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1,147
次編輯
變更
桃坞中学
,创建页面,内容为“'''桃坞中学'''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三十四年正式定名。桃坞中学是一所英文教学极为严谨的…”
'''桃坞中学'''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三十四年正式定名。桃坞中学是一所英文教学极为严谨的教会学校,师生在校内皆用英文会话[[交流]]。
桃坞中学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三十四年正式定名。民国建立后至抗战前夕,校长梅乃魁(美籍)致力于学校发展,更校新设备,增强师资,陆续建造了一批砖木混合结构西式校舍,有教堂、体育馆、实验室、校长和教师办公室、教师住宅等。除体育馆和教堂已拆除外,其他建筑尚保持完整。
==学校情况==
桃坞中学是一所英文教学极为严谨的教会学校,师生在校内皆用英文会话交流。校长是教会派来的外国传教士,外语由外籍教师任课,其他课也多用英语讲课。当时学校设初、高中部。
===交通===
桃坞中学旧址交通火车站附近有1、3、游1等多路车经过人民路,到北塔公元下,向西沿西中市向西走不远即到。
===气候===
桃坞中学旧址最佳旅游季节每年春天的3、4月份桃花盛开的时候去最好,桃坞中学旧址坐落于桃花坞大街上,附近有不少桃树,春天桃花盛开,美不胜收。
桃坞中学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三十四年正式定名。民国建立后至抗战前夕,校长梅乃魁(美籍)致力于学校发展,更校新设备,增强师资<ref>[https://www.sohu.com/a/438966445_390792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搜狐,2020-12-18</ref>,陆续建造了一批砖木混合结构西式校舍,有教堂、体育馆、实验室、校长和教师办公室、教师住宅等。除体育馆和教堂已拆除外,其他建筑尚保持完整。
==学校历史==
光绪三十四年(1908),学校正式定名桃坞中学。1912年,无锡圣彼得学校并入桃坞中学。嗣后,在桃坞中学校舍中辟出一角,成立圣信女中,后圣信女中另迁新址,改名显道女中。[[抗战]]爆发,显道女中即行停办。
桃坞中学旧址在宝城桥街8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桃花坞廖家巷东首租用毗连民房两栋,开办了一所学堂,称圣公会中西学堂。是年10月2日,正式开学。[[学校]]负责人韩汴明(美籍),聂高荣(美籍)襄助,另聘中国教师2人。次年,在桃花坞购地建舍,学堂迁至新址。
桃坞中学以“修道为教”为办学宗旨,开办后的数十年中,一贯注重宗教课和宗教活动,强化对学生宗教思想的灌输。圣公会在学校中自立一套管理与教学制度,不受民国政府节制。上[[世纪]]20年代中,苏州的教会学校遵照民国教育部令,均先后向政府申报立案,并由中国人担任校长,唯独桃坞中学拒不立案。美籍校长梅乃魁,从1910年起接任校长,至1938年日军占领时才离开,任校长28年之久。到1948年,该校复校后,才报江苏省教育厅立案。桃坞中学的学生必须在中文班及英文班都修业期满,取得两张文凭,方算正式毕业。该校在教学上把英文放在首位,因此学生英文程度在当时比其他教会中学学生高,这为学生升学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抗战爆发后,学校停办,校舍为日军强占,作为马厩。次年夏,部分避难至[[上海]]的教师,在慈淑大楼开办暑期补习班。秋,补习班改名桃坞中学,正式在沪招生授课,学级从初一至高一,学生200余人,校长毛克忠。
抗战胜利后,沪校部分教师由钱慕云率领返苏复校,沪校照常开办。1946年9月,沪校师生全部返回苏校,同时有仁立补习学社的中学部并入该校。1952年3月,该校由政府接办,定名为苏州市第四中学校。
民国至抗战前夕,美籍校长梅乃魁致力于学校发展,[[陆续]]建造了一批砖木结构西式校舍,有教堂、体育馆、实验室、办公室、教师住宅等。还更新学校设备<ref>[https://www.sohu.com/a/161904250_438120 教学设备的简单介绍和其发展历程 ],搜狐,2017-08-03</ref>,增强师资,发展迅速,已成为远东地区办得最好的教会学校之一。文化泰斗钱钟书、数学家潘承同、化学家张青莲、物理学家刘光方,台湾严家淦等均毕业于此。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桃坞中学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三十四年正式定名。民国建立后至抗战前夕,校长梅乃魁(美籍)致力于学校发展,更校新设备,增强师资,陆续建造了一批砖木混合结构西式校舍,有教堂、体育馆、实验室、校长和教师办公室、教师住宅等。除体育馆和教堂已拆除外,其他建筑尚保持完整。
==学校情况==
桃坞中学是一所英文教学极为严谨的教会学校,师生在校内皆用英文会话交流。校长是教会派来的外国传教士,外语由外籍教师任课,其他课也多用英语讲课。当时学校设初、高中部。
===交通===
桃坞中学旧址交通火车站附近有1、3、游1等多路车经过人民路,到北塔公元下,向西沿西中市向西走不远即到。
===气候===
桃坞中学旧址最佳旅游季节每年春天的3、4月份桃花盛开的时候去最好,桃坞中学旧址坐落于桃花坞大街上,附近有不少桃树,春天桃花盛开,美不胜收。
桃坞中学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三十四年正式定名。民国建立后至抗战前夕,校长梅乃魁(美籍)致力于学校发展,更校新设备,增强师资<ref>[https://www.sohu.com/a/438966445_390792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搜狐,2020-12-18</ref>,陆续建造了一批砖木混合结构西式校舍,有教堂、体育馆、实验室、校长和教师办公室、教师住宅等。除体育馆和教堂已拆除外,其他建筑尚保持完整。
==学校历史==
光绪三十四年(1908),学校正式定名桃坞中学。1912年,无锡圣彼得学校并入桃坞中学。嗣后,在桃坞中学校舍中辟出一角,成立圣信女中,后圣信女中另迁新址,改名显道女中。[[抗战]]爆发,显道女中即行停办。
桃坞中学旧址在宝城桥街8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桃花坞廖家巷东首租用毗连民房两栋,开办了一所学堂,称圣公会中西学堂。是年10月2日,正式开学。[[学校]]负责人韩汴明(美籍),聂高荣(美籍)襄助,另聘中国教师2人。次年,在桃花坞购地建舍,学堂迁至新址。
桃坞中学以“修道为教”为办学宗旨,开办后的数十年中,一贯注重宗教课和宗教活动,强化对学生宗教思想的灌输。圣公会在学校中自立一套管理与教学制度,不受民国政府节制。上[[世纪]]20年代中,苏州的教会学校遵照民国教育部令,均先后向政府申报立案,并由中国人担任校长,唯独桃坞中学拒不立案。美籍校长梅乃魁,从1910年起接任校长,至1938年日军占领时才离开,任校长28年之久。到1948年,该校复校后,才报江苏省教育厅立案。桃坞中学的学生必须在中文班及英文班都修业期满,取得两张文凭,方算正式毕业。该校在教学上把英文放在首位,因此学生英文程度在当时比其他教会中学学生高,这为学生升学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抗战爆发后,学校停办,校舍为日军强占,作为马厩。次年夏,部分避难至[[上海]]的教师,在慈淑大楼开办暑期补习班。秋,补习班改名桃坞中学,正式在沪招生授课,学级从初一至高一,学生200余人,校长毛克忠。
抗战胜利后,沪校部分教师由钱慕云率领返苏复校,沪校照常开办。1946年9月,沪校师生全部返回苏校,同时有仁立补习学社的中学部并入该校。1952年3月,该校由政府接办,定名为苏州市第四中学校。
民国至抗战前夕,美籍校长梅乃魁致力于学校发展,[[陆续]]建造了一批砖木结构西式校舍,有教堂、体育馆、实验室、办公室、教师住宅等。还更新学校设备<ref>[https://www.sohu.com/a/161904250_438120 教学设备的简单介绍和其发展历程 ],搜狐,2017-08-03</ref>,增强师资,发展迅速,已成为远东地区办得最好的教会学校之一。文化泰斗钱钟书、数学家潘承同、化学家张青莲、物理学家刘光方,台湾严家淦等均毕业于此。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