使左岸支流少而长,右岸支流多而短。全河共有支流60条,较大的有蓝桥河、辋川河、浐河,皆在左岸。灞河全长104公里,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7.4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78万吨。平均比降6.2‰。洪水频繁,民国24年(1935)和1953年曾出现2160立方米每秒29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而常流量不足10立方米每秒。横跨在灞河上的灞桥古今闻名。据《三辅黄图·桥》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柳、留谐音,取挽留之意。《西安府志》说,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甚为壮观。故唐人杨巨源和李白诗有“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与“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之感怀。《开元轶事》则说,灞陵有桥,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又称“销(迷)魂桥”。每逢春日柳絮飘雪,“灞柳风雪扑满面”也是长安八景之一。
灞河左岸支流浐河,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坡汤峪乡月亮石沟,在长安县境纳岱峪河、库峪河,于西安市东郊纳荆峪沟,过半坡遗址所在的半坡村,至西安市东北郊谭家乡广太庙注入灞河。河长64公里,平均比降8.9‰,流域面积76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88亿立方米。岱峪以下河流平稳顺直,多泉水补给,两岸河漫滩宽阔,阶地完整,左为少陵原,右为白鹿原,隋唐之际,修龙首渠引浐水入长安城,是兴庆宫、大明宫的主要水源。浐河原是渭河一级支流,后因灞河西倒夺浐而成为灞河支流。
===石川河===
古称沮水,一名宜君水、石川水、堰头河。渭河左岸支流。上源二支,东支漆水,又称铜官水,西支沮河为石川河正源。
漆水以源头多漆树得名,源于耀县东北凤凰山东面的崾崄梁下,与宜君县西南哭泉梁的塔尼河汇合后入金锁关,南偏西流,合马杓沟、雷家河,穿过铜川市区,再合王家河、小河沟等,于耀县城南入沮河。全河长63公里,流域面积814.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1‰,年均径流量0.38亿立方米。上段基岩裸露,中段为灰岩地段,河床多砾石,下段进入地堑式断陷盆地,河谷展宽。沿河两岸水泥窑场、废渣碎石遍布,阻碍行水,易发洪水灾害。
沮水源于耀县西北长蛇岭南侧,由大坡沟、西川等数条小溪流汇集而成,南偏西流至庙湾转东南流,于柳林镇上下,东纳校场坪,西纳秀房沟(头道沟)水,在耀县城南与漆水河交汇,河长67公里,流域面积871平方公里,比降13‰,年均径流0.62亿立方米。两河汇合后始称石川河。东南流,于马槽村入富平,过庄里镇进入渭河平原,绕过富平城西,接纳赵氏河,在魏村入临潼,经康桥、相桥,转西南行,接纳从西面来汇的清河,在交口附近入渭。
石川河右岸支流清河,由清峪河与冶峪河汇流而成。清峪河又名清浊河,源于耀县照金镇西北的野虎沟,向南过白村为淳化、耀县界河,过岳村为三原、泾阳界河;冶峪河一名冶峪水,源出淳化县北安子哇乡老城湾,两源相隔不远,一在石门山东南,一在石门山之南。冶峪河出谷口有临江潭,峡谷飞瀑,景秀迷人,正南行绕淳化城转东南,过黑松林、石桥,入泾阳口镇、云阳,在三原安全滩汇清峪河,向南又急转东偏北行,河床深切百余米,由三原城北经大程入临潼,转东南流注入石川河。清河长147公里,长于石川河干流,集水面积1550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3‰,年径流量0.63亿立方米。
石川河全长137公里,平均比降4.6‰,集水面积4478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15亿立方米。流域西宽东窄,呈不对称的巴掌形,东面石川、洛河之间古为金氏陂及卤泊滩,没有支流入渭;连同西面清河流域北原下之地,皆属郑国渠灌区。流域内已建有桃曲坡、冯村、黑松林、小道口等中小水库数十座。
===泾河===
渭河左岸支流,古称泾水,跨陕甘宁三省(区),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麓的马尾巴梁东南老龙潭(亦有南北二源之说,即北支出固原县大湾镇,南支出泾源县老龙潭),穿过甘肃东北部平凉、泾川城,从长武马寨乡汤渠进入陕西,东流至芋园乡景家河30余公里一段为陕甘界河,再南流转东南流,经彬县、永寿、淳化、礼泉、泾阳至高陵陈家滩汇入渭河,全长455公里,集水面积45421平方公里,其中省境内河长272公里,集水面积924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河长的60%和总面积的20%。
陕境泾河流分为三段:汤渠至早饭头段90余公里为原梁沟壑段,纳马栏河和黑河,过大佛寺和彬县县城。早饭头至张家山120余公里为峡谷段,谷宽仅百米左右,最窄处不到30米,山势险峻,河道曲折,水力资源丰富,入峡不远,左岸有三水河(面积0.13万平方公里)由旬邑来汇,出峡处即北仲山口,张家山上下即古今引泾工程渠首处。张家山以下约60公里,为平川段,右纳泔河,地面开阔,土地肥沃,水流渐缓,灌溉历史悠久。
泾河流域年均总径流量为20.7亿立方米,其中陕境产流4.27亿立方米,水土流失严重,年均输沙量约3亿吨,“泾清渭浊”考证多有,“泾渭分明”已成为分辨事物的成语。泾河洪水陡涨陡落,洪枯悬殊,常流量只有20立方米每秒,最高洪峰流量达14700立方米每秒以上(1911),张家山水文站有记载的最大流量为9200立方米每秒(1933年8月8日),最小仅0.7立方米每秒(1954年6月29日)。
===北洛河===
古称洛水,通称洛河,50年代改称北洛河,为渭河最长支流,源于榆林地区定边县西白于山最高处魏梁(海拔1907米)之南麓,东经107°36',北纬37°13',初名石涝川,东南流至铁边城合王坬子川后叫头道川,至延安地区吴旗县城关合乱石头川后始称洛河。流经定边、靖边、吴旗、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白水、澄城、蒲城、大荔等13县,在三河口附近注入渭河,河长680公里。流域平均宽80公里,呈条带状,总面积26905平方公里,除葫芦河境外有2381平方公里之外,均在省境内,干流平均比降1.5‰。
洛河是一条古籍记载较多而又混淆较多的河流。一是与南洛河相混淆。《广韵·铎韵》说:“《尚书·禹贡》在‘导洛自熊耳’,《汉书》洛,本作雒。”清王筠《说文句读补正》说:“许君(许慎)但说陕西、甘肃之洛,是河南之雒本不从水也。段玉裁《小笺》说:“自魏黄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绝无混淆,黄初(220~226)以后乃乱矣。”《魏略》说:“魏以行次为土,水之壮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如今已将渭洛的洛河改称北洛河,以别于伊洛的南洛河。二是与石川河(漆沮水)相混淆。首先将两者混为一谈。《尚书·禹贡》曰:“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人于河。”《毛传》云:“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河。”其次上指漆沮(石川河),下指洛河。《太平寰宇记》载:“沮水自坊州升平县(今宜君县西)北子午岭出,俗号子午水,下会榆谷,慈马等川,遂为沮水,至耀州华原县(今耀县)合漆水,至同州朝邑县(今大荔东)东南入渭。”还有把雍州漆沮水(即武功漆水河)与石川河、洛河互相混同。
洛河按地貌区可分为三段:富县以上为上游段,由志丹旦八到川口长25公里一段为白垩系志丹群石质峡谷,谷宽平均只有40米,河床切入基岩20米,其余河段较宽阔,在100米~400米间。此段均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富县至白水为中游段,富县以下,河谷深切,逐渐变窄,交口河以下又进入宽约100米的峡谷,河道切入黄土原约100米,岸高谷深,属黄土高原沟壑区。白水、澄城以南是洛河下游段,河流从西面绕过铁镰山,呈一大的S型进入关中平原,地势趋于平缓,河曲发育,河床不稳,跌落甚多,以白水至船舍段的三叠状、大小状最为有名。洛河河口段游荡于孝义镇与黄河之间,今之桥店和马坊渡曾是洛河的知名渡口。
洛河支流共581条,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8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周水、葫芦河、沮水、石堡川4条。周水一名周河,又称周水河,源于靖边县石嘴梁东南侧苗家沟,西南流过红柳河折东南流至志丹县城西南注洛。河长85公里,平均比降3.7‰,集水面积1334平方公里,属黄土梁峁沟壑区,面蚀强烈,每立方米水含沙364公斤,年输沙1300余万吨。
葫芦河源于甘肃东北部华池县之川家岔,东南流经合水县,过太白镇入陕西富县境,再入黄陵境,抵咀头,陕境流长143.8公里,集水面积3068平方公里,占全河60%左右,平均比降2.4‰。流域为桥山林区,植被茂密,河水清澈,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4万吨,每立方米水含沙仅3公斤,已建水库2座,蓄水能力500万立方米,浇地6000亩。
沮水一名东沮水,洛河右岸支流,源于黄陵县西北子午岭沮源关南侧,东略偏南流,横穿县境,绕过县城南在县河口入洛。全长140公里,平均比降3‰,集水面积2486平方公里。店头以上亦穿过桥山林区,年径流1.33亿立方米,含沙率每立方米4公斤,略高于葫芦河;店头以下进入梁峁丘陵区,河谷开阔,发育一、二级阶地。
石堡川一名沙家河,源出黄龙山冢字梁(海拔1745米)西南侧,西南流过黄龙县城石堡镇,进入洛川境有一段为洛川、白水县界河,全长81公里,面积960平方公里,河流陡急,平均比降9‰,河流基岩以三叠系砂页岩为主,西岸为黄土宽梁残原区,县城以上流经黄龙林区,以下则多被开垦,水土流失增加。
洛河年均径流量9.90亿立方米,其中陕境径流为9.39亿立方米,径流深37毫米。周水河、沮水、石堡川受林区影响,径流深可接近50毫米左右。全河因桥山、黄龙两大林区影响,河水年内分配相对比较均匀,冬、春季占36%,夏、秋季占64%,而春夏与秋冬则各占来水量的50%。
===南洛河===
黄河右岸支流,又名伊洛河,古称雒水。位于陕西商洛地区东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是陕西省东南部唯一入黄河流。源出陕西蓝田县东北与渭南、华县交界的箭峪岭侧木岔沟,邻近灞源。《山海经》曰:“灌举之山(今冢岭山),洛水出焉。”《水经注》说:“洛水出京兆上洛县灌举山,东经熊耳山北(今河南卢氏县境),《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即此。”南洛河东南流入洛南县,横穿中南部,经洛源、眉底、尖角(县城正北)、柏峪寺、灵口及庙湾等乡镇,在沙河口附近流入河南省卢氏县境;经洛宁、洛阳、偃师等县(市),由巩县东北注入黄河。在陕西境内流长124.6公里,集水面积3110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河的1/4左右,占洛南县面积的98%,并为河流上游段。处在华北准地台南缘的商渭台缘褶皱带与秦祁地槽的东秦岭褶皱系交界带,多灰岩、页岩地层,河道以砾石质结构为主。地势北缘秦岭(草连岭海拔2646米)、华山(海拔2165米),南顺蟒岭(最高处1744米),中间为南洛河河谷,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形成三个小区:一是干流以北广大山地区,山高坡陡,沟深流急,仅一些较大支流沿岸有少量川地。二是干流两岸及永丰、景村、古城、三要等乡镇一带的浅山川原区,有较完整的三级阶地构成的大片川原,拥有“四十里梁原”和古城川,土层深厚肥沃,为洛南县的主要产粮区,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南洛惠渠以及星罗棋布的库塘,为川原耕地提供了灌溉条件,有“小关中”之称。三是面积较小的南部蟒岭花岗岩流砂丘陵区,为水土流失严重地带。干流文峪河口以上为山溪性河流,比降达12.5‰,全河平均比降为3.7‰,官桥河以下曲流发育,形成许多“鸵胫”、“驼背”河道。直接入洛支流24条,其中百平方公里以上支流10条,主要有文峪河、石门河、石坡河、县河、东沙河等,河系呈不对称叶脉状,左侧支流长大,多常流水,右侧支流短小,多季节河。雨量750毫米左右,年均径流量7.57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4立方米每秒,1957年灵口最大流量3030立方米每秒,最小2.58立方米每秒。年输沙量476万吨,每平方公里流失量1530吨。
===八里河===
属黄河流域的内陆河,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源头由羊山墹、孤山墹、鹰窝墹组成,至谢前庄汇合后始称八里河,北流至县东北马家梁以东消失,流程54.5公里,集水面积1300平方公里;南面鹰窝墹最长,源于花凤子梁,约30公里穿行于黄土丘陵区,沟宽300米~400米,深20米一60米不等,沟内多有地下水出露,汇成八里河的长流水。谢前庄以下流入平滩地,河道曲折宽坦,水流左右游荡,常年径流量1000万立方米左右,年雨量不足400毫米,且多集中在夏季,夏秋洪水季节含泥量高。
==黄河现状==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全球变暖===
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融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这就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了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最终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植被破坏===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了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经河道才能得以补充。
===灌溉方式落后===
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主要河流==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等8个省(区)入海,输沙量16亿吨。陕境秦岭以北河流皆属黄河水系。入黄二级支流除泾、洛二河与渭河齐名而记外,其余列一级支流之下。
===黄河干流===
黄河流经内蒙古南托克托河口镇,即进入中游,由东偏南行至河口南下,穿行于陕晋峡谷之中,至府谷墙头村进入陕境,南流经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延长、宜川、韩城、合阳、大荔等县(市),至潼关折向东行于沙坡出境,全长715.6公里,为陕晋两省界河。此段黄河在禹门口分成自然特征迥然不同的上下两段,禹门口以上583.1公里穿行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的峡谷之中,平均比降0.95‰,河流深切基岩,两岸峰峦重叠,河流弯曲狭窄,府谷、吴堡间谷宽600米~800米,吴堡以下谷宽缩至200米~600米。沿河多滩碛,大的有30多处,以府谷雾迷浪最为驰名。再南进入宜川境壶口,河床由宽400米收缩成深30米宽50米的窄槽,黄河北来,至此倾泻于西崖,悬注如壶,故名壶口,其瀑布奇观闻名中外。下游河槽俗称“十里龙槽”,两岸巉岩危石耸峙,两座巨石屹立河中,俗谓孟门,相传为大禹治水开始的地方。下与龙门峡谷相衔接,向南直抵禹门口。因龙门山与梁山东西对峙,石壁相对如门,水如蛟龙腾涌,故称龙门,相传为大禹所凿,又名禹门。
禹门口以下至潼关132.5公里,河流进入汾渭地堑,河床为冲积层所构成,河宽展至3公里~18公里,比降只有0.3‰~0.6‰,成为强烈的堆积游荡性河道,河道淤积多变,通常称为“小北干流”。据调查,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至今400年内,地面淤高16米,年均淤高0.04米。三门峡建库以后,淤积加快,近50年淤积达5米以上,平均年淤高大于0.1米。此段在丰水丰沙之年常有“淤滩刷槽”现象发生,又名“揭河底”,可使河床局部下切2米~4米,最深可达9米,1951年~1977年已出现8次,每次揭底之后又逐渐回淤,多则3年~4年,少则当年即复原状。河中滩地百余万亩,随河势而消长,晋陕两省群众争种滩地纠纷时有发生。河势主流摆动不定,大的摆动周期几年或几十年不等,当地有“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之说。黄河西侧夺渭侵洛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从西汉至今2000多年以来史书不乏记载。《平民县志》载:明隆庆四年(1570)黄河大水,“河溢,高数丈,大庆关至朝邑三十里不见水端,河西徙,移大庆关于河东”。赵渡镇南之西厄村整个埋入沙中,挖深5尺,始见埋墙。清咸丰年间(1851~1861)河走西岸大荔华原下,将朝邑滩冲决,史称“咸丰故道”。
陕西入黄支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49条,其中直接入黄较大的有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渭(泾、洛)河、南洛河等,是黄河中游泥沙的主要产地。北端河口站入陕年径流量为250亿立方米,年输沙量约2亿吨;南端潼关站年径流量增到556亿立方米,年泥沙量达近16亿吨。
===窟野河===
黄河右岸支流,流经内蒙古南部和榆林地区东北部,上游名乌兰木伦河,源于内蒙古伊克昭盟东胜市的拌树林,东南流至后石圪台以下,有20公里为伊、神界河,至大柳树进入神木县境,纳A【A=牛+孛】牛川水、考考乌素沟、永兴沟、麻家塔沟、贺家川等支流,至王家坪南入黄河,全长241.8公里。陕境神木县河长157.9公里,两岸均为黄土区,由上而下丘陵沟壑逐渐增多;神木城以上,河流岩岸土岸相间,河床平缓,以砂砾为主,多险滩,一级阶地发育;神木至杨家坪,河谷宽缓曲折,岩岸断续出现;杨家坪以下水流深切曲折,岸高谷深,砂页岩基裸露,沿岸多石质丘梁。
窟野河集水面积8700平方公里,其中陕境面积4070平方公里,以降水补给为主,年径流量4.57亿立方米,占全河总量7.62亿立方米的60%,平均流量24.5立方米每秒,夏秋降水占80%以上,占河水补给量的70%;洪枯流量悬殊,最大流量曾达14000立方米每秒(1976),最枯水仅为0.01立方米每秒;年际变化突出,相差4.7倍。
流域内气候干燥多风,地面植被稀少,黄土疏松,风、水蚀强烈,河床经水蚀及重力剥蚀,泥沙含量居全省各河之首,每平方公里年侵蚀量在2万吨以上,年输沙量达1.42亿吨。
===秃尾河===
黄河右岸支流,居窟野河与佳芦河之间,处于神木县西南,与榆林、佳县搭界。汉代名圁水,亦名吐浑河,元代下游曾改名无定河,明代始称秃尾河。由于源出沙漠区,且支流稀少,故得“秃尾”之名。上源有二,西支圪丑沟,东支正源出神木县西偏北部的尔林兔公泊海子,二源会合始称秃尾河。东南流经瑶镇乡、高家堡乡至马家滩,为神木县与榆林市界河,到马家滩往下,又转为神木、佳县两县界河,直至佳县武家峁东南注入黄河。河长139.6公里,平均比降3.6‰。较大支流15条,主要有圪丑沟、青杨树沟、红柳沟、洞川沟、榆林沟、开荒沟等。
秃尾河集水面积3294平方公里,形状狭长,流域地貌基本上以长城为界,现处于神府煤田的中心地带。长城以北为风沙区,属毛乌素沙漠南缘,广布固定、半固定沙丘及湖泊、滩地和绿洲,海子星罗棋布,植被率15%~35%;长城以南和东部为黄土丘陵区,风蚀、水蚀强烈,植被稀少,是黄河粗沙的主要来源。河川径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约占80%~90%,沙漠河流特征明显,年径流量稳定在4亿立方米左右,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较小,水质优良。
===无定河===
黄河右岸支流,横贯榆林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南端。河流名称历代变化较多,古称奢延水,又名朔方水、朔水、生水,俗名晃忽都河。汉代一度由榆溪河直到入黄通称帝原水。唐代下游沿用奢延水,上中游改名无定河。宋代通称无定河。元代又改称吃那河。直至明代,上游称红柳河,中下游称无定河。
干流源于定边县东南白于山北面的长春梁东麓,东经108°12',北纬37°12',海拔1823米;东北流经靖边县西北,于110公里处折入内蒙古鄂托克旗;经乌审旗时靖边县从南面伸入一角,为大夏统万城遗址所在地;河转向东行,又110公里,到横山县与榆林市交界处雷龙湾复入陕西,东行有海流兔河、芦河、榆溪河等汇入,再向东南行经米脂、绥德城,南偏东行会淮宁河,南行在清涧县境过川口,至河口入黄。全河流经定边、吴旗、靖边、鄂托克、乌审、横山、榆林、米脂、子洲、绥德、清涧等14个县(旗),共长491公里,省内为385公里。
全河集水面积30261平方公里,其中陕境面积为218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强。河系西北部为风沙区,地势平缓;东部及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红柳河新桥以上属黄土区,土质河床,河宽30米~50米,谷宽200米~500米,河岸崩塌严重。新桥以下,内蒙段为风沙区,河流切入白垩系砂砾(页)岩中,局部形成跌水,进入陕境到鱼河堡段,左岸为风沙区,右岸为黄土丘陵区,宽谷狭谷交替,河床不稳,开阔处700米~1500米,狭窄处仅10多米。鱼河堡至崔家湾河道顺直,河谷宽1000米~3000米,河滩发育,形成一、二级阶地的宽谷平原,镇川、米脂、绥德等城镇坐落其间。崔家湾以下至河口段,为基岩峡谷,谷床系三迭系延长粗砂岩组成,上部残留有薄层黄土,岸高谷深,河道曲折,河床稳定,多急流险滩。
水系分布略呈正三角形,左岸约占总面积的1/4,大小支流87条,均经过风沙区,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右岸约占总面积的3/4,大小支流272条,大者有芦河、大理河、淮宁河等,均流经黄土丘陵区,河流补给以地面径流为主。干流北面沙漠区年径流深76毫米,南部黄土区只有22毫米。年均总径流量为15.36亿立方米,省内产流为11.8亿立方米,平均流量48.8立方米每秒,最大洪峰流量达6590立方米每秒(川口,1919)。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5580吨,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69亿吨,经多年重点治理,输沙量已呈减少趋势。干支流所建坝库众多,有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94座,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25座,总蓄水能力1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万亩以上渠道8条,0.5万亩以上抽水站9处,可灌地40余万亩。河道总落差880米,平均比降1.8‰,干支流峡谷段跌水较多,响水瀑跌高达30余米,已建小水电站10余处,装机容量近1.5万千瓦。
无定河跨越长城内外,河流出入沙漠,平时河水澄澈,颇有塞北江南景色,宋代诗人苏轼有:“应知无定河边柳,得其江南雪絮春”的诗句。流域在陕甘宁盆地油气田的中部,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100多亿立方米,列入世界100个大气田之列。
榆溪河为无定河最大支流,又名榆溪、榆林河、西河,古称帝原水、明堂川。源出榆林市北刀免海子附近的泉水,南流纳漩河,西纳圪求水,东纳四道、三道河,又西纳白河水,在普济桥南北,分别纳二道、头道河水,再向南绕威严耸立的镇北台,入边墙,穿红石峡,过榆林城西,南有榆阳河、沙河、西沟注入,至鱼河堡汇入无定河,全长154.7公里,平均比降3.1‰。集水面积553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21亿立方米,河水靠地下水补充,占97%以上,属中矿化度水,河水清澈,周围泉流较多,榆林城内普惠泉水甘甜,俗称“桃花水”。
===清涧河===
黄河右岸支流,介于无定河与延河之间,流经延安地区东北与榆林地区东南境一带,古称吐延水、秀延水,明代以后叫清涧河。源于子长县西北李家岔乡梁山(海拔1560米)之西南麓,初名秀延河,东南行右纳源于安塞境的中山川,东行过安定(旧县城),到瓦窑堡(子长县城),右纳李家川,过马家砭入清涧界,始称清涧河,东南流绕清涧城,于营田入延川县境,在上杨湾右纳永坪川和文安驿河,于南原再纳拓家川河东南行,在土岗乡大程附近注入黄河。
河流全长168公里,高差约800米,平均比降4.8‰。集水面积4080平方公里,流域跨子长、安塞、清涧、延川等4县,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8条。干流子长以上为上游,子长至延川为中游,延川以下为下游。多年平均径流量1.93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流4.73万立方米,水质为重碳酸盐钠型中等硬水。河流泥沙量高,年均输沙量5590万吨,每平方公里流失量1.37万吨。
永坪川是清涧河右岸最大支流,源于子长县南部余家坪乡曹家河泉水。东流过余家坪、岔河坪,由崖头村入延川县境,东偏南横贯延川县西北,在县城北汇注清涧河,全长65公里,平均比降5.1‰,集水面积968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43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流仅为4.42万立方米,水土流失量每平方公里达1.32万吨。
===延河===
黄河右岸支流,古称清水(即区水)、翟水、去斤水、濯筋水、朝阳水,又名延水,位于陕北中部。源出靖边县境赐湾乡渠树湾村白于山东面之高峁山(海拔1769米)东南麓,东南流绕安塞县城西南,杏子河在碟子沟汇入,至枣园乡会西川,在延安市区宝塔山下会南川,折向东北,至姚店北会蟠龙川,过甘谷驿再折向东南,从延长县南河沟乡注入黄河。干流全长284.3公里,集水面积7687平方公里,流经靖边、安塞、志丹、延安、延长5县(市),落差938米,平均比降3.3‰。小川口以上约70公里为上游,小川口到甘谷驿95公里为中游,甘谷驿以下约120公里为下游,上段原面窄小,冲沟发育,下段为黄河沿岸石质丘陵区典型的陡壁狭谷段,河谷由1500米缩窄至100米左右,沿途多跌水险滩,为岩岸崩坠或曲流山嘴所致。
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年输沙量7020万吨,每平方公里达9130吨。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3.15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0立方米每秒,径流深45毫米~30毫米,自上而下,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小,年际变化极大,最大流量曾达9050立方米每秒(甘谷驿,1977),最枯流量仅为0.001立方米每秒(1966)。中游及下游河谷段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人口集中,为重要产粮区。
延安是流域内的古今重镇。宋代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兼知延州多年,对联合羌族防御西夏起了很大作用,并在《渔家傲》词中留下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千古绝唱。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又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和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大本营,历时13年之久,享有“革命圣地”之誉。
===渭河===
黄河右岸支流,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源于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源头高程1383米,三源合注,东流至天水与宝鸡接壤,经宝鸡市的宝鸡、渭滨、金台、岐山、眉县、扶风,咸阳市的杨陵、武功、兴平、秦都、渭城,西安市的周至、户县、长安、未央、灞桥、高陵、临潼,渭南市的临渭、大荔、华县、华阴等22个县(市、区),至潼关的港口入黄,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其中陕境内分别为502.4公里和67108平方公里,占陕境黄河流域总面积的50%。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03.7亿立方米,其中陕境产流62.66亿立方米;每年输入黄河泥沙达5.8亿多吨,约占黄河泥沙总量的1/3。
入陕境至林家村为上游,河长123.4公里,落差791米,平均比降1.81‰,其上段主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河道川峡相间段;下段主要为秦陇山区,河流切入花岗闪长岩类基岩200米左右,形成宽仅五六十米、石壁峭立如拱门的石峡和峰峦耸接、山势陡逼宽一二百米的宝鸡峡。林家村至咸阳为中游,河长171公里【注:1972年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规划以前,渭河中游段(林家村~成阳铁桥)长176.6公里,经过规划整治以后,此段河长为171公里】,流域面积46856平方公里,落差224.4米,平均比降1.24‰,水流缓慢散乱,沙洲浅滩较多,河宽1500米~2000米,计入滩地可达4000米~5000米。魏家堡渭惠渠大坝以下110余公里河流南北摆动,变化频繁,群众亦有“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民谚。咸阳至港口为下游,河长208公里,落差56米,平均比降0.28‰,咸阳至泾河口段属游荡分汊性河道,主槽相对较稳定;泾河口至洛河口段,右岸较固定,左岸崩塌严重,唐时《三绝碑》距渭河7.5公里,现距河岸仅百余米;北洛河口以下河宽3000米~15000米,因受黄河顶托易生倒灌,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渭河口以上河床淤积,抬高5米多,潼关卡口形成拦门沙,成为防汛心腹之患。
陕境渭河流域右岸南山支流较多,从西到东有清姜河、清水河、伐鱼河、石头河、西汤峪、黑河、涝峪河、新河、沣河、皂河、灞河、零河、湭河、赤水河、遇仙河、罗纹河、罗敷河等,大都水清、源短、流急,较长的黑河125公里,灞河104公里,其余皆不足百公里。左岸为黄土阶地原区,支流稀少,从西向东有通关河、小水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等,大多水量相对较小而含沙量很大,流长在百公里以上。
关中渭河形成于早更新世,距今约200万年前,流域内人类活动踪迹达80~100万年以上,有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遗址,15万年前的大荔人遗址,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群落半坡遗址,以及大量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关中又是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大统一的奠基地,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在此统领先民,征战耕织;周秦汉唐等10多个朝代凭借渭、泾、浐、灞、沣、滈、涝、潏八水之利,在此建都达千余年之久,使中国名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千河===
渭河左岸支流,位于关中西部,因流经千山脚下而得名。源出甘肃六盘山南坡石嘴梁南侧,东南流至唐家河入陕境,斜穿陇县中部,经千阳、凤翔,于宝鸡县冯家嘴注入渭河。河流全长152.6公里,平均比降5.9‰,流域面积3493平方公里,其中省内分别为129公里与3272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量4.85亿立方米,陇县以上流经陇山山地,植被较好,为山货林产区;陇县、千阳间为黄土原梁浅山丘陵区,千阳以下流经黄土台原区,冯家山附近两公里长一段呈峡谷状,以下则河谷展宽,水流分散,主岔不明。主要支流有石罐沟、咸宜河、捕鱼河、峡口河、普洛河等。
===漆水河===
渭河左岸支流,位于关中西部宝鸡、咸阳两市之间,古时曾叫漆沮水、武亭水、杜阳水,源出麟游县招贤乡石嘴子村西南山沟中,名招贤河;东南流过良舍乡转向东流,名杜水河;到麟游城,纳永安河、澄水河后始名漆水河。城西镇头天台寺有九成宫故址,为隋唐时皇帝避暑胜地,旁有《醴泉铭》碑,系唐魏徵撰文,欧阳询手书,被世人誉为“双绝”,为楷书典范之一。漆水再东南流与扶风、乾县和永寿飞地搭界,本段又名好畤河;更南偏西行入武功境漠西河、湋水至大庄乡南立节村注渭。全河长151公里,平均比降4.7‰,集水面积3824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约2亿立方米。桃树坡以上90公里为上段,属黄土梁状的土石山区,河谷窄深,基岩裸露,植被较好;桃树坡至北郑村为中段,长20公里,穿流于黄土原间,中部形成原间盆地,谷坡破碎陡直,库容1.2亿立方米的羊毛湾水库即建于此;北郑村以下40余公里为下段,河流进入关中盆地,地势平坦,农田水利开发较早。
漆水河右岸支流湋水,古称雍水,上源枣子河,源出凤翔西北老爷岭沙泥沟,西南流至枣子河村折向东南过凤翔城,城南有秦都雍城遗址,河过城东称后西河,东入岐山县境名雍水,北纳横水河,称湋水,过扶风城南,北汇开里河,再东纳美阳河,入武功境,至毛嘴子村入漆,流域面积和年径流量均占漆水河的60%左右,为周代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带,农业、水利开发较早。
===黑河===
渭河右岸支流,流域全在周至县境内。古称芒水,以其出秦岭芒谷而得名;又因其水色黑,故称黑河。源头在太白山东南坡二爷海(海拔3650米),南偏东流经厚畛子,过骆驼脖子直至峪口,长91公里,纳大小支流34条,集水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茂密森林所覆盖,已有675平方公里划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水源充沛,水质清纯,为西安市重要水源地。河水出峪后穿过浅山丘陵区黄土台原,河道展宽至1000米以上,至沙谷堆、董家园变成了三岔河,河水漫漶,河道游荡,砂砾一片。再东流纳南来的清水、A峪、田峪、赤峪等河,在尚村乡石马村投入渭河。
全河长125.8公里,集水面积2258平方公里,径流深362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8.17亿立方米,1964年最大径流量12.1亿立方米,1929年最小仅3.04亿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3040立方米每秒(黑峪口,1980)。民国31年(1942)黑惠渠建成后,计划灌溉农田16万亩。干流自然落差1100余米,可开发水能2.99万千瓦。
===沣河===
渭河右岸支流,位于关中中部西安西南,正源沣峪河源出长安县西南秦岭北坡南研子沟,流经喂子坪,出沣峪口,先后纳高冠、太平、潏河,北行经沣惠、灵沼至高桥入咸阳市境,与渭河平行东流,在草滩农场西入渭。全河长78公里,平均比降8.2‰,流域面积1386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沣峪口以上32公里流经石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峡谷、宽谷相间,水流清澈湍激,山势奇伟,景色秀丽。出山为山前台原带,河床砂砾淤积,河水入渗地下,两岸滩地土层薄,地下水源丰富,地热水蕴藏较广。秦渡镇附近有沣惠渠首大坝,创建于民国30年(1941),为关中八惠之一,灌溉面积23万亩。大坝以下,水流平缓,河道展宽,河床淤积更甚,形成地上河,常受洪水威胁,五楼堡洪峰曾达1430立方米每秒(1957年7月16日);平时常流量仅10余立方米每秒。沣河的走向,史书有“东北支津”与“沣水东注”之说,但实地考察,中段并无改道迹象,河流变迁主要在下段,即过了丰镐遗址,曾向西北流经沙河会新河入渭,北魏以后,主河道由客省庄北流入咸阳境,或北流或东北流入渭。入渭前系河滩漫流,入渭口摇摆多变,极不稳定。
沣河是一条久负盛名的河道,相传古时洪水泛滥,经大禹疏凿乃成。《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沣水东注,维禹之绩。”《尚书·禹贡》说:“漆沮既从,沣水攸同”。《集传》说:“沣水东北流,经丰邑之东,入渭而注于河。”周代丰、镐两京即建在紧靠沣河东西两岸,秦阿房宫,汉、唐长安城离沣河亦不远,昆明池遗址在沣河东岸。
沣河主要支流有高冠峪河、太平峪河和潏河等。潏河亦称决水、泥水、坑水、沈水,又称泬水、高都水,东南北西向纵贯长安县境。正源大峪河,源出长安东南秦岭光头山西北侧之甘花溪,北流出大峪折向西北,建有大峪口水库,于两河口汇小峪河、太峪河,经王莽、樊村、杜曲、申店,过长安县城西崔家营折向西南,此段绕神禾原北端西北流为人工河道,宽仅40米~50米,在香积寺南与滈河(石砭峪)会流后一并西行,此段亦为人工河道,宽不及百米,古称洨河,现通称潏河,于沣惠渠首大坝上游汇入沣河。潏河全长64公里,流域面积68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9.7‰,年均径流量2.12亿立方米,为西安城区的主要供水水源,汉时在昆明池北揭水陂下合流入城,隋、唐时东南有黄渠引大峪河水补充曲江池,又有清明渠和永安渠,由南面、西南面分别引潏水北流入城。潏河唐代以前是渭河的一级支流,北流出樊川后沿今氵皂河的流向入渭。今之氵皂河为古潏河遗址。
滈河古称福水,也称镐水,鄗水、洨水、御宿川水、湘子河,源出于南山石砭(鳖)峪,经南山西侧耍钱场西北流,过四岔口转向东北流,河谷开阔,峪口狭长,1973年采用爆破筑坝技术建成石砭峪水库,峪外河道呈半槽形,经王曲、皇甫于香积寺南注入潏河,两河汇合西去,旧称洨河,今则统称潏河。河长46公里,流域面积278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1.3‰,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水质良好。
===灞河===
渭河右岸支流,位于西安市东南部,源出蓝田县东北隅,渭南、华县交界处的箭峪岭南侧九道沟,南流至灞源乡急转西北,经九间房至玉山村折向西南,隔岸即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再经马楼、普化到蓝田县城,纳辋峪河又转西北,过三里镇、洩湖、华胥进入西安市区,穿灞桥、纳浐河北流,于贾家滩北入渭。灞河古名滋水,秦穆公时改滋水为霸水,以显霸功。后霸水又衍为灞河。远于上新世,由于骊山断块的隆起和秦岭的抬升,河水不断向左岸偏移,使左岸支流少而长,右岸支流多而短。全河共有支流60条,较大的有蓝桥河、辋川河、浐河,皆在左岸。灞河全长104公里,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7.4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78万吨。平均比降6.2‰。洪水频繁,民国24年(1935)和1953年曾出现2160立方米每秒29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而常流量不足10立方米每秒。横跨在灞河上的灞桥古今闻名。据《三辅黄图·桥》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柳、留谐音,取挽留之意。《西安府志》说,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甚为壮观。故唐人杨巨源和李白诗有“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与“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之感怀。《开元轶事》则说,灞陵有桥,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又称“销(迷)魂桥”。每逢春日柳絮飘雪,“灞柳风雪扑满面”也是长安八景之一。
灞河左岸支流浐河,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坡汤峪乡月亮石沟,在长安县境纳岱峪河、库峪河,于西安市东郊纳荆峪沟,过半坡遗址所在的半坡村,至西安市东北郊谭家乡广太庙注入灞河。河长64公里,平均比降8.9‰,流域面积76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88亿立方米。岱峪以下河流平稳顺直,多泉水补给,两岸河漫滩宽阔,阶地完整,左为少陵原,右为白鹿原,隋唐之际,修龙首渠引浐水入长安城,是兴庆宫、大明宫的主要水源。浐河原是渭河一级支流,后因灞河西倒夺浐而成为灞河支流。
===石川河===
古称沮水,一名宜君水、石川水、堰头河。渭河左岸支流。上源二支,东支漆水,又称铜官水,西支沮河为石川河正源。
漆水以源头多漆树得名,源于耀县东北凤凰山东面的崾崄梁下,与宜君县西南哭泉梁的塔尼河汇合后入金锁关,南偏西流,合马杓沟、雷家河,穿过铜川市区,再合王家河、小河沟等,于耀县城南入沮河。全河长63公里,流域面积814.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1‰,年均径流量0.38亿立方米。上段基岩裸露,中段为灰岩地段,河床多砾石,下段进入地堑式断陷盆地,河谷展宽。沿河两岸水泥窑场、废渣碎石遍布,阻碍行水,易发洪水灾害。
沮水源于耀县西北长蛇岭南侧,由大坡沟、西川等数条小溪流汇集而成,南偏西流至庙湾转东南流,于柳林镇上下,东纳校场坪,西纳秀房沟(头道沟)水,在耀县城南与漆水河交汇,河长67公里,流域面积871平方公里,比降13‰,年均径流0.62亿立方米。两河汇合后始称石川河。东南流,于马槽村入富平,过庄里镇进入渭河平原,绕过富平城西,接纳赵氏河,在魏村入临潼,经康桥、相桥,转西南行,接纳从西面来汇的清河,在交口附近入渭。
石川河右岸支流清河,由清峪河与冶峪河汇流而成。清峪河又名清浊河,源于耀县照金镇西北的野虎沟,向南过白村为淳化、耀县界河,过岳村为三原、泾阳界河;冶峪河一名冶峪水,源出淳化县北安子哇乡老城湾,两源相隔不远,一在石门山东南,一在石门山之南。冶峪河出谷口有临江潭,峡谷飞瀑,景秀迷人,正南行绕淳化城转东南,过黑松林、石桥,入泾阳口镇、云阳,在三原安全滩汇清峪河,向南又急转东偏北行,河床深切百余米,由三原城北经大程入临潼,转东南流注入石川河。清河长147公里,长于石川河干流,集水面积1550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3‰,年径流量0.63亿立方米。
石川河全长137公里,平均比降4.6‰,集水面积4478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15亿立方米。流域西宽东窄,呈不对称的巴掌形,东面石川、洛河之间古为金氏陂及卤泊滩,没有支流入渭;连同西面清河流域北原下之地,皆属郑国渠灌区。流域内已建有桃曲坡、冯村、黑松林、小道口等中小水库数十座。
===泾河===
渭河左岸支流,古称泾水,跨陕甘宁三省(区),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麓的马尾巴梁东南老龙潭(亦有南北二源之说,即北支出固原县大湾镇,南支出泾源县老龙潭),穿过甘肃东北部平凉、泾川城,从长武马寨乡汤渠进入陕西,东流至芋园乡景家河30余公里一段为陕甘界河,再南流转东南流,经彬县、永寿、淳化、礼泉、泾阳至高陵陈家滩汇入渭河,全长455公里,集水面积45421平方公里,其中省境内河长272公里,集水面积924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河长的60%和总面积的20%。
陕境泾河流分为三段:汤渠至早饭头段90余公里为原梁沟壑段,纳马栏河和黑河,过大佛寺和彬县县城。早饭头至张家山120余公里为峡谷段,谷宽仅百米左右,最窄处不到30米,山势险峻,河道曲折,水力资源丰富,入峡不远,左岸有三水河(面积0.13万平方公里)由旬邑来汇,出峡处即北仲山口,张家山上下即古今引泾工程渠首处。张家山以下约60公里,为平川段,右纳泔河,地面开阔,土地肥沃,水流渐缓,灌溉历史悠久。
泾河流域年均总径流量为20.7亿立方米,其中陕境产流4.27亿立方米,水土流失严重,年均输沙量约3亿吨,“泾清渭浊”考证多有,“泾渭分明”已成为分辨事物的成语。泾河洪水陡涨陡落,洪枯悬殊,常流量只有20立方米每秒,最高洪峰流量达14700立方米每秒以上(1911),张家山水文站有记载的最大流量为9200立方米每秒(1933年8月8日),最小仅0.7立方米每秒(1954年6月29日)。
===北洛河===
古称洛水,通称洛河,50年代改称北洛河,为渭河最长支流,源于榆林地区定边县西白于山最高处魏梁(海拔1907米)之南麓,东经107°36',北纬37°13',初名石涝川,东南流至铁边城合王坬子川后叫头道川,至延安地区吴旗县城关合乱石头川后始称洛河。流经定边、靖边、吴旗、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白水、澄城、蒲城、大荔等13县,在三河口附近注入渭河,河长680公里。流域平均宽80公里,呈条带状,总面积26905平方公里,除葫芦河境外有2381平方公里之外,均在省境内,干流平均比降1.5‰。
洛河是一条古籍记载较多而又混淆较多的河流。一是与南洛河相混淆。《广韵·铎韵》说:“《尚书·禹贡》在‘导洛自熊耳’,《汉书》洛,本作雒。”清王筠《说文句读补正》说:“许君(许慎)但说陕西、甘肃之洛,是河南之雒本不从水也。段玉裁《小笺》说:“自魏黄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绝无混淆,黄初(220~226)以后乃乱矣。”《魏略》说:“魏以行次为土,水之壮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如今已将渭洛的洛河改称北洛河,以别于伊洛的南洛河。二是与石川河(漆沮水)相混淆。首先将两者混为一谈。《尚书·禹贡》曰:“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人于河。”《毛传》云:“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河。”其次上指漆沮(石川河),下指洛河。《太平寰宇记》载:“沮水自坊州升平县(今宜君县西)北子午岭出,俗号子午水,下会榆谷,慈马等川,遂为沮水,至耀州华原县(今耀县)合漆水,至同州朝邑县(今大荔东)东南入渭。”还有把雍州漆沮水(即武功漆水河)与石川河、洛河互相混同。
洛河按地貌区可分为三段:富县以上为上游段,由志丹旦八到川口长25公里一段为白垩系志丹群石质峡谷,谷宽平均只有40米,河床切入基岩20米,其余河段较宽阔,在100米~400米间。此段均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富县至白水为中游段,富县以下,河谷深切,逐渐变窄,交口河以下又进入宽约100米的峡谷,河道切入黄土原约100米,岸高谷深,属黄土高原沟壑区。白水、澄城以南是洛河下游段,河流从西面绕过铁镰山,呈一大的S型进入关中平原,地势趋于平缓,河曲发育,河床不稳,跌落甚多,以白水至船舍段的三叠状、大小状最为有名。洛河河口段游荡于孝义镇与黄河之间,今之桥店和马坊渡曾是洛河的知名渡口。
洛河支流共581条,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8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周水、葫芦河、沮水、石堡川4条。周水一名周河,又称周水河,源于靖边县石嘴梁东南侧苗家沟,西南流过红柳河折东南流至志丹县城西南注洛。河长85公里,平均比降3.7‰,集水面积1334平方公里,属黄土梁峁沟壑区,面蚀强烈,每立方米水含沙364公斤,年输沙1300余万吨。
葫芦河源于甘肃东北部华池县之川家岔,东南流经合水县,过太白镇入陕西富县境,再入黄陵境,抵咀头,陕境流长143.8公里,集水面积3068平方公里,占全河60%左右,平均比降2.4‰。流域为桥山林区,植被茂密,河水清澈,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4万吨,每立方米水含沙仅3公斤,已建水库2座,蓄水能力500万立方米,浇地6000亩。
沮水一名东沮水,洛河右岸支流,源于黄陵县西北子午岭沮源关南侧,东略偏南流,横穿县境,绕过县城南在县河口入洛。全长140公里,平均比降3‰,集水面积2486平方公里。店头以上亦穿过桥山林区,年径流1.33亿立方米,含沙率每立方米4公斤,略高于葫芦河;店头以下进入梁峁丘陵区,河谷开阔,发育一、二级阶地。
石堡川一名沙家河,源出黄龙山冢字梁(海拔1745米)西南侧,西南流过黄龙县城石堡镇,进入洛川境有一段为洛川、白水县界河,全长81公里,面积960平方公里,河流陡急,平均比降9‰,河流基岩以三叠系砂页岩为主,西岸为黄土宽梁残原区,县城以上流经黄龙林区,以下则多被开垦,水土流失增加。
洛河年均径流量9.90亿立方米,其中陕境径流为9.39亿立方米,径流深37毫米。周水河、沮水、石堡川受林区影响,径流深可接近50毫米左右。全河因桥山、黄龙两大林区影响,河水年内分配相对比较均匀,冬、春季占36%,夏、秋季占64%,而春夏与秋冬则各占来水量的50%。
===南洛河===
黄河右岸支流,又名伊洛河,古称雒水。位于陕西商洛地区东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是陕西省东南部唯一入黄河流。源出陕西蓝田县东北与渭南、华县交界的箭峪岭侧木岔沟,邻近灞源。《山海经》曰:“灌举之山(今冢岭山),洛水出焉。”《水经注》说:“洛水出京兆上洛县灌举山,东经熊耳山北(今河南卢氏县境),《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即此。”南洛河东南流入洛南县,横穿中南部,经洛源、眉底、尖角(县城正北)、柏峪寺、灵口及庙湾等乡镇,在沙河口附近流入河南省卢氏县境;经洛宁、洛阳、偃师等县(市),由巩县东北注入黄河。在陕西境内流长124.6公里,集水面积3110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河的1/4左右,占洛南县面积的98%,并为河流上游段。处在华北准地台南缘的商渭台缘褶皱带与秦祁地槽的东秦岭褶皱系交界带,多灰岩、页岩地层,河道以砾石质结构为主。地势北缘秦岭(草连岭海拔2646米)、华山(海拔2165米),南顺蟒岭(最高处1744米),中间为南洛河河谷,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形成三个小区:一是干流以北广大山地区,山高坡陡,沟深流急,仅一些较大支流沿岸有少量川地。二是干流两岸及永丰、景村、古城、三要等乡镇一带的浅山川原区,有较完整的三级阶地构成的大片川原,拥有“四十里梁原”和古城川,土层深厚肥沃,为洛南县的主要产粮区,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南洛惠渠以及星罗棋布的库塘,为川原耕地提供了灌溉条件,有“小关中”之称。三是面积较小的南部蟒岭花岗岩流砂丘陵区,为水土流失严重地带。干流文峪河口以上为山溪性河流,比降达12.5‰,全河平均比降为3.7‰,官桥河以下曲流发育,形成许多“鸵胫”、“驼背”河道。直接入洛支流24条,其中百平方公里以上支流10条,主要有文峪河、石门河、石坡河、县河、东沙河等,河系呈不对称叶脉状,左侧支流长大,多常流水,右侧支流短小,多季节河。雨量750毫米左右,年均径流量7.57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4立方米每秒,1957年灵口最大流量3030立方米每秒,最小2.58立方米每秒。年输沙量476万吨,每平方公里流失量1530吨。
===八里河===
属黄河流域的内陆河,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源头由羊山墹、孤山墹、鹰窝墹组成,至谢前庄汇合后始称八里河,北流至县东北马家梁以东消失,流程54.5公里,集水面积1300平方公里;南面鹰窝墹最长,源于花凤子梁,约30公里穿行于黄土丘陵区,沟宽300米~400米,深20米一60米不等,沟内多有地下水出露,汇成八里河的长流水。谢前庄以下流入平滩地,河道曲折宽坦,水流左右游荡,常年径流量1000万立方米左右,年雨量不足400毫米,且多集中在夏季,夏秋洪水季节含泥量高。
==黄河现状==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全球变暖===
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融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这就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了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最终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植被破坏===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了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经河道才能得以补充。
===灌溉方式落后===
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