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噶哈巫族

增加 7,357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噶哈巫族''' </p>
|-
|<center><img src="https://2.share.photo.xuite.net/k545/1244eb5/14600560/773219909_m.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k545/twblog/157100464 圖片來自xuite]
</small>
|}

'''噶哈巫族'''('''Kaxabu'''、Kahabu、Kahapu)為[[台灣]][[平埔族]][[台灣原住民|原住民]]、使用[[噶哈巫語]]。主要居住在台灣中部[[埔里盆地]]眉溪四-{庄}-([[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蜈蚣崙]]),在[[仁愛鄉]][[南豐村]]、[[大同村]]、及[[霧社]]地區也有少數族人,目前仍保有族語及傳統文化,其語言[[噶哈巫語]]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全世界瀕臨絕種的18種語言之一(歸為與[[巴宰語]]同語系)。

==分布==
噶哈巫族原本主要分布於[[大甲溪]]流域兩岸,相當於今日[[台中市]]境內的[[石岡區]],[[新社區]]的[[社寮角]]、大湳、山頂、水底寮等地<ref>{{cite journal |author1=吳心蘋 |title=以凸顯紀錄片的文獻價值(屬性)做為噶哈巫族 族語保存之影像實踐-以《pakaluluzuax》為例 |date=2015 |page=3}}</ref>,主要部落為[[樸仔籬社]](Aboan Poalij、又分許多小社)。現今的噶哈巫族聚落位於埔里[[西關刀山]][http://tw.myblog.yahoo.com/panyulin0714/article?mid=16792&next=16784&l=f&fid=223]{{Wayback|url=http://tw.myblog.yahoo.com/panyulin0714/article?mid=16792&next=16784&l=f&fid=223 |date=20190610115423 }}下之[[眉溪]]兩岸四個村莊,([[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蜈蚣崙]]),

==歷史==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噶哈巫族協助[[道卡斯族]]及[[巴布拉族]]一起反抗清朝勢力,[[巴宰族]]則在清朝的協助下,征服中部平埔族,取代[[大肚王國]],形成中部的新勢力。19世紀,原鄉土地遭受漢人侵佔騙取,及漢人帶來的傳染疾病,平埔族群無力抵抗,原鄉地區將不適合居住,是噶哈巫族遷徙的推力,在[[郭百年事件]]過後,平埔番親在邵族的引介下共同防守的拉力因素遷入[[南投縣|南投]][[埔里鎮|埔里]]。

==族群正名運動==
噶哈巫族人在近年也發起正名運動,希望獲得官方承認<ref>回應 「評介噶哈巫人的話語和腳蹤(Kakawas iu minuzakay ki Abuan a saw)」[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3oN6PJ2Fj4oJ:www.jolan.idv.tw/media/ethniccrossing/20070815%E5%AF%AB%E7%B5%A6%E7%B0%A1%E8%80%81%E5%B8%AB%E7%9A%84%E5%96%84%E6%84%8F%E5%9B%9E%E6%87%89.doc+%E5%99%B6%E5%93%88%E5%B7%AB%E6%96%87%E6%95%99%E5%8D%94%E6%9C%83&hl=zh-TW&ct=clnk&cd=54&gl=tw]</ref>。個別族群身份的認定,基本上可以直接去戶籍所在地的戶政事務所調閱[[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所遺交下來的戶籍資料,在日治時期戶籍謄本上「種族」一欄有登錄種族別。

「種族」一欄種族別依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閩南人與客家人分別註記為:山地原住民註記為「生」(生蕃)、平地原住民註記為「熟」(為「熟蕃」,指平埔族)、福建祖籍的註記為「福」、廣東祖籍的註記為「粵」或「廣」。(目前噶哈巫族仍被學者認為是巴宰族的一支,但是噶哈巫族人很堅持自己是噶哈巫族,和巴宰族是不同的族群)<ref name=":0">{{Cite news|url=https://www.matataiwan.com/2016/12/04/921-earthquake-kaxabu-pepo-indigenous/|title=平埔語言都沒了?──921地震,竟震出這群語言都還活得好好的原住民族|author=|date=2016-12-04|work=|newspaper=Mata Taiwan|accessdate=2017-10-29|language=|archive-date=2020-11-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127110758/https://www.matataiwan.com/2016/12/04/921-earthquake-kaxabu-pepo-indigenous/|dead-url=no}}</ref>

==族群遷移==
噶哈巫族屬[[平埔族]]群其中一族。原[[樸仔籬社]]屬於噶哈巫族。最早荷蘭戶口表記載之Aboan Poalij,即為清代文獻記載的「樸仔籬社」,分佈於[[大甲溪]]河岸流域,在今之[[臺中市|台中市]][[東勢區]]、[[石岡區]]、[[新社區]]等地區。以地區分類而言,[[豐原區|豐原]]以西為巴宰本族,以東五社(目前居住於[[眉溪]]流域旁之眉溪四-{庄}-([[牛眠山]](Baisia)、[[守城份]](Suwanlukus)、[[大湳]](Kalexut)、[[蜈蚣崙]](Tauving)))則為噶哈巫族。眉溪四-{庄}-祖噶哈巫族先來自今台中市新社區大甲溪沿岸的台階地,居住地分別叫做「山頂社」、「大湳社」、「[[水底寮社]]」<ref>[http://readtw.ncl.edu.tw/readtw/town_html/10006/1000611/1000611_main_a_001.htm 走讀台灣-台中縣新社鄉歡迎您] 教育部,國家圖書館</ref>、「馬歷埔」等地。于清末道光三年(1823年)起因耕地狹小、生活不易、粵籍移民開墾逐漸逼近,而開始移民、陸續遷移到埔里盆地落居在盆地東北角眉溪流域的南北岸,其聚落分別叫做「蜈蚣」、「大湳」、「守城」、「牛眠山」四個村-{庄}-,當時人俗稱「四-{庄}-番」。

噶哈巫族使用噶哈巫語因為族語及文化與巴宰族相近,故依據[[伊能嘉矩]]之分類仍把它歸為同一族。為了解決噶哈巫族和巴宰族的族名紛爭,賴貫一牧師希望以Abuan(阿霧安)這個名稱來整合二族。至今會講噶哈巫語為眉溪四-{庄}-則為已故之潘郡乃先生之後裔潘永歷先生及其他噶哈巫長老。他甚至仍會唱噶哈巫古調"憶祖之歌"(aiyan; 哀煙)。[[巴宰語]]部份則為愛蘭地區已故的[[潘金玉]]女士,她曾會流利使用巴宰語。

==風俗文化==
*服飾
噶哈巫族傳統服飾有紅、藍、白等顏色,大都使用菱形、直條等幾何圖形圖騰,顏色和圖案多變,台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的巴宰族文物中,其好漢旗(標旗)即是噶哈巫族最傳統的圖騰。
*飲食
[[阿拉粿]]、酒、生肉醃漬、青苔及野菜採集。
*音樂
[[風潮唱片]]所出的噶哈巫族音樂〈巴宰族(噶哈巫族)Ayan之歌〉,即是音樂學者吳榮順從四-{庄}-採集得到。
*節慶
噶哈巫人在岁末农田收割后举行「收获祭」和「祖灵祭」,后来逐渐演变成為噶哈巫過年,又稱為「[[番仔過年]]」(mu-raraw a razem)或「姓潘的人過年」為[[農曆]]十一月十五左右舉行,除製作傳統食物「[[阿拉粿]]」(tupalis yamadu/<small>(mubuiak tupalis yamadu)為"製作阿拉粿"</small>)外,也進行「[[牽田]]」(mahalit、族人在田间围火唱Ayan母语曲调歌谣)、「[[抓大魚]]」(tia kumuxay alaw)、「[[走標]]」(maazazuah)等之活動,以纪念祖先、祈祷平安,並凝聚族人感情。<ref>噶哈巫族與番太祖[http://www4.tcgs.tc.edu.tw/lib/network/history.htm] </ref><ref>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地方文化館 - 台灣打裡摺教育館[http://old.nthcc.gov.tw/nthcc/m023.html]</ref>。
*紋面
岸裏、掃栜、烏牛欄、阿里史、'''樸仔離'''番女繞唇胳皆刺之點,細細黛起,若塑像羅漢髭頭,共相稱美,又於文身之外,別為一種。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51,466
次編輯