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天穿节

增加 14,965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天穿节 </big> ''' |- | File:T01c155f508a800ddb3.j…”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天穿节 </big> '''

|-

|

[[File:T01c155f508a800ddb3.jp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c155f508a800ddb3.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9938617&sid=10286049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天穿节,中国传统节日,但时至今日,"天穿日"传统在北方地区及客家人中普遍留存。

节日时间各地略有差异,以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五日不定,以正月二十为多。天穿节作为中国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也是古代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节日。在中国民俗节日中,唯一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宋代以后,关于天穿节的记载逐渐减少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天穿节

别名;
天穿日、中国台湾全省客家日

地位;
北方地区及客家人传统节日

意义;
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

时间;
一般为正月二十

地区;
北方地区及客家人聚居地
=='''简要介绍'''==
天穿节是元宵之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时间有正月初十、二十、二十三、二十五等几种说法,以正月二十为多。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日,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这个[[神话]]出自《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水。苍天补,四极正; 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如今该传统节日在山西、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及客家地区得以保存。
=='''由来传说'''==
关于天穿节的由来,东晋以降的资料多说是源自女娲补天的传说。女娲之名,始见战国成书的《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而女娲补天的神话,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共撰《淮南子》。该书《览冥训》篇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lǎn)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神话学家袁珂指出:"女娲补天,其目的无非治水。'积芦灰'已明言'止淫水'。其余之事:'断鳌足'、'杀黑龙',乃诛除水灾时兴波逐浪之水怪;而'炼石补天'所用之'石',亦堙洪水必需之物。"(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女娲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从是说,则治水在于治"天穿"之水,故炼石补天。中国民间以煎饼补天,是模拟女娲炼石补天的巫术行为。

天穿节的日期与女娲补天神话主旨是一致的。叶春声指出:"考'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日,一般在每年阳历二月十九日,阴历正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左右,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之'天穿'。这是古代科学不发达对气象的一种解释。"(叶春声《广州岁时节令通考》,载《岭南文史》1984年第2期)天穿日与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日期一致,天穿节作为人们对"雨水"期间开始有雨自然现象的解释是成立的。而女娲补天的神话透露出古人把下雨归结为天漏的结果,因此,女娲补天即治水的神话势必会和人们对"雨水"节气的认识结合,这就是天穿节的由来。还有资料可以佐证笔者的这一观点。民国年间修的陕西《安塞县志》记载:"二十日,家家吃煎饼,名曰补天。二十三日夜,家家院内打火,又淋搌布水于火上,谓之'炼干'。"搌布(即抹布)水淋到火上,立即会蒸发,以火克水。虽然与将煎饼放在屋上象征补天方法不同,但异曲同工,目的是相同的。"炼干"之俗属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交感巫术行为。天穿节融合了女娲补天传说和人们对"雨水"节气的认识。
=='''历史记载'''==
天穿节节期有正月二十日、二十三日两说,一般认为该节起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最早记载天穿节的资料是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清代所修类书《渊鉴类函》卷一三《岁时部》记载:"补天穿。《拾遗记》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由此可知,东晋时正月二十日已有补天穿的习俗。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说:"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转自赵杏根选编《历代风俗诗选》,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7页)诗序所记天穿节的日期,以煎饼置屋上的习俗与《拾遗记》的记载相同,可知此节东晋以来一脉相传。诗中还提到以煎饼补天穿是妇女所为,并把此节同"娲皇"即女娲联系起来。看来清人"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的说法,宋代已然。

天穿节为正月二十三日说。清人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一"天穿节"条记载:"宋葛鲁卿胜仲《蓦山溪词·和朱刑掾〈天穿节〉》云:'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随新年乐事。'明杨慎《词品》引之,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可知宋代天穿的次日为"穿地"日,有水中摸石习俗。根据杨慎的说法,宋代以前已有正月二十三为天穿日的情形,同样也是由女娲补天的神话形成节俗。明代对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也有记载,正德修陕西《朝邑县志》卷一《风俗》说:"二十三日置煎饼屋上补天,是日仍不得食米。"这条资料还透露出天穿日有不食米的风俗。

明代地方志虽然有天穿节的记载,但是极少。至清代,地方志中有关天穿节的记载多起来,可知天穿节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和河南。绝大多数地区的天穿节是在正月二十日,如陕西省的乾隆《富平县志》、乾隆《临潼县志》、乾隆《同州府志》、乾隆《蒲城县志》、光绪《高陵县志》,山西省的康熙《解州志》、同治《阳城县志》、光绪《河津县志》,河南省的嘉庆《渑池县志》的记载。但也有其他日期的,陕西光绪《渭南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一日,陕西道光《咸阳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三日,河南光绪《重修灵宝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日。清代天穿节的风俗与前代相同,一些地区也有补地之说。如前引乾隆《富平县志》说:"二十日,置面饼屋宇上下,曰补天地。"嘉庆《渑池县志》记载:"二十日,撂煎饼房屋上,并置地上,名曰补天补地。"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增城也有天穿节,而从日期到内容与北方略有不同。嘉庆《增城县志》卷一《风俗》记载:"十九、二十两日名天机癞败,挂蒜以辟恶,又作馎饦祷神,曰补天穿。"清代地方志中风俗志有关天穿节的记载说明,前引清人俞正燮说天穿节"今其俗废久矣"是不确切的,此说可能符合江南地区,但在北方和个别南方地区是不适宜的,若从整个历史过程看,天穿节可能是逐渐衰落的。清代方志较多记载此节,这大概是清人所修志书重视岁时节日记载的反映。
=='''天穿节习俗'''==
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粄扎针。

1、煎饼"补天穿"

"二十日天穿,二十一日地穿"。天穿日与雨水相近,中国民间为祈祷苍天保佑"雨水之日,屋无穿漏",每逢天穿节便用红丝线系上煎饼,将其掷于屋顶上方,寓意为"补天漏"或"补天穿"。有祈[[风调雨顺]]之意,也是对女娲补天的一种效仿。有些地方在此日还将煎饼撕成小块,抛向天空,意为补天,再撒些于地,意为补地。

2、天穿射

古时还有在节日那天到郊外举行射箭活动的习俗,有人认为这也隐含着以武功继承女娲杀黑龙、断鳌足、拯生民于水火之伟绩的意思。

明代杨慎《同品》中就因"词不甚工而事奇"而载一词,曰《蓦山溪》,这首词为宋人葛胜仲所作,描述了天穿节郊外射箭活动的情景:春风野外,卵色天如水。鱼戏舞绡纹,似出听、新声北里。追风骏足,千骑卷高门,一箭过,万人呼,雁落寒空里。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横石俯清波,竞追随、新年乐事。谁怜老子,使得纵遨游,争捧手,共凭肩,夹路游人醉。

3、甜粄扎针

岭南、福建、台湾等地的客家妇女在此日把甜粄做成大圆块,以油煎后,上面扎针,也是"补天穿"之意。

4、煎饼与馎饦

节日当天,由长辈主妇用面做烙饼或蒸饼,饼子要求圆而薄,名为"补天饼"。补天补地的仪式很简朴,用红丝线系上补天饼抛到自家的屋顶,以象征补天,另一块饼掰开放入院子的井中或角落,象征补地。仪式完毕,全家才吃补天饼。

天穿日与雨水相近,女娲补天的神话透露出古人把下雨归结为天漏,故民间为祈祷苍天保佑"雨水之日,屋无穿漏",每逢天穿节便用红丝线系上煎饼,将其掷于屋顶上方,寓意为"补天漏"或"补天穿"。乾隆《富平县志》说:"二十日,置面饼屋宇上下,曰补天地。"嘉庆《渑池县志》记载:"二十日,撂煎饼房屋上,并置地上,名曰补天补地。"有祈风调雨顺之意,也是对女娲补天的一种效仿性纪念。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增城也有天穿节,来自于客家保留的古汉族习俗影响。但从日期到内容与北方略有不同。嘉庆《增城县志》卷一《风俗》记载:"十九、二十两日名天机癞败,挂蒜以辟恶,又作馎饦祷神,曰补天穿。"所谓馎饦,是唐代果子(糕点)名,即用面粉揉制成绳状或是团状切割的糕点,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还有《馎饦媪》的故事:

"韩生居别墅半载,腊尽始返。一夜妻方卧,闻人视之。炉中煤火,炽耀甚明。见一媪,可八九十岁,鸡皮橐背,衰发可数。向女曰:"食馎饦否?"女惧,不敢应。媪遂以铁箸拨火,加釜其上,又注以水,俄闻汤沸。媪撩襟启腰橐,出馎饦数十枚投汤中,历历有声。自言曰:"待寻箸来"遂出门去。女乘媪去,急起捉釜倾箦后,蒙被而卧。少刻,媪至,逼问釜汤所在。女大惧而号,家人尽醒,媪始去。启箦照视,则土鳖虫数十,堆累其中。"

既然聊斋中的馎饦能够"数十枚"地投入,可见应该是类似于煮饼之类的食物,但于奈良时代传入日本的馎饦,尽管发音与唐音相比几乎没什么改变,平假名作ほ°うとう,但已经成为一种加蔬菜的乌龙面。馎饦因后来作过武田信玄的阵中食,还成为日本山梨县著名的乡土料理。

尽管煎饼与馎饦是不同的两样食物,但都是面食,正德修陕西《朝邑县志》说:"置煎饼屋上补天,是日仍不得食米。"强调了不食米,大概因小麦乃旱生,寓义着少水的原因?

有些地方在此日还将煎饼撕成小块,抛向天空,意为补天,再撒些于地,意为补地。
=='''各地天穿日'''==
山西

在山西孝义、介休等地,以正月二十为小天穿节,正月二十五为大天穿节。节日当天吃饺子或西葫芦饼等主食。晚上于家中床上、衣柜中、门口等各个地方摆放并点燃各种造型的豆面灯来对美好的未来进行祈福。

广东

在广东梅州、惠州等地,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这日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忙里[[偷闲]],充分享受休闲的节日。天穿日是休假日,不管家中贫富与否,必须在天穿日休息一天。如果有不懂事的年轻人在这一天去干活,是会被长辈责骂的,说是干的活不够补天穿,下田后会遇天旱。

天穿日这天,客家地区有许多特别的习俗,比如说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箭、甜粄扎针等。客家人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要蒸甜粄,而甜粄不能在元宵节前就吃完,必须留有一部分的甜粄到"天穿日"用。"天穿日"早上,家里的妇女、老人会早早起来煎甜粄,甜粄煎好后,家里人都不能吃,而是拿着煎好的甜粄到房屋里有墙缝、钉眼的地方抹上一点甜粄,祈求新的一年美美满满,风调雨顺。

据古代诗歌载录,天穿日煎粄"补天穿"的习俗早有描述。苏轼有诗句"一枚煎粄补天穿",正是描写客家人过天穿日的情形。

除了煎甜粄"补天穿"外,客家地区的农村还有在甜粄或者煎丸上插针线的做法,这也是"补天穿"。虽然村民不在煎丸、甜板上插针线,但"天穿日"吃甜板、煎丸的习俗仍旧尚存。总而言之,过天穿节日是客家人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福建

福建龙岩、漳州等地客家人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要蒸糯米甜粄,并必须留下大角或小块的甜粄,等到天穿日用。正月廿那天早上,当家的妇女、老人早早起来煎甜粄,甜粄煎好后,家里人都不能吃,而是拿着煎好的甜粄到自己的房间、厨房、浴室等地方见有墙缝、钉眼都要抹上一点甜粄,故曰"补天穿"。这一天,大家都不出门干活,说是做来不够补天穿,不能担尿桶。如果有不懂事的年轻人担尿桶,叔婆伯姆就会面带愠色骂人:今天是什么日子,你犯天条,会受老天责罚的!

台湾

台湾称正月廿天穿日为"全省客家日"。

在台湾新竹等客家人聚居地,每年都有隆重的"天穿日"庆祝活动,活动内容通常包括传统客家男女对唱歌曲、客家小戏表演、客家流行音乐演出,或制作"千斤甜粄"等。如新竹县曾在横山乡"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态馆"举行过"女娲补天天穿日客家日樱花季"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参加。

海峡两岸共庆天穿日的活动也时有举办,如龙岩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曾在此节日赴台湾表演节目。<ref>[https://www.laohuangli.net/wz/28493.html  天穿节习俗有哪些,天穿节习俗介绍], 老黄历 ,2021-10-10</ref>
=='''参考文献'''==
20,8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